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五省优创名校联考 历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783166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五省优创名校联考 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五省优创名校联考 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五省优创名校联考 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五省优创名校联考 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五省优创名校联考 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五省优创名校联考 历史.docx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五省优创名校联考 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五省优创名校联考 历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五省优创名校联考 历史.docx

全国I卷届高三历史五省优创名校联考历史

2018—2019年度高三全国Ⅰ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

历史

第Ⅰ卷

1.《史记·鲁世家》记载:

鲁国从周公到顷公的三十四任君主中,第四任君主为第三任之弟,第六任为第五任之弟,其通过弑杀得以登上君位,第八任为第七任之弟,第十任为第九任之弟,第十八任为第十七任之弟。

其余皆为父死子继。

这表明当时鲁国(  )

A.宗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B.政治局势日趋动荡

C.注重缓和贵族间矛盾

D.出现违背宗法制的现象

2.西汉刘邦至吕后时期,汉朝以郡国并行的方式实行过特殊的东方政策,即在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的同时,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

据此可知,西汉初期(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急剧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积极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3.八柱国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权力中枢,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八位柱国大将军排序的记载。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周书》[唐代]

宇文泰、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文献通考》[宋代]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资治通鉴》[宋代]

宇文泰、元欣、李弼、李虎、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A.八柱国人员组成基本上可以确定

B.《周书》距离当时最近,可信度最高

C.文献记载不同,历史真实无从考证

D.文献记载具有较大随意性,不足为信

4.在唐代,有人认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

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

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

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5.宋神宗执政前期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

执政后期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其余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只能实行转口贸易。

这一变化表明(  )

A.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

C.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

D.国家经济攫取能力增强

6.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

“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

”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繁荣的市民生活

B.宋词的推波助澜

C.发达的商品经济

D.宽松的文化氛围

7.在明清时期的徽商心中,谋生和求利是有所区别的,谋生在当时不单是谋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

这表明当时(  )

A.徽商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

B.以义为上成为徽商的基本准则

C.利义兼顾成为商人普遍的价值取向

D.传统经济政策受到严重的冲击

8.雍正时期,为处理西北战事,由皇帝信任的重臣组成内廷高层团队,这是军机处的雏形。

乾隆时期,军机处仍是一个非正式建立且基本上无章可循的机构,并将军机处的人数规模减至最小,由官员兼任军机大臣,而不是授予专职。

这反映出(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中枢决策机制紊乱

C.军机处的地位下降

D.军事机要日益减少

9.“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

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

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

民谣的发展(  )

A.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

B.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

C.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

D.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

10.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称,“麦喀士(马克思)喟,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社会主义的“最要之义,不过日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泉”;并认为中国古代井田制与其有同一立脚点。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梁启超(  )

A.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B.对马克思主义已有较深了解

C.从安民救世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

D.看到了民众是革命的力量之

11.下面是民国初年我国经济法规类目统计表。

这一情况表明民国初年(  )

经济法规类别

条数

工商矿业类

21

农林牧渔业

14

交通运输类

6

银行金融类

7

标准器物类

5

特别税则类

11

经济社团类

12

A.工商业发展最快

B.金融业不受重视

C.交通发展速度较慢、

D.政府重视发展经济

12.下面是民国初年上海及江浙地区有关干茧需求与供应的统计表(单位:

万担)。

需求

供应

32.2

1913年

1915年

9.0102

10.8019

如表表明,民国初年丝厂经营困难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经济侵略

B.原料供应困难

C.技术力量薄弱

D.政府政策限制

13.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共和政体并未挽救危机

C.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D.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14.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

(在根据地)凡逃亡地主,不论其逃至何处,其土地不得没收。

无人管理者,由政府代管,招人耕种,并保存其应得地租,代交田赋公粮。

原主回家时,将其土地及应得地租一并发还之。

这一规定旨在(  )

A.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B.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C.推动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维护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

15.建国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

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

这些举措说明(  )

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16.据资料统计,我国1952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949年的1.9倍,从1949年到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平均每年增长21.1%,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45.1%,平均每年增长34.8%;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3.5%,平均每年增长15.3%。

