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9587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培训资料.docx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培训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培训资料.docx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培训资料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培训资料

  一、教材整体介绍

教材主要内容

第四册共16个单元,其中有3个集中识字单元(第3、7、11单元)和一个开放单元(第9单元《体育世界》)。

共28篇主体课文,读背古诗6首,自读课文15篇,听故事3篇。

单元主题有的的确是“主题”,有的则是题目。

要根据主题单元创设的情境,创造性地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

主题单元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情况调整。

单元内也可以灵活处理各项学习内容,比如“守信用”单元,《龙眼和山里红》《我必须去》练默读,学生字,课文内容可以与活动、写日记结合学习;课堂讨论的重点,可以放在《岩石上的小蝌蚪》《朋友》两文。

二、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应是小学低年段的重点,二年级的识字教学和一年级相比,有什么区别?

一、二册渗透性学习字理识字:

如字与画(象形字、会意字),“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识字活动(独体字+偏旁),但一直不作为知识点讲授,只要求学生接触,有感性认识,去发现,去思考。

第三册则在一、二册量的积累上,要求产生顿悟,产生飞跃,对汉字的表意功能有认识,有体会。

而汉字的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也开始在第三册渗透。

第四册进一步安排根据汉字的特点学习独立识字。

“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教学利用声旁识字;“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教学音序查字法;“丁丁冬冬学识字(三)”列出“认”、“想”、“写”、“用”四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要求、步骤和方法,“认、想、写、用”与过去提的“四会”(听、说、读、写)是不同的。

第三册对形声字的声旁特点做了渗透,第四册安排以形声字声旁归类的集中识字单元。

2.如何看待二年级识字量大的问题?

《课标》的识字量是从需要和可能制定的,经过实践证明也是可以达到的。

出路在改进教学。

(1)识字,特别是比较难的字,不要追求一步到位,常用字使用频率高,会有反复学习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

关于写字,请老师注意我们反复强调的问题:

一是“写对”和“写好”分步走。

二是教师少讲,多让学生揣摩和练习。

三是课堂上常写常练,养成好习惯。

四是写字与运用相结合。

(2)一年级时学习的生字,基本上在口语中,字音、字义不成问题,学习的关键是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

随着阅读面的扩大,四册不少生字在书面语中,字音、字形、字义都是陌生的,学习的难点就比较多了。

不要脱离语言环境教学,也不要脱离语言环境考查,如“崛起”“蔓延”等独立拿出来,不好把握。

(3)识字教学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①课本上所列“生字”,只是教材的统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很大,可以简略处理,把宝贵的教学时间集中解决真正应该解决的生字。

②学生识字情况差异很大,要承认差异,还要利用差异,好的带中间的和差的,全班带个别。

③教学的重点应该有预设的,有生成的。

加强对学生、对生字的研究。

(4)学期初把本学期任务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自主学习的过程。

(例)全学期搞几次测试,画出图表,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识字状况心中有数。

3.二年级结束时,学生的识字能力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1)认字:

第三册431个,第四册436个,本年级共867个。

写字:

第三册294个,第四册332个,全年级共626个。

(以上仅是教材的统计)

(2)基本会分析字形。

不仅认识学过的部首,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能运用部首分析字形。

不能总是停留在笔画、笔顺的水平,而要能大致说出一个字音、形、意的组合在一起的关系。

(3)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学会音序查字法。

(4)基本上掌握独立识字的步骤和方法。

4.第三册开始学习查字典,运用部首查字法,教材的编排设计?

