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计划1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7005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计划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一单元计划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一单元计划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一单元计划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一单元计划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计划11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一单元计划1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计划11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计划11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课件

【预设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堂导学】

一、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

二、知识链接:

傣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等地的河谷平坝地区,小部分散居在景谷、景东、金平等地和金沙江流域一带。

语言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有文字。

多信小乘佛教。

景颇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地区。

语言属汉藏语系汉缅语族景颇语支。

解放前已进人阶级社会,1898年曾取得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军侵人陇川的胜利。

解放后,与傣族联合建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阿昌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陇川、梁河等县。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多信小乘教。

解放前已进入封建社会。

德昂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潞西、镇康等地。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族支。

擅长种茶。

山狸:

野生动物名,即豹猫。

3、导学过程:

策略

流程

时间

教师引导

内容教法时间

自主研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

内容学法方式

点拨整理拓展延伸

课堂生成重难点强化

揭示规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了解我国的民族

3、出示学习目标

1、学生举例交流

2、学生观看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况

了解我国有56个民族、服装不同。

学生明标,心中有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学指导一: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读读认认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3、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4、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二)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认真看本课的会写字,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重点看你不会写的字。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

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三)自学指导三:

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先写了什么的情景,再写什么时候的情景?

1、师巡视指导

2、引导交流总结

1、学生自学

2、学习检测

①多种形式认读字词,充分体现发挥个性化、创造性学习。

②听读纠错,互评互帮

③自主读字读词

④交流——汇报——总结

⑤学生写字:

描红—练习

⑥交流:

先写了上学路上、来到学校的情景,在写了同学们在上课、下课时的情景。

理清文章层次,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导学,交给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培养写字时先看后写的良好习惯

理清课文层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的思维能力。

三、作业

1、继续熟读课文。

2、写本课书的生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1、同桌互读课文

2、写本课生字、词

积累巩固

4、板书设计:

1、我们的民族小学

坪戴蝴蝶雀舞

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

【达标训练】

((5分钟))

一、我会认读。

(我读你勾,我读你勾)

坪坝(bà

)洁白穿戴打扮绒球花招呼飘扬

蝴蝶好奇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绚丽多彩

孔雀舞凤尾竹粗壮

二、新词运用。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老师()的服装()的小鸟

()的国旗()的枝干()的粉墙

第二课时

1、课时目标:

1、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

3、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知识链接:

1、我们有56个民族,一般来说,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服装,语言、文字也不一样。

当然,现在很多少数民族也穿汉装,说汉语。

有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但是,一些地方或是在一些民族节日,少数民族的的人还是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说自己的语言。

2、不同民族的人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

他们居住的地方相对集中。

比如:

壮族主要居住在广西,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

3、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

藏族忌食鱼类;

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4、他们服饰的布料一般是自己织的自己染的生活习惯于地理历史生活条件等息息相关。

总之,很具有民族特色。

3、写本课书的生字。

3、同桌互读课文

4、写本课生字、词

美丽

我们的民族小学友爱(自豪赞美)

和谐

(7分钟)

一、课文内容我知道。

这是一所小学,同学们来自,不同,

不同,但都成了,孩子们课上,课下,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看热闹。

二、佳句品尝。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1、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教室里上课,窗外有许多山里的朋友,它们是,和,它们在。

2、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的小学生们,他们可能是族、族、族、族或族的小朋友,大家都是一家人。

3、认真读读画线的句子,这句话是围绕来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孩子们。

4、仿照划线句子的写法,我也来练练笔。

操场上热闹起来了,

【课后反思】:

2金色的草地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本课第三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

从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教学课件

1、能会认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会正确读写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了解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顷刻间被风吹散了,迷离了我的双眼。

它们肆意的飘扬,向天空,向田野,像那未知的世界;

飞扬,飞扬,那上面有它们的方向,它们美丽的梦-----

三、导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了解蒲公英。

3、出示学习目标:

1、请学生交流

2、学生观看课件中蒲公英的图片

了解蒲公英的知识。

学生明目标,心中有本

盛开、玩耍----- 

请同学们认真看本课我会写的字,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重点看你不会写的字。

1、同桌互读生字。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耍、绒、钓、瓣、察”。

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1.师巡视指导

2.引导交流总结

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

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⑦理清文章层次,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1、读文

2、抄写生字

2、金色的草地

耍绒钓瓣察

草地玩耍发现颜色变化

1.我会填

()的花瓣()的草地()蒲公英

()的天空()的绒毛()的朋友

金色的()金色的()金色的()

2.我会辨字组词

拢()耍()劲()钓()

扰()要()经()钩()

辫()辨()辩()瓣()

3.从文中抄出我和弟弟玩蒲公英的句子。

1、了解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第三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蒲公英的有关资料】

