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事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6665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事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事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事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事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事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事件Word文档格式.docx

《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事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事件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事件Word文档格式.docx

我没有指责当下教育体制的意思,相反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比较来看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我只是想申明一个前提,你可以发牢骚,但是不要让过多的牢骚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这是我在高三之前花了很长的时间逼迫自己默认的现实。

和所有十八九岁的孩子一样,我是叛逆的,但是我可以预见和一个强大的体制抗衡的后果,于是我选择沉默。

至少在我看来,构筑在这个体制的平台上的一切竞争和角逐都是相对公平的。

这已经足够。

第一部高考复习:

回首向来萧瑟处

  我一生都无法忘记整整一年的高考复习对我的脾气和性格产生的巨大影响。

现在回想起来,真可谓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初的一切刻骨铭心的感觉都淡了下来,才让我可以更加清醒地去审视那段难忘的岁月。

  我不想描述高考时的作息时间以及劳逸比例是什么样的,没有意义。

我只能说对于一个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和承受能力的人(比如我)来说,这是一个足可以摧毁你的一切信念和理想的非常时期。

睡眠的严重缺乏和几乎绝迹的娱乐使得所有人都不得不在一种极度疲惫的状态下去应付铺天盖地的试卷和复习提纲。

我就读的东北师大附中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名校,人才济济高手如云,强大的竞争压力始终敦促着每一个人像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无奈地透支着有限的体力和精力。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会有很多非常态的事情发生,比如抑郁,比如自闭,比如极端利己的心态的产生,比如在强大的压力下堕落。

这些在那个时候看来似乎是家常便饭了。

  我并不是一个心理素质非常好的人。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企图放弃,企图用过度的享乐来回应过度的压力。

但是我始终没有这么做。

在这一点上,我必须感谢父母。

  母亲永远是促使我前进的最伟大的动力。

她是世界上唯一的可以拖着生病的身子清晨5点钟起床为她并不十分优秀的儿子炖鱼汤喝的人。

我不想拿我自己的母亲和别人的母亲比较,因为我一直偏执地以为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每位母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罢了。

我的母亲从来都是以永远美丽的微笑和一如既往的付出奖励着我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包容我的每一个无心的失误。

每当我身心极度疲惫却得不到休息的时候,母亲瘦小的身影总是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在伟大的母爱面前一次次地被感化和教育。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学生,你,必须学会正视你的父母的眼睛,和他们沟通,和他们说你一直想说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开口的话。

  这可以说是我侥幸考了高分的法宝吧。

一个人在极度疲惫的时候,往往会做出许多不理智的判断。

而除了你自己之外,还有谁能比生你养你的父母更清楚地了解你呢?

很多人曾经对我说自己和父母交流是多么困难,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始终认为和自己的父母无法进行好的沟通,问题多半是出在你自己的身上。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句老话,当然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它也深刻地表明,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全天下无以伦比的。

尽管父母有的时候会显得那样不可理喻,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往往会发现其实我们都在无意间做过太多伤害他们的事情。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渴望能和自己的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亲密关系——即使是全天下最严厉的父亲也会如此。

他们有的时候会让你无法理解,恰恰是因为他们有渴望和你沟通的急切心情。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存在某种程度的浮躁或不安情绪的时候,一定要和自己的父母好好地谈一下。

比如我自己,曾经有一个周末,天气晴朗,我始终无法安心地坐在写字台旁背那些枯燥的历史年代,于是我对我的父亲说,我想和您谈一谈。

  谈论的结果是,父亲放下手中的工作,带我出去游了一天泳。

那天玩得高兴极了,直到半夜还仍然保持着相当旺盛的精力,我想这对于我那一阶段极高的复习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我说这些的目的并不是宣扬我的父亲是多么通情达理,其实只要你愿意和父母沟通,他们往往都会耐心地倾听你的倾诉并努力帮助你的。

当然也有固执的父母,我说过这只不过是另一种表示爱的方法,但是我想再固执的人也不会拒绝自己的孩子的一个并不过分的请求吧。

如果真的有的父母固执到此种程度,我真的希望他们在看了我的这篇文章之后能够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不能说我所认同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但至少我认为和父母积极的沟通是我在复习阶段一直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原因。

  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学校生活。

在复习阶段,有一种似乎无足轻重但又不能忽视的情况出现,那就是同学关系会变得异常脆弱。

竞争使得每个人都把自己孤立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随时都可能和别人发生各种程度的冲突。

其实如果把目光放得长远点,就会发现这种做法是多么愚蠢。

难道制造矛盾就有助于自己在和别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吗?

