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一中高考化学备考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4800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枣阳一中高考化学备考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枣阳一中高考化学备考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枣阳一中高考化学备考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枣阳一中高考化学备考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枣阳一中高考化学备考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枣阳一中高考化学备考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枣阳一中高考化学备考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阳一中高考化学备考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枣阳一中高考化学备考攻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主要体现“两重”,即重化学素养和重综合素质。

新课标大纲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①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②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③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

①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②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①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②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总的来说:

和旧考纲相比,对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

也为我们的我心复习备考提供了参照。

三、新旧考试说明的变化:

1、总体说明

(1)《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的定位。

《考试说明》是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化学·

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结合各地的高考方案和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制定的。

《考试说明》既是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教学的依据。

(2)课标、考纲、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考试说明》≤《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教材)

2、考试目标与要求

从考试目标看,《考试说明》强调学生化学科学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潜能的考查。

高考试题十分注意以常见元素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强调对化学实验、定量研究手段和化学符号系统地理解灵活应用,注重化学概念原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考查。

这和《新课标》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强调纸笔测试“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应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注意选择具有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一)、《考试说明》在“考试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提出“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从学习潜能(自主学习能力)的视角提出3个方面的能力要求:

第一,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第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二)“学习潜能”的核心是:

第一,能够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从哪儿去寻求答案;

第二,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创新。

结合化学课程改革要求,可以从以下角度进一步阐释:

⑴对学科核心知识深入、准确掌握是有学习潜能的基本要求;

⑵能有效获取知识并与已有知识整合是有学习潜能的重要条件;

⑶正确应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是有学习潜能的关键性标志;

⑷善于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有学习潜能的外在表现。

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由原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计算能力重组为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3、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能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从试题提供的新情境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的能力。

4、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5、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重组后,对“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考试范围与内容

必考内容包括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以及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按照传统的编写体系,将3个必考模块内容融会贯通,按学科知识体系分为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突出的变化是增加了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对化学实验基础的要求提高了,化学计算这一条目没有单独列出,而是将化学计算分散到其它条目中。

增列“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内容块。

该内容块包含化学学科特点与价值、科学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与规律、定量研究方法与物质的量、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与“绿色化学”思想等。

这些内容不仅包含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且还包含化学基本思想与观念等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的试题进行做答,选考内容按模块体系组织考试内容,比《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略有降低。

4、考试说明的变化趋势

总体上:

与老课程相比,新增教学内容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

2009年新增必考内容(与2008年相比)

(1)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

了解ΔH=H(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2)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有关计算。

(3)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2009年新增选考内容(与2008年相比)

(1)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2)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

(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构型。

2010年新增必考内容(与2009年相比)

1、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09)。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认识其一般规律09)。

3、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的计算(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09)。

2010年新增选考内容(与2009年相比)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价电子的排布。

2、了解金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

3、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4、了解晶格能的概念及其对离子晶体的影响。

而对比2011年与2012年的考试说明则没有明显变化,只是在例题上略作了调整。

说明考查范围和内容逐渐成熟和完善。

学习体会:

新课程注重化学科学素养的考查,那么化学科学素养在那些内容呢?

主要包括:

1、化学基础知识;

2、化学学科观念:

微粒观、元素观、分类观、化学反应与能量观、物质性质与结构观、化学反应限度观;

3、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

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性质、量变到质变、守恒的思想、化学变量是有条件的可控制的、STSE的相互作用。

4、删减的内容不一定不考,但新增的内容却常考。

四、2012年新课程卷与原全国人教版理综试卷的比较与分析:

一、试卷结构的变化:

1、分值的变化:

2011年:

生物:

72分、化学:

108分、物理:

120分。

2012年:

90分、化学:

100分、物理:

110分。

2、结构的变化:

第Ⅰ卷变化

1——5题为生物题(共5题)、6——13题为化学题(共8题)、14——21题全为物理题(共8题)

【选择题题量没变,还是21个小题共126分】

1——6题为生物题(共6题)、7——13题为化学题(共7题)、14——21题全为物理题(共8题)

