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第3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7045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8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月谈第3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半月谈第3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半月谈第3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半月谈第3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半月谈第3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月谈第3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半月谈第3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月谈第3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半月谈第3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些企业的所作所为,颇具前瞻,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担当,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必将刺激企业职工的忠诚度,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危机波及最广泛的是普通民众。

其中受冲击最直接的无疑是因企业停产或倒闭而导致返乡的众多农民工。

据最新测算,目前已经约有两千万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

挑起中国几亿农家生存重担、改变中国乡村面貌的主要依靠力量的农民工,向来工薪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劳动强度很大。

然而危机发生后,我们从身边接触的农民工身上看到,他们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更多地苛责企业、政府,而是默默地走进当地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班,提升自己求职能力,还有的准备利用打工多年积累的资本和能力,回乡创业。

农民工用他们孱弱的臂膀,分担着危机给中国造成的危害,他们所展现出的对苦难的担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绝处求生的应变能力,可谓熠熠生辉。

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意志,可让每一个社会群体从中得到启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华民族从来都有在危机面前永不屈服的传统。

正是在应对重重挑战中,中华民族表现出和衷共济、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成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

温家宝总理说,“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贵重”;

深陷困境的企业主则说,“只要企业能够活下去,走的人一定还能回来”。

这些信息传递出的,是中国人上下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无穷动力。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抱定必胜信念,有改革开放30年强大的物质财富和改革经验作基础,有潜力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做靠山,只要社会各界心往一起使、劲往一起拧,中国人没有理由丢失战胜这场危机的“自信力”。

大学生就业出路新探:

走出困局先从自身突围

编者按: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许多大学毕业生2009年的求职之路显得格外艰难。

有的同万名竞争者争抢公务员职位,有的挤入考研一族,有的一次次冲进人流滚滚的招聘会现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预计为610万,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有舆论认为,大学生就业进入了30年来最困难的时期。

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饭碗问题,犹如一股洪流,冲击着中国社会。

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就业寒冬,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让广大学子感受到了融融暖意。

但有关专家也表示,从长远来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牵涉的是我们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教育结构的调整,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大学生就业,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本刊记者皮曙初

“就业难”:

中国大学生太多了?

2006年大学毕业的郭婷婷,先在一家保险公司做热线电话接线员,接着到一家银行从事银行卡促销,而最终她离开了这些收入不高又缺乏稳定性的岗位,参加了报关员考试,拿到证书后,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做了报关员。

在郭婷婷看来,“大学毕业生”这个符号有着混杂的味道。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既有“前辈”大学生们的那种荣耀与梦想,又有着“前辈”们所不曾体会的辛酸和压力。

她说:

“‘前辈’们大都是‘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而我们是‘孙悟空’,一路苦打苦拼,跳来跳去。

据媒体报道,广东一家企业计划招聘15名卖猪肉的员工,结果竟有1500名研究生投送简历,参与竞聘。

最终脱颖而出的35人,全部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无独有偶,在西南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一家环保公司招聘清掏化粪池业务员,也有很多大学生跃跃欲试。

虽然一些媒体极力渲染的这些故事只是个别现象,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确实不容回避。

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在浙江大学等6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浙江高校大学生遭遇就业难的达到49.91%。

武汉市2009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

在全国许多地方,招聘单位数和岗位数都出现了“缩水”。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陈全明教授表示,虽然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但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新问题,也并非金融危机的“伴生品”。

不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影响的逐步显现,预计今后3年时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实际上,早在2003年,首批扩招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就业难问题就开始出现。

此后,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压力日渐增大,就业难不仅表现于本科生层面,硕士生、博士生也被波及。

那么,是不是扩招惹的祸?

是不是大学生太多了?

对此,陈全明表示,虽然现在大学生人数在持续增长,却绝对不等于大学生多了,扩招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正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我国劳动者队伍比重不到5%,这个比例过低,并日益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和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他说,中国要加快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提高民族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打通大学生就业"

肠梗阻"

从中央到地方多措并举

为了保证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顺利就业,从2008年底开始,中央、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高校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希望缓解当前困境,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渡过“就业”难关。

中央七大新政力促600万大学生端上饭碗

今年1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采取7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应对就业危机,即: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记者点评:

这7项措施充分显示了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积极态度,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发挥积极作用。

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等举措,在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渠道提供人力、财力支持的同时,也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搭建了畅通的信息渠道。

同时,对未及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为系统的、有效的政策扶持,不让他们饿着肚子找工作,给他们一段调整知识结构、积累经验的时间,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就业,有助于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各地积极行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北京:

大学生自主就业将获补贴2009年,北京首次对未就业大学生逐个登记统计,进行就业培训,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其就业。

北京市人事、财政等有关部门也已达成初步意见,将对大学生自主就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为他们自主就业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上海:

多个“就业项目”拓宽就业渠道今年1月8日,上海市教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文,引导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

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企业,政府将研究制定优惠鼓励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重大项目创造的就业岗位要尽可能多招用高校毕业生。

江西:

开发公共社会服务岗位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等7部门前不久联合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

活动期间将确定一批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重点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援助。

