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7399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

《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作业Word文档格式.docx

①把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畜牧业生产及兽医实践结合,充分发挥药物防治疾病和促进生产的作用。

②提高和发展药理学自身水平:

a.对老药深入研究,老药新用,提高临床用药的科学水平。

b.寻找新药:

采用各种先进手段和方法分别在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开始研制工作,对某些添加剂、促生长剂以及生物制剂进入研究。

另外,中草药的深入研究也是兽医药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第一章总论

1.D 

2.B 

3.E 

4.E 

5.E 

6.B 

7.C 

8.E 

9.E 

10.A 

11.E 

12.A 

13.C 

14.E 

15.A 

16.E 

17.B 

18.C 

19.B 

20.E 

21.A 

22.E 

23.D 

24.C 

25.D 

26.A 

27.E 

28.D 

29.D 

30.E

31.B 

32.B 

33.E 

34.D 

35.D 

36.A 

37.A 

38.B 

39.C 

40.C

41.D 

42.E 

43.C 

44.C 

45.B 

46.E 

47.E 

48.C 

49.A 

50.C

51.A 

52.C 

53.B 

54.D 

55.D 

56.B 

57.A 

58.E 

59.E 

60.E

61.E 

62.D 

63.D 

64.A 

65.D 

66.A 

1.选择性

2.致癌 

致畸 

致突变 

3.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4.量效关系 

构效关系 

时效关系 

5.副作用 

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继发性反应 

后遗效应反应

6.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效价强度(等效剂量)、治疗指数、安全范围。

7.吸收 

分布 

生物转化 

排泄 

8.小肠 

中性 

粘膜吸收面广 

缓慢蠕动

9.多 

小 

少 

10.不受 

能 

11.7.4 

7.0 

易 

酸 

12.极 

水 

13.耐受性 

快速耐受性 

习惯性 

成瘾性 

依赖性

14.种属差异 

生理因素 

病理情况 

个体差异

15.身体依赖性(成瘾性) 

精神依赖性(习惯性)

16.剂量 

剂型 

给药方案 

联合用药

17.年龄 

性别 

生理周期 

遗传

18.协同 

拮抗

19.幼畜 

老龄畜 

发育尚不完全 

衰退

1.不良反应是指药物除对机体有治疗作用外,还能产生与治疗无关或有害的作用,通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即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机体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3.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4.是指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而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5.指药理效应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之间的变化规律。

6.用效应为纵坐标、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得直方双曲线。

可将药物浓度改用对数值作图,呈典型对称S型曲线,即为量效曲线。

7.刚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

8.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

9.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10.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11.引起50%实验动物中毒的剂量。

12.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前者包括药物的基本骨架、活性基团、侧链长短、立体构型等)。

13.安全范围是指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距离宽度。

安全范围广的药物,其安全性大,反之亦然。

14.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细胞大分子间的初始反应,它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

15.同一药物对不同患者不一定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达到相同的疗效,这种因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

16.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效应大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在临床上以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

17.联合用药时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在临床上以达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

18.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而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出现混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19.在给药时制定给药剂量、途径、时间间隔和疗程等方案。

20.两药合用的效应等于它们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21.同种动物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少数个体对药物特别敏感。

22.同种动物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少数个体对药物特别不敏感。

或者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

23.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随时间而消长的规律。

24.指药物从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5.药物吸收后,通过循环向全身组织输送的过程。

1.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并非同义词。

有某种药理效应不一定都会产生临床疗效。

舒张冠状动脉效应的药物不一定都是抗冠心病药。

2.①选用有选择性的药物;

②选用安全范围大的药物;

③利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协同或拮抗)增加药物的治疗作用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3.①影响酶的活性;

②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③影响核酸代谢;

④影响神经递质或体内自体活性物质;

⑤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⑥影响免疫机能;

⑦药物的理化性质的改变。

⑧作用于受体。

4.①药物与受体必须结合才产生效应;

②效应强度与被占领的受体数量成正比;

③但解释不了药物占领了受体而不产生效应的问题。

5.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影响胃肠道吸收。

溶解度、解离度、胃肠蠕动的变化;

②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引起作用增强或产生毒性;

③影响生物转化。

肝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

④影响药物排泄。

改变尿pH值或肾小管主动分泌过程而影响其他药物的排泄速度。

6.①从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选择最佳的对症、对因治疗药物,避免不良反应和联合用药;

②根据疾病和患者的情况(疾病部位、病情轻重、患者肝肾功能等)以及药物药动学的特点决定恰当的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间隔时间以及疗程。

