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4258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文档格式.docx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文档格式.docx

“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

“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

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

显然,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的写照。

“只恐夜深花睡去”隐含顾影自怜的意思。

但诗人并不因此而颓唐萎靡,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豁观、洒脱的胸襟。

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

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析惜牡丹】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

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

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

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

“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

“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

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

“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

“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

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艺术中国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两枝?

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

“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

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

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

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人情不能堪。

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这又如何是好呢?

古人说过: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么?

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

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

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醉落魄·

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析】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

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

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

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

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

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

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

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

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

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

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

4.(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

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ò

),笋壳。

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案】

(1)形象: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

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

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

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考点】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解析】翻译:

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酒樽显得(更加)清凉。

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

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译文】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

【赏析一】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

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

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

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

其父屡禁其习武。

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

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

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

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

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隐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

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

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

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与“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赏析二】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

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

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

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

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

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

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

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

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

陆游写竹: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

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

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

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

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

”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

竹品,即人格。

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

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

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

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

言志,委婉含蓄。

值得认真品味。

5.(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

花萼。

这里指花瓣。

①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分)

【答案】①梅花与雪花②大自然

【考点】考查对古典诗词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第一空:

根据上片“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断出来;

第二空:

要分析作者为何说雪花和梅花是“一家制作”的,显然是要求归纳二者的共同点。

【思路分析】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整篇去理解。

②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手法:

对比(反衬)情感:

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考点】考查鉴赏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E级。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有整体意识,首先要审读题目、诗句和注释,其次要用相关鉴赏知识对原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按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思路分析】第一问:

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格式:

手法+表达作用;

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步骤: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问:

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解题格式:

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

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析】宋卢梅坡云: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花与飞雪往往同时出现。

正因为梅与雪相同的时令特点,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的性征,诗人词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自古以来,文人咏梅往往不离雪,以雪作背景;

咏雪往往不离梅,以梅作衬托。

王旭这首词在众多的梅雪诗词中虽不算出类拔萃,也自有其独到之处。

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

“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在基本认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

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有高低。

“雪花不似梅花薄。

”“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段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

此词语言明快,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不失为一首好词。

6.(1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刘孝绰(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是怎样描写的?

(3分)

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作品鉴赏】刘孝绰(481-539)南朝诗人。

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

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

父刘绘,为齐大司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学”,就能“代父草诏诰”。

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非常欣赏孝绰的聪明才智,常常带着他拜会亲友,被人誉为“神童”。

梁武帝时,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秘书丞。

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绰图像,悬于“乐贤堂”,以示敬仰。

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争相传诵,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

诗与何逊并称“何刘”。

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

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7.【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

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

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

《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

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

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

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

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

《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

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

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

【作者简介】储光羲(706或707—760或763)唐代诗人。

兖州(今属山东)人。

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后为安宜县尉尉。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转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监察御史。

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

安史之乱后,被贬谪,死于岭南。

为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