重点开发一批城镇养老、医护和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公共社会服务岗位,农村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扶贫开发、防灾减灾等公共事业服务岗位,安排一批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困难毕业生上岗就业。

福建: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今年以来,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福建省制定了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等扶持政策;

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其他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贴息贷款额度最高5万元,由财政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给予全额贴息。

陕西:

重点解决四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据了解,陕西省将重点解决享受助学贷款,失业1年以上且家庭困难,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到期尚未解决就业问题的毕业生以及各地结合实际确定的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通过为这些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确保困难毕业生得到重点援助,帮助登记失业的应届毕业生大部分实现就业。

自主就业将获补贴、多个“就业项目”拓宽就业渠道、招录选调生下基层……为了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一个基本方向就是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基层、自主创业,这也是今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大方向,只有开拓就业渠道,才能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端上饭碗。

高校积极应对,“危”中寻“机”

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消息说,为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今年每月将举办不少于两场网络招聘活动;

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各高校也纷纷采取相应措施,着力拓宽就业渠道。

前不久,清华大学邀请近千家单位,以“组团”的方式来校举行招聘会,取得了很好效果。

北京大学则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召开了全校就业大会,并实施了多项综合措施。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陈永利介绍说:

“我们请了一些职业生涯规划人士,还有对就业市场、人才招聘比较了解的专家做专场报告,给同学进行讲解。

另外,因为今年就业形势从大的环境来讲更加严峻,对那些中小型企业,北大也不会放过,多给学生创造就业渠道。

对学生求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咨询。

“截至目前,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但我校2009年本科毕业生总就业率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武汉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电气工程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等院系,有就业愿望的毕业生已全部签约。

武汉大学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帮扶就业困难和家庭困难学生就业;

加大力度,继续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

充分利用网络与专业组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就业指导,对各学院(系)就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拨专款组织各学院(系)走出去,到全国拜访用人单位,寻找、收集需求信息,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为下学期就业工作做准备,努力变“危”为“机”。

面对就业难,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寻找、收集需求信息,积极邀请更多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特别针对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容易遭受挫折的新情况,进一步细化了就业指导服务和心理咨询,为广大毕业生出谋划策。

(廖君)

大学生就业,如何突出重围

本刊记者张晓晶

走出就业困局,大学生先从自身突围

面对就业“寒冬”,大学生该如何突围?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用人单位刚性需求下降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冲击以外,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也导致他们求职时四处碰壁。

山东一所省属高校的毕业生小袁对记者说,直到找工作了,才发现个人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有很大差距。

“比方说,我不善于跟人打交道,从高中到大学只知道读书,参加社会实践少,大学学的是行政管理,但学的只是理论知识,而用人单位喜欢动手能力强的,有实践经验的。

所以,直到现在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她说。

不少用人单位反映,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就业市场供需脱节,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配套,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求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和知识储备等很多方面都没有达到用人单位需求。

另外,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大学生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与追求,缺乏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就业求职时个人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找工作时才追悔莫及。

而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眼高手低、没有责任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都让用人单位很头疼。

相反,一些主动适应市场需要锻炼自身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在金融危机之下也不愁找不到饭碗。

在山东省举办的几场综合人才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出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奖学金获得者优先。

而一些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具有一定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吃苦精神的大学生,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据济南市职业介绍中心负责人介绍,如今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理念更加理性务实,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学习能力、吃苦和敬业精神。

与之相比,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

山东建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峰认为,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高校要积极面对市场需求进行学科结构、教学模式调整,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未雨绸缪,打好知识基础,多参加社会实践,只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竞争力,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不难。

去基层就业,那里天地广阔

针对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也不愿下基层的现状,专家提醒求职大学生,面对求职高峰的到来,必须意识到大学文凭不再是安身立命的金字招牌,要摆正心态,适当降低预期。

记者从济南市人事局了解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大学毕业生大量涌向城市,很多不能就业,而基层却缺乏大量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据初步统计,往年,在济南城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高达90.9%,而到县区就业的不足10%。

记者参加不少招聘会发现,往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挑挑拣拣,在今年的严峻形势下,大多数毕业生能够给自己一个更合理的定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大学毕业生主动放低了薪金要求;

有的大学毕业生表示,对于去西部、去农村这样的工作,都可以考虑。

“全球金融危机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现在普遍能够放下身架,踏踏实实地找工作,以前那种择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已经明显减少。

”济南市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今年的招聘会上,明显感到大学生心态更加务实。

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观念越来越被接受,大学生“村官”报考热就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选聘20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几天内就有338名大学生报名,其中本科生占到62%。

四川省眉山市2008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330名大学毕业生“村官”,结果竟吸引了来自四川各地的2063名大学毕业生报考。

专家建议,基层急需人才,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以及选调生和选聘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的规模,并完善后续相关政策。

同时,扩大选拔大学毕业生到部队服役的规模。

他们认为,增加对服务基层人才项目的资金投入,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将带来十分深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学生创业,并非梦想

正当别的同学为找工作愁眉不展时,山东经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邵立成已经开了两家“地瓜坊”连锁店。