7.①药动学方面: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可能发生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可因主动转运的竞争性抑制、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排挤、药酶抑制剂或诱导剂对被酶转化的药物的影响等而发生增强或减弱效应;

②药效学方面:

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药物,由于药物效应或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使总效应发生改变。

药物相互作用可因药物在作用部位的兴奋或抑制、对受体的激动或阻断、对酶的活化或灭活等而产生效应的改变。

8.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来自于药物、动物及饲养管理与环境因素方面。

药物方面的因素包括:

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②药物的剂量;

③药物的剂型;

④合并用药与重复用药;

⑤药物的配伍禁忌;

⑥给药途径。

动物方面的因素包括:

①动物的种类(种属差异);

②生理因素;

③机体的机能状态与病理状态;

④个体差异。

饲养管理与环境因素,即合理的饲养管理能增强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疾病的机会,所以注意畜舍卫生、加强营养、合理使役、环境应温暖干燥、通风良好、透光性好等。

9.①正确诊断;

②用药指征明确

③了解药物动力学知识

④预期药效与不良反应

⑤合理处方

⑥正确处理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关系

第二章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1.E 

2.D 

3.A 

4.A 

5.C 

6.C 

7.B 

8.A 

9.C 

10.D

11.A 

12.E 

13.E 

14.B 

16.D 

18.A 

19.C 

20.A 

21.B 

22.A 

24.A 

26.D 

27.C 

30.C 

31.D 

32.C 

33.C 

34.B 

35.A 

36.C 

38.C 

39.B 

40.A 

41.A 

43.A 

45.E 

46.B 

47.B 

49.D 

50.A 

51.C 

53.A 

54.A 

55.E 

56.D 

57.C 

58.C 

59.E 

60.D 

61.B 

62.A 

63.E 

64.D 

65.E 

66.C 

67.A 

68.A 

69.B 

70.C 

71.C 

72.B 

73.C 

74.A 

75.A 

76.E 

77.D 

78.C 

79.B 

80.E 

81.D 

1.布比卡因 

丁卡因 

2.浸润麻醉 

表面麻醉 

传导麻醉 

腰麻 

硬膜外麻醉

3.细的 

无鞘 

粗的

4.痛 

冷 

温 

触 

5.穿透 

利多卡因

6.利多卡因 

强 

7.强 

快 

8.血浆蛋白 

胆碱酯酶

9.M1 

M2 

M3 

N1 

N2

10.α1受体 

α2受体 

β1受体 

β2受体

11.瞳孔扩大 

眼内压升高 

调节麻痹

12.阿托品哌替啶

13.支气管哮喘 

心脏骤停 

扩张支气管 

减轻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 

抑制过敏性物质释放 

强烈收缩 

呈舒张作用

14.高血压 

器质性心脏病 

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

15.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急性肾功能衰退

16.胃肠道和膀胱平滑肌 

骨骼肌 

手术后腹气胀和尿潴留 

重症肌无力 

筒箭毒碱 

17.抗胆碱酯酶 

直接激活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 

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18.缩瞳 

降低眼内压 

调节痉挛 

处于近视状态

19.M胆碱 

收缩 

缩小 

降低

20.完全拟胆碱药 

M胆碱受体激动药 

抗胆碱酯酶药 

β受体阻断药

21.毛果芸香碱 

毒扁豆碱 

阿托品 

后马托品

22.内脏绞痛 

抗休克 

抗心律失常 

麻醉前给药 

虹膜睫状体炎 

散瞳验光查眼底 

磷酸酯类中毒

23.散瞳 

24.新斯的明 

人工呼吸

25.心脏骤停 

过敏性休克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局部止血 

与局麻药配伍

26.收缩血管 

改善心脏功能 

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27.强烈收缩 

舒张 

舒张

28.产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而死亡

29.内在拟交感活性 

膜稳定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 

向上 

反跳现象 

β受体数目增加,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高

30.两类药物能协同降低心肌耗氧量 

反射性心率加快 

心室容积增大 

心室射血时间延长

1.在传出神经系统中,当神经冲动达到神经末梢时,从神经末梢释放出一种化学传递物,称为递质。

2.受体是直接与递质或药物作用的细胞成分,是突触传递中的关键性物质,一般认为它是突触后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酶或酶系统的活性部分。

