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6357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论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经济论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经济论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经济论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经济论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论文Word格式.docx

《经济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论文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论文Word格式.docx

目前现实中的正在运行的市场模式,只是多种模式其中的一种,而且是运行效率最低的一种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不仅存在通货膨胀或生产过剩的某种单一危机,而且存在两者兼有的“双重危机”。

在此状态下,如果扩大需求,将导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如果限制需求,必然造成更多的商品积压。

物价波动不仅破坏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导致“双重危机”,而且它还是导致诸多社会弊端的罪魁祸首。

它对社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浪费社会财富及自然资源,扩大贫富差别等等。

无论这些严重后果的任何一种的存在,都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极大的损害。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商品供给的“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问题,因此,不仅要保证单一的“动态平衡”或单一的“静态平衡”,而且必须保持“动态供求”和“静态供求”的双重平衡,否则将形成市场风险,最终导致市场经济的全面危机。

探讨市场平衡办法:

建立商品市场的调控基金,当市场在动态商品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基金购入商品,一方面作为市场的商品储备,繁荣市场和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另一方面扩大企业商品销售,增加企业效益;

当市场在动态商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基金销售商品,一方面保证市场供给,维护货币信用,另一方面回收货币,维持市场供求的双重平衡。

在以往的货币发行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极大的误区:

一是认为扩大货币发行就会引起通货膨胀,二是认为货币发行只局限于个人和机构之间往来的小面值现金货币。

其实,在商品供给不断增加和对商品价格进行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扩大货币发行不但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且还可以起到大幅度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货币发行过程中,不仅有小面值的通用现金货币可以发行,而且还有一个新的货币品种——机构之间往来专用的大面值“融资货币”可以投放市场。

目前政府和企业之所以感到货币资金供给不足,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发

行货币的主动权,不敢主动发行货币;

没有开发出供应机构之间大额经济未来的专用货币,不知道如何去大量发行货币。

一旦货币发行被当作一种主动的市场调控手段来加以利用,那么企业的“商品效益”和“货币效益”的实现将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市场经济将进入一个崭新高速的发展阶段;

一旦新的货币品种得到开发利用,那么必将引起一场新的金融革命,进而有效地化解目前存在的各种金融风险及政府和企业的债务风险。

企业经营的基本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商品效益”和“货币效益”两步来进行实现,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企业单纯创造了“商品效益”,而不能实现“货币效益”,那么其经济效益将是虚拟的效益;

如果金融机构通过货币发行创造了“货币效益”,而企业不能创造相应的“商品效益”与其配合,那么经济效益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商品效益”与“市场均衡”之间互为反比关系,商品效益越高,市场供求差额就越大,否则相反。

市场供给相对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货币效益”与其相应产生,否则不能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并且会造成商品大量积压,阻碍企业生存发展。

企业在市场中的基本职能是创造商品效益,而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基本职能是创造货币效益,只要他们能够实现默契的配合,就能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就能使市场经济获得超常的发展速度。

但是,发展生产需要稳定的物价环境,没有稳定的物价环境,市场供求关系就会遭到破坏,生产发展必然受到阻碍;

扩大需求必须首先稳定物价,否则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使扩大需求的措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此可见,物价稳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稳定物价是目前宏观经济调控的当务之急。

目录

一、物价波动的诸多弊端……………………………………

(1)

(一)导致永久性通货膨胀………………………………

(1)

(二)破坏市场供求平衡………………………………(5)

(三)导致整体经济萎缩………………………………(8)

(四)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10)

(五)限制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11)

(六)破坏货币信用………………………………………(11)

(七)导致企事业单位的债务危机……………………(12)

(八)损害广大民众利益………………………………(13)

(九)导致大批劳动者失业……………………………(15)

(十)扩大贫富差别……………………………………(16)

二、物价稳定的主要优势……………………………………(17)

(一)促进生产发展……………………………………(17)

(二)扩大市场需求……………………………………(18)

三、稳定物价的方法选择…………………………………(23)

(一)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稳定物价……………(23)

(二)通过行政监管稳定物价………………………(24)

(三)通过法律制约稳定物价………………………(25)

一、物价波动的诸多弊端

物价波动理论认为,物价波动是由市场中的商品供求状况所决定的,即供给小于需求时物价上涨、供给大于需求时物价下跌、供给等于时物价稳定。

同时认为,物价波动可以调整市场中的商品供求关系,即供给小于需求时抬高物价可以促使供求平衡,供给大于需求时降低物价可以促使供求平衡。

因此得出结论:

