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鉴定评审书.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7483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成果鉴定评审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课题成果鉴定评审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课题成果鉴定评审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课题成果鉴定评审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课题成果鉴定评审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成果鉴定评审书.doc

《课题成果鉴定评审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成果鉴定评审书.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成果鉴定评审书.doc

渭南市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及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规划课题成果鉴定书

课题立项号[WNDJKT1400143]

渭南市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及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规划课题

成果鉴定评审书

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负责人:

陈新民

课题承担单位:

蒲城县电力学校

研究起止时间:

2014年3月10日至2015年9月20日

鉴定日期:

年月日至年月日

声明

本鉴定的研究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渭南市电化教育馆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拥有宣传介绍、推广应用本课题成果的权力。

特此声明。

课题负责人

2015年9月14日

成果鉴定须知

第一条凡参加立项课题实验的课题,均应在研究工作完成后对成果进行鉴定。

第二条课题完成后,课题第一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填写成果鉴定评审书并上传至渭南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条成果鉴定一般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与课题主管单位共同组织。

第四条鉴定主要采取专家评议方式,包括会议评议和通讯评议。

鉴定组专家须具备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般为3-5人。

第五条鉴定组专家应本着科学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照课题鉴定评审书所填内容,对成果做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审意见,并由鉴定组长形成鉴定组集体意见。

渭南市电化教育馆

一、研究报告

内容提示: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实施过程即实施步骤;研究结论与分析(含创新点);存在问题;参考文献。

不少于8000字。

一、课题提出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已成为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物质、能源、信息)之一。

“信息处理能力”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

现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的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我们不仅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使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化融入教学,一改传统教育抽象、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形象而生动的情景中获取知识。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同时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而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国内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始了研究,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何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探索并总结出了如“支架式教学”、“探索式学习”、“项目研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但这些研究主要应用于课前及课后,而较少在课堂上去进行认真研究,纵观国际国内尤其是我省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缺少有效的、可操作性的适合我省学生的教学理论和范例。

我们拟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此项研究作探索、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结合蒲城县电力学校教学实际,探索并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新模式。

具体形成以下三个目标:

1)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改进教学信息传递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的新策略、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2、研究内容

1)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转换,探索出符合中小学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新方法。

3)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形成重视学习的习惯。

3、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认为:

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这一理论不仅完全符合素质要求,而且也符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要求。

信息技术和网络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网络运用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

建构主义理论比较适合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在日益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建构主义理论成为学习和教学的重大理论基础之一。

2、素质教育理论

根据国家教育方针,针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是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3、现代信息技术理论

现代信息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环境和条件,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

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的特点。

从教育层面界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组织结构教学信息和教学系统并实施教学过程,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4、系统化观点

教育技术是围绕着实现教育优化这一目标开展的研究与实践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学方法的系统化,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需要利用一切学习资源,把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作为一个系统,去全面考虑,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将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做最优的选择与安排,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5、网络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网络教学具有如下典型特点:

①资源的海量化与共享性:

网络资源极为丰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只要花很少的投入,你就能尽情享用。

②形式的开放性与多样化:

网络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所有信息均对外开放,你既可阅读,也可下载。

③活动的交互性与超文本化:

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形式多样,直观性强,跨越了时空限制,弥补文本的不足。

④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性:

网络学习由学习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主搜集、分析、整理信息,体现了较强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网络教学的这些特点为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题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进程,改进学习方式。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同时与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相结合。

3、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

①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②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③选择、确立实验教师和班级。

④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2014年5月——2014年10月)

自2014年5月起,在实验班级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的实验研究教学并接受课题组的评估。

3、课题研究的推广阶段:

(2014年10月——2015年3月)

①扩大实验规模,进行具有验证性的实验班级第二阶段实验研究教学。

②实验教师分学科进行实验总结。

4.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2015年3月-----2015年7月)

①课题组进行实验研究工作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②汇编实验教师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设计的优秀教案、撰写的论文,形成专著,汇编自制教学课件等。

③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体会及创新能力的展示。

④填写实验研究成果鉴定表,申报成果鉴定。

四、研究结论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自2014年3月立项至今一年多来,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学生都真实的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惊喜。

(一)、理性认识

课题组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体会到新课程的开展,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转变,把以前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变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作为目标进行教学。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

在课程评价上,以往采用的终结性评价只是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多地将评价作为测量学生学习结果和分析学生是否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的手段,而新课程标准要以一定的方法和技术、途径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需要创新研究。

(二)、主要实践经验

1、课题组改变以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运用,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形成了以“直观感受教学方法”为主的“科技高效学习方法”,“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方法”为辅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的有效性,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课堂上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填鸭式、灌输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充分的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充分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题组运用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方式,课题组采取“多元化的过程性教学模式”结合“终结性评价”的方法,通过学生制作的课题或作品,评价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同时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三)、主要教育教学实效

1、学生素质显著提高。

课题组实施研究与实践后,激发了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学生信息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近一年的陕西省乃至全国电子信息创作比赛中,我校多名参加的学生荣获多项奖项。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2、课题组教师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适应了新课程的理念。

其次,课题组教师业务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了,自身专业成长也很快。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课题研究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与现代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存在的不平衡性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加强和提高。

2、部分教师不能主动适应现代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