第三册从第二单元开始,学习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的学习安排在第四册。

查字典的学习以“金钥匙”形式出现。

从丁丁冬冬的视角,认识字典,学习查阅,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掌握。

第二单元:

认识字典(方法见教参P13)。

第三单元:

学习查字典(方法见教参P19)。

第四单元:

查找难检字(方法见教参P27)。

第七单元:

开始限时,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基本上能一分半钟内查到要查的字。

5.关于学习部首查字法的做法。

学习查字典,如果由教师来讲,极易枯燥乏味,要利用画面,引导学生读画,读画中的文字。

可以像图中所画,分小组,用实物(字典),让学生自主学习。

这里需要教师课前做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查字典的欲望。

可以让学生边读文字,边按照文字表述尝试做一做,这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起点上有新的提高。

学生之间对查字典的交流直接而有效的。

学习查难检字(方法见教参P27)。

部首查字法应当是独立认识生字经常使用的方法,教师要组织好各种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爱查、会查、自觉查,把查字典当作最可靠的识字方法来对待,让学生体会字典是无所不知的无声老师,把使用工具书当作最重要的阅读习惯来培养。

由于学生识字量小,读正文有困难,学习查字典,刚开始时只要求会查,能找到要查的字、读准字音,只练习查字典的技能,对认字的结果不做要求。

初学时不应要求速度,日后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加快速度。

到第七单元时明确提出速度问题。

15单元查字典比赛。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部首、翻页、检录)及时让学生总结经验,交流方法。

(方法见教参P46)

6.音序查字法比部首查字法简单,为什么先学部首查字法,第四册才学音序查字法?

(1)部首查字法是解决认字的问题,是独立阅读时必须掌握的,所以先学;二年级学生使用音序查字法主要是解决习作不会写的字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前不是最突出的,所以后学。

(2)学习部首查字法与学习汉字表意的特点关联紧密,先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分析字形。

(3)音序查字法有特殊的难点,一是要学习并熟悉大写字母表,而大写字母表与音序查字法的需要又有差距(没有i、u、v打头的音节;找不到u行音节;声母zh、ch、sh不在字母表中)。

二是要在诸多个同音字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那个字。

解决这个困难要以掌握汉字常用部首为基础,还要有点阅读正文的能力,所以安排在部首查字法后面教学。

附加问题:

教学中如何做?

有的学生本来已会,可以带动大家学习。

•搞比赛等活动,兴趣高,效果好。

•创设情境,学以致用。

•兴趣至关重要。

做到什么水平?

熟练――熟练地选择方法,熟练地查≤0.5分钟/字。

7.独立识字是否意味着不再进行识字教学了?

独立识字由学到会有个相当长的过程,具体需要多长时间,不同学生情况不一,还要看某个生字本身的学习难点。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应当有办法独立识字,有的学生可能识所有的生字,有的可能只独立识一部分生字。

学生有办法独立识字,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完全独立识字了。

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哪些字、适合查字典?

哪些字可以随文认识?

如何适度使用课文下面生字条的拼音?

如何发挥识字基础较好的学生的作用?

哪些字需要全班一起学习……这些问题备课时都应当认真考虑。

学习心理学认为,使用知识比学习知识更复杂,更困难。

有些教师对这点认识不足,放得太宽,学生困难就大了。

比如《一片树叶》中“耸”“捋”等生字教材没有要求会认,教师可以用带读的办法,也就是一年级上册用过的方法进行渗透性教学。

8.二年级在写字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

(1)养成揣摩汉字字形的习惯。

(2)开始培养经常修改错别字的习惯。

(3)独立书写生字的笔画笔顺,教师不再做指导。

第三、四册要继续练习抄写音节,能为生字标音,在查字典时准确读出生字字音。

写字本怎样使用?

写字本的设计基本上是随着单元走的,描红两个,自己书写两个。

教师一般还要另外安排学生的抄写。

原则上应该是以学生会写为准,不必布置多遍的抄写,也不必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写相同的遍数。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写字本。

复习拼音时,y和i的用法,ü的拼写规则,uo和o的区别等等,需要教师反复指导、练习。

9.现在学生的错别字多起来了,怎么办?

