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引论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参考版文档格式.docx
《第1章引论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参考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引论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参考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
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
第一节经济学的含义与由来
【引例】校园小事中折射出的经济学原理——上课占座现象
首先,资源的稀缺性是占座出现的基础。
占座现象多发于大一大二,尤其多发于大一新生。
对仍保持着高中时勤奋习惯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一个满意的座位意味着可以不必伸长脖子穿过重重障碍捕捉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可以不必端起眼镜费神地辨认黑板上的板书,可以不必伸长耳朵生怕漏听了什么,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从而更容易获得好成绩。
然而前排的座位是有限的,在没有恰当的分配制度情况下,“占”座自然而然发生了。
占座者不仅为自己占座,还会为自己的朋友占座,大一大二时经常有人抱着一大摞书摊在前排的每个座位上,于是后来的人只能无奈的坐在后面看着比自己来的还晚的人坐在前面。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里包含了"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的原理。
当占座者已经提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儿对他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
在这里边际成本几乎不存在,而这一行为将带来怎样的边际收益呢?
首先,他的朋友可能会认为他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他的评价;
其次,即便是他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下,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程度的报酬。
这种情况,俗话叫做"
顺水人情"
,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1、经济学的产生:
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已有200多年。
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学呢?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是由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
所谓稀缺性,是指人的欲望总是超过能用于满足自身欲望的资源。
这里的欲望是指人由于生理的、心理的缺乏而产生的愿望或需要。
比如,人由于饥饿产生食欲,由于天气寒冷而需要穿更多保暖的衣物。
而资源是指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或条件。
从个人的角度看,资源包括时间、收入或物质财富、能力等。
从社会角度看,资源可分为三类: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愿意并且能够参与经济活动的人。
自然资源是指处于自然状态的生产性资源:
土地、矿藏、森林、河流、湖泊、海洋等。
资本资源又称资本或资本品,是指在长期内能够投入生产过程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人们经济活动生产出的物品。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扩展的可能性,表现为人对那些能够带来满足感的东西具有无止境的欲望。
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
马斯洛关于欲望层次的解释,人的欲望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吃穿住等生存的需要,这是最底层的需要;
第二,安全的需要,即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如免于伤害,免于受剥夺,免于失业等;
第三,社会的需要,即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
第四,地位的需要,即需要有名誉、威望和地位;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出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马斯洛认为这些欲望一个接一个产生,当前一种欲望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以后,又会产生后一种欲望,所以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相对于人的无尽欲望,用于满足我们欲望的资源却是有限的。
这是由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决定的。
这就是经济学中所称的稀缺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或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
资源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
追求欲望的满足是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目标和动力,资源的稀缺性则构成这种目标和动力的最终约束。
因此,人类社会始终都面临一个基本矛盾:
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而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趣味小链接1-1】经济一词的来历
“经济”一词最初在《周易》一书中出现。
“经”解释为“径”,即指阡陌(纵横的田地)。
“济”字从水旁,解释为“渡”,即指渡水。
“经济”两字的连用,最早见于隋代王通的《中说》(又名《文中子》)“礼乐”篇里的“经济之道”,原意是指经邦济世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的意思。
古时有副对联:
“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是夸奖司马迁的文章写得好,赞赏诸葛亮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
以此可见古人所讲的“经济”一词,意在治国平天下。
这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财政经济完全是两回事。
那么,古时人们对衣食住行、国家财国政等方面的内容,是用什么词来表达呢?
最初是用“食货”来表示。
《汉书·
食货志》对食货作了解释:
“食”指农业生产;
“货”指农家副业布帛的生产以及货币。
此外,还出现了理财、富民、货殖等词。
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一些日本学者在译英语Economy时,借用了古汉语“经济”一词,从而使它的含义发生根本变化,变成了专指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用词。
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先生的建议下,逐渐统一沿用日本学者的译法,从而使“经济”一词以新词的面貌在中国流传至今。
二、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当需要无限、多样,同时资源有限、且有多种可能用途时,把稀缺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用途,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其他的可能用途,这就是选择行为。
经济主体的选择,就是在资源的各种可能用途中,确定一项最重要的用途。
这也称为决策。
我们喜欢的东西很多,但是不能全部得到,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求我们作出决策,在喜爱的不同东西之间进行取舍,选择一种最喜欢的,而不得不放弃另一种我们也喜爱的东西。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选择和决策。
个人和家庭需要选择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休闲娱乐?
收入该如何分配?
多余的收入是存在银行成为储蓄,还是购买国债或股票?
