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考查例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0381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核心素养考查例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理核心素养考查例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理核心素养考查例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理核心素养考查例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理核心素养考查例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核心素养考查例谈Word文件下载.docx

《地理核心素养考查例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核心素养考查例谈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核心素养考查例谈Word文件下载.docx

  A.四川盆地B.太湖平原

  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河汊纵横,气候湿润B.中低周高,排水不畅

  C.沟壑纵横,降水集中D.林海雪原,寒冷干燥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二人转

  C.昆曲D.京剧

  解析:

该组试题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材料,贯穿人地关系主线,考查其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地理形成过程、自然与人文的联系,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

第一题,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地理环境,人们经过长期的摸索,便发明制作出了一种可以在冰天雪地上来去自如的交通工具――爬犁。

而我国东北平原冬半年冰天雪地,故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

第二题,冰面、雪地的摩擦力比地面的小很多,因此“马拉爬犁”比在路上行走的马车还要快。

而且,马车在冰面上行走,车轮容易打滑,在雪地里行走,车轮又极易陷入雪里,而爬犁则不用担心这些问题。

所以,人们才说“马拉爬犁比车快”。

故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应该是林海雪原,寒冷干燥。

第三题,该景观主要分布区是东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二人转。

  答案:

  【素养强化】

  

(1)结合现实中的自然地理环境问题,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结合现实中的区域发展情况,说明在开放区域条件下,区域自然资源、环境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条件,归纳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遇到的人地关系问题;

分析区域特有的环境治理方案和保护措施。

(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保护区等)

  (3)结合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实例(如南海油气田开发),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理解资源和环境安全对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

  素养二:

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包括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和要素综合三方面。

  【例2】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郑国渠是秦代修建的引水灌溉工程,渠首位于泾水进入关中平原的谷口。

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河流和地势特点,干渠和支渠组成庞大的灌溉系统,将渭河以北的数万顷盐碱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成为“天下第一渠”。

2016年郑国渠申遗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材料二下图为郑国渠示意图。

  

(1)据图说明郑国渠引水灌溉工程设计的科学性。

  

(2)简述郑国渠灌区水渠密布的原因。

  (3)《史记》记载:

“泾水一斛,其泥数斗。

且粪且溉,长我禾黍。

”指出郑国渠从泾水“引水淤田”的最佳季节,并推断其理由。

题目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为基础,考查人类的生产活动的知识点,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素养。

第一题,郑国渠引水灌溉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从顺应地势,按照等高线使水自流角度进行分析。

读图可知,结合等高线判断,干渠西高东低,渠水可以向东自流;

地势北高南低,干渠布置在地势较高处(沿途接纳其他河流,补充灌溉水源);

支渠的渠水可以向南自流,增加灌溉面积。

第二题,郑国渠灌区水渠密布,要从该地气候特点、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小以及地形特点等方面综合分析。

第三题,关于郑国渠泾水“引水淤田”的最佳季节,主要从河流含沙量季节变化角度分析。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为雨季,泾水的水位高,含沙量大,便于引水携沙入田,所以“引水淤田”的最佳季在夏季。

(1)干渠西高东低,渠水可以向东自流;

地势北高南低,干渠布置在地势较高处;

沿途接纳其他河流径流,补充灌溉水源;

  

(2)农业发达,生产用水量需求大;

降水少,蒸发量大,农业活动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

地势平坦,便于开挖沟渠。

  (3)夏季。

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为雨季;

夏季泾水的径流量大,含沙量大,便于引水携沙入田;

郑国渠干渠的水流速度较快,泥沙不易在渠道中淤积。

  一是要把握三个特性,即全面性――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素;

系统性――掌握各个要素的属性及其联系;

动态性――注意地理要素的发展性、变化性、演变性。

  二是要把握三个维度,即要素综合――多要素(逐一分析要素及影响);

时空综合――跨时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问题);

尺度综合――多尺度(不同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

  三是把握重点,体现高中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重点内容有:

  

(1)运用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解决问题。

如运用地球运动规律,解释昼夜、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2)结合生态保护、国土整治等国家发展战略,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的角度,系统分析其自然地理条件、发展措施,并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3)分析和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如区域国土整治、新区开发建设等)。

  (4)从全球化的视角,综合分析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条件、方式及潜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素养三:

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通过认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从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例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省云霄县背山面海,种植枇杷的条件优越,枇杷产量大、品质好,2001年获“中国枇杷之乡”的美誉。

