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学年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故选C。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______。
②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多想办法,积极拓展再就业之路,以便使更多的下岗工人得到合理的
。
③然而这样的结论,
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④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接受教训,
这次又犯了更严重的错误。
A.传颂
安顿
虽然
以致B.传诵
即使
甚至
C.传诵
安置
以致D.传颂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传诵”和“传颂”,“诵”一般都是说,就是扩大说的范围;
而“颂”是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名人名事。
①句中修饰的对象是一首诗,要用“传诵”。
“安顿”和“安置”都是动词,表示通过适当处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安置”强调人或事物有个适宜的处所;
“安顿”则强调安排妥当,有了着落。
②句中指对下岗职工有了合理的安排,要用“安置”。
“虽然”一般和“但是”搭配,表示转折,前提是这已经是事实了;
“即使”一般和“也”搭配,表示假设或让步,不一定是事实。
“以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
“甚至”的意思是提出突出的事例,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④句中的“又犯了更严重的错误”是“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接受教训”而导致的不好的结果,要用“以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格言警句和诗词歌赋,都是劝人要奋发向上,淡泊名利,不要为了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蝇营狗苟地生活。
B.近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C.儒道思想之争的结果使得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都秉持着这样的哲学:
达则兼济天下,国计民生,悉装心底;
穷则独善其身,瓜田李下,信步闲庭。
D.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答案】A
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A项,蜗角虚名:
比喻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
该词和句中的“蝇头微利”相照应,使用正确。
B项,“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此处望文生义。
C项,瓜田李下:
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不合语境。
D项,画地为牢:
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
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或做指定范围内的事,不得逾越。
该词在句中修饰“地方保护主义”不合适。
故选A。
【点睛】搞清成语意思(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前提,考察语境是基本切入点。
重点:
(1)注意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2)注意有两个意义的成语。
(3)注意含有相同语素的成语是否混用。
(4)注意成语潜在的褒贬色彩。
(5)注意成语的固定陈述对象。
(6)注意谦敬成语是否误用。
(7)注意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
(8)考虑成语的语法特点(词性,搭配以及和前后语境是否重复或矛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甜北咸”虽然是个笼统的说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地区差异的明显特征,也反映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B.全民阅读的推动者与其强迫读者从手机刷屏转到纸质阅读,倒不如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帮助读者提高阅读的质量,为他们搭建优质的手机阅读平台。
C.《国家宝藏》这样的文物类节目的兴起,很好地满足了人们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学习文物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需求,因而受到人们追捧。
D.大家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电影里中国桥、中国路等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彰显了祖国的强大实力,也感受到国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B项,语序不当。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状语语序不当,应该放在“帮助读者”后,直接修饰句子谓语“提高”;
C项,搭配不当。
“受到人们的追捧”的主语应该是“《国家宝藏》这样的文物类节目”,不是“兴起”;
D项,结构混乱。
暗换主语,“感受到国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的主语应该是“大家”,不是“震撼影像”。
点睛:
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
此题选项D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
B.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实在无法理解:
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
C.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就此叫开了。
D.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
是李密对祖母的至孝的真情?
是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困难处境?