恰恰相反。

矛盾和隔阂使得你孤立于集体之外,在业已疲惫的身心上又加上了孤独的枷锁。

事实证明,融洽的同学关系对一个人学业的进步有莫大的推动作用。

  还是要拿自己来做例子说明。

每节课之间都有 

10分钟的休息时间,我从来都没有在这个时间里学习过,因为我明白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人的效率十分低下。

每到那个时候,我都会和周围的同学聊聊天。

午饭后的漫长的休息时间,我也不会顶着睡意去背那些足可以让我立刻进入梦乡的枯燥理论,而是和同学出去打打羽毛球。

当然我并不是号召大家去聊天和打羽毛球,我只是想表达,利用一点点你无心学习的时间和周围的人沟通一下,你会时刻感觉到同学和朋友对你的关怀和爱护,这种感觉在残酷的竞争中是弥足珍贵的。

  我之所以没有去谈什么复习方法和复习心得——说实话我根本不相信存在那种传闻中的神乎其神的方法——而是用了如此多的篇幅来讲述沟通和交流的作用,是因为我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发觉,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人并不一定是平时成绩非常优异的人,却一定是一个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的人。

也许你会和我一样,在面对铺天盖地的试卷和残酷的竞争压力的时候满腹牢骚。

我要对你说的是,你不去尝试又怎么知道状况是绝对无法改变的呢?

尤其是当你的身边站满了支持你和爱着你的同学和亲人。

  有一个英文单词是我在整个复习阶段最重视的,那就是“communication”,就是交流和沟通。

如果没有我和父母、同学之间依靠交流和沟通营造起的融洽的氛围,也许我始终还困扰在无法逾越的代沟和纷繁的人际关系之中。

其实这并不困难,人人都可以做到,可是很多人就是会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或者干脆是懒得去梳理,于是每一天都不开心,试想一个郁郁寡欢的人能做成什么大事呢?

 第二部填报志愿:

沉舟侧畔千帆过

  现在回忆自己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的那种豪气冲天非北大不上的气魄,仍然隐隐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但是除了这种豪情之外,更多的是经历后的冷静与沉思。

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初我没有勇气报北大,或者报了北大没有考上的话,现在我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心态呢?

会不会后悔,会不会一蹶不振?

这些都曾让我深深地思考过。

可是有一点我清楚得很,当时的自己是没有这些顾忌的,一切都是凭借自己的喜好和对自己的自我审视。

  我想对于每个即将走进高考考场的考生来说,整个高三心绪最复杂的时候莫过于面对着厚厚一本招生指南和一张小小的志愿卡却手足无措了。

每一个名校或每一个热门专业都对我们构成莫大的诱惑和吸引。

可是那些学校和专业天文数字般的录取分数又让人望而却步。

很多人欣喜若狂,踌躇满志地填写了一大串或许他根本无法靠近的学校和专业,也有很多人无力承受过高的录取分数带给他的巨大刺激,小心谨慎地用一个他无须担心落榜的学校打发自己。

可以说,在大多数时候,填报报考志愿时的心态就是这样的。

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一个人在极度疲惫的时候,往往会做出许多不理智的判断。

我得承认当初我自己填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时候,也不乏冲动和狂热的成分。

  高考的报考方式不太合理,填报志愿就像在赌场押注一样,你没有多余的选择,要么押大要么押小,第一志愿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决定了一切。

你不可能既想上北大又想报复旦,对于名校和名专业的双重追求似乎只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考虑的奢侈品。

我就曾经花了至少一周的工夫只是在考虑一个问题:

考北大,还是不考北大。

说起来相当滑稽,这让我想起《哈姆雷特》里的那句很经典的“To 

be,or 

not 

to 

be”。

我明白报考失误意味着什么,要么去一所自己绝对不想去的学校穷极无聊地打发大学四年光阴,要么用自己宝贵的青春再读一次高三。

任何一个结果都足以让我失去辛苦积攒起来的一点自信心。

周围和自己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很多都报了北大的热门专业,这对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和刺激。

别人吃了定心丸后可以安心地继续自己的复习进程,而性格一贯独立的我却仍然在踌躇中耗费着宝贵的时间。

  可以说在整个高三阶段我都努力在保持一种自信满满的精神状态,而且也成功了,但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性格中的犹豫、软弱的特性毫不留情地暴露出来,使我的信心几近坍塌。