在常规市场经济运行失衡的情况下,放开物价可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其实,物价波动是由市场运行效益和市场供求状况这两个因素所决定的,而并非单纯由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

在对物价波动进行限制的过程中,市场供求状况所起到

 

美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_公司研究论文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从而产生所有者和经营者委托代理关系条件下,设立的一套调整和平衡公司各参与方权利与利益关系并对公司运营进行监督的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的目的就是从降低代理成本的角度,对公司各利益相关者制定一定的行为规则和程序,给予各利益相关者适当的激励,促使各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公司整体利益和股东利益而勤勉工作,并对公司的有效运行提供监督,从而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治理机制的构成,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绩效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尽管公司治理模式受各国历史、文化和制度的制约而不尽相同[①],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结构趋同之势明显,特别是美国公司治理模式在世界各国受到不同程度的推崇和模仿。

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之所以受到世界关注,与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良好基础密切相关。

一、美国公司治理机制的构成

受合同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导致委托代理成本的出现。

如何促使公司经营者提供准确、高质量的信息,确保董事会对公司战略性指导和有效监督,切实保护股东和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成为公司治理机制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美国,公司治理机制主要由三个基本的约束机制构成。

(一)外部治理机制:

市场约束

市场约束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约束主要是通过市场对公司经营管理者行为的制约,减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的代理成本,促使经营管理者服务于股东利益。

但市场约束效果却取决于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机制运作效率。

在美国,市场机制相当健全,各类市场发育比较成熟,法律制度较为完善。

市场约束主要有:

1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约束

公司控制权市场就是公司产权交易市场,即公司所有者以通过拍卖或并购等方式进行公司产权交易。

当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败德行为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和公司业绩长期不良时,公司所有者就会在资本市场上出售股票走人。

当股东大量抛售股票,公司股价下跌,就可能引起资本市场上战略投资者的注意,这时公司就可能成为潜在竞争对手或竞争对手的收购对象,从而引发购并和接管活动,最终导致公司董事会改组和经营班子变动。

因此,企业产权市场上并购与接管的威胁,最终会促使公司经营管理者为股东利益而努力工作。

当然,这种市场约束在不同时间、不同行业和不同公司,效果是不同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公司产权交易市场非常活跃,特别是敌意并购异常频繁,通过公司资产重组,提高了这些公司的经营业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企业产权市场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跨国并购蓬勃发展,2000年,全球并购达到历史最高峰,并购额高达1.1万亿美元,并购案7900余起,比1999年上涨了49.3%[②]。

全球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繁荣,正是公司经营管理者强大的潜在约束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2劳动力市场的约束

劳动力市场约束也是公司经营管理者外部约束的重要方式。

劳动力市场约束主要是公司经营管理者因不良业绩面临下岗的威胁。

也就是说,公司经营管理者因公司经营不善、业绩不良或违反公司财务报告规则而被董事会辞退,失去的不仅仅是职位和薪金,更重要的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商业声誉,特别是公司经营管理者可能会由此失去自己未来价值的预期,这是对公司经营管理者最大的声誉制约机制或声誉制裁,这种约束或声誉制裁也会促使公司经营管理者约束自己的行为。

3产品市场的约束

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公司经营业绩最具体和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公司经营管理是否成功最显性的衡量指标。

产品市场竞争的约束对各种类型的商业行为都有持续、全面的影响,如果公司不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转而购买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迫使公司经营管理者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以合适的价格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上,从而为自己积累商业声誉。

(二)内部治理机制:

激励与约束

内部治理机制是通过设立一套规则去协调公司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激励和调整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行为,从而实现公司的整体利益和股东的利益。

内部治理机制不仅影响公司内部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和公司运营效率,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公司与外部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会影响外部投资者对公司投资的信心。

因此,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设计非常重要。

美国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主要表现为公司所有者和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

1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

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主要是设计对经营管理者的报酬,它是整个公司激励机制的中心。

经营管理者报酬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促使经营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更符合公司整体利益和股东利益。

美国公司普遍采取的激励措施就是增加公司经营管理者的奖金和报酬,即把薪金报酬与管理者的短期和长期经营业绩挂钩。

目前主要是通过股票期权等措施来协调公司经营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通过增加公司经营管理者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增强经营管理者对公司财富的敏感程度,让管理者在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公司和股东创造财富。

2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

美国公司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股东的约束。

有选举权的公司股票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是强有力的,公司中拥有选举权的大股东通过履行选举权可影响公司经营战略和管理方式,特别是通过影响董事会的构成和运作(即“代理权之争”[③])来约束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而且,大股东比小股东更有能力和激励去履行这些权力。