这些变化(  )

A.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完善基础

B.表明国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C.为向计划经济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

D.显示出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17.古希腊建筑有三种基本建筑风格(如图),分别体现了男人成熟躯体的阳刚之美、女人成熟躯体的轻柔之美和少女胴体的窈窕之美。

希腊人修建了大量的神庙,但是神庙没有多少宗教意味。

这些建筑风格体现出古希腊(  )

A.人文主义精神底蕴深厚

B.女性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C.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宗教已失去社会影响力

18.公元前462年,保民官盖尤斯·阿尔萨利用执政官正在外面与伏尔喜人作战的时机,向元老院提出,应“一劳永逸地禁绝这种漫无拘束的恣睢放纵”,“绝不允许执政官把自己的放纵和任性当作法律”。

可见罗马人(  )

A.制定成文法着力维护平民权益

B.主张限制权力滥用保证民主秩序

C.反对贵族统治主张法律系统化

D.重视构建法治程序缓和阶级矛盾

19.有学者说,在宗教气息浓郁的16世纪,人文主义者只能拐弯抹角地宣传自己的主张,而宗教改革家却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基督教和《圣经》精神的,这种坚定的使命感使他们在宣传自己的宗教主张时表现得正气凛然和义无反顾。

这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改革家(  )

A.倡导安贫乐道理念

B.主张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C.主张重建信仰权威

D.坚持世俗权力高于教会的原则

20.钱乘旦教授认为,光荣革命解决了一个人统治国家的问题,但其后100余年间英国仍是被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进行统治。

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革命成果遭严重破坏

B.宪政体制仍有待完善

C.行政权尚未发生转移

D.代议制机构形同虚设

21.1917年秋季,农民起义行动已席卷俄国90%的县区。

城市工人、士兵则掀起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俄国临时政府已经经历三次危机。

据此可知,此时的俄国(  )

A.革命正丧失和平发展的可能

B.革命统一战线的确立与巩固

C.群众强烈要求反对封建专制

D.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逐步成熟

22.如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A.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政府适度干预推动了生产发展

C.工人生活水平未获得提高

D.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

23.如表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21个国家的外长或大使在开罗为即将召开的大型国际会议拟定的人会条件(部分)

1.该国应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2.该国不该参加与大国争夺有牵连的多边军事联盟

3.如该国已将军事基地租让给外国,则此种租让不应与大国争夺有任何牵连

4.该国应奉行与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

据此可知,这次即将召开的国际会议(  )

A.引发战后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浪潮

B.冲击超级大国主导国际事务的局面

C.促进世界各国联合反对新殖民主义

D.主导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

24.有学者指出,当面临在集团内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中心国家”时,历史上受到强国欺凌而产生的对他国的恐惧或警惕就会动摇这些国家加入集团的想法。

这反映了(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B.民族主义阻碍区域组织发展

C.国际霸权主义的威胁

D.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

第Ⅱ卷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古希腊城邦是基于社会分工合作,理想国中各阶级具备各自的美德,不相僭越,城邦就达到了“正义”。

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治理是复杂的艺术,因而对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才能、品德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城邦的统治者属于第一等级的公民,统治者的灵魂是由黄金构成的,具有智慧的美德。

孔子编撰的《尚书》中所记录的君王,都是被儒家所认定的“明君贤王”,《尚书》中记录了上古“明君贤王”在选任继任者时,是通过大臣举荐并经过多年考察其德行和才能是否符合条件,才能最终确定下的。

——摘编自许天蓝《论(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兼与(尚书)政治理想之比较》等

材料二

《论语》与《理想国》对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视值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思。

历史经验证明,道德的软约束效果是因人而异的。

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最终无不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而柏拉图在晚年的《法律篇》中也最终将法律置于道德之上。

——摘编自彭文龙《(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的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柏拉图与孔子政治理想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论语》与《理想国》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少平高考落榜,回乡生产。

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这时农村生活混乱,旱灾又火上加油,村支书田福堂为加强自己的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出了人命。