还是对晋武帝的“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效忠保证?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标点符号使用的正误,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A项,把“是错误的”前面的“,”改为“——”;
C项,改为“就此叫开了(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
D,把第二、三个问号改为逗号。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有《震川文集》。
《项脊轩志》是他的名篇。
B.《长亭送别》出自“元曲四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整折戏由不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国文豪。
其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
D.《<
物种起源>
绪论》概括介绍了《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阐明了进化论的基本观点,语言准确、严密,有相当的逻辑性,体现了一位科学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知基本的文学常识内容,要注意书本下面的注释,平时要多积累。
本题中,B项,“整折戏由不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错,应该用同一宫调。
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庭中()为篱,()为墙,凡再变()。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乳二世,先妣抚()甚厚。
A.初已矣也彼B.始已也矣其
C.始已矣也之D.初已也也之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
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
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这是课内《项脊轩志》的一个选段,“也”在句末往往表判断,“矣”是一个语气词,所以“凡再变”后跟“矣”合适。
排除BD。
最后一句中填入一个代词,表示“她”,相比较“之”合适。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则刘病日笃B.东犬西吠
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答案】D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是对词类活用的考查。
D项,名词作动词,抚养;
其余名词作状语,一日日、对着西面、亲手。
故选D。
【点睛】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
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
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
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
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
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
唱歌
衣冠而见之。
衣冠: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⑤否定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未云何龙。
云:
形成云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
为人所信服
⑥“所”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
用网捕捞
⑦“皆”“都”等副词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皆指目陈胜。
指:
指指点点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C.余稍为修葺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是对古今异义的考查。
A项,“沐浴”古义指蒙受;
今义就是洗澡。
B项,上报:
古义:
报恩;
今义:
报告上级。
D项,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C项“修葺”古今同义,都是“修理”的意思。
11.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A.今臣亡国贱俘B.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熟记特殊句式的特点。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通过辨析句意来判断句式特点。
例句和B项,都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A项,判断句;
C项,状语后置句;
D项,被动句。
【点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2)为乡里所患《周处》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用“于”表示被动。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4.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5.有时(3)(4)可以同时使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儿迍迍的行:
行动迟缓的样子
破题儿又早别离:
这里指离别的开始
B.蹙愁眉死临侵地:
没精打采的样子
都搵做重重叠叠的泪:
揩拭
C.情薄呵易弃掷:
抛弃,指改变心意
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只得,只能
D.推整素罗衣:
假装整理
再休似此处栖迟:
留恋
C项,“弃掷”的意思是“抛弃”,这里指撇下莺莺而远离。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
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庇,“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
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上平面铺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
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的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追求个性化,形成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这庄严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的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
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现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销云散”时,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
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看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取材于《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宗教神秘主义的结构是解释西方人对于古老建筑充满尊崇和敬意的唯一依据。
B.西方人狂热崇拜神灵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提供了优良的精神文化基础。
C.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的古代建筑则占领着高空。
D.西方园林绿化的自然物都呈现出整齐而有序的几何图案,既超脱又自然。
14.下列有关“集体美”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众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因此具有一种“集体美”。
B.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地面平面铺开,空间格局具有封闭的群体的特征。
C.北京明清宫殿规模巨大的建筑群里各种建筑有规律地排列也体现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D.西方古代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不是“集体美”而是“个性美。
”
15.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西方古代建筑比中国古代建筑坚固耐久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3.C14.A
15.①西方人以古老建筑为贵,中国以新建筑为贵。
②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
③西方人选用石材,中国选用木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A项,原文没有体现宗教神秘主义情绪和古老建筑之间具有必然联系。
B项,西方建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D项,原文“超脱自然”是说超越了自然,是一种人工美。
【14题详解】
A项,本文的“集体美”是指建筑物格局的群体性,不是说“集体力量产生了美”。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题干要求分析“西方古代建筑比中国古代建筑坚固耐久的原因有哪些?
”本文最后一段说明了西方古代建筑比中国古代建筑坚固耐久,是对上文的总结,纵观前四段,一、二段分别介绍了中西方评价优秀建筑物的原则、中西方选作基本建材的差异,这些正是造成西方古代建筑比中国古代建筑坚固耐久的原因,所以从这两段概括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提取关键词有“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总结答案。
【点睛】去粗取精。
基本要点有二:
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
比如本题就可以依据“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瞄准目标。
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猫婆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
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
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
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
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
他视猫如命。
我说:
“我挺讨厌猫的。
”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
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
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
“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
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
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
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
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
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家中每个人全空了。
我房前房后去找。
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
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
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
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
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
“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
丢几天了?
”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
“五六天了。
”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
“您甭找了,回不来了!
”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
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
“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
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
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
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
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
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
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
猫婆笑脸开花:
“瞧,这小东西多懂事!
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
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
猫婆死了。
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
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
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
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
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
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
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
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
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
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
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
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
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
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
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
不是那只小黄猫吗?
忙叫声:
“咪咪!
”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
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改)
16.请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