对错别字现象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认识了一个字,能够写对笔画、笔顺、结构,只是完成了识字的第一阶段。

学生尝试着运用学到的字,就可能失误。

这与学走路会摔跟头、学游泳会呛水是一个道理,而汉字形近字多,同音字多,多音字多,异形字多,很容易产生混淆。

简单地画个“×”,否定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的过程,并不能反映学生识字的实际水平,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要以孩子有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纠正错别字。

(1)在识字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利用汉字的特点分辨形近字的方法。

比如P16“狼”和“狠”、“抢”和“抡”。

(2)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查字典的方法,提出使用字典解决生字的要求,比如开始时(第七单元后),习作时有不会写的字自己查字典,做记号,统计数量。

逐渐做到在习作中不用拼音代替生字。

(3)要引导学生重视错别字问题,自己想办法预防和改正错别字,比如轮流当识字小医生、出一日一字专栏、互相出题测试等。

对造句、习作的错别字,教师不要急于改正,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或互相)检查,自己修改。

一次改不彻底,隔一段时间再检查,再改。

要把这样做的道理向家长解释清楚,争取家长的配合。

(4)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记住几个字的用法更重要。

第一单元“金钥匙”设计了一个活动,即培养改正错别字的习惯(可以创造比第一单元更好的方法)。

“写”的“两注意”成为习惯,也有助于避免错别字。

三、关于阅读

阅读教学强调积累,强调整体感受,强调个性化学习。

要继续培养朗读、默读的能力。

利用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帮助教学。

1.二年级阅读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1)在第二册“借助手指但不出声,或者小声但不用手指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练习,在本册逐步过渡到练习不用手指、不出声的默读(见教参P44)。

让学生逐步脱开手指、降低声调,学习默读。

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差异,不必强求所有的孩子一步到位。

个别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耐心、长时间的关注、引导。

《课标》修订后有关要求有些改动,还是应该强调指读,应指导学生○1线性指读,○2开始学习默读。

(2)学会借助课文插图阅读。

学会读图,能看懂情节简单的多幅画面讲故事(见第三册教参P36),能看懂单幅图,根据文字提示和图中显示的各个细节了解图意,并联系自己的经验展开想象。

(3)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学习不同句式,同时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愿意和书交朋友。

(4)朗读和背诵要按教材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可鼓励学生多背,在阅读中多识字。

古诗只要求背诵,不作分析,学生可借助插图大致理解。

(5)在《书的世界》这个开放单元,要在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同时,学习查找目录,树立查找资料的意识,知道书应分类。

2.阅读课文的学习怎样把握尺度?

二年级的课文都是浅显易懂的,只要能够读下来,就可知道大意。

上课能够指导学生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即可。

不必逐句逐段分析讲解,品词品句(讲深讲透)。

学生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逐渐学会品味、体会。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保证学生有整体感知,最低标准是能够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这里保底的要求是学生能够交流讨论文后的思考题,老师可以灵活掌握,上不封顶,鼓励学生有所发展。

不能将这个作为目的牵制课堂。

在保证读书没有太大的生字障碍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讨论解决。

通过对学生朗读和发表观点的评价,使学生达到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利用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比如选学生续编很好的句子放在课文中一起朗读,或者把学生精彩的发言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抄写等等。

3.课文多,课文长,是否讲得完?

和过去教材相比,教材的课文的确是多了,长了。

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如果老师不提琐细、死板的要求,教材选的课文,学生没有多少篇看不懂,数量也不大。

所以,应当着眼于改变我们的教学。

一个问题是讲得太多,老师如果不逐段提问、分析、总结、练习,就感到空落落的。

实际上想一想,你的提问、分析、总结、练习,有多少深入学生人心了?

另一个问题是要求不尽合理,一个人阅读文章,是不可能把每个词义、轻声、儿化韵等等都弄透彻的;同样,一个人阅读文章,他的感受也不会和别人完全相同。

有的老师一定要教材指明,读了一篇课文,到底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思考题没有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好像就没有完成教学。

请大家想一想,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是否符合人们阅读文章的心理?

