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比较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0316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比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比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比较分析.docx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比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比较分析.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比较分析.docx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比较分析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比较分析

强迫储蓄可以认为是由于自愿事先储蓄、持币待购和谨慎性动机而进行的储蓄,它主要包括:

(a)在制度变迁预期下为了预防不测之需的谨慎性储蓄,如养老、防病、失业的储蓄;(b)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决定的储蓄,如居民为住宅这一最大的耐用消费品而进行的储蓄;(c)为即期消费易腐性而又是生活必需的商品进行储蓄;(d)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得父母必须为子女的教育进行储蓄。

异常储蓄是指由于税款的流失,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以及国家金融资产转移到个人手中而形成的储蓄,(刘保军1998)。

随着国家金融存款实名制工程的逐步完成,居民储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便得以明示。

这样一来,居民用来应债的资金来源便不如现在这般充足。

居民的实际应债能力便会大大提高,进一步提高它的余地便不会太大。

 

(2)过度储蓄的风险。

由于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一致性,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债权是软约束,加上中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政府和企业职工之间存在着隐含的”社会契约”,使得国有银行在政府干预下难以对不能归还贷款的国有企业行使“退出”的惩罚权力,(张军1994)。

银行贷款回收不利,使得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越积越多。

而与此同时,居民对国有银行的债权却是硬约束,这一软一硬内含着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国有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会倒闭,在凭借垄断地位获取利润的同时,它将不良贷款的风险外化给政府,即政府最终要对居民存款负全部责任,这必然会加大财政风险。

众所周知,当前财政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在财政无偿性收入比重下降的形势下,发债还钱成了唯一的途径。

在资本市场不健全的同时,居民将银行储蓄变现,转而投资国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为,国有银行的性质决定了他实质上是在利用国家的信用吸储,在银行信用崩溃之时,同样依靠国家信用发行的国债还能有几人去买?

居民此时的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应债能力的提高。

 

(3)货币替代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内居民对外币的需求大幅上升,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以及对资本管制的不对称性(即对资本流入管制较松,而对资本外流管制较严)都促使这种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资本替代。

就其绝对量来说,1994年3月中国居民的个人金融资产约为2.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美元资产占了130多亿,而到了1996年底,美元资产已上升为200多亿元。

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会贬值的诺言,随着周边市场“示范效应”的扩散,居民的信心开始有所动摇。

在连续数次降息之后,人民币名义利率已经低于同期美元存款名义利率,在“货币幻觉”的作用下,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加速了资本的外流。

据估算,1995年和1996年资本外流的数额已经达到了272.386亿美元和212.807亿美元,(李扬1998),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数量一定有所增加。

从长远看,这是侵害居民应债能力的一大隐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