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研卷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6371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闵行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研卷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闵行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研卷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闵行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研卷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闵行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研卷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闵行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研卷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闵行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研卷文档格式.docx

《闵行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研卷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闵行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研卷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闵行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研卷文档格式.docx

譬如,青少年保护组织等社会团体可以加强与各粉丝团体、粉丝公益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针对青少年粉丝开展多元化、有价值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让粉丝在媒介化社会中更为健康快乐地生活与成长。

 

(摘自2012年9月1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请给第③段加点字“匮”注音。

“匮”:

(1分)

【参考答案】kuì

2.第④段中,加点词“比肩”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参考答案】媒介素养与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1分)同等重要(1分)

3.阅读第②段,概述“粉丝现象”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2分)

【参考答案】粉丝现象弥补了特殊时期内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缺失(1分)然而,粉丝的扩张容易带来情感冲动、心理偏执、消费狂热等负面行为(1分)或很容易陷入情感、心理和消费的误区。

4.仔细阅读第④段,请给“媒介素养”下一个定义。

【参考答案】媒介素养是一种重要的公民素质(1分)它包括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等(1分)

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学校通过课程帮助青少年粉丝形成对媒介的全面认识。

B、媒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对青少年开展媒介素养的教育。

C、家庭应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健康、合理的偶像观。

D、对青少年的心理偏执、消费狂热等行为加强心理辅导。

【参考答案】D(属于无中生有)

6.结合本文观点,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粉丝在媒介化社会中应如何避免成为被动无意识的“群氓”。

(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叙述角度:

青少年粉丝或我或我们叙述中从我、我们角度出发1分,联系本文观点1分,联系实际+方法1分,语言表达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16分)

彝山的女人梁刚

①群山不走,彝山的女人也不会走,因为她们有根,不会像那些被风驱赶着,走得五零四散的流云。

对于她们,故乡是用来爱恋、敬惜的,是用来耕种和收获的,故乡是她们的摇篮、婚屋、产床和坟墓。

不像山外一些人,故乡被他们轻薄地用来歌颂、诅咒、凭吊或遗忘。

②彝山男人的日子大多属于一匹马、一把刀、一壶酒,一只烟筒。

而她们的日子大多在背上、肩上、手上、脚上。

彝山的天,似乎比别的地方漫长,但她们却有干不完的活:

浆洗,挑水,背柴,放牧,生火做饭,喂奶。

山地里的播种和收获,当然更少不了她们。

③而每逢山寨重大节日,男人总是让女人走开。

在祭龙节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没有她们的身影,在载歌载舞的拜山日,没有她们的歌声。

她们不但不抱怨,却甘于把自己藏在光鲜的生活后面。

④但她们也有显山露水的时候。

一次,我们一行五六个人到彝山一个村子采访。

主人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酒量很好,但敌不过我们人多,就着一碗火烧花生米,我们三杯五盏回敬他,他很快就醉趴在桌边上一动不动了。

这时,我这才看到,眼前大大的红椿树桌上,不知不觉被女主人摆满了老腊肉、香椿炒鸡蛋、红豆煮猪脚,火烧辣椒、老南瓜等,活色生香。

⑤我们正为放倒主人张狂,明眉皓齿、长有一对深深酒窝的女主人从灶房里闪出来了,她轻轻解下挑花绣朵的围裙,一一为我们的土碗斟满包谷酒,顺手拖过草团坐在我们中间,才开口说话,她为男人开脱:

“见你们来,他太高兴了,喝多了。

来,我陪你们。

哪有主人不陪客人喝酒的道理!

”她起身,轻声说:

“来,我敬你们每个同志一人三碗!