4.课文长,找不到朗读训练点,一节课读不完一遍。

儿童阅读文字材料,大体经历指读――口读――默读――线性或面式略读这样几个阶段。

成熟学习者的阅读行为主要是默读,包括体会、涵咏、品味、吟哦等,联想、想象、共鸣、判断、质疑等都在默读时进行。

还应当看到,默读的速度远远超过口读,在当今信息时代,培养默读能力尤为重要。

所以,《课标》在每个学段都提了默读的要求。

第四册中许多课文可以练习默读,如《壶盖为什么会动》《我必须去》《江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

二年级小孩可以小声口读,逐步扩大默读量。

况且,课文里不少字只是渗透性学习,没有要求会认,全部强行让学生朗读,要求也不合理。

《课标》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的前提是朗读者默读、体会,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

“朗读”是读给自己更是读给别人听,通过自己的声音使别人与自己一同感动。

朗读需要技巧。

说到底,朗读更是一种表达――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这与默读是不一样的。

有没有必要每课书都找朗读训练点?

能不能要求朗读好重点的段落?

希望老师们研究研究。

5.总希望对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有明确的要求。

所谓明确的要求,就是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思考。

从听课的情况看,课堂上充当“看客”的学生仍然不少。

解决的办法不是简单地批评,而是“激发”――在小组中明确分工促使所有的孩子动起来;轮流做重点发言人;用对立观点激发辩论;请不动的学生做讨论的评委,等等。

但要注意:

①选择适合他们的题目。

②在适合他们的场合。

③给予特别的指导。

思考题不能有惟一的答案。

即使认识上达到一致,也不能要求用同样的话表达。

这不意味着老师放弃引导的责任,老师要适时点拨。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课文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课文的语言表达,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所以学生写话与阅读密切结合,是这套教材的一个特色。

几年来实验的效果很好。

这种练习,不都是在形式上模仿课文,有的侧重于语言,如模仿课文再写一段,如《妈妈的爱》;有的是激发想象,如《一片树叶》“小猴子再一次来到小树前,会说什么?

”有的促使自己学生联想生活实际,比如《看山》《我的路》;当然,也赞赏学生把对课文的思考写下来……

我们说“鼓励”学生读后写,就是没有硬性规定的意思。

因为阅读是儿童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应该鼓励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写,他没有感受,你硬性规定只能促使他说空话。

6.是不是读一读,讨论一下课后思考题就行了?

一定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例);要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例)。

有的老师不敢这样做,怕驾驭不了课堂。

应认识到,这样做对老师的要求的确是高多了;也应认识到,老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正是在迎接这样的挑战中提高的;更应看到,这样做,是学生在做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好。

每学期至少为自己的教学录两节课,重放,反思,写出心得体会,是快速提高的好办法。

四、写话教学

《课标》第一条要求是:

“对写话有兴趣。

怎么保证学生“写”的兴趣呢?

写不出来不硬写。

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不硬写”,始终从三个方面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A与阅读结合。

B与活动结合。

C随笔日记。

实验证明,这样做,学生愿意写,有的写。

教材中有关书面表达的练习有:

练习写话;鼓励平时做记录,学记事(P86学记事:

培养习惯,练习,积累);开始学习写日记(P115学完《松鼠日记》后,开始提出明确要求:

在寒假里写几篇日记)。

“语文天地”中还设计了一些造句方面的练习,比如写下半句,连线,填空等,这些练习有指令的意味,不是“写话”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保证水平较低学生学习的底线。

教学时请注意辅导差生,还请注意指导标点、书写格式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前面已经说了,写字,“练”与“用”尽量不要脱节,在写话的练习中,要特别关注把字写对,把字写好,养成自觉修改错别字的习惯。

1.写话的任务是不是太重了?

是否负担重,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不愿做的事情硬让他做,那即使是抄书这样简单的事,他也会觉得苦不堪言;学生愿意做的事情,不用大人催,自己就会废寝忘食地做。

所以前面我们特别说明要使学生乐意写,有的写。

2.不用指令的方法,如何使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呢?