等等。
企业则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战略,做出大量的经营选择:
使用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维持原有的生产还是扩大生产规模,单产品经营还是多种经营,通过内部融资还是股市融资,等等。
而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我们需选择多少资源用于生产大米等民用物品,多少资源用于生产武器等国防物品,武器生产多了,大米就生产少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炮和黄油”之间的交替。
概括起来,经济主体的选择大致可以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如何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
第二,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
第三,如何选择满足欲望的方式;
第四,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种欲望来满足另外一些欲望。
经济主体的选择要能解决以下四个经济学面临的基本问题:
1.如何有效配置资源
经济主体的选择,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到其他人,正是因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人们可以通过交换,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从而达到最有效的利用稀缺资源的目的。
比如,甲乙两人原来各自生产两种产品——面包和衬衫,但因为交换和分工的存在,两人可以转变为各自只生产一种自己最擅长的产品,这就意味着资源的重新分配,也就是说,甲可以把原来生产面包的资源用在生产衬衫上,而乙把原来用在生产衬衫上的资源用在了生产面包上。
把资源在不同产品生产上进行分配或重新分配,就是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消费者如何选择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厂商如何决定该生产什么商品,生产多少。
政府怎样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都是需要详细分析的。
二是研究如何生产,即生产方式的问题。
这方面,技术是个重要条件。
产品的生产方式很多,可以手工制作,也可以用机器生产,两者的效率很不同的,而机器也有先进和陈旧的区别。
厂商如果多用机器,少用人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但是却会造成大量工人的失业,形成社会问题。
三是为谁生产。
谁来消费生产出的产品?
这是通过分配取得的收入来决定的,收入低的人,只能消费较少的产品和劳务,收入高的人可以消费更多的商品和劳务,还可以有储蓄和投资。
那么,谁来决定人们的收入高低呢?
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投入生产时人们拥有资源的多寡和好坏,即资源的所有关系。
拥有的资源多、质量好,取得的报酬也多,反之则少。
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政府的税收和转移支付行为,也会发挥不小的作用。
2.如何充分利用资源总量
如何充分利用资源总量的问题包括一国资源总量是充分利用了,还是有一些闲置,从而造成了浪费;
货币和储蓄的购买力是不变的呢,还是由于通货膨胀而下降了,或是因为通货紧缩而提高了;
一个社会生产物品的能力是一直在增长呢,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或者是不是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破坏了环境或资源的再生能力,以经济的一时增长换来了生产能力的长期衰退,以至于不可持续发展,等等问题。
资源配置问题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把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用于生产各种物品上,并把生产的物品分配给社会各成员;
主要目的是使资源达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属于微观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问题。
资源总量的充分利用问题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使资源总量既不闲置,又不使用过度和滥用;
主要目的是寻找用什么手段来改善一国资源总量的利用状况,实现潜在的国民收入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并从长远考虑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则属于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问题。
3.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社会形式
由谁来做出资源配置和利用决策,以何种机构、方式做出决策并贯彻实行?
这是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即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社会形式问题。
决策体制和机制基本有两类:
一类由政府计划决策,即计划配置,另一类由市场自我调节来决策,即市场配置。
计划配置是指资源的配置依靠上级直接命令进行的,包括指定生产哪些产品和服务,用什么方式生产,生产出来的商品分配给谁等等。
这种配置方式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政府,政府依靠强制力、所有权、掌握的信息以及自身的偏好进行决策,而企业和家庭则依据政府的决策进行生产、就业和消费。
商品的价格也完全由计划来确定,不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前苏联、东欧国家,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中国,都曾实行过这种计划资源配置方式。
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容易造成“大锅饭”“铁饭碗”的局面。
同时,由于信息的收集和传递缺乏公开性、透明性和效率,导致了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的计划远远滞后于瞬息万变的实际需要,最终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上述国家均先后改革或放弃了指令性计划。
市场配置则是指资源的配置由市场来进行,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个经济主体独立做出决策,决定社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通过经济主体自主选择的交换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里的市场是指商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许多企业和家庭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相互交换,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这就称为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决定雇佣谁和生产什么商品,家庭决定购买哪家企业生产的商品和为哪家企业工作,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换,个人利益和市场价格引导它们的选择,令人惊奇的是,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庭,在没有任何统一指令的条件下,分散做出的决策,不仅没有引起混乱,反而形成井井有条的社会分工和交换。
并且,历史经验也显示,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非常成功,表现为单个主体的资源配置决策,既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也同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而实现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中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价格。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共同来决定的,家庭和企业在决定购买和出售时,都会根据自己行动的社会收益和成本,来关注价格。
在价格这只无形的手的指引下,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多数国家既有个人和市场决策、也有政府的公共决策,形成一种计划和市场混合的体制和机制。
我们需要研究这两种决策是怎样实现的,比较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劣,分析哪些领域或多大程度适宜个人决策,哪些领域或多大程度由政府决策更为恰当,以使社会的经济效率更高。
4.资源的所有关系
一国资源的总量、结构和性质,决定一国现实的生产力。
投入生产的资源构成生产要素。
资源或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人们对其排他性占有,形成一定的所有制关系,即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所有制关系的基础是资源或生产要素归谁所有。
从历史和现实状况考察,它可以属个人所有、集体所有、社会或国家所有,还可以是混合所有。
由于一国资源和生产力状况的多样性,由它决定的所有制结构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但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
一定的所有制结构形成该社会的基本经济基础。
所有制的实现要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运行过程。
所有制形式本身也会随资源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展。
三、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
经济学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的。
在各种经济学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理论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
但是,在众多不同经济理论的各自不同的假设条件中,有一个假设条件是所有的经济理论均具备的,这个基本假设条件就是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又称为经济人假设,是指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也就是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也就是说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充满理智,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轻信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始终都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这里的理性人既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包括政府。
理性人假设中,经济主体行为的基本动力是利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也不意味着它一定是好的或合理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作出某项决策时,并不总是深思熟虑,往往会按习惯办事,受骗上当也是难免的;
此外,人们在进行决策时,除了经济利益外,还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的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影响或制约。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析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假定,无非是要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因素,在此前提下,可以提出一些重要的结论,并据此对人们有关经济行为作出预测,提供行动方针或决策的理论基础。
四、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经济行为的科学,它研究人类一般经济生活事务,其原理可以运用到生活的许多方面。
1.有助你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会遇到和经济有关的问题。
比如,你到一家大型百货公司买东西,会看到各种商品玲琅满目,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不相同,为什么价格会不同呢?