  我应该感谢我的班主任姜远才老师,因为是他帮助我构筑起自信心。

他当时对我说的很多话至今仍在影响着我。

他对我说,在很多时候人是不应该被外界的种种信息所干扰的。

尤其是当这些信息纷至沓来却又真假莫辨的时候。

一个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应该在某些时候坚持以自己为中心。

  他始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就是我是否该报北大。

但是在和他的谈话之后,我坚定不移地在志愿表上填写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并且并未因之而不安,相反心绪平静了很多。

因为我看清楚了自己。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当自己无法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时候,为什么不巧妙地借助一下别人的帮助呢?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千万不要“放过”你的老师,因为至少是在学习和考试问题上,他的头脑会比焦头烂额的你清醒得多。

  很多人都曾为学什么专业很是头疼过一阵。

这是一个我无法给出令每个人都满意的答复的问题。

我喜欢学新闻传播,并不是因为新闻传播是热门专业,而是单纯因为我喜欢。

如果我喜欢的是历史和哲学,那么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报历史系和哲学系。

这只是我选择专业的方式罢了。

上了大学之后,我便愈发地认为我的做法是明智的。

有两个同学如愿以偿地挤进了大热的专业,半个学期后便开始研究转系的程序了。

事实就是这样,对于一个只喜欢吃青菜豆腐的人来说,硬让他吃鱼翅燕窝无异于自我虐待。

当然我绝对没有认为热门专业是鱼翅燕窝,冷门专业是青菜豆腐的意思。

相反,一直以来我都对文史哲有浓厚的兴趣。

我只是想说,用一个所谓的“热门专业”换取不开心的四年甚至一生是绝对不值得的。

  学校难选,专业难选,这是事实。

可是走过来之后发现其实很多牢骚都是没有必要的,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

我的成绩可以考北大,我又喜欢学新闻,当然就报北大的新闻专业。

这在今天看来是那样理所应当。

可是当时几乎完全被束缚住了手脚,一直在为自己设想后路,设想前途。

人们从小到大接受了那么多关于做事谨慎、三思而后行的教育,于是无论做什么事都瞻前顾后优柔寡断。

其实谨慎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但是当谨慎和混乱的思维结合起来的时候,情况就会变得相当危险——你很可能失去实现梦想的最好的机会。

  所以,想方设法让你自己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吧,那样你会发现其实填报志愿根本不算什么。

重视它的最好方式就是顺其自然,如果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还有什么可以阻止你去“理所当然”地实现它呢?

  在这里我想谈谈“执著”和“理智”的关系。

“执著”和“理智”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距离,就像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有距离一样。

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往往是凭借自身条件很难得到的。

我是一个执著的人——就像我在一开始的时候说的一样,我有一个梦想,并用尽全力去实现它,这就是执著。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行为方式。

但是当某一天真的需要让人在高大的理想和相对渺小的现实之间做出一个权衡或选择的时候,我认为应该保持足够清醒的头脑。

暂时放弃某个东西未必就意味着你将永远失去它。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当然你有权利一味坚持你的执著,但是你在决定之前先要设想一下你的决定所导致的最坏结果你是否能够承受。

否则的话,“执著”就会变质为“固执”和“浮躁”。

  我欣赏理智前提下的执著。

这是我在这一阶段得到的最宝贵的体会。

 第三部高考考场:

夜阑卧听风吹雨

  如果今天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最终坐在高考考场里的感受的话,我只能用“复杂”。

  的确是这样的,既激动又有些郁闷,既急切又似乎希望考卷发得再迟一些。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闪现了许多意象,比如父母欣慰的笑容,比如洁白的北大录取通知书,比如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当然也想到了老师失望的表情,自己遗憾的泪水……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心绪翻沉”。

我清楚地记得考场的窗子正对着另一幢楼的一个窗子,那窗子上的玻璃很大很亮,我几乎可以远远地看见我自己在那玻璃上的投影,我突然开始对眼前的那个头发长长身材消瘦的男孩感到陌生起来。

  我明白那就是我自己,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面容上会有一种如此滑稽的严肃表情。

于是我开始暗暗地埋怨,为什么要把仅有 

18岁的我放在这样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地方,去承受这样的一脸滑稽的严肃。

这让我感觉自己其实只是一个卑微的生命。

  可是这样的想法是转瞬即逝的。

当我面前终于出现了高考考卷的时候,我的一切念头都消失了。

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引导着我,让我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那张试卷上。

一共三天,每天都是如此。

  高考的题目其实我并不陌生,任何一个在复习的时候稍微用心的人都会发现其实高考题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题目并不简单——如果你觉得简单,那么我认为你出了问题——试想众多专家级的人物费尽心机编出来用来给全国的考生划分层次的题目档次怎么会低到让人看一眼就成竹在胸的程度?