教师要有一般号召,在学生写话的作品中,会发现能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的实例,在班级内宣讲推广;再实践,再表扬推广……就是说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如果硬性规定必须运用哪个词语,那就既谈不上个性发展,也谈不上“乐”了。

还有一个办法:

列出一批词语,供学生在写话时选择。

这批词语包括哪些,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从课文和生活中共同选择。

3.学生写话出了错别字、病句,老师还要不要全批全改?

可以每次只收一组。

主要的目的是反馈,抓苗头――好的和不好的,指导全班。

完全不过目,或者批一大堆红杠红圈,都不利于保护学生写话的积极性。

前面已经说过,解决错别字、病句,还有将来出现的其他写鞣矫娴奈侍猓钪匾氖堑鞫约貉暗闹鞫浴?

/P>

4.我们的学生很愿意表达、展示,但是课时有限,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空间、时间不够,说明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已经在督促着老师跑,而不是老师拽着学生往前走了,这是一个可喜的新矛盾。

当然,如果解决不好,也会挫伤学生。

对策一,班级建立评委制度,学生轮流当评委,当堂评选,课后评选。

要破除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把评价与教学的过程结合起来,以评价促教学。

向课时外延伸。

比如在教室后面开辟“佳作栏(题目自起)”;每隔一周或一个单元后换一次;制作班级佳作集传看;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向家长朗读自己的创作……这些事,不见得必须老师做。

学生评委选佳作,轮流办专栏。

要注意及时肯定差生的进步,哪怕一句话、一篇日记写得好,甚至一个词语用得好都要让他上光荣榜。

向课堂外延伸。

比如联合地区、学校所在地社区,办创作园地,在小报、黑板报上刊登学生的创作,向广播站投稿,并及时反馈给学校。

开始可能麻烦一些,请专人负责,上了路,形成惯例,后来效应将很大。

如何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又不加重师生的负担,是新课程产生的一个新课题,欢迎一线的老师们一起来研究。

5.日记的培养序列和基本要求。

(1)第四册一学期不少于16篇。

(2)不限字数、格式、内容。

这里“日记”的内涵和应用文的“日记”不同。

五、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1.口语交际内容(表中数字均表示单元)

论上册1怎样请求爸妈带自己观察秋天。

6怎样算勇敢。

8商讨营救计划。

9介绍一本书。

14评选小小艺术家。

下册1改掉坏习惯。

2夸妈妈。

4描述一棵树。

5给山起名字。

6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经历。

10讲信用。

12说家乡的水。

13什么时候感到快乐。

15说志向。

讲故事上册5捉耗子。

11山泉娃娃。

下册6小猴子修船。

10续编故事。

16编夏天的故事

2.综合活动内容

表演搜集图片、信息

上册1用秋天的图画布置教室。

3办“祖国”展览。

15举办玩具交易会。

16做贺卡。

10特殊的考试3“祖国”的图片。

11记录天气预报

下册2为妈妈做一件事。

4办“树林”展览。

4一片树叶8交通工具。

9体育运动。

14英雄图片。

16记录气温。

3.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

教材的内容只是给老师提供课堂上可以操作的机会,但内容是开放的,应借机鼓励学生表达、交流。

4.综合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融合到课文学习的过程之中,或放在课前,或放在课中,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需要灵活安排。

但活动不等于放任和随意,教师应在准备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前统筹安排,明确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哪方面能力,以便活动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二年级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应充分利用好二年级六个集中识字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应在“趣味性”的基础上进行。

可以补充识字歌谣、故事等,将字放到句子里,放到具体语境中学习。

集中识字单元的学习都应该包括两个环节:

第一,从实践到理论。

先引导学生观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然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应注意学习的全员性,尽量保证差生也能够获得有关生字字形、字义关系的认识。

第二,六个集中识字单元都安排了有关“巩固”的内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规律学习新字,掌握认字方法。

老师应组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