【选择题题量没有变,还是21个小题共126分,化学减1生物加1】

第Ⅱ卷变化

物理5(共72分)+化学(共60分)4+生物4(共42分)13个大题共174分;

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做答;

第33题—4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自己情况作答;

其中:

物理:

4+3选1;

化学:

4+2选1。

和2011年的全国卷相比变化在:

1、减少了物理和化学分值,增加了生物分值;

增加了选做题;

2、选做题要求相比有所降低;

3、增加了学生应考的难度,即如何选择做选做题、各科时间分配、答题顺序等等。

故要增强对学生的应技巧与心理的培养。

二、2012年新课标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分析:

保持相对稳定的特点,总体上比较平和,题目简洁明了,无偏题、怪题,突出基础,注重能力。

充分地体现了高考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教育改革的平稳过渡。

但创新性稍显不足,另外通过学生不易掌握的细节及繁杂的计算来提高难度不利于高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备考。

(一)试题突出中学化学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

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即高频考点依然出现,如:

有常见的物质性质及检验、阿伏伽德罗常数、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反应原理中化学平衡图像及实验探究等等。

(二)题型稳定

7道选择题考察基础知识,三道必考大题(26物质推断、27反应原理、28综合实验)三道选考大题(36化学与技术、37物质结构与性质、38有机化学基础)。

题型稳定,结构明了。

(三)注重化学能力考察

试卷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象26题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高铁酸钾-锌组成碱性电池的对照分析能力、27题光气相关知识及一些细节考察都是需要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及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8题溴苯的制备实验也重点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验能力。

再如陌生方程式的书写有5个,而已知方程式只有1个这个也是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少、计算多。

1.创新不足。

部分试题停留在对简单基础化学知识的考察,缺乏新意,特别象选择题12题是原高考题的翻版,37题最后一问也可看到去年的影子。

2.计算繁杂。

试卷强化了计算能力,但略显繁杂。

26题第一问的计算繁杂,算出X还是约为3,下面几个方程式还需要配平计算。

27题第二问中热量的计算28题中平衡常数的计算麻烦,特别是37题最后一问的复杂数学计算,得出数来非常困难。

提高化学试题难度要考化学技巧,不能靠数学计算。

(五)、原高考题再现频率高:

7-9原题拼盘组装,10是2011年第8题C5H11Cl的变式,同学都做过的原题,实质考的是-C5H11有几种,11题选修四练习题中考过多次的原题,12题是2007年高考全国卷2及宁夏卷的第7题改编、27题是直接取材于2011年全国卷I和宁夏卷2011年。

(六)、选做题首次出现有机比结构简单,而且有机的考查明显增加。

其中8、9、10、12都涉及到有机化学,再加上实验题28题也是以有机物溴苯为背景现加上选做题,有机内容的考查明显增加。

(七)除选做题考点较集中外其余三个大题的考点都较低分散,一个题中都涉及多个专题,思维跳跃性强,要求学生要有很好的化学学科素养与极强的思维转换能力。

1、注重学生三种能力的培养;

2、加强有机的复习和训练;

3、加强各地高考题的训练与研究;

4、注意对学生的“打基础、抓题型、找技巧”的培养;

5、注重对学生的理综应试技巧和应试心理的指导与培养;

6、二轮要加强对高频考点的过关训练。

7、注重对学生答题的“针对性”、“准确性”、“规范性”的训练与培养。

三、全国课标卷考点分析(近四年)

题号

2012年考查知识

2011年考查知识

2010年考查知识

2009年考查知识

7(6分)

实验基础和化学基础知识

NA及相关计算

化学用语等

计算氮氧化物化学式

8(6分)

化学基础知识

C5H11Cl的异构体种数

C3H6Cl2的异构体种数

3-甲基戊烷的一氯代物种数

9(6分)

阿伏伽德罗常数说法正误问题

有机反应类型判断

取代和加成反应类型(与溴)

10(6分)

醇类同分异构的数学问题

离子浓度电离常数

溶液中的电荷守恒

速率计算(硫代硫酸钠)

11(6分)

