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第33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7030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第33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第33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第33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第33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第33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第33讲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第33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第33讲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第33讲Word文档格式.docx

C.北极熊与海豹D.牛与其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解析 亲鸟与其雏鸟间的关系是种内关系;

豆科植物与链球菌之间为种间关系,但二者没有构成共生关系;

北极熊与海豹之间为种间关系,但二者也没有构成共生关系;

牛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与牛之间构成了共生关系,牛为这些细菌提供栖息的场所和营养物质,而这些细菌帮助牛消化摄取胃中的纤维素。

答案 D

4.(2011·

安徽理综)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解析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其最初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旅游时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该岛屿上发生的初生演替为漫长的演替过程。

答案 B

5.(2011·

海南单科)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

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

6.(2010·

重庆理综)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

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

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

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

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

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

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解析 

(1)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由甲种与乙种动物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推知甲与乙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单独培养时,乙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应该是C,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30只/mL。

(2)①两种鱼分别分布在同一河流底部的不同位置,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这两种鱼属于“共存发展”的竞争关系,其种群数量变化应呈现“S”型曲线,但底栖鱼类处于较高营养级,其种间关系类似图中曲线D和E。

②玻璃温室中的这两种食物相同的传粉昆虫,属于“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其种间关系类似图中的B和F。

答案 

(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限时检测

(限时45分钟 满分8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 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竞争的结果常是一种生物生存下来,而另一种生物逐渐消亡,D项两种绿藻为竞争关系。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蚜虫因此而免遭天敌瓢虫的捕食,这是互利共生关系;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的食物不同,不是竞争关系,细菌和噬菌体是寄生关系。

2.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C.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解析 本题考查对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理解。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受光照影响,而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受食物影响。

根据群落的垂直结构,为了让不同的植物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应该合理套种。

答案 C

3.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有空间特征(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 A项中,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

B项中,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

C项中,种群密度反映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

D项中,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项正确。

4.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

解析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从来没有植物,或者是土壤中原有条件被破坏后形成的,应为初生演替;

而弃耕的农田上仍保留原有土壤条件,这种为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形成的过程中会存在竞争,如苔藓被灌木替代的过程中,灌木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次生演替中同样存在竞争。

次生演替的环境具有较好的土壤条件,演替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初生演替时间较长,是由于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条件差。

5.某一区域,从未被任何生物群落占据过,最后发展成为山毛榉群落。

和此区域演替情况不相同的是

A.完全没有植被,并且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原生荒原

B.过量砍伐的森林

C.冰川上进行的演替

D.豌豆群体中,高茎豌豆容易生存

解析 从未被任何生物群落占据过的区域发展为山毛榉群落,是初生演替。

A项和C项中的演替也是初生演替。

D项中,豌豆群体是种群,不属于群落,不进行演替。

6.(2011·

承德模拟)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持续时间不同      B.初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解析 从概念的含义可以知道两种类型的演替结果都是出现新的群落,只是二者的初始条件不同,初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没有生物,就连生物痕迹都没有;

次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有少量的生物或者有生物痕迹。

7.(2012·

济南一模)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演替一般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析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群落的过程。

因演替的起点不同而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要发生突化,故种群基因频率也要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对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均产生影响。

8.(2011·

山东烟台质检)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

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解析 群落演替会因为人类活动改变其方向;

群落中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会改变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群落演替受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

9.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A.群落甲B.群落乙

C.群落丙D.群落丁

解析 由图分析四群落中,甲有4个种群,乙、丙、丁都有6个种群,但乙、丙各有一个优势种群,而丁各种群间数量差异不明显,一种群受到害虫袭击,其他种群可替之,因此最不易受影响。

10.(2010·

海南卷)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年数

植物

物种

类数

别量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3

12

19

乔木

14

23

总计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及对表格的分析能力。

从表格中的信息不难看出,该地区开始有草本植物存在,随着时间推移,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更加完善,从而提高了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该群落的演替是发生在弃耕的农田上,因此该地区进行的是次生演替。

11.(2012·

江苏苏北四市联考一)下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1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降低

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

解析 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由于人工选择,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

12.(2011·

海南三亚一模)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

二、综合题(共3小题,满分44分)

13.(14分)(探究创新题)某草原主要的食草动物是一种食物性非常广的兔,这种兔喜欢捕食草原上的优势草。

如图表示兔与这个草原中草类种数的关系,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之间,随着兔密度的增加,草类种数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兔把竞争力________的植物种吃掉,可以使竞争力________的种生存,所以草类种数提高。

(2)B~C之间,草类种数随着兔密度增加而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3)如果兔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________出现A~B这段曲线。

(填“会”或“不会”)

(4)生态位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位相似的生物,会发生下列哪种关系

A.竞争B.捕食

C.寄生D.互利共生

(5)对于每一种生物来说,它周围的一切属于它的环境,包括生物因素和无机环境。

下列不属于一只兔的生活环境的是

A.草B.其他的兔

C.兔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D.狼

解析 

(1)兔捕食优势物种,对于处于劣势的其他草本物种有发展的机会。

(2)一旦兔的密度过大,以不喜欢的劣势物种为食时,草原的草的种类就会下降,

(4)生态位相似,争夺食物、栖息地等,这属于竞争。

(5)草、其他的兔、狼是这只兔的生物因素,草和狼与这只兔构成了种间关系,其他的兔与这只兔构成了种内关系。

兔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是兔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属于内环境,不属于兔生活的外部环境。

答案 

(1)强 弱

(2)兔密度过大时,喜食的优势草相对缺乏,必须采食其他非优势草,造成草类种数减少

(3)不会 (4)A (5)C

14.(15分)(2012·

湖南高中重点联考)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1953年

1973年

1984年

1996年

叶面积指数

2.48

6.61

11.28

17.76

光能截获率(%)

20.3

42.3

88.9

95.9

总初级生产量(t/hm2·

a-1)

17.43

55.50

116.61

150.81

净初级生产量(t/hm2·

1.50

14.52

23.88

26.00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的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该地区生物群落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所以为次生演替。

从光能的截获率可以看出,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

绘图时要注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并连线即可。

通过分析柱状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

对于植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同时还要关注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答案 

(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

(3)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连线如下图:

(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在空间上的分布(分层)

15.(15分)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________kJ。

解析 

(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应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线虫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与甲螨属于竞争关系。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是捕食关系。

相邻两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

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5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