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4376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9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下载.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Word下载.docx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正音。

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师:

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们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

(1)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吃惊、惊喜)

 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

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4)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

(由远及近)

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

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

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生:

学习第二段,体会:

平静、人山人海)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进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进行介绍。

 (3)介绍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板书设计

潮来前:

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观潮   潮来时:

齐头并进山崩地裂(由远及近)

          潮来后: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3.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

检查时间:

检查人:

检查情况备注: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课时

班级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学习收集资料。

经历自主探究,多层次阅读交流过程,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

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师放歌曲《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今天我们通过课文来了解一下我们西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雅鲁藏布大峡谷》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教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课题)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

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呢?

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读读想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2)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5.交流汇报,自读疑难。

四、拓展实践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1.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大拐弯(神奇)

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深、窄(数字)

(世界之最)

自然博物馆(举例)

秘境(处女地)

3.完成练习册

检查时间:

检查人:

教案课题名称

3、鸟的天堂

1、学会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理解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大意。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

你知道吗?

(一棵大榕树)

2这棵大榕树在哪儿?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练习: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读生字。

重点指导:

梢:

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

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3、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默读课文,思考:

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

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这节课,我们就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

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

鸟)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

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

大、茂盛;

鸟:

多、欢快)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1、指名读表示榕树大的句子,并谈体会。

而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表示榕树的茂盛。

指名读句,谈体会。

3、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播放课件录相:

“群鸟纷飞”的场面。

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师: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汇报。

师:

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

(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

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

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

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

学生分头准备。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汇报交流。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

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

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根据课堂上所的写一段导游词。

鸟的天堂

大榕树鸟

大茂盛多欢快

4*火烧云

1.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2.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经历自主阅读、背诵、体会意境、交流收获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了解火烧云及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体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在日出日落时,天空会出现五光十色的云霞,早上的云霞叫朝霞,晚上的云霞叫晚霞,课文中写的是“晚饭过后”的云霞,就是晚霞,作者萧红把晚霞称为什么?

她为什么把晚霞成为“火烧云”?

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顺句子。

读后从课文中找个句子解题。

一、请浏览课文,捕捉课文中的三个句子,分别用其中的三个词来概括本文的写作顺序。

本文就是按火烧云上来、变化、下去的顺序写的,重点部分是写火烧云的变化;

看到“变化”这个词,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⑴听老师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

边听边把表示颜色的词语找出来。

⑵推荐班上读书最好的同学美美地读一读,教师示范引导孩子们用心体会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⑶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这段话读熟并背下来。

⑷我会仿照课文说话。

①这地方的火烧云……

②一会儿绿,一会儿,一会儿半半……

③黄、白……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⑴让老师来引读课文4、5、6自然段,注意老师的提示语。

⑵老师领着大家这么一读,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请小组讨论交流。

⑶请自己选择最喜爱的一段读一读,边读边像看电视一样想象动态的画面,用心体会刚学到的构段方法。

⑷天空里还会变些什么来?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几句话。

(①天空里出现或来了什么?

②是什么样子的?

③后来如何变化、消失的?

火烧云如此美丽,如此神奇!

它是如何上来的,又是如何下去的,自由朗读课文1、2和最后自然段就清楚了。

以“礼花”为内容。

想像它的形状,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一顺序写一段话

颜色:

五光十色

火烧云变化多端

形状:

千姿百态

检查时间:

5、古诗两首

第二周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有关作者的资料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

教师:

以前同学们都学过哪些故事?

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教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

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指名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1)师:

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

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2)出示练习2(悟出的道理)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小结。

第二课时(游山西村)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

(板书诗题)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陆游的资料。

1.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回报: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莫笑农家腊酒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山重水复真好象已无路可走。

“柳岸花明又一村”柳岸花明处又冒

出了一个村庄。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

1、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2、完成练习册

3、熟记两首古诗的诗意。

检查人:

6、爬山虎的脚

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理。

1.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我们学习完第6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2.请大家就自己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交流有关爬山虎的知识资料。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

(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

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引言: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

1.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

那么它是怎么爬的?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触、巴、拉、贴。

3.熟读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

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

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

板书:

萎了

触着墙:

 板书:

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总结:

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叶子美:

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

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

(触着墙的)牢固(没触着墙的)萎了

1、联系生字,组词、造句。

7、蟋蟀的住宅

1.掌握本课生字和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个性。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朗读、探究、交流,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个性,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教育。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写法,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蟋蟀的住宅》,读题。

“蟋蟀”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蟋蟀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

(好斗、唱歌、建住宅)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段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3.边读边想:

哪句话让你怦然心动了?

学生朗读、交流——“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1.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

别的昆虫怎样随遇而安?

2.这临时的隐蔽所可能是一些什么样的地方?

3.我们又从哪里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呢?

齐读第二自然段。

那么,蟋蟀的住宅究竟在什么样的地方?

(1) 

认真朗读,仔细琢磨,蟋蟀的住宅好在哪里?

(2)想象朗读:

我是一只小蟋蟀。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别的昆虫因为没有房子而飕飕发抖,你伏在洞门口,抚弄着触角,舒服地晒着太阳。

指名朗读句子: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蟋蟀的住宅不仅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的功能。

──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

多么惬意的生活!

多么舒适温暖的家呀!

这小家伙和咱们人一样,很有头脑嘛,它给房子选的地段、环境还真不错!

而且还是自己亲手打造的呢。

难怪法布尔称这里是住宅!

让我们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寻找那些让你感到亲切、舒服的句子,并把它摘录下来:

①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

②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