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7496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x

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法

(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库兹明

代表思想

社会学方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社会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

人们的社会互动

符号互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角色理论以及参照群体理论

(3)文化学的社会心理学

特里安德斯等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的一门学科

(4)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美)文化人类学家特雷安迪斯和郎伯特(1980)

主要观点

通过比较文化的调查与访问,或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系统观察,或对档案材料进行分析、使用等来研究社会心理现象

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文化与人格理论

跨文化的现场研究法

7,社会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社会心理学和普心的关系

*对象、范围

普心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

社会心理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

*角度与侧重

普心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

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

*研究方法

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

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4)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

*共同点

**研究对象是共同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重点,研究人的微观层面

**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有共同的理论假设

*差异点

**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人格心理学强调观察法、测量法等的运用:

社会心理学重视现场实验研究,心理测量法,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

(5)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极其本质,结构及个现象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

社会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研究方法

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

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

8,有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知

(1)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

在这一点上,心理学家强调个人因素(人格)社会学家强调社会因素(群体与互动),文化人类学家则强调文化因素

(2)其次,尽管有的社会心理学家(如奥尔波特兄弟)使用的行为概念是狭义的,但是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使用的行为概念是广义的:

它不仅指能够为我们直接观察的外部事件,而且包括了诸如情感、态度、思维这类虽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却能够为现代科学间接测量的内因过程

(3)尽管社会心理学家在早期曾经形成了对大群体研究的兴趣,但自20年代以后整个研究却基本局限于对个体(至多是小群体)的社会行为的探索之上,这在心理学家的定义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9,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

(1)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即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同样也是一门理论性质极强的应用学科

(2)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来看它是一门独立学科。

社会心理学虽然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上述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形成后的社会心理学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四个层面:

个体、群体、社会、人际

社会心理学研究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一)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指由社会因素导致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个体行为和团队行为(反应系统)

(1)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2)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层面

主要研究内容

个体层面

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人际层面

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群体层面

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做用,社会影响等

社会层面

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特性等等

3,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心理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为此,勒温提出一个著名公式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环境、函数关系)

公式的含义是: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的函数,个体行为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

4,选择研究课题

(1)20世纪40年代:

偏见

(2)50年代:

服从

(3)60年代:

暴力

(4)70年代:

性别与性别歧视

(5)80年代:

军备竞赛

(6)90年代:

文化多样性、种族多样性以及如何面对不同的性别取向

(7)00年代:

网络文化

5,研究对象的四个层面:

个体、群体、社会层面、人际层面

(二)个体心理与团队心理

1,个体:

具有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并单独活动的实体

2,团体:

是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个体结成的集合体

3,关系:

个体是难以离开团体的。

团体是个体存在的基本社会支持、影响着个体的行动和思想。

团体心理制约和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三)社会交互作用与人际交往

1,社会刺激

社会刺激(社会因素):

是社会个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社会个体包括:

(1)社会情境:

是对个体或群体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个体或群体(对人的作用直接、简单)

(2)社会文化环境:

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地位与经济状况、社会规范、风俗、时尚、信仰体系、舆论、民族与阶级群体、交往方式(对人的作用间接、复杂)

2,社会互动

攻击和利他、吸引与排斥、从众和服从、交换与影响、交流方式、性别差异

三,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了社会心理学形成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哲学的思辨(孕育时期)、经验的描述(形成时期)、试验的分析(确立时期)

(一)社会心理学思想的孕育时期

1,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哲学观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哲学观

亚里士多德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社会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1,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2,社会心理学形成的理论来源

(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2)19世纪末的法国群众心理学

(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

¥¥190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专著的分别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奥尔波特和墨菲的著作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一)初步发展阶段

(二)基本停滞阶段

(三)恢复与发展阶段

(四)集体无意识:

是指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一)哲学方法论

(二)一般科学方法论

(三)心理学具体的方法和技术

二,如何开展一项研究

三,¥¥社会心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简介

(一)观察法

优点:

1,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2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3,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认为的紧张情绪4能直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缺点:

1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2,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二)实验法

1,自然实验

2,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

1,通过对变量的操纵,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作用,从而使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明确(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对实验结果记录客观、准确)

2,在时间和精力上比较经济

缺点:

控制严格保证了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却可能降低了外部效度

3,现场试验

优点

缺点

实验室实验法

1,对自变量高度控制

2,被试的报告效率较高

3,无关变量受到较好的控制

4,因测试者所做的事征得本人同意,所以保护了他们的权利和安全

1,人为性

2,被试者自己知道在当被试,因而表现可能会与正常不同

3,被试人数受到限制

现场试验法

1,现实性高,能在正常情景下对社会行为进行研究

2,能广泛的观察被试(人数可以很多)