云霄枇杷树根系浅,枝繁叶茂,性喜温暖,花期在11―12月,冬季低温会影响开花结果;

果实转熟期,表面易受强日照灼伤;

枇杷果皮薄嫩,果肉柔软多汁,不易储存,鲜果上市期短。

因此,枇杷套袋技术(果农把枇杷幼果装入特制纸袋)、枇杷与茶叶间种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每年3―4月,当地举办以“浪漫云霄、欢乐采摘”为主题的枇杷节。

下图为云霄县位置范围示意图。

  

(1)云霄县是我国枇杷越冬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分析其原因。

  

(2)风害是影响云霄县枇杷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分析该县夏秋季节枇杷树容易受到风害的原因。

  (3)简述果农把枇杷幼果装入特制纸袋对实现枇杷高产增收的作用。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

说明云霄县举办枇杷节对促进枇杷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问题②:

说明云霄县推广枇杷与茶叶间种的好处。

本题以福建省云霄县区域为背景,在给出枇杷习性等信息材料的基础上,让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题,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等方面分析该县枇杷越冬条件好的原因。

第二题,结合枇杷树的生长习性、云霄县的地形,并联系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

第三题,从特质纸袋对枇杷幼果的护皮、防晒、防低温及防鸟虫等方面进行说明。

第四题,第一小题可从提高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等方面说明举办枇杷节对促进枇杷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第二小题可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收入、降低风险和保持水土等方面说明推广枇杷与茶叶间种的好处。

(1)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

临近海洋,冬季气温受海洋增温调节作用影响;

(北、西、南)三面环山,冬季受寒潮(强冷空气)的影响小;

背风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产生增温作用。

  

(2)枇杷树根系浅且枝繁叶茂,抗风能力差;

夏秋季节多台风;

背山面海向东南开口的地形(马蹄形),与夏秋季东南风风向一致,地形产生狭管效应,加剧了风势。

  (3)枇杷果皮薄嫩,套袋可以减少果皮外伤、防止果实被强日照灼伤,使果实保持良好的外观;

套袋能有效地防止低温的影响;

防止鸟啄果实和病虫灾害,减轻农药污染,有利于提高枇杷产量和品质。

  (4)问题①:

提高品牌知名度;

扩大销售市场,降低销售成本。

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果农收入;

降低因产量和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有利于保持水土。

  

(1)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环境演变过程,对其发展问题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如水土流失问题和小区域综合治理问题等。

  

(2)全面地评价区域决策的得失,并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

  (3)收集世界、全国或区域的资源、环境信息,阐释资源、环境问题的现状及成因,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如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素养四:

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能够运用地图工具在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出行定位等活动中完成实践要求的能力。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野外观察能力:

进行野外考察,学用结合;

  实验设计能力:

模拟地理现象过程,探究其原理;

  数据分析能力:

分析数据特征,据此制作图表;

  图像识别能力:

地理图片、遥感影像识别;

  问题解决能力:

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

  【例4】图a是某区域等高线略图,图中公路(虚线)向偏北方向逐渐上升,桥梁下方河流水位为314m。

图b是盘山公路常用的凸面镜,用于在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观察对向车辆。

读图回答

(1)~(3)题。

  

(1)图中瀑布的落差可能是()

  mm

  

(2)图中阴影区域的坡度大小由东南向西北()

  A.一直增大B.一直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3)图中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地点是()

  A.①B.②

  C.③D.④

高考地理}一直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维去解决问题。

此题考查学生的野外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图像识别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第一题,图中等高距为10m,瀑布处有320m、330m、340m三条等高线相交,则瀑布落差大于20m;

图示瀑布上部最大海拔接近350m,因桥梁处河流水位为314m,则瀑布下部海拔高于314m,故瀑布落差小于36m。

第二题,图中①处与其西北方向的阴影区域都处于310m和320m两条等高线之间,同时可看出阴影区域两条等高线由东南向西北间距越来越大,则表明沿该方向往前走坡度逐渐减小。

第三题,图中②西侧距离山脊较近,因此公路有较大的转弯,司机视线会受到阻挡,凸面镜应设置在此处。

(1)C

(2)B(3)B

  

(1)设计科学的地理实践与考察方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工具、材料,分析与地理相关的数据与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地理现象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

  

(2)在教师的帮助下,设计区域发展问题的调查方案。

  (3)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资源、环境调查,描述某区域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对解决区域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