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7451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x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docx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3.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能力本位和三个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个符合度(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4.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全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环节,提高实验、实习实训课时比例,构建实验、实习实训环境,形成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习实训质量保障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第二课堂能力互动,全面启动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发展、德才兼备、需求导向、个性化发展”的原则;

2.突出市场导向及能力本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原则。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核心课和实践课,形成“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与企业行业等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3.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原则。

在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具有终身学习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4.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

从重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满足职业需求出发,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组、更新与优化,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加大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空间,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自主发展有机结合,为学生今后多元化发展提供充分空间;

5.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的原则。

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践教学的比例应达30%以上。

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6.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贯彻、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改变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即以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通过删、减、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和丰富选修课内容;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推行学分制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规划课程比例及结构。

三、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

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产业和行业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团结互助、乐于奉献。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

(3)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国际意识、竞争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观念。

(4)具有健康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5)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应结合本专业特点,制订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四、学制、修业年限

1.学制4年,修业年限4-6年。

2.四学年总共208周,其中寒暑假50周,教育教学158周。

五、基本要求

1.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

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即以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建立的依据是:

专业对应的行业或岗位群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3.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切实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各专业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要注意人文素质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规定一定的选修课学分。

开设美育教育课程、应用文写作课程,也可开设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和具有我校校本特色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4.压缩公共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

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提倡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多个专题,以专题讲座加实践调研的形式来完成;实施大学英语改革,着力强化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技能训练,尝试开展分级、分类教学,培养学生科技英语、写作、视听说等英语应用能力;全面实施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促使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

5.完善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完6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其中4学分为创新创业必修课,2学分为选修课;健全校内专业实验室、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模拟实践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模拟实践训练;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培育和孵化平台。

着重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应立足专业教育实际,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同时,强调将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有机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础,创新创业实践是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的关键。

可以考虑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诸如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参观企业、模拟企业管理、举办创业沙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为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考虑将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前移,使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形成相互支持的合力。

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发明创造、自主创业等,多渠道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切实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6.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一条主线,三个平台,九个模块,动态式、多样化”的“平台+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

三个平台九个模块分别为:

基本技能培养平台,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入学教育、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认知实习、教学见习,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基础训练、专业基础调研等三个模块;专业技能培养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实验、专业实训、专业创作、专业调研、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两个模块;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主要包括集中性综合与设计实验、创新实验、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创作,学科竞赛、科技竞赛、创业实践与竞赛、企业岗位文化体验,毕业教育,毕业派遣等四个模块。

提倡将融入企业、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以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求和考核重点。

在文学类、语言类专业中鼓励推行境外实习项目,体现国际化特色。

7.培养方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上提出不同要求,提供多样化教学服务,在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及特长的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教学单位积极尝试双语教学。

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教育部等官方网络课程平台选择与本专业相对应的课程进行学习,所取得的成绩或证书经学校认证符合要求可置换相应课程的学分。

8.对学业成绩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考核制度直接关系学风建设,关系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过程考核,提倡考核方式的创新,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标,采取闭卷、开卷、论文、调研报告、综合设计、读书笔记、作品创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增强考核的实效性。

加大过程考核成绩所占比重,强化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对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的考核,可采取以学生取得的专业资格证书置换课程相应学分的方式进行。

具体课程考核方式由相关课程开课单位确定,原则上每学期安排考试的课程不超过6门,在全校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上积极推行教考分离。

六、培养制度

1.推行学分制。

实现学年学分制管理网络化,利用先进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

2.全面推行和完善导师制。

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实行专业导师对学生全程学业指导制度。

各教学单位建立“学习指导中心”,为学生学业规划提供服务,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感。

七、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

1.学时与学分

(1)总体要求:

课内总学时(含必修课和选修课)控制在2400—2600之间。

16学时记1学分,学分最小计数单位为0.5学分,课程按16的倍数安排。

实验课和大学体育32学时记1学分。

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为7:

3,其中选修课包含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等。

(2)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不低于总学分的30%。

(3)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80±5。

(4)公共选修课学分和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单独计算,所有专业学生均应修读10学分公共选修课程并取得不低于6学分的综合素质教育学分,作为达到毕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