”我们一愣。

那晚,主客杯来盏往间,很快我们便一一败下阵来。

把走了一天路的脚泡在她端给我们的热水里,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

⑥深山里的生活是简朴到单调的,但彝家女人个个都是出色的画家。

她们让我领悟到乡土生活既钝重,又浪漫的另一面。

她们把从山外扯回的一些平常不过的布当画布,把羊赶到草最肥的山岗上,羊在吃草,狗在她的脚跟前睡着,这时,她们从挎在肩上的麻布袋里取出那方白布,用剥核桃皮被染黑的手,用搓棕绳被磨糙的手,飞针走线,把眼前开着的花、跳舞的蝴蝶、正在阳光下梳翅的小鸟、野山的秀色移植在上面,做成头巾、衣裤、鞋袜,把自己打扮得像春夏一样鲜活、丰润、饱满。

当她们去赶集的时候,地上就有行走的朵朵彩云,吸引着一双双爱美的眼睛。

⑦彝山的一棵棵大树,常爱把一只只小鸟举在高高的枝头,常造访彝山的我,也常会看到她们把随便一朵什么山花插在头发上。

让人无不怦然心动于她们这样对美的一种顶礼!

⑧柔和的太阳格外温暖,在她们心里,万物有灵。

地头,我看到她们抱膝坐在蓑衣上休息时,不时有蚂蚁爬到脸上,虫子飞到身上,她们轻轻捻起,又轻轻放在草丛中或把它放飞,其举止、神态,俨如母亲对待自己淘气的孩子。

⑨深山的冬季像山路一样长。

在这样的时节,晚上,火塘燃着,她们一边搓棕绳或剥包谷,一边给孩子讲比彝山还古老的故事或传说。

再讷言的女人,讲给孩子听的故事或传说里,男人总是爱憎分明,能征善战,女人总是像身旁的火塘一样温柔、恋家。

火光舔着她的脸,使她在孩子眼中,有一种说一不二的端严。

她说着,不忘往火塘里添一块柴。

她相信,夜色再深,天气再寒冷,男人烈酒喝得再多、心再野,走得再远,只要火塘不熄,他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果然,她竖起的耳朵,听到了马蹄声由远而进,声声传来。

⑩长年面对红色的山地,她们的脸色也有山地一样的颜色,每天操劳沉重繁碎的生计,她们的眼角往往过早地呈现出细密的纹理。

只有当她们抬起头,手搭凉篷,用星星一样明亮的眼睛打量高天时,顺着她的视线,我才发现,自己看不得她们那么辽远,也就看不到她们所能看到的东西。

⑪这些年,为了获取一些生命之中最直接的补益,我到得次数最多的地方,是彝山那些地气旺盛,温暖、光亮、芬芳的村落,我留下足迹最多的地方,是那些飘溢着牛粪味的青草远道。

当有朋友问我:

彝山上有什么东西让你魂牵梦萦时,我这样回答他——

⑫“因为那里住着女神!

7.第①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第一段在内容上有两个层次的对比:

1.“彝山的女人----有根,不会像那些被风驱赶着,走得五零四散的流云。

”“根”“流云”,作者通过两个比喻的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故乡对于彜山女人的重要意义”,强调突出故乡是彜山女人生死相依的地方。

“根”是比喻,作者不仅通过这个比喻还通过下边的“故乡是她们的摇篮、婚屋、产床和坟墓。

”来加以强化;

2.“故乡是用来爱恋、敬惜的,----不像山外一些人,故乡被他们轻薄地用来歌颂、诅咒、凭吊或遗忘。

”“爱恋、敬惜”“歌颂、诅咒、凭吊”,这是一组情感关系的对比,意在突出强调彜山女人对于故乡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思考时,要善于将句群归类整理,总结答题思路。

【标准答案】突出彜山既是彝族女人在感情上热爱的地方,(1分),又是她们赖以生存的地方。

(1分)(前面一点强调感情上的对比,后一点强调内容上的对比。

个人认为,此两点顺序应该颠倒一下)

8.阅读第⑥段,请对加点的词“移植”一词的妙用进行赏析。

(3分)

【解题思路】词语的本义、内容和表达效果,三个层面的赏析角度,“移植”一词没有修辞义,是一个典型的动词,所以在“内容”这个角度上要关乎到移植的对象,是在写彜山女人的绣品。

至于表达效果,除了突出彛山女人的心灵手巧外,个人认为还应该体现了彜山女人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标准答案】移植本来指将植物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其他地方种植(1分),这里指彜山女人的绣艺高超(或者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等)(1分),突出彜山女人的心灵手巧和对美的追求。