为了“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

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

1979年春以后,孙少安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

孙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1982年秋,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

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末清初,常年战乱,各省膏腴之地变得“城无完堞,市遍蓬蒿”。

既要镇压割地反清斗争,又要进行开国政权的建设,给清廷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窘境。

顺治帝下令“每佐领拨壮丁十名、牛四头,于(内陆)旷土屯田”,到康熙年间,政府平定西北准格尔部及回部等叛乱后,“屯以劲旅”,广设屯田,让兵民开发当地原野。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漕运屯田等类,共同目的是支撑军队饷俸。

嘉庆年间,除东北、蒙古“禁区”之外,其他省份皆有屯田,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

清初屯田在加强边防及边疆同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马东玉《清代屯田探讨》

(1)根据材料,概括清初推行屯田制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屯田制的意义。

28.[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

1900年以,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除在议会内部进行斗争、拒绝投票通过军事法案和军事预算的一切费用之外,还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

1907年召开海牙和平会议,着重讨论战争法规问题并缔结了多项公约,在国际法上构成了若干限制战争的手段。

据统计,一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

但是,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

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

结果,一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

29.[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宋恕(1862—1910),近代维新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指出科举考试制度下以小楷试帖取士,造成“京外风气”和“慕妍耻丑,举国若狂”,要求清廷仿日本学制,兴学育才。

1907年,他出任山东编译局坐办,积极翻译出版各种教学用书及其他西学书籍,并提出“教育有直接,有间接”的理念。

在他看,学校属于直接教育,公园、阅报、音乐所、图书馆等是间接教育,“无间接之教育以为直接之辅,则虽有直接之教育,而其拒力大抵不足以胜四围反对之压力”。

此外,他还主张创建“粹化学堂”,培养能够贯通古今中西文化的人才,以“欲欧侮之排去”。

——摘编自徐玉凤《宋恕与清末山东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恕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宋恕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18~2019年度高三全国Ⅰ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1.D

2.C

3.A

4.B

5.D

6.C

7.B

8.A

9.A

10.C

11.D

12.B

13.B

14.A

15.D

16.C

17.A

18.B

19.C

20。

B

21.D

22.D

23.B

24.B

25.

(1)相通之处:

都倡导贤人治国(或德治);都将德、善作为政治的终极目标,试图建构一个美德政治的国家;都强调社会等级性;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2)柏拉图:

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凸显;雅典城邦政局混乱不堪;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兴起。

孔子:

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上古(商周)时期敬德、重民思想的影响。

(3)启示:

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方式;必须法治与德治并用,要将法治

的理念融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26.示例:

小说情节:

1979年春后,农民孙少安建窑烧砖,贷款扩建机器制砖。

历史现象:

1978年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

概述: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制度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农民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开始打破城乡的差别,积极发展私营经济。

评价: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积累了经验,并奠定了基础。

27.

(1)背景:

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清初财政困难;清廷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特点:

屯田种类较多,分布广泛;经历由内陆省份到边疆的拓展;政府主导;主要服务于军队和恢复经济。

(2)意义:

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边境地区的开发,有助于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统一。

28.

(1)主要表现:

工人阶级是反战运动的主力军;有关限制战争的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平运动初具世界规模,波及国家多。

(2)原因:

欧洲两大军事军团的形成与对峙,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一些欧洲民众狭隘的爱国主义表现严重制约和平运动的进展;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世界和平运动组织涣散,难以保证各国的协调统一。

29.

(1)背景:

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西学东渐,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传人中国;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成功经验引发晚清士人的关注与学习。

(2)内容:

抨击传统的封建教育方式和科举考试制度;主张学习日本学制,兴办新式学堂;翻译新型学堂教科书及其他西学书籍;强调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重视发展社会教育;主张创建“粹化学堂”,培养贯通古今中西的人才。

意义:

推动了传统教育体制向近代转型,有助于近代民族意识觉醒和御侮图强;启迪民智,有助于推动西学在华传播;重视培养新式人才,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