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升级版《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 升级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5032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案升级版《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 升级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答案升级版《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 升级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答案升级版《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 升级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答案升级版《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 升级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答案升级版《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 升级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答案升级版《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 升级版文档格式.docx

《答案升级版《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 升级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案升级版《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 升级版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升级版《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 升级版文档格式.docx

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公平性上。

(3)科学性:

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科学性

(4)革新性:

现代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世界。

10、简述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启蒙作用。

P23-26

(1)基础地位:

①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为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②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

(2)启蒙作用:

①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

②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③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11、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P21-22

(1)贯彻“三个面向”

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实施科教兴国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推进素质教育

理论要点: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12、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P27-28

(1)全民性:

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是实现基础教育全民性的有力保证。

(2)义务性:

小学教育具有强制性和免费性。

(3)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13、简述教育的两大功能。

P14-15

(1)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派生功能)

①教育的经济功能②教育的政治功能③教育的文化功能

(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进和形成的作用。

(本体功能)

①促进个体社会化②促进个体个性化

14、一所学校应具备怎样的基本条件?

(《教育法》的四条)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15、怎样理解学校的公益性?

P37-38

(1)以财政性经费、捐赠资产举办或者参与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不得设立为营利性组织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3)公益性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4)公益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同时也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16、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哪些方面?

P49-51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17、儿童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P69-70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4)理解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①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②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

③儿童的发展不等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18、儿童发展的特点。

P71-72

(1)顺序性

具体表现:

身心发展是稳定的、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教育策略:

循序渐进、学不邋等、不凌节而施、不拔苗助长

②不平衡性

同一个体不同年龄段、不同方面发展速度水平不同。

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关键期

③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任务。

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是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要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

④个别差异性

不同个体优势智能、发展水平、个性特点不一样。

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⑤互补性

生理机能互补、心理机能互补、身心互补。

勤能补拙、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19、怎样正确理解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P73-77

(1)教育与儿童发展是主从关系,儿童发展是主,教育是从,是为儿童发展服务的。

教育与儿童发展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是实现儿童发展的特殊手段。

与遗传、家庭、社会等其他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相比,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

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育的科学性,即教育既要真实地了解和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又要正确理解社会生活,提供给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等要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需求,从而使其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一致。

教育的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把握:

①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

②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③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④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a要尊重儿童的感受

b要尊重儿童的选择

c要鼓励学生的创造

20、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P78-80

(1)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目标的重新界定

①终身发展成为主导价值。

②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

③个性化发展是新发展观的内在含义。

(2)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外在环境的新要求

①对学习内容重新规划

②强调学校学习与学生社会环境相联系

③对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进行更新。

21.怎样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

P86-87

①复杂性:

是由教育对象、任务、过程、方法和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

②创造性:

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机智等方面。

③示范性:

是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及儿童爱模仿、易受暗示的心理特征决定的。

④长期性:

既表现为后效性,又表现为长效性。

22.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P88-94

(1)文化素质

①全面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

②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育素质

①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教法知识

②教育实践能力:

a语言表达能力b教学实践能力c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

③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④教育科研能力:

如观察儿童的能力

(3)职业道德素质

①爱岗敬业②热爱学生③严谨治学④团结协作⑤为人师表

2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P100-101

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③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24.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P108、110-111答: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

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是教育活动的灵魂。

(2)调控功能:

对教育规划、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具有协调、控制作用。

(3)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

25.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有哪些?

P115、117-119

(1)主观依据: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因此,确定教育目的时往往受哲学观念、人性假设、理想人格的影响。

(2)客观依据:

首先,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

②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③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

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2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P120-121

①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②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27.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P126-127

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①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②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8.新形式下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P128-130

(1)落实教育目的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创造精神②实践能力③开放思维④崇高理想

(2)落实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①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②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

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④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29.德育的基本功能。

P133-137

(1)社会性功能:

主要指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功能:

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最高境界是享用性功能。

(3)德育的教育功能:

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

一是价值引导,二是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30.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P139-140

①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②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③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31.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

P141-144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①直接的德育课教学:

“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

②其他各科教学:

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③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a.校会是指全校性的大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

b.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

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

c.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

少先队的队会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32.小学德育的常用方法。

P144-148

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

①说服教育是我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

②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

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陶冶法的关键是设置具有隐性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

③榜样示范教育法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

④实际锻炼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

⑤奖励与惩罚(含表扬与批评),是小学德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

33.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P153-156

智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1)传授知识:

①陈述性知识②程序性知识

(2)发展机能:

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活动方式,包括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一种人格特质而非智力本身,也是个体智力品质的重要特征之一。

自主性是个体一种能够独立作出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以及依据自己的判断将信念和行动整合起来的心理倾向。