事实上高考中所谓的“难题”几乎是无足轻重的,试想那些几千人里只有一个人算得出来结果,分值却只有三四分的题能够划分出什么层次来?

真正应该重视的恰恰是那些看上去很简单的题。

经验告诉我,这样的题在题干的语句中一定暗藏着某些玄机。

而这些玄机往往是稍微细心就可以窥破的,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并非这么理想。

很多人宁愿把考试时间的四分之一花费在最后几道难题上,却不愿意多花一秒钟仔细读读选择题的题干,这是长久以来对考试的一个误读。

  坦率地说,一个人——我是说任何一个人——坐在高考考场上的时候都会是紧张的。

除非高考对他来说无关紧要。

因此,当你感觉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的时候,不要害怕。

因为很可能和你同坐在一个教室里考试的人都在忍受着和你一样的感觉。

尤其是遇到不会做的题的时候,这种感觉会无限放大,让你被恐惧和顾虑吞噬。

  还记得我考数学的那场,在做一道应用题的时候,我列出了式子,却无论如何也算不出一个合理的结果。

当时我几乎可以感受到我的额头上沁出的细汗,可是我谨记考试前老师的教诲和自己的设想,很快就把它放弃了,即使我明白对于这道题我只要稍微花费点时间得满分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但我很清楚那不值得。

  每一科考试结束后,我都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当7月9日最后一科英语考试结束后,我走出考场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要飞起来了一样。

一切就这么结束了,其实这一年来所忍受的一切不就是为了今天的这种轻松的感觉吗?

  在考试前我看过很多“过来人”写的文章,其中大部分人都自信满满地说“高考并不可怕”,今天想起来,觉得这种说法是如此可笑。

也许是我的心理素质欠佳,但是有一点我清楚得很,那就是我之所以以一种绝对胜利的姿态战胜了高考,并不是因为我认为它“并不可怕”,相反,恰恰是因为我很早就看清了它的“可怕”,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要提醒你的是高考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考试,你绝对不可以轻视它对你一生的影响。

在答卷的时候要足够谨慎,当然我不认为考生在高考考场上应该诚惶诚恐,那会导致心理疾病。

但是只有你认清了高考的分数对你一生的影响,你才能真正去珍惜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分数。

当然这需要你时刻保持着警醒的状态,尽管很累。

  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很容易,那就是每当自己的心理出现某种异常状态的时候,都尽量地引导自己去想象最乐观的结果。

而事实证明,人们妄自菲薄的时候远远多于盲目乐观的时候。

就象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他身上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就是他总可以把看上去很倒霉的事情轻易地化解掉,让自己一直保持轻松的心态。

我不能想象一个无法控制自己喜怒哀乐的人将会如何度过这敏感的三天。

结局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毫无疑问的失败。

第四部 

等待分数:

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个极易焦躁的时期,也是一个突发性事件频繁发生的高峰时期。

尽管考试已经结束了,以往的很多类似于考生“预感到自己考不上服毒自尽”的事例不绝于耳,无情地刺激着我的中枢神经。

当然我并不是一个脆弱到动不动就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的人,但是在并不很长的半个多月中,我甚至也曾有过如果考不上就如何如何的滑稽想法。

曾经有那么几天,我一遍一遍地看着北大的招生简章上的那些诱人的介绍,一次一次地到北大的主页上去发呆、沉思。

那段日子我经常会感觉到北大离我很遥远,似乎是我穷尽一生的力气也无法企及的。

  于是我做了一个今天看来很“伟大”的决定——去北大看看。

  我和一位好朋友很快地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匆匆踏上了行程。

火车是在夜里开的,于是上了车就躺在了铺位上,没多久车厢里的灯就熄灭了。

我怀揣着对北大的向往和希冀,很快就睡了过去。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身在祖国的伟大首都了。

  很快,我们就找到了北大。

我永远都无法忘记红得让人眩晕的西校门,三三两两的学生在那里穿梭着,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表情,但我想那一定是无比自豪和舒畅的。

  我还清楚地记得西门的那两座华表,圣洁庄严,使得我一并对它们附近的古朴的教学楼以及水塘中欢快游动的小鱼都肃然起敬起来。

我突然发现其实传说中的最高学府竟然也是这么平民化,亲切得像是一个紧凑而热闹的大庭院。

  我们回去,我对朋友说。

  他不解地看着我,已经进了北大的校门,难道我竟然没有在里边逛逛的好奇心?