9.根据文章,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①段中的“根”字表现出彝族女人生命之根扎在彜山中。

B、在第⑧段中,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写彝族女人。

C、第⑩段的划线句,说明作者的视力没有彝族女人的视力好。

D、第⑨段中加点的“讷言”一词,是不善于语言表达的意思。

E、文章最后一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彝族女人的崇敬。

F、第⑤段饮酒场面的描写,表现出彝族女人酒量很大的一面。

【一般规律】选择题不能只凭借语感,还要给学生明确命题者设计此类试题干扰项的类型,诸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包括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

表数量多少的词语;

表范围大小的词语;

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表频率高低的词语)、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正话反说、顺序错乱、颠倒因果、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答非所问等等。

结合具体语段和题目,给学生相对明确的指导。

【标准答案】C 

F

1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⑦段划线句“让人无不怦然心动于她们这样对美的一种顶礼”的理解。

【解题思路】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常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

一是修辞;

二是表现手法;

三是谋篇布局的技法(即结构上的作用);

四是表达方式。

个人认为,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不必如此条分缕析,过于纠结名词概念的不同,遇到这类题不妨从两个大的方向上加以把握:

修辞和手法。

本题的划线句的内容关乎到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这个句子中有三个词语需要关注:

“怦然心动”,是内心受到强烈震动之意;

“这样”,是词语的指代义,要将“彛山女人将山花插在头上”的指代内容关联进去;

“顶礼”,有顶礼膜拜这个词语,是最崇高的敬意。

【标准答案】彝族女人虽然生活在艰难的环境里,但她们对于美却表现出最高的礼节,把它们戴在头上,这种对于美的崇敬,让作者感到吃惊。

(得分要点:

怦然心动的原因1分;

顶礼的含义1分;

语言表达1分)

11.根据文章概括彝族女人的性格特点,并说出作者对她们怀有怎样的情感?

【解题思路】虽然题目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是基础,文章的题目是“彛山女人”,毋庸置疑,作者对彜山女人是歌颂、赞美的,是充满了敬意的,但是全文通过哪些材料体现了彜山女人的哪些性格要点,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的,则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予以关注的。

好在,本题没有在这方面设置难度,没有将彜山女人的性格特点和材料一一对应起来,因此得分率也就比较高。

【标准答案】热情、豪爽、好客、善良、爱美、爱家。

(2分)作者对她们怀有赞美和崇敬之情。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15题。

(7分)

城南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3、曾巩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并称为“”

答案:

唐宋八大家

14、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小诗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B、首句写雨之大,雨水猛涨,以至于塘水与堤岸齐平。

C、第二句写山上,雨脚纷乱,雨水顺山路两旁流下来。

D、整首诗歌把夏天的雨中之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

选项A、B、C符合诗歌的意境,首句描写雨过之后,塘水暴涨,以至塘水与堤岸齐平。

二句是写山上积水顺山路两旁流淌下来,语言平实,写景如画。

D项错在“雨中”之景,诗歌描写的应是“雨过”之景。

15、阅读全诗,请你谈谈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句描写雨过之后,塘水暴涨,以至与堤岸齐平。

二句是写山上积水顺山路两旁流淌下来。

三句描写往日盛开的桃花李花在风雨中凋零。

四句写青草在春雨的滋润下却青翠欲滴,齐齐整整。

本诗融情于景,描写了春末的季节,春雨如注,往日盛开的桃花李花在风雨中凋零,而青草在春雨的滋润下却青翠欲滴,齐齐整整,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景物描写2分)作者面对落花没有落寞与伤感,反而表现出对自然界无限生机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或答通过“桃李花开尽”与“青青草色齐”的对比,寄托诗人面对生活的磨练依然能昂扬乐观、奋发向上的人生追求。

)(情感1分,语言1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

(18分)