小小生命,处处生长,草丛中,石缝中,处处可见,那嫩黄的叶子,像小小的锯齿,白中带粉的根。

整个身体紧贴在大地上,不怕风吹雨打,就像依偎在大地母亲怀抱中的玩童一样。

在这个时候,也是采集蒲公英的最佳季节,它的身上长出一朵朵小黄花,在微风中,就像仙女一样翩翩起舞,有的花已经开完了,又长成一朵朵毛茸茸的小白花。

在微风的吹动下那一颗成熟的种子离开了它亲爱的蒲公英妈妈,在祖国的大地上又重新生根发芽,就像我们一个个幼稚的玩童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样。

你可别把那小小的东西不放在眼里了,它不仅是一种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之功效的作用。

而且,它还是农家饭桌上的一道美味,同学是们放学后,提上小篮子到田埂上、河滩里挖它,挖回来择土根和杂草,用水洗干净,放在开水中煮三五分钟,拌上香油,味精等各种佐料,看着那盘中绿茵茵的叶子,白生生的芽,还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引得人们垂涎三尺,这可真是天然绿色食品。

有人还把它给小鸡吃,听说小鸡吃了,利于生长而不容易生病,我也想试一试,有一次,我把它挖回来。

切碎在上面撒了些面。

放在鸡笼中,小鸡一拥而上。

争先恐后地抢着吃,好像那些不懂事的小鸡也一下子领悟出那是家乡的天然绿色食品。

每当小孩子们脖子里出来疙瘩的时候(医生把它叫做腮腺炎),同学们就把蒲公英挖出来,连根带叶捣碎了,敷在疙瘩上,过不了三两天,疙瘩就消失了,而且再不会复发,这样既可以省钱又能免除打针吃药之苦。

知识生成重难点强化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同住互相交流所学

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出示目标,明确目标;

强调目标

齐读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

三、课文导学

自学指导

(一)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2段,思考:

蒲公英给“我”和弟弟带来了那些快乐?

(4分钟后比谁说得好。

(1)、“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2)、相机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吗?

(3)、师生合作读整个自然段,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自学指导

(二):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用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3分钟后比谁找得准确)

(1)、我”先发现了什么?

又发现了什么?

两次发现有哪些不同?

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

个人读、评读,再来集体读。

(3)、你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蒲公英吗?

(4)、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自学-——交流

(体会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

学生读文

说话练习

1、生练读

2、指名读(生评价)

请学生说说,我”先发现了什么?

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有趣可爱(说出原因)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个人与小组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通过读、画、思、议、说,个人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懂得对周围的事物要多观察、多思考。

学生读出蒲公英的有趣、可爱,读出对蒲公英的喜爱。

积累语言。

四、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

同学们抄写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五、总结提升:

同学们,大自然就是那么神奇美妙,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课下请观察你喜欢的花草,下节课说说你的新发现,好吗?

学生按要求独立做作业,并按时完成。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中的美、趣。

六、作业

完成课后第一、二题

独立完成

巩固积累

绿金绿

热爱大自然留心观察事物

(10分钟)

1、课文内容我知道

早晨,草地并不是(),而是(),中午,草地是()。

傍晚,草地又变成()。

原来,蒲公英的花可以()、()。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

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草地就变成()。

2、我会观察:

蒲公英和我们一块成长,它们和我们一样是有生命的,情到细切时,花草也依人,在我们身边还有众多这样的生命体,老师盼望你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

把你在大自然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去体验发现和探索的乐趣吧!

课题3、爬天都峰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峰顶、

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课时目标:

1、能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险和高。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

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

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

天都峰的特点

  此峰特色是健骨竦桀,卓立地表,险峭雄奇,气势博大,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

据山志载,唐代岛云和尚曾历经千险,从东侧攀崖,始至峰顶。

他是现存文字记载中登上天都峰的第一人。

那时,攀登“于石壁外无路”,明地理学家罗洪先嘉靖年间来黄山也望峰兴叹:

“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

其艰险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与古今中外探险家相比,也未必逊色。

他曾在绝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诗:

“盘空千万份,险若上丹梯;

调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

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

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

”后人凿石开路,装置石柱、铁链扶栏,今游人可安全登顶。

峰头远眺,云山相接,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古有诗赞曰:

“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2、了解天都峰

2、学生观看课件天都峰的图片

了解天都峰的知识,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峰顶、似乎、忽然----- 

3、同桌练读、巩固识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本课我会写的字,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和同桌互相说说每个字应该注意的笔画。

a.着重分析指导“爬、仰、

辫”。

轻声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2、抽生汇报并教给学生总结主要内容的方法。

过渡:

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四)自学指导四:

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从这段中的哪些句子感受到天都峰的高和险?

1、生找句子,师巡视。

2、生汇报交流,师出示天都峰的图片。

3、指导学生读出天都峰的“高”和“险”

4、试背第二自然段

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寻找描写天都峰高和险的句子。

学生练习背诵。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

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学生通过体会和直观感受天都峰的险和高,为后面文本的理解做下铺垫。

1、背诵第二自然段。

1、练习背诵

5、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高陡

((3分钟))

一、要求10--15分钟完成独立做---自评---互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