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滨中学九下古文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5301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滨中学九下古文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滨中学九下古文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滨中学九下古文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滨中学九下古文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滨中学九下古文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滨中学九下古文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江滨中学九下古文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滨中学九下古文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滨中学九下古文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进宫廷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

“小恩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禀报神。

“小信用不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弄清楚,我也必定按照实情处理。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此打一仗。

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

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

“不可以。

”齐军三次击鼓进军。

“可以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准备驾车追赶齐军。

”他下车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

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看齐军的撤退情况,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

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但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子杂乱,战旗倒下,所以追击齐军。

【知识梳理】

1.作者: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盲史官。

2.《左传》:

我国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根据鲁国史料编写。

3.通假字:

小惠未(徧):

通“遍”,普遍,遍及。

4.古今异义

(1)又何<

间>

焉:

(2)小大之<

狱>

(3)弗敢<

加>

也:

(4)<

牺牲>

玉帛:

(5)肉食者<

鄙>

(6)<

可以>

一战:

(7)<

再>

而衰:

(8)<

忠>

之属也:

5.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3)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  

(4)下视其辙:

名词作状语,

6.句子翻译: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7.人物形象:

(1)曹刿:

爱国,有政治远见,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洞察力。

(2)鲁庄公:

礼贤下士,从谏如流,是一位明智的国君。

8.中心: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说明了要取信于民以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战争胜利的道理。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孟子: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政治主张:

“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中心论点:

舍生而取义者也。

3.论证方法:

本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1)比喻论证:

把生和死的选择比喻为鱼和熊掌的选择。

(2)举例论证:

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和乞人正面论证舍生取义。

(3)对比论证:

第三段整段用了对比论证,把现在情况和以前的情况作对比。

4.通假字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4)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5.一词多义

(1)于: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2)为: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加: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③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姓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

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

(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1.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3.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

(3)则无法家拂士(拂,)。

4.句子翻译: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

“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大家纷纷说:

“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愚公长叹一声说: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

”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1.《列子》:

作者相传是列御寇。

列子,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

《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3.古今义

(1)指通豫南:

直,一直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草木

(3)河阳之北:

山之南,水之北(4)汉之阴:

山之北,水之南

4.词性活用

(1)毕力平险(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5.一词多义

(1)曾:

①曾不若孀妻弱子(连……都)②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2)固:

①汝心之固(顽固)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固以怪之矣(本来)

(3)且:

①年且九十(将近)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6.人物分析

(1)愚公:

目光长远,积极奋斗,不怕困难。

(2)智叟:

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的态度。

7.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

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

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

(yò

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sù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

)竭驽(nú

)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

);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先帝开创业绩还没到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匮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刻。

然而朝中的官员在宫廷里毫不懈怠;

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外面舍生忘死,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待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答它。

实在应当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有志之士的志气,不要随便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于堵塞臣言劝谏的道路。

皇宫中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以及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不应当偏袒有私心,使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和费祎、侍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给予陛下。

我认为宫内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实行。

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通晓军事,在当年任用时,先帝称赞他说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

我认为军队里的事情,都拿来问问他,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与我谈论起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感到叹息和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可以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求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茅屋中来拜访我(最好翻译成三次到茅屋中来看望我),拿当今世上的大事来询问我,因此我感动奋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的时候我奉命出使,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严谨慎重,所以在临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以致于损害先帝的英明。

所以我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兵甲已经充足,应当鼓励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

我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时的国都。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事情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室的重任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用来告慰先帝的先灵。

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忠言,那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表明他们的过失。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采纳正言,深深地追念先帝遗留的诏书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正要离开朝廷远征,流泪写下这篇表文,不知道说什么好。

1.《出师表》: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2.全文要点

作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②严明赏罚(赏罚分明);

③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

亲贤臣,远小人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时)  

(2)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扩大)

(3)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痛心遗憾)

(5)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感激:

感动奋发)

4.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亲、远:

形容词做动词,亲,亲近。

远,疏远)  

(2)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忠善:

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之事)

(3)此皆良实(良实:

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4)优劣得所(优劣:

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5)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

名词作动词,长草(暗指荒凉))

(1)道:

①而中道崩殂(路,途) ②以咨诹善道(道理)  

(2)论:

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 ②每与臣论此事(谈论)  

(3)明:

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②以伤先帝之明(圣明)  

(4)行:

①然后施行(做,执行)  ②性行淑均(品德,品行)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

(5)效:

①恐托付不效(实现)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责任)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