经历过多次求职挫折后,邵立成放弃了继续求职,决定自主创业。

他向同学和朋友筹集了4万元资金,开了两家经营烤地瓜的小店。

第二家店去年11月份开业,当月就挣了5000多元。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增多。

山东建筑大学前不久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多数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专家认为,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满足不了新增大学生需求的今天,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

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还多是停留在敢想不敢做的阶段。

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31%,2005年这一数字提高到0.4%。

2007年,济南市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仅有3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千分之一。

厦门大学学生创业指导老师木志荣介绍说,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与高等教育体制有关。

我国的高校教学是管理型、封闭型的,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学习时间,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创新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

加上过于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园谱写创业史的不多。

在记者采访的多位创业成功的大学生看来,创业首先要选择好一个行业,这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这个行业必须有市场,兴趣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看到周围的环境和行业的前景。

另外,大学生应该慎重选择创业方向,低风险、花费少、与自己专业相近的项目更容易取得成功。

采访中,部分曾试图创业却退缩的大学毕业生说,是因为受不了创业初期的辛苦最终选择了放弃。

一些餐饮行业的创业学生说,虽然他们现在也算是小老板了,但是他们依然身兼数职,亲力亲为,例如采购员、清洁工、服务员、洗碗工等等,每天早上5点起床买菜,晚上12点多休息,“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所以要想创业就要具备吃苦精神。

如何防止“保增长”和“调结构”两张皮?

2008年,我国经济形势变化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

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对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于今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始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陈文通和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接受了半月谈记者的采访,就读者关心的有关问题给予了回答。

半月谈记者:

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当前国内经济形势?

为什么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保增长”同时为什么一定要“调结构”?

陈文通:

正确判断当前形势,必须充分估计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和困难。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我国面临历史罕见的挑战和风险的直接原因。

而发展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经济生活中存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则是我国面临困境的内因。

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际金融危机把我国已经存在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了。

我们面临的困难还在于,宏观调控和应对危机叠加在一起,使问题复杂化。

比如,保护耕地和治理污染的努力同保增长的目标存在事实上的矛盾。

但是,我们只能首先抓主要矛盾,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那么,能否具体谈谈,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什么?

张晓晶:

现在讨论最热烈的问题,就是投资、消费比例结构的问题。

大家比较担心的是,现在扩大内需,主要还是靠投资,而对于刺激消费,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措施,这样是否会加剧投资、消费的失衡。

我个人的观点是比较乐观的。

因为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消费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而投资的下滑要远大于消费的下滑,这时候政府扩大投资,可能只是弥补社会投资下降的部分,甚至还弥补不了。

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也是努力加大投资,但当时投资上得仍然不是很快,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并未出现剧烈的变动,甚至失衡状况有所缓解。

当然,这不是说投资、消费结构问题不去关注,因为投资占比过高一直就是一个问题,我只是认为,这次加大投资所带来的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可能并没有普遍担心的那么严重。

另外,还有内需外需的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的问题等。

保增长、调结构是两个不同的目标,能否有机结合?

这两个目标之间,有一致的地方,也有矛盾的地方。

一致的地方在哪里呢?

一方面,经济结构合理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另一方面,只有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有余地解决经济结构中的一些问题。

矛盾的地方在哪里呢?

保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投资,那么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即使不会出现进一步失衡,但至少不会改善;

还有内需和外需的结构问题,我们出口比例一向很高,贸易顺差过大,以前都是调低出口退税,逐步减少对出口的支持,但现在为了保增长,政策都反过来了。

在出口急剧下滑的形势下,这些政策不至于进一步加剧内外需结构的失衡,但显然无助于结构调整。

保增长、调结构这两个目标,都需要重视,但我认为还是有一个轻重缓急,保增长无疑更加紧迫。

这就好像一个得急症的病人,先下猛药保命要紧,之后缓过来再慢慢调理。

我们现在的经济就像这种情况,投资、工业产出,尤其是出口,下得很猛,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

当然,保增长、调结构不应是两张皮。

现在出台的一些政策,比如鼓励兼并重组,鼓励企业技术改造,鼓励设备更新,这些政策,既在短期内有利于保增长,又在中长期有利于结构调整,政府应该多出这样的招。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不能孤立和割裂开来。

保增长是目标要求。

调结构是对保增长和扩内需的限制性规定。

扩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需求,有一个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问题。

扩内需必须与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结合起来,把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保增长、调结构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根据历史经验,在保增长的硬任务面前,人们最关注的是,通过扩大投资保持GDP的增长速度,最容易忽视的是质量、效益、代价和负效应。

在严重的困难面前,我们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但是,切不可把增长速度和发展画等号,切不可忘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发展的内涵和目的,即为什么发展和为谁发展。

当前,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最为迫切的民生问题就是促进充分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不能搞片面性、顾此失彼和短期行为;

尽力做到各方面建设全面推进,做到产业结构合理、比例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稀缺资源,千方百计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因此,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控制生产能力过剩产业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哄而起,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请问张主任,您一直有一种担心,认为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政府习惯用老办法去解决问题,您称之为体制复归。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否存在体制复归?

会不会对以后的结构调整带来新的障碍?

所谓体制复归,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