3.拟胆碱药是一类作用与递质乙酰胆碱相似的药物。

也就是与胆碱能神经兴奋时的生理效应相似。

4.抗胆碱药是指能与递质乙酰胆碱争夺胆碱受体,对抗乙酰胆碱的作用的药物。

5.骨骼肌松弛药是选择地阻断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胆碱受体,表现为骨骼肌松弛,如琥珀酰胆碱、箭毒碱。

6.拟肾上腺素药是一类能引起类似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效应的药物,又名肾上腺素能药。

7.局部麻醉药是用于局部,能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引起机体特定区域暂时丧失感觉,消除疼痛的药物。

8.表面麻醉是将药液滴加、涂布或喷洒于黏膜表面,使药物透过粘膜而达到粘膜下感觉N末梢,使其产生麻醉。

9.浸润麻醉是将稀浓度的药液注射于要进行手术部位的皮下、肌肉、浆膜等深部组织中,以浸润用药部位的感觉神经纤维或末梢以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而产生麻醉。

10.传导麻醉是将药液注射于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周围而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感觉丧失。

11.刺激药是用于局部皮肤、黏膜对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刺激作用而引起不同程度炎症反应的药物。

12.保护药是对皮肤、黏膜表面呈现机械性保护作用,缓解外界刺激,减轻炎症和疼痛的药物。

13.收敛药是蛋白沉淀剂,当将其溶液用于破损或炎症组织表面时,可引起表层蛋白质的凝固,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较致密的蛋白膜,以保护下层组织和感觉神经末梢免受外界刺激,减轻疼痛,并可收缩血管,降低其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起到局部消炎、镇痛、止血、止泻、消肿等作用。

14.吸附药是一些不溶于水而又没有药理活性、性质稳定极微细的粉末状物质。

除具有巨大的表面积能吸附大量刺激性物质或毒素外,在局部还有机械性保护作用。

15.润滑药是油脂类或矿脂类物质,涂于皮肤与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一样,可缓和刺激,保护皮肤,还能使皮肤柔轻,不致过度干燥。

常作为基质调制软膏及檫剂等。

1.新斯的明能可逆性抑制胆碱酯酶,其结构中的季铵阳离子头以静电引力与胆碱酯酶的阴离子部位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裂解,所生成的二甲胺基胆碱酯酶水解速度较慢,使酶受抑时间较长,产生乙酰胆碱的M和N样作用。

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是因为它除通过抑制胆碱酯酶而发挥作用外,还直接兴奋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以及促使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对肠胃道和膀胱平滑肌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对心血管、腺体、眼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较弱。

临床上用于重症肌无力;

手术后腹气胀和尿潴留;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筒箭毒碱过量中毒的解救。

也可用于阿托品中毒,对抗其外周症状,因该品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故阿托品中毒的中枢症状无效。

2.主要用于麻醉前给药,以及抗晕动病和抗震颤麻痹。

东茛菪碱用于麻醉前给药的特点:

其抑制腺体分泌作用强于阿托品;

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可增强麻醉药的效果;

具有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可缓解麻醉药引起的呼吸抑制,减少毒性反应。

3.阿托品对于M胆碱受体的阻断作用有相当高的选择性,但很大剂量也有阻断神经节N1受体的作用。

作用广泛,依次叙述如下:

①抑制腺体分泌;

②对眼的作用为:

出现扩瞳、眼内压升高和调节麻痹;

③解除平滑肌痉挛;

④对心血管系统,一般治疗量影响不大,大剂量可使心率加快,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⑤中枢作用,较大剂量可兴奋延脑及大脑,出现躁动不安等反应,中毒剂量可由兴奋转入抑制,出现昏迷和呼吸麻痹。

临床上用于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性疼痛;

全身麻醉前给药;

眼科用于虹膜睫状体炎,检查眼底、验光配眼镜;

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

用于中毒性休克;

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中毒表现:

口干、视物不清、心悸、皮肤潮红、体温升高、排尿困难等,并出现语言不清、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谵妄、幻觉、惊厥等,最终由兴奋转入抑制,出现昏迷、呼吸麻痹而死亡。

解救措施:

如口服中毒,首先要洗胃,排出未吸收的药物;

外周的症状可迅速给予拟胆碱药,如毛果芸香碱;

中枢兴奋者可适量给予安定等镇静催眠药,呼吸抑制者可给予人工呼吸及吸氧等。

4.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收缩支气管粘膜血管并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消除因过敏物质释放引起的粘膜水肿;

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肾上腺素加入局麻药注射液中,可使注射部位小血管收缩,延缓局麻药的吸收,减少吸收中毒的可能性,同时又可延长局麻药的麻醉时间。