同里顾氏梅林记(清)朱鹤龄

①同里环湖泊之秀,多故家士族。

元末倪元镇、杨廉夫辈尝游憩其地,遗迹至今存焉。

东偏有园林一区,故顾氏之居也。

老梅铁干几二百株,中有高丘矗上,可十余丈。

登其巅,则庞山、九里诸湖皆在指顾,风帆、沙鸟灭没烟波,邨坞、竹树历历可数。

当花发时,高高下下,弥望积雪,清香闻数里外。

②居其侧者,章子两生、顾子仲容。

余昔寓同里,与二子为文酒会,晨夕过从。

每至春日暄妍,香风馥郁,必提壶造其地,痛饮狂歌,不烛跋不止,翩翩致足乐也。

不十余年,仲容举进士,宦游去。

余复徙居邑城,键(门闩)户不出。

萍踪离合,感慨系之,盖不过梅林者三十余年矣。

③今春避兵,栖泊兹土,因与两生至其处,则园林已数易主矣。

东阡西陌皆非旧径,推老梅尚存百余株,亭亭发秀,冷艳迎人。

鼻观嫣香,沁入肺腑,慨然与两生追数旧游,怳如噩梦。

自变故以来,风俗之古今、墟井之盛衰、友朋之生死聚散,其尚有可问者乎?

当日与里中数子对案操觚(做文章)、飞扬跋扈之气不可遏抑,而今于何有?

素发历齿①,已亦自憎其老丑,而况后生乎?

计自兹以往,或十年,或二三十年,此老梅必尚有婆娑如故者,而否与子安得西山之药,驻颜续算?

然则人寿之不如草木者多矣,而犹不深省于石火电光之说②,岂非庄生之所大哀乎?

④请与老梅约:

嗣后每岁花发时,吾两人必携豚蹄,载醇酎,狂歌痛饮,追复旧欢;

送皓魄于夕阳,依清棻而发咏③;

以嬉暮齿④,以遣流光。

梅花有灵,当必一笑而许我也。

注释:

朱鹤龄,本为明诸生,平生历经明清易代的兵火离乱。

①素发历齿:

头发变白,牙齿稀疏。

②石火电光:

佛家语,比喻生命的短暂。

③清棻:

散发清香的树木。

④嬉暮齿:

使晚年得到娱乐。

【文本解析】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游记,而是以风景作为触发媒介,来抒写胸臆。

作者本为明诸生,历经兵火离乱、陵谷变迁,面对美丽风景,作者心情非一般赏玩者可比,文章借由老梅之不变,感怀人生之短暂、虚无,重在反省永恒的生命困境。

整篇文章,从篇幅上看,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些偏长,在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因为题目的设置与课文内容能够做到很好的连接,因此还是能够比较好的考查出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老梅铁干几二百株()

(2)飞扬跋扈之气不可遏抑()

(3)盖不过梅林者三十余年矣()(4)余昔寓同里()

【方法点拨】此题根据所在语境,结合曾经学过的文言文,还是能够比较容易推断出来的。

例如

(1)“几二百株”,“二百株”在此肯定不是准数,而应该是一个“概数”,因此解释为“大约”、“大概”还是不难的;

(2)“遏”字的解释因为在《沁园春·

长沙》“浪遏飞舟”和《病梅馆记》“锄其直,遏其生气”中出现过,所以此题比较简单;

(3)“过”字是学生在初中就应该掌握的实词,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过”即解释为“拜访、看望”;

(4)分析“余昔寓同里”一句,“余”是主语,“同里”是地名,“寓”字一定是动词,那么解释为“居住”也就不难了。

由此可见,解释文言实词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成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常见的文言实词经常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并且做到能力的有效迁移。

(1)大约、大概、将近;

(2)阻止、遏制;

(3)拜访、探望、看望;

(4)居住

17.下列各句中“而”的词义与“而今于何有”的“而”最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而无车马喧(《饮酒》)B.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种树郭橐驼传》)

C.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方法点拨】例句“而今于何有”的“而”表示转折,ABCD四个选项也都出自高一教材,通过比对,A选项表示转折,B、C两个选项都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而D选项则是通假字,通“尔”,表示“你的”,属于实词。