生产同类型的商品,为什么有的企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而有的企业却出现滞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危机的,对我国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
2.有助于你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当你还是个学生时,也会面临选择,比如大学本科毕业时,是选择继续升造读研呢,还是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要作出选择,你必须要计算读研的成本是多少,收益是多少,而研究生毕业后收入能达到多少,同时还要计算本科毕业后收入多少,5-6年之后收入又能达到多少,然后将两者进行比较。
当你参加工作时,你要选择合适的部门和单位,同时还要选择是牺牲休息多加班以换取更多收入,还是宁可选择减少收入来充分享受生活呢?
当你取得工资收入后,是多储蓄多消费还是多投资呢?
如果要投资,那是购买股票,购买基金,还是买房投资呢?
如果要买房,那什么时候购买最划算呢?
要做这些决策,都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效用最大化。
如果你有机会管理一家企业,那么更加需要经济学知识。
因为你要决定和企业经营有关的一切决策,比如生产多少产量,如何定价,如何控制成本,怎样能保证投入最少,产出最大,从而收益和利润最高。
学习经济学虽然不会说一定会使你成功,但可以开启你成功必需的智慧,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有助于你掌握成功的钥匙!
3.有助于你更好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正确评定政府的经济决策。
我们国家每年的GDP是多少,增长速度是多少,每年基本建设的投资是多少等等,国家每年都会发布国家统计数据来记录这些数字,学习了经济学后,我们就能理解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的含义,还可以对下一季、下一年的经济发展态势作个大致的预测,而对于国家出台的各项重大政策,你还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标准,并且不一定会与官方、媒体或者专家的意见一致!
例如,要不要开征房产税,房产税的开征会有效遏制房价的狂热上涨么?
对老百姓而言,是利多还是弊多?
我们现在的宏观政策是稳健的,还是从宽从紧的?
为什么要实施稳健的宏观政策?
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到现今,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呢?
经济学原理可以解释上述三方面的许多问题,所以,它是一门能够学以致用的学科。
无论是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其他人文科学的同学,还是理科同学,国家机关里的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里的行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经济工作人员都需要学习它,它会指导我们以后的一切经济活动!
第二节(待补全)
本章小结
1.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2.资源配置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第二,如何生产,即生产方式的问题。
第三,为谁生产。
3.把资源在不同产品生产上进行分配或重新分配,就是资源配置。
人类配置资源的方式有计划和市场两种。
市场配置则是指资源的配置由市场来进行,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个经济主体独立作出决策,决定社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通过经济主体自主选择的交换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4.资源配置问题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把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用于生产各种物品上,并把生产的物品分配给社会各成员;
主要目的是使资源达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属于微观经济学范围需要研究的问题。
5.理性人假设又称为经济人假设,是指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经济理论成立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
本章练习
讨论题
1、90年代的时候,电脑还是一种奢侈品,价格动辄上万,普通家庭一般都消费不起,但是现如今,电脑已经成为千家万户必备的电子产品,原因很简单,电脑的价格变的便宜了,甚至两三千就可以搞定一台家庭电脑。
而与此同时,大学教育的费用却节节高升,在90年代以前,我国的大学教育甚至还是免费的。
自从大学教育开始收费以来,大学的学费一直都在稳步上升。
请讨论下,为什么电脑的价格不断的在下降,而大学教育的价格却不断的在上升呢?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在某一时期内彩电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可以是()
A.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上升B.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上升
C.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下降D.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
2、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
Qd=14-3P,QS=2+6P,该商品的均衡价格是()
A.4/3B.4/5C.2/5D.5/2
3、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A.需求增加B.需求减少C.需求量增加D.需求量减少
4、以下各项中,除了()以外,都使手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A.手表价格上升B.用于制造手表的技术进步
C.用于制造手表的工人工资下降D.手表厂新聘了一位优秀经理人
2、判断题
3、计算题
4、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