溶液中离子问题、关于Kw计算

铁镍蓄电池

盖斯定律算电离△H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理论

12(6分)

分子式找规律问题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原电池原理(判断离子反应方程式)

13(6分)

元素周期表知识,元素推断

元素周期律推断

离子方程式正误评价

化学平衡常数算分解率

26(14分)

铁的卤化物计算,离子方程式书写,高铁酸盐电池

CuSO4•5H2O分解计算,氢氧化铜溶解平衡计算Ksp,热重曲线

框图推断题火法炼铜中涉及的元素推断、电解精炼铜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移动

碱式碳酸铜组成测定、实验仪器图(多组仪器连接)

27(15分)

实验室制备氯气,盖斯定律和热量计算,平衡相关计算与判断,考察考生提取图像信息能力

太阳能光解水,合成甲醇,反应热,电化学,速率平衡,n-t图像

实验仪器图SO2的制取和性质、究实验、元素综合

无机物框图推断(C、Al、Na化合物)

28(14分)

考察有机化学内容,溴苯的制备

氢化钙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仪器图

实验数据表格、锌和稀硫酸制氢气、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基本理论、实验综合

合成SO3中速率涉及的反应热、催化剂、反应能量变化图

有机化学(15分)

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合成,有机框推断

香豆素的合成,有机框图推断

可降解碳酸酯PC合成,有机框图推断

以丁二烯1.4加成为起点的框图推断

五、2013年的备考策略:

一、立足课本,强化基础知识,一轮复习夯实双基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抓好双基,科学构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

为此,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考试说明》,把准考试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是高三化学整个复习过程中师生应时刻遵守的纲领,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它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

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准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

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地方性教材的逐渐出现,一纲多本的现象日益普遍,因而只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熟悉考查范围,才能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研究《考试说明》要注意研究它的变化,特别注意新增的内容。

  2.立足课本,落实细节

  第一轮的目的是巩固基础,也是复习的重点。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

在学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的内容之后,按照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

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

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复习时应以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

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

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

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3.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一进入高三,资料会堆积如山,如果整天沉溺于题海,做大量的题目却不求甚解,这样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

因此,科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①习题要精选。

虽然我们手中的复习资料及练习题都很多,但是不能被这些资料所束缚,对习题应该有所取舍,选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一本好的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

要把它真正弄通弄透,彻底消化。

精选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

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逐步提高难度。

  ②复习要同步。

每天都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同步练习,不要一边做题一边对答案,应把一节或一单元做完再对答案,然后听老师讲解,这样效率最高。

  ③做题要多思。

如该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还有哪些解法。

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工夫,力求做到答一题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训练自己的思维。

因此复习中要做到:

1)不断总结解题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2)学会将新问题还原为已知化学原理的思维方法,新旧搭桥,实现迁移;

3)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来解决,化综为单,分层得分;

4)学会建立解题的思维模型;

5)不断加强想象能力,强化发散思维,由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由一个知识点到一个知识串;

6)加强变式训练,变条件、变角度、变方法,打破定势思维。

  ④错题要纠错。

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

对出现的差错要记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失分点,增加得分点。

  ⑤测试要定时。

自己做测试卷时,一定要定时,同时要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以提高解题速度,看题要准,审题要细,尽量减少错看、漏看,养成好的做题风格,向规范化要分数。

二、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能力升级

  第二轮复习是通过专题复习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使自己的化学学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因此,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平面”结构的话,第二复习则是“立体”结构。

那么,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质量呢?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

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抓点、连线、建网,加强复习的系统性。

  抓点是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

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可按色、态、味、水溶性、密度、熔沸点及特性来划分;

化学性质可按与非金属、金属、水、酸(或酸性氧化物)、碱(或碱性氧化物)、盐等反应来划分。

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特性:

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与金属的反应中还表现出特性——强氧化性,即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与铁发生钝化、与不活泼金属也可发生反应等;

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暗处保存,则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连线是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条线,即以元素价态变化为主线,这样在主线中该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晰。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

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

②取代关系;

③氧化还原关系;

④消去加成关系;

⑤结合重组关系等。

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