因为:

首先,在公司中拥有更多投票权的大股东有更多机会和能力去影响股东的选举结果或其它决策;

其次,大股东享有公司未来利益的较大份额,有更大的激励去通过影响公司投票结果和其他决定来为自己谋取较大的利益。

当然,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制约程度取决于股权结构,即取决于有选举权股票的分散与集中程度。

尽管美国公司治理模式是在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股权过于分散,股权结构不稳定,形成了“弱股东,强管理层”[④]的现象,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因盛行杠杆收购、经营者收购和放松管制等因素,实际上造出了许多大股东。

大股东的日益增加,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约束正在不断增强。

(2)风险投资者的约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出现,风险投资得到了极快的发展。

风险投资与一般投资不同,它是高风险投资。

极高的投资失败率使风险投资资本家在投资的同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投资的巨大风险也迫使他们尽可能谨慎地干预公司的经营管理。

所以,风险投资者在美国公司治理中所起的作用不断增强。

(3)机构投资者的约束。

机构投资者主要指养老基金、人寿保险、互助基金、银行持股公司、银行信托基金及大学基金、慈善团体基金等,机构投资是美国公司股权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美国机构投资者拥有公司的股权比例达到45%以上;

以股票市场价值计算,在最大100家美国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水平为53%;

在1000家最大公司中,有29.6%的公司机构持股比例超过60%。

机构投资者在美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不容易看见,但随着机构投资者所有权的增加,它可以弥补个人股东在监督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能力方面的不足,可以纠正个人股东在监督方面“搭便车”的负面影响,总之,以提升机构投资者在股东中所占比例为主要内容的公司治理主体的转变,加强了股东对公司的约束和监督。

3董事会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

内部人约束和外部人约束

美国公司董事会是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受股东之托对公司大政方针进行决策,并对公司经营过程进行监督。

它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约束和监督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董事会对内部人(经营管理者)约束和监督。

首先,董事会决定公司经营管理者的任命,通过人事任免权来约束经营管理者的行为;

其次,董事会组成专家小组或委员会,对经营管理提供有益的建设性方案,来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

三是董事会通过评价经营管理者的业绩,来影响经营管理者的行为。

(2)董事会中外部人的约束。

尽管董事会代表公司全部所有者掌握着任命经理、重大投资、合并、收购等一系列公司重大决策的控制权,但董事多由控股股东或其代表担任,他们实际上听命于内部股东,即使内部股东做出有损外部股东利益的行为。

因此,董事会有时不能有效代表全体所有者的利益。

为了在董事会中建立起对大股东产生抗衡作用的力量,1977年经美国证监会批准,纽约证券交易所引入一项新条例,要求本国每家上市。

治理结构

既有的比较公司治理研究对于公司治理模式“是什么”的方面多有直观的把握,而对于公司治理模式“何以如此”的方面则少深入的探究,结果给我们的启发相当有限。

重新定位比较公司治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的方法,有利于将比较公司治理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关 

键 

词]比较公司治理 

重新定位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 

基本维度

一、既有的比较公司治理研究及其局限

已有的比较公司治理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其中第一类是,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比较,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司理论进行一定的探讨。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英美模式”和“大陆模式”的划分方法。

英美模式又叫做外部监控型或者保持距离型(arm’s-length),美、英公司治理结构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其主要特征是:

(1)股权至上,股东的利益高于一切;

(2)股权高度分散,流动性强,公司资金主要来源于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是公司的主要持股主体,较少依赖金融机构,投资者股权和债权分离现象普遍;

(3)存在较强的外部市场约束,“用脚投票”是重要的公司治理手段。

大陆模式亦即德日模式,也被称为封闭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德国和日本企业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1)以相互持股为核心的法人所有制结构,这主要是说公司资金较多地依赖金融机构而直接融资比重较低,法人包括金融机构和公司是公司的主要持股主体,且交叉持股比较普遍,投资者既是股东又是债权人的情况较多;

(2)股权集中度高,股票流动性差;

(3)证券市场不够发达,管理者在公司当中占据重要地位,“用手投票”是重要的公司治理手段,管理者的合法性来自于股东或从业人员的信任。

第二、“市场导向型”和“网络导向型”的划分方法。

这种划分方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莫兰德(Moerland)。

根据莫兰德的总结,市场导向型的特征是:

具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股份所有权广泛分散的开放型公司大量存在、具有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这一类型的代表国家主要是美国和英国;

