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docx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
【篇一: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教学设计】
哲学世界中的金庸武侠人物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设计思路:
哲学高度抽象、概括、凝练,理论性极强,加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很少接触,因此,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本节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也就是进行矛盾分析法的教学,在整个哲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便于学生理解、参与学习,一定要本着: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设计教学,力求整个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俗化。
所以本家教学的理论支撑是建构主义,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贯穿任务型教学、整体性教学原则,通过导学案、教学情境具体实施。
整个教学按照:
“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自主探究,把握知识点——学生成果交流,梳理主干知识——问题生成,理解、内化新知——迁移、运用知识”的思路进行。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生能全面、深入理解矛盾的内涵、属性。
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知识学习,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认知事物的能力。
2.在学习中,学生辩证思维,深入、全面理解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继续得到增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自觉树立矛盾分析法认知、分析事物,在生活上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五、教学难点:
矛盾、矛盾的属性。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部分金庸武侠小说、视频片段
七、教学方法:
导学法情境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你看过那些金庸的武侠小说?
好看吗?
印象深刻是哪几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
(共14部。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印象深刻的是《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
老师继续设问:
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好看呢?
学生简要回答,老师归纳。
金庸的小说大气、气势恢宏、情节紧张、有历史凝重感;其实,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这样一个特点:
富有哲理,有什么哲理呢?
学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预习教材。
1.学生探究新知,把握知识点,梳理主干知识。
2.学生可重点学习以下知识:
(1)矛盾的内涵。
基本属性有哪些?
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二者有什么关系?
(三).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梳理主干知识,把握知识点,整体感知知识。
老师略加归纳、小结。
(四)学生结合问题生成单探究、内化新知。
1.学生回答印象最深的是金庸的哪部武侠作品?
如《倚天屠龙记》。
主人公叫什么?
什么出身?
什么身份?
我们可以得
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张无忌;武当派“张五侠”的儿子,可谓是根正苗红。
后来成为明教教主,也就是魔教教主,在他的身上体现了身份的对立、统一)
顺势引导学生归纳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学生列举小说中矛盾着的事物(注意角度,适时引导)
(1)社会层面:
a.张无忌明教教主pk妻子赵敏元朝郡主。
b周芷若峨眉派掌门pk邪教武功。
c在金庸的其他作品中不胜枚举:
学生列举,
(2)自然层面:
a少林功夫至刚——武当功夫至柔。
b倚天剑——屠龙刀。
c其他作品中比比皆是:
化骨绵掌——吸星大法;七伤拳——伤人伤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思维、认识层面:
作品中很多人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
学生自己归纳: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方面。
哲学矛盾是对具体矛盾形式的概括、总结、升华,哲学矛盾与具体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明教被称之为什么?
与名门正派是什么关系?
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魔教。
势不两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
结论: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具有斗争性的属性。
4.没有正、邪势力的江湖存在吗?
为什么?
正邪势力较量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正、邪势力虽然水火不容,但相互联结,共同构成江湖。
)
结论: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具有同一性。
内涵: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没有正何谈邪,没有邪何谈正,正、邪相对而存在,正邪双方共同构成血雨腥风的江湖——同一性是相对有条件的)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张无忌正派出身,担任明教教主,本身亦正亦邪;当张无忌离开周芷若时,周芷若立马转化为邪恶势力的化身;赵敏则恰好相反。
再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同一性是相对、有条件的。
)
【篇二:
高中政治必修4教案】
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
(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入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名言题化:
(结合课本p2名言)
恩格斯说: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答案:
a
解析:
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
哲学上说的世界:
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课堂探究:
(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
为什么?
◇探究提示:
(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
(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
3、结论: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名言题化:
(结合课本p3名言)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
”这说明()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就是辩证法答案:
b解析:
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1、哲学的本义:
◇课堂探究:
(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
(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课堂练习:
哲学的本义是指()
a.智慧b、聪明的人c真理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答案:
d解析:
此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2、哲学的任务:
◇课堂探究:
(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探究提示:
(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
(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
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名言题化:
(结合课本p5名言)马克思说:
“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这句话主要是强调()
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答案:
c解析:
引文强调的是哲学的作用。
a、b两项不能表达哲学的作用。
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课堂探究: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提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
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
1、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课堂练习:
哲学()a、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b、就是世界观
c、都是正确的d、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答案:
d解析:
哲学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a、c两项认为哲学是科学的、正确的不妥。
b项把哲学与世界观等同了,是错误的。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2)二者的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世界现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课堂练习:
下列有关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答案:
b解析: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不只是自然界,a项排除。
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c项可排除。
世界观人人都有,d项排除。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课堂探究:
(1)、上述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在做人做事上有什么不同?
你赞同哪些人的做法?