  我笑着对他说,我心里清楚得很,这个地方是一定要属于我的。

  于是,我们就回去了。

我没有遗憾,相反心情放松了很多。

我感觉到自己和北大的环境是如此契合,以至于我只是在门口张望了一下就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上是存在一种叫“缘分”的东西的。

我和北大有缘,我很幸运。

  于是,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半个月后,一个和平常没有什么分别的闷热上午,我的班主任在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里告诉我,我是文科状元。

  我哭了,在复习最累,身心最疲惫的时候,我都没有流过眼泪,但是当我得知我终于被幸运女神选中了的时候,我竟然哭得一塌糊涂。

  我打电话给在外地办事的爸爸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竟然也哭了起来。

这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听见这个脾气倔强的东北男人的哭声,我突然觉得那个声音很美,那是父亲炽烈深沉的爱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喷薄而出的声音,胜过人世间一切美妙的音乐。

  说实话,高考状元带给我的自豪感远远不及亲人师友的欣慰带给我的自豪感强烈。

我明白能考状元是一种偶然,即使“状元”这两个字属于别人,我也不会有过多的遗憾。

但是我在父亲母亲老师同学的眼中看见我一直希冀能永远拥有的关爱和支持,那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一直没有为我那天未曾亲眼领略“一塔湖图”的美妙风光而遗憾。

因为我终于可以用我一生中最绚烂的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拥抱它和欣赏它。

后记 

共通的东西

  我终于在新世纪的第一年的金秋时节以“北大学子”的身份走进了西郊燕园的湖光山色中,可以肆无忌惮地呼吸初秋清晨未名湖上清新的空气,可以心如止水地仰视夏末傍晚博雅塔尖闪烁的明灯,可以随心所欲地倘佯在图书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之中。

北大对于我来说不再是个遥远的梦幻,而是愈发地真实和亲切起来。

  我一直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直到今天我仍然坚信思考对于我们自身有很多的好处。

我所喜爱的作家米兰?

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序言的题目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一直让我不断审视自己思考的过程。

  有的时候我得承认,一个拥有很严密的理性思维的人往往会遇到比别人多得多的挫折和打击,那是因为谨小慎微的思考方式会让人把原本应该模糊不清的东西看得过于清楚,以至于束缚了手脚。

就如同在我的整个高三的复习和考试中始终带着一种类似于古希腊的“巴库斯”式的酣醉成分——我得承认,我在其中得到了相当多的快感。

  所以,在某些时候适当地放纵自己的想象力和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坏事,可以让你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洒脱得多,自然也少了好多瞻前顾后的烦恼。

  如果有人在读了我的这篇东西之后可以得到哪怕是一点点的启示,那都是我的荣幸,其实每个走过高考的人——无论他是不是状元——都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是任何一个成功者身上都必然存在着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始终冷静平和的心态。

  衷心地祝愿全天下的考生都能在那“黑色”七月之后拥有美好绚烂的大学生活。

  附录〓高考大事记

  2000年9月1日(开学典礼)

  班主任:

组织班里的同学参加开学典礼,在典礼上几乎全校所有领导倾巢出动,不厌其烦地宣传着高考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人生的影响。

这样的训话年年都要有,说辞的夸张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增强。

  父 

亲:

居然破天荒地第一次把电视频道锁定在一度被他指责为 

“无聊”的教育频道,并一直坚持看到自己睡着。

  母 

开始制定宏伟的营养计划。

  我:

和同学不停地侃着新浪BBS上的一个精彩的帖子。

  2000年10月2日(十一休假的第二天)

在摩肩接踵的书店里盘桓着,只为挑几本可以推荐的参考书。

〖ZK)〗

怕在家里看电视产生过多的噪音,竟然跑到姥姥家做了一天家务。

〖ZK)〗

  母 亲:

在厨房里呆了一天,似乎是在弄一条鱼。

而后到自己的卧室里打毛衣。

始终没有露面。

面对着一大堆假期作业欲哭无泪,窗外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不时传来孩子们嬉戏的声音。

  2000年12月25日(圣诞节)

努力在淡化教室里充斥着的节日气氛,不时地在陈述下述观点:

圣诞节是无聊的节日,高考迫在眉睫(其实还有多半年)

晚上兴致勃勃地拿出一个包装精美的纸盒给我,说是送给我的节日礼物。

我追不及待地打开,发现是一套精装的海淀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