而网络导向型的特征是:

公司股权集中持有、集团成员发挥重要作用、全能银行在融资和公司监控方面有实质性的参与,这一类型的代表国家主要有德国和日本。

在此基础上莫兰德还对两种类型各自的利弊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这种分类方法和将各国公司治理主要划分为“外部监控型”和“内部监控型”的方法类似。

第三、趋同趋势分析。

无论是从英美模式和大陆模式的对比角度还是从市场导向型和网络导向型的对比角度来对公司治理的比较分析,人们还发现各种模式之间存在某种趋同的趋势。

其主要表现是各国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之间开始彼此借鉴吸纳对方的经验和做法。

可以看出,以上的比较公司治理研究主要侧重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构成以及不同物质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形式和对比格局,其背后一以贯之的线索主要是资本逻辑。

但是,随着企业组织演进和企业制度的变迁,不仅公司当中人力资本所有者包括异质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即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和同质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即普通员工)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来,事实上许多公司外的经济主体如顾客等也对公司治理存在明显的影响。

与此适应,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从而把公司治理理论进而比较公司治理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也就是比较公司治理研究的第二种类别。

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背景的比较公司治理研究将公司类型分为四种,即公司的单边治理、双边治理、三边治理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

(1)所谓单边治理,主要是就公司治理所遵循的物质资本逻辑而言,这种类型公司治理结构的显著特征和极端表现,是古典企业中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绝对权威;

(2)所谓双边治理,是就企业作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合约性质而言,但这里的人力资本,仅限于异质性人力资本所有者比如公司的经理人员,公司双边治理的显著特征,是一般所谓公司股东和经理人员之间“委托—代理”的博弈关系;

(3)所谓三边治理,是在双边治理的基础上引入“员工参与”的公司治理形式。

“员工参与”的逻辑起点,是企业员工对其人力资本的产权;

“员工参与”的现实状况,取决于企业契约中其人力资本所决定的谈判实力。

三边治理的显著特征,是企业员工、经理人员、企业股东之间博弈制衡的复杂关系;

(4)所谓共同治理,是就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治理和剩余分享而言。

这四种公司治理类型,既反映了企业组织演进和制度变迁的某种历史发展趋势,也同时并存于现代社会当中。

随着经济发展,世界各国注重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治理的趋同趋势日益显著。

不过,如下文将要说明的,所谓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事实上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现实公司治理的理论一般或者参照系,对于回答现实公司治理模式何以可能的问题其意义也相当有限。

大体上,既有的比较公司治理研究可作如上分类。

很明显,第一种类别的比较公司治理内在遵循了物质资本的逻辑,无论是同企业理论还是同现实的企业实践相比其局限性都显而易见。

第二种类别的比较公司治理研究以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背景,具体探讨了以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应格局为标志的四种不同的公司治理形式。

应当说后者比较前者而言是一种进步。

但是,这两种比较公司治理研究都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普遍停留于对公司治理“是什么”的直观说明,而忽视了对公司治理的“何以如此”的深入研究,结果对我们的启发相当有限。

甚而至于,由于理论上的缺陷,现实当中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对于西方的公司治理模式仅仅进行粗浅的“整合”之后就不加分析地引进和模仿。

其结果,一方面是由于制度安排水土不服而导致的高昂交易成本和较差经济绩效;

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现代企业理论在中国失去了其“现代性”的光芒,也导致了我国企业制度建设理论方向感的严重缺失。

二、重新定位比较公司治理,引入比较制度分析方法

造成比较公司治理研究如上现状及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比较公司治理本身的定位失当,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研究方法的不科学。

因此,要推进比较公司治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首先需要确切定位比较公司治理研究本身,然后,引入对应的研究方法——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

1、比较公司治理研究——重新定位

比较公司治理并非单纯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公司治理所以可以比较,是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存在不同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

而所以要进行比较公司治理研究,则是希图通过对别国公司治理形式的考察来获得对于本国企业制度建设的有益借鉴。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的两个核心问题是:

(1)如何“异中求同”,在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特殊中寻找到一般?

(2)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具备哪些制度性特征?

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首先需要在理论上澄清一对概念:

公司治理一般和公司治理模式;

更广义的概括,是需要澄清企业制度一般和企业制度特殊这样一对概念。

按照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企业制度是企业契约的外化。

以博弈论的观点透视,企业制度实质上代表了企业各产权主体之间不断进行再谈判的动态博弈均衡。

从制度功能的角度看,企业制度对各产权主体发挥着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