5.肾上腺素对皮肤粘膜血管收缩力最强,也显著收缩肾血管,对脑和肺血管有时由于血压升高而被动地舒张;

对骨骼肌血管,因其β2作用占优势,故呈舒张作用;

也能舒张冠状血管。

肾上腺素在治疗量时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或下降;

较大剂量静注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6.临床应用:

①支气管哮喘。

用于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舌下或喷雾给药,疗效快而强。

②房室传导阻滞。

治疗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③心脏骤停。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衰竭而并发的心脏骤停。

④感染性休克。

适用于中心静脉压高、心排出量低的感染性休克。

7.①表面麻醉。

将穿透力较强的局麻药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

适用于眼、鼻、咽喉、气管、尿道等部位的手术。

②浸润麻醉。

将局麻药注入皮下或手术部位,使局部的神经末梢被麻醉。

③传导麻醉。

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附近,阻滞神经传导。

④硬脊膜外腔麻醉。

将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使通过此腔穿出的神经根麻醉。

⑤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

将药液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由该部位穿出椎间孔的神经根。

8.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度兴奋可转为抑制,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此为其毒性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可降低心肌兴奋性,高浓度时可扩张小动脉,少数人或动物对此作用较为敏感;

利多卡因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2.C 

4.C 

5.D 

11.D 

13.D 

15.E 

17.D 

19.E 

20.C

21.B 

23.E 

24.E 

25.B 

27.D 

29.E 

30.A

31.C 

32.E 

33.D 

1.吸入性麻醉 

静脉麻醉

2.乙醚 

氟烷 

恩氟烷 

异氟烷 

氧化亚氮 

从麻醉用乙醚、氟烷、甲氧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中任选四个;

从硫喷妥钠、氯胺酮、羟丁酸钠中任选两个

3.镇痛期 

兴奋期 

外科麻醉期 

中毒期

4.易 

易 

不 

5.肝 

心 

肝 

肾 

小 

6.脂溶性高 

脑 

快 

重新分布 

7.痛觉 

意识 

分离麻醉

8.快 

短 

加快 

上升

9.镇静 

催眠 

抗惊厥 

麻醉

10.支气管 

心源性 

11.相同 

10 

2~4h 

4~5h

12.张力 

延长 

减少 

便秘

13.弱 

弱 

便秘 

可用

14.大脑皮层 

呼吸 

血管运动 

呼吸衰竭

1.全身麻醉是指动物在药物作用下,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广泛的抑制,暂时使动物机体意识、感觉、反射与肌肉张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或完全丧失,但仍然保持延髓生命中枢的功能的一种机能状态。

2.诱导麻醉是为避免全麻药诱导期过长的缺点,选用诱导期短的硫喷妥纳或氧化亚氮,使之快速进入外科麻醉期,然后改用乙醚或甲氧氟烷等其他药物维持麻醉。

3.基础麻醉:

有些非吸入性麻醉药的安全范围小,为达到一定的麻醉深度,须先用硫喷妥纳等巴比妥类药物、水合氯醛等,使其达到浅麻状态。

在此基础上再用其他药物麻醉,可减轻不良反应,并维持麻醉效果。

4.配合麻醉是以全身麻醉为主,局麻为辅的麻醉。

如先用水合氯醛达到浅麻,再用盐酸普鲁卡因在术部局麻。

可减少水合氯醛的用量及毒性,又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往往同时又给予琥珀胆碱等肌松药。

5.混合麻醉是把数种非吸入性麻药一并使用,减少每种药的使用剂量,增强作用,降低毒性。

6.镇静药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轻度的抑制作用,使其机能活动减弱。

7.安定药是选择性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影响脑干的某些机能,可引起嗜眠,即使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

8.抗惊厥药是对抗或缓解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症状,消除或是缓解全身骨骼肌不自主强烈收缩的一类药物。

9.镇痛药是选择性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以减轻或清除疼痛的药物。

10.中枢兴奋药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可参与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的药物。

1.①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抑制作用,又有兴奋作用;

②选择性地阻断痛觉冲动向中枢的传导,又兴奋网状结构和大脑边缘系统而意识部分存在;

③麻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

④对呼吸中枢抑制轻微,有升压作用。

2.①作用方面:

哌替啶的中枢作用(镇痛、镇静、欣快、呼吸抑制)与吗啡相似;

吗啡具镇咳作用,且使瞳孔缩小,而哌替啶无此作用;

吗啡可使胃肠平滑肌及括约肌张力提高,哌替啶较弱;

二者均可致体位性低血压。

②应用方面:

二者均可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