(2)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
(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世界观同时为人们提供方法论指导,具有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在做人做事上往往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式。
上面列举的四种人的做法,第二、三种是可取的。
(2)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反映着人的思想观念。
(1)什么是方法论?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课堂探究:
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点?
◇探究提示:
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
1、具体知识的内容
自然知识物理、化学、生物等
具体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文艺、伦理、政治等
思维知识心理学、逻辑学等
◇课堂练习:
具体知识不包括()
a、自然科学知识c、思维科学知识b、社会科学知识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答案:
d解析:
注意此题的关键字“不”,此题为反向选择题。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课堂探究:
(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
(1)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枯萎。
(2)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课堂探究:
(1)牛顿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
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还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吗?
(2)牛顿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
(1)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研究工作。
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是不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的。
(2)牛顿工作的得失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本课小结:
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本课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哲学的概念。
从知识逻辑上讲,围绕哲学概念,主要讲了三个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篇三:
高中政治必修4教案模版】
第一课题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课堂探究:
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否定观?
◇探究提示:
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这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教材中列宁的名言体现的是辩证的否定观,它是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根本对立的一种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这是因为: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保持其性质和现状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和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当肯定方面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维持其原有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当否定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并战胜了肯定方面时,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事物自身的否定,旧事物变成了新事物。
◇思维拓展: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肯定方面是维持事物的存在、保持事物的性质和现状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是该事物而不是它事物的方面。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它极力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所以它是属于肯定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和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它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竭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所以它是属于否定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事物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当事物的肯定方
面处于主导地位,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就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但是,经过双方的相互斗争,当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使其由原来处于次要的地位转化为处于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于是,旧事物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新事物。
◇课堂练习:
种子发育为植物是()
a.事物的量变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否定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答案:
b
解析:
种子发育为植物,是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故b项正确。
不是外力作用的否定,所以c项错误。
这一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不是量变的过程,故a项不符合题意。
d项错误,因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扬弃”的过程,是否定之中有肯定,不是一刀两断。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条件的,对于它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必然的,有积极意义的。
但任何事物的存在又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其存在的合理性就会逐渐丧失,由原来合理的变为不合理的,由积极的变为消极的,这时,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就逐渐发展为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于是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事物便由旧质向新质转化。
可见,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通过否定实现的,不经过否定,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也不能产生,所以,没有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课堂练习:
没有新物种对旧物种的否定,生物就不会进化。
人类就不会出现;没有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形态的否定,社会就不能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都是新旧事物的相继更替。
否定意味着新旧事物的决裂,旧事物向新事的转折。
这段话主要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a.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的环节
b.量变的过程
c.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d.事物联系的环节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否定的作用,通过否定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故a项符合题意,应选。
b、c、d项虽然观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舍去。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
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根本性的质变,因此新旧事物之问有着本质的不同。
但是,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辩证的否定并不是把旧事物简单地抛弃,而是既否定,又肯定,既抛弃,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就是说,被否定的只是旧事物中过了时的、消极的东西.对于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则肯定和保留,并加以改造、提高、吸收,使之成为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例如,植物否定种子,就是吸收了,种子中的有用成分而成长为幼苗,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新的社会制度否定旧的社会制度,也保留了旧社会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一切积极成果。
经过改造,作为新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可见,否定既是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同时又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既是使旧的过程中断,又是使新过程与旧过程相衔接,它是新事物和旧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答案:
b
解析:
“吐故纳新”的本意是指人体呼吸,吐出碳酸气,吸进新鲜空气,正好符:
合哲学上辩证否定原理。
a、c、d项均不符合题意。
与此成语意义相一致的还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破旧立新等成语。
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作为事物发展和联系环节的否定也叫做“扬弃”。
恩格斯说,“扬弃”就是“既被克服又被保留”,就是说,在“扬弃”中,新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旧事物,不是化为绝对的无,而是战胜、克服旧事物,并把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吸取过来,加以同化,作为自身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事物如果抛弃了旧事物内部的一切东西,割断和旧事物的一切联系,就会使发展成为不可能。
◇课堂练习: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是与资本主义一刀两断。
答案: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没有任何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辩证的否定同时又是联系的环节,这就是说,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绝不是简单的抛弃,对旧事物的一笔勾销,而是对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克服和积极因素的保留和发扬一是“扬弃”。
(3)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
一方面,新的社会形态否定了旧的社会形态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二层;建筑;而同时对旧的社会形态中人类创造的一切积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以继承。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t义也正是这样:
它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剥削制度,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意识形态.保留了它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
可见,它对;资本主义既是否定,又是肯定,是“扬弃”,而绝不是一‘刀两断。
解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搞明白辩证的否z_-5“一刀两断”是根本不同的,二者有严格区别,因为“一刀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