【参考答案】A

18.第③段中,作者连续运用了五个问句。

这五个问句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分析五个问句间的内在联系,必得先弄清楚这五个句子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并完成了这一点后,再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

而这五句话,前两句主要是作者在回忆过去的意气飞扬,后两句主要写自己容颜老去,无法驻留,而正因前后的这番变化,这才有了第五句对于人生短暂的感叹,也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因此这五句话可以说是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参考答案】第一句写当年的景物和人;

第二句写当年的精神或少年英气;

第三句写自己年老貌丑;

第四句写无法寻到长生不老之药,使自己像老树一样容颜永驻。

第五句写人不知自己人生短暂的悲哀。

层层递进,突出主题。

(概括句子内容,能够涉及两点以上即可得2分,答到“层层递进”1分,概括出文章表达何种情感或主旨1分)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己亦自憎其老丑,而况后生乎?

【方法点拨】文言文句子翻译得分点一般有三大块:

句子大意、关键词语和文言特殊句式。

抓好这三大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回归原文,观其大略,侧重上下文看全句大意;

例如此句上下文主要讲的是自己今昔精神、容貌的对比。

②联系相关,寻找相关,侧重关键词语。

一方面可以联系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利用已知来推断未知。

例如此句中的“其”解释为“自己”,在初中《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和《公输》“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中都出现过。

另一方面,还可以联系相关成语,例如“后生可畏”中,“后生”指的就是“年轻人”。

③贯通现代汉语语法,侧重特殊句式。

(我)自己都嫌弃自己的衰老和貌丑,何况年轻人呢?

(“其”1分,“后生”1分,“而况……乎”1分)

20.本文和《病梅馆记》中都写到了梅树,请你就梅树在两篇文章中各自的作用分别进行简要的分析。

(5分)

【考查内容】分析与综合

【方法点拨】此题将本文与《病梅馆记》做比较,分析梅树在各自文中的作用。

首先,《病梅馆记》作为一篇重点篇目,学生应该不陌生,尤其是对文章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肯定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这道题中,梅树、病梅在《病梅馆记》中象征的是什么,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即是答题的重点。

而将梅树放在《同里顾氏梅林记》中,我们不难发现,梅树贯穿着文章的始末,与作者一道遭遇了时代的变故,而作者感怀人生的短暂和虚无也正是通过老梅的遭遇和“婆娑如故”而抒发的。

【参考答案】本文中,梅树是被作者看成是朋友,是交流的对象(或者“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文章的线索”、“是作者抒情议论的媒介”等1分),它在文中为作者抒发内心的情感起到了渲染和衬托的作用。

(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1分)《病梅馆记》中的梅树,被作者看成是受统治阶级束缚、压制、摧残的人才的形象,(1分)是作者借用来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愿望的一个载体。

(1分)语言表达(1分)

写作

题目:

请以“晴朗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点评:

这是一个“老少咸宜”的作文题,学生下笔容易,也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因为高一年级要求写作复杂的记叙文,因此,学生在写作中,决不能像小学、初中那样立足于单纯的叙事,而应扣住“晴朗”进行议论或抒情。

一、审题

1.审类型结构:

偏正结构的命题作文。

2.审关键词:

“晴朗”,可实写天气的“晴朗”,可虚写心理感受上的“晴朗”——愉悦、舒畅、豁然开朗、自信、温暖、感动、幸福……且以“以实衬虚”者为上;

“一天”,可以完整地写在“一天”的时间里的所见所闻,经历遭遇等,亦可以点带面地写因一事、一人、一言、一行而使得这“一天”“晴朗”了。

3.审要求:

字数,不少于800字;

文体不限,但学生要有文体意识,作文的文体特征是鲜明的。

二、构思:

1.何为“晴朗的一天”:

能叙事,会描写,有细节,写完整……

2.为何这“一天”是“晴朗”的:

能议论,会阐发,有深度,写明白……

3.如果写一天内发生的几件事,那么这些事应有内在逻辑关联(并列或层进),行文时要过渡自然,结尾处要议论收束,呼应点题。

媒介素养教育与青少年“粉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