创造性是人具有较高智力尤其是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和标志,主要表现为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作为衡量的指标。

34.美育的基本任务。

P168-170

①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②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③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④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35.论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P177-183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①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

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②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历史比较悠久,它与人类一般认识及个人认识的过程是相违的

③杜威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开创了活动课程体系,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已经成为现代课程结构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融入了现代课程的主流。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①形式教育派:

重能力;

实质教育派:

重知识。

②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但是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从存在方式上分属不同范畴。

③既要有接受学习,也要有自主探究学习。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①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

近代课程是分科的;

②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尝试在二战之后达到高潮。

③分科与综合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分析与综合。

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的课程问题是分科绝对化,课程改革趋势是加强小学课程的综合化。

(4)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关系:

①人文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

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②科学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

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方法和形式讲究科学性和讲究效率。

③人文主义课程和科学主义课程的冲突:

科学主义课程的产生要晚于人文主义课程,有了人文主义精神对封建神学的批判和否定后才有了近代科学和科学课程。

后来两者分道扬镳,出现了对立和冲突。

37.教学活动的本质。

P202-204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①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

②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

③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④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36.教学的任务。

P199-202

(1)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

应注意避免:

①将科学知识的学习狭隘化②对各门课程厚此薄彼

(2)培养各种基本能力

①学习能力②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③人际交往能力④思维能力⑤实践能力⑥创造能力。

(3)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②对他人的健康态度③责任感

38.八大教学原则及贯彻要求。

P209-216

(1)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以获得感性经验。

贯彻要求:

①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②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③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系统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①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②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③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④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原则):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①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六)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①坚持正确的方向;

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③实事求是;

④讲究教学艺术。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①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②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③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④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①充分了解学生;

②尊重学生的差异;

③面向每一个学生。

39.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

P219-220

优越性:

①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

②理论上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③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局限:

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地多样化;

④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实际上学生间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40.讲授法的优缺点及实施要点。

优点:

①有利于传授系统知识;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缺点:

①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②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较大。

实施要点:

①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②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③讲究语言艺术;

④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41.谈话法的实施要点。

P228

①做好充分的准备;

②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③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42.讨论法的实施要点。

P229

①选好讨论内容

②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③善于引导

43.新教师如何备课?

P240-242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钻研教材

包括学习课程标准(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所教学科),研究教科书(掌握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重要补充)

(2)了解学生

多渠道(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全面了解学生,如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原有的能力水平、学习态度

和兴趣特点,班级的一般情况和学生个体状况。

(3)设计教学过程

①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②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

③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44.一堂好课的标准。

P242-243

一节好课应当符合以下标准:

①教学目标明确;

②教学内容正确

③教学方法适当;

④教学过程紧凑

⑤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这是标准中最根本的一条)

45.作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P243-244

①作业内容应当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目的明确;

②作业的分量要适当,严格遵守国家规定。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级以上不超过一小时

③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规定,规定完成时间。

④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

46.课外活动的定义、特点与教育作用。

P248-252

定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期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特点:

①自愿参与②自主活动③形式多样④内容开放

作用:

①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②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③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

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7.什么是班集体?

班集体有何基本特征?

P264

指由全班学生组成的集体。

具有目标性、组织性、纪律性、民主性等特点。

48.班主任的任务。

P266

涵盖对班级的全面管理和对全体学生的全面负责。

具体表现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学习指导、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

49.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P271-275

(1)确定目标:

基本要求:

①体现时代精神;

②有明确的指向性;

③注意目标的层次性(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

④有可行性。

(2)建立班委会:

遵循四个原则:

①民主性原则②用其所长原则③教育与锻炼相兼的原则

④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要求:

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认识;

②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

③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④奖惩强化。

(4)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①建立教学协作制度,形成教育合力;

②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教学;

③努力优化教学情境;

④建立师生集体的双向调节机制。

50.如何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④奖惩强化,不能搞体罚和变相体罚,不能用经济惩罚简单地替代思想教育。

51.家长工作的基本方法。

P284

①家庭访问②召开家长会③建立书信联络制④成立家长委员会⑤举办家长接待日

52.主题活动的设计要求。

P276

①要精心设计主题;

②要有针对性,能切实解决问题;

③善于开拓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④要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

⑤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53.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P279-280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智力发育正常,有品德不良行为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①要了解后进生,②以爱动其心,③以理服其人,④以智导其行,⑤有耐心与爱心,持之以恒。

54.学校咨询和辅导的基本任务。

P300-301

学校咨询与辅导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四种。

(1)干预与矫正:

①缺陷矫正②早期干预

(2)问题预防与发展:

①问题预防②发展指导

(3)预防与干预的关系:

学校咨询工作应在预防与干预之间取得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