3,被试者不知道自己当了被试,因而行为较为自然

1,对自变量控制程度较低

2,无关因素的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3,难以保护被试者的权利和安全

(三)调查法

1,调查法概念:

调查法是要对所要调查的心理现象,预先拟定一些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2,调查法分类

(1)按照被试取样方式:

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

(2)按照调查方式分为:

问卷法、访谈法

访谈法按照访问方式不同:

直接访问、间接访问

访问规范程度不同:

标准化访问、非标准化访问

访问内容传递方式不同:

小组座谈法、个别面访法、电话调查法、德尔菲法

3,调查法注意的两个问题:

1,注意研究范围2,注意调查对象的取样问题

第二章,社会化

独处者非神即兽

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与途径

一,社会化的概念

1,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2,理解社会化:

(1)个体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2)通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社会人(3)社会控制是个体转化的手段(4)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

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1,社会教化

2,个体内化

实现个体内化的途径:

(1)观察学习

(2)认知加工(3)角色扮演(4)主观认同(5)自我强化

3,社会化的结果

(1)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要把一个自然的人转化成为一个社会人,而对于个体自身来说,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与适应的过程

(2)而总结起来这种学习与适应的结果包括获得语言能力、获得认知能力等等

第二节,社会化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解释理论

五,正常成熟理论

六,群体社会化理论

第三节,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二,社会化的文化环境因素

1,文化因素

2,家庭因素

几种教养方式:

宠爱、专制、放任、民主

3,学校因素

4,朋辈团体

同辈群体的影响特点:

无计划性、平等性、满足个人需求、开放性、区别性的价值观、满足社会性的需要

5,职业背景

6,大众传播媒体

第四节,社会化的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1,概念:

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2,儿童的国家意识分为3个连续阶段:

国家象征期、抽象国家象征期、国际组织系统期

(二)不同阶段的政治社会化

二,道德社会化

(一)道德榜样的作用

(二)道德实践的作用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五节,社会化的历程与结果

一,社会化的发展阶段

1,社会化发展阶段:

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结果

(一)社会化与人格的形成

(二)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的概述

(1)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2)角色概述的含义:

*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决定的*是符合社会期望的

2,角色的分类

(1)依据存在的形态不同:

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理想角色:

社会对社会某一角色设定的理想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

领悟角色:

是个体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行为模式的理解

实践角色:

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而在执行角色规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实际行为(属于客观现实形态)

(2)依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

先赋角色(先天性的先赋性角色、制度性先赋性角色)、自致角色(自获角色或者成就性角色)

(3)依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制约程度的不同:

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

(4)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

功利性角色、表现型角色

(5)参与程度:

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把角色依参与程度的高低分为好类

3,角色的行为

(1)形成角色观念,学习角色技能

(2)角色行为组成:

角色学习、角色扮演、角色领悟

(3)角色扮演阶段:

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4,角色失调

(1)角色失调的表现:

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2)角色失调的形式:

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3)角色冲突:

*角色从(一个人多角色)*

角色从:

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地位上的决定的,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止有一个,而是有很多,每一个社会地位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也就有一个角色,所以一个人同时拥有很多个角色,我们将这一种现象叫做“角色从”

(4)角色冲突:

*角色丛*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

*角色冲突的产生源于角色从中的不同角色含有不相容的成分

*具体来说,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特定的角色从,而该角色丛中与之发生互动的角色伙伴对他都有一定的角色期望。

当这些期望彼此出现矛盾或个体对过多的角色期望难以应付时,就必然会造成同一角色丛中的不同角色间发生的冲突

(5)角色紧张***缓解角色紧张的方法:

*角色规范化*角色和并法*角色层次法

(6)角色观念的内容:

角色地位观念、角色义务观念、角色行为观念、角色形象观念

(7)角色失调的改善:

角色调适(自我调适、社会调试)

第三章,社会动机与行为

第一节,社会动机的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1,需要:

由于机体感到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不平衡感,是个体内部的不平衡感

2,动机分为:

生理动机、社会动机

3,社会动机:

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指人类心理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他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人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

二,社会动机的功能

1,三种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

2,发动——加强——维持——终止

3,过度辩护效应:

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内在原因而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动机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即当外在动机取代了内在动机时,他可能对自己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三,社会动机的分类

第二节,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亲和动机

(一)亲和的起源

1,亲和动机概念:

又称为合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一集团的需要.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

2,形成基础:

(1)亲和动机是一种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结群是后天习得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强化而形成的

(3)萨赫德、焦虑——亲和假设,焦虑导致的恐惧是促使人们结群的原因,经历不安的人亲和倾向更强

3人们结群的原因:

(1)恐惧和焦虑

(2)相似性:

同病相怜、人以群分

(3)享受交流的乐趣

(4)找到自我评价的基准

**结群的负面效果:

懈怠、屈从、团体集一思维等

3,亲和的作用:

(1)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的需要(爱的交往、交往与尊重的需要)

(2)获得信息人在孤单时信息来源很少,亲和使个体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高兴时愿意与他人同享快乐,痛苦时希望他人帮助排忧解难

(4)亲和可以使个体避免窘迫的境地,如在明显需要亲和行为的情境中,无人陪伴,往往使他人对个体有某种负面的评价

(二)影响亲和的因素

1,情境因素(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

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

2,情绪因素

3,出生顺序

(三)亲和动机的概念

(四)亲和动机的心理基础

二,成就动机

是指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

(二)成就动机的结构

成就动机

追求成功的动机

避免失败的动机

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三)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

1,成就动机者分类

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低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有进取心,也比较实际,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又不是盲目地进行赌博,是有节制的冒险家

*目标明确,有计划性,对之抱有成功的希望,并且会全力以赴地获取成功

*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关系为前提

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独立决策晓得人物或职业

(四)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1,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利益和风险)

2,社会高度发展,人口、资源、经济因素不可或缺,但是重要的是全社会的成就动机较高(西方社会的发展)

3,经济成功的原因中,成就动机水平居于重要地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

4,教育中强调成就的倾向,是高水平社会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麦氏的1920年——1955年的儿童读物测试)

(五)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1,家庭教养方式(严格地自律训练,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成就动机)

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社会氛围

(六)德维克的目标取向理论

1,目标取向分类:

学习目标(追求成功和自我成长)、表现目标(想得到他人的好评和赞许)

三,权利动机

(一)权利的概念

(二)权利动机的概念

权利动机:

是指个人所怀的一种强烈的影响别人的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影响他人并且控制自己所处的环境的渴望(喜欢承担责任,努力影响他人,喜欢处于竞争性和重视地位的环境)

1,经常试图通过提供建议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评价

2,在集体活动中寻求领导者的地位

3,具备较强的能力,说话流利健谈,能言善辩

4,能创造良好的业绩,被认为有着良好的领导能力

(三)权利动机分类

个人化权利动机(动因为己)

社会化权利动机(动因为人)

(四)引起权利动机的因素

1,社会控制的需求(个体对他人和环境的控制水平越高,优势越大,优势使个体具有安全感,易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资源)

2,对无能的恐惧(无能使个体处于不利地位,会引起自卑感,自卑使个体设法获得补偿,补偿心理会导致偏执、极端追求权力和地位.这就是出身卑微的人,有机会时,会疯狂追求权利的原因)

第三节,利他行为及其促进

一,利他行为的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

**利他行为:

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目的的,不期望日后任何筹赏和报答而处于完全自愿的一种社会行为,包括援助、救济、营救落水者、捐赠等(指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助人行为:

指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的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特征

1,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2,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3,¥是不求任何回报的

4,具有自我牺牲的特点

(三)利他行为的分类

紧急情景中的利他行为、一般情境中的利他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

(一)先天论

(二)社会规范论

1,与利他有关的社会规范:

相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社会公平规范

相互性规范:

也称为互惠规范,指的是我们应该帮助哪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并且不应该伤害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

社会责任规范:

我们有责任帮助那些依赖自己并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公平规范:

帮助值得帮助的人

(三)决策论

1,利他决策模式:

对紧急事态的注意、对紧急事态的判断、个人责任程度的决定、介入方式的决定、介入的实行

(四)社会学习理论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者的个人因素

1,性别

2,年龄

3,人格特点

4,心境

(二)被帮助者的特点

2,魅力和人品

3,年龄

(三)情境因素

1,他人在场-—旁观者效应

(1)旁观者效应:

因他人在场对人们的救助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

研究结果证明,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的利他行为就明显减少,而且在场者越多,利他行为较少程度越明显

(2)解释原因:

个人顾虑增加、从众心理、责任扩散

2,自然环境

3,时间压力

4,社会文化(社会风气)

四,利他行为的促进

(一)培养利他情感倾向

1,培养移情能力

2,提升利他动机

(二)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树立利他行为榜样

(四)强化利他行为

第四节,侵犯行为及控制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什么是侵犯行为

1,定义:

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或者是一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即侵犯行为必须有侵犯意图和侵犯动机,是有意使他人受到伤害的行为

2,三要素:

伤害活动、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二)侵犯行为的类别

1,从侵犯方式上看:

动作侵犯、语言侵犯

2,从侵犯动机上看:

敌意性侵犯(伤害他人是目的)、工具性侵犯(伤害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二,侵犯行为的理论

(一)本能论

精神分析解释——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