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邓子基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4188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邓子基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邓子基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邓子基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邓子基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邓子基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邓子基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邓子基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邓子基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财政学复习资料邓子基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社会福利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上境况最差的那个人的效用。

最小最大化原则,采取收入再分配行动,使境况最差成员的效用最大化(效用归结为收入);

(2)观点:

将境况最差的人的福利等同于社会福利,分配公正的极大化极小理论,带有强烈的平均主义色彩。

两主义都允许一定程度上的收入不平等

B五、非社会福利主义的公平准则:

(非个人效用)

1.自由至上主义:

衡量公平的标准是权利的行使和对权利的尊重。

政策主张:

过程公平比结果公平更重要。

(竞争环境、起点、机会等公平)

2.森的公平理论:

融合了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和罗尔斯主义。

以可行能力为基础的实质自由(公平)。

C六、收入不平等的度量:

基尼系数:

一般情况下,0<

G<

1,G=0收入绝对平等。

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等,反之则越不平等。

(0.4)

第三章

B一、市场失灵(政府经济活动的起因)原因:

(1)市场势力;

(2)市场残缺;

(3)市场功能不足(自身固有的缺陷);

A二、市场势力———不完全竞争(垄断):

1.垄断:

市场竞争的结果;

(1)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

(2)政府:

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

①价格管制;

②法律限制垄断;

③公平竞争,鼓励竞争;

④政府控制入股;

⑤降低市场准入;

2.自然垄断:

规模报酬递增,早期投入较高,行业存在竞争失灵;

B三、市场残缺:

1.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2.外部性:

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了他人福利;

3.信息不对称:

B四、市场功能缺失:

1.分配不公平:

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平等;

2.经济波动:

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政府调节总供需);

3.优值品和劣值品(主动出击的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A五、财政职能的分类:

1.配置职能:

(1)矫正竞争的不完善:

对垄断厂商的直接干预;

矫正自然垄断(建立公共企业;

管制(价格、利润率等);

创造可竞争市场);

(2)矫正市场的不完善:

矫正信息不对称下的策略行为;

2.分配职能:

(1)税收;

(2)财政支出;

(3)政府管制

3.稳定职能: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第四章

C一、公共选择与政治均衡:

1.公共选择:

指投票者(纳税人)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2.政治均衡(政治市场的供求均衡):

指在一定的规则下,全体成员就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税收的分摊达成协议。

C二、财政决策机制及其特点:

1.偏好显示问题:

信息量有限;

真实性;

2.偏好加总问题:

方法:

习俗;

独裁;

投票

A三、一致同意规则:

林达尔均衡:

一种揭示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政府机制。

1.达成:

调整税额分配,以使需求量相等。

2.林达尔均衡:

E点

3.模型结论:

(1)存在每个人都同意的纳税份额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

(2)公共产品的这种配置方式具有帕累托效率。

4.模型存在的问题:

(1)假定每一成员都真实披露偏好信息;

(2)要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纳税份额,成本。

A四、简单多数票规则:

中间投票人定理:

1.简单多数票规则(指每项提案都能获得半数以上的多数票):

(1)达成均衡:

与顺序无关;

(2)出现投票循环:

即投票均衡不存在,与投票顺序有关,称为投票悖论。

2.投票悖论:

(1)备选方案和人数增加,出现悖论概率越高;

(2)主要问题:

与投票顺序有关;

(3)投票悖论的成因:

①多峰偏好所致(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②操纵投票;

③相互勾结;

④故意隐瞒偏好;

⑤捆绑式投票。

B五、中间投票人定理:

均衡结果必然是中间投票人最赞成的支出水平(那个方案)。

A六、选民的行为:

1.理性选民假说:

自身利益及预期效用最大化。

EU=p·

U(x)-C在EU>

0,即p·

u(x)>

c的情况下才会决定参加投票。

“选民冷漠”,即参与投票的人数不多;

2.心理收益:

EU=p·

U(x)-C+D;

即p•u(x)+D>

c最优;

3.最小化最大遗憾策略:

当U(X)-C>

=C或U(X)>

=2C时,投票行为最优;

:

4.选民可能是利他主义者;

5.法律义务;

6.利诱(补贴)

C七、利益集团的行为:

1.寻租:

对垄断租金的追逐行为。

2.寻利:

超额利润,社会福利的改善;

寻租:

个人寻求财富的转移,资源的浪费。

3.常见的寻租活动:

政府管制;

关税和进出口配额;

政府采购。

4.贿赂:

本身并非一种社会浪费,行为成本构成让费。

C八、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

自身获得最大的政治势力或政治收益。

A九、官员的行为:

(立法者与执行者)政治家与官员之间权力关系的双边垄断。

1.官员预算最大化模型:

官员以最大化预算为目标;

政治家以最优产出水平为目标。

“信息不对称“导致,被迫官员最优。

B十、政府失灵的原因:

1.财政决策形成过程;

2.财政决策的实施;

3.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

(引入竞争机制矫正失灵。

第五章

B一、公共与私人产品的特性比较:

1.私人产品:

(1)竞争性:

新增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

(2)排他性:

存在将没有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2.纯公共产品:

(1)非竞争性:

MC=0;

(2)非排他性:

即技术上很难将那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B二、不同类型的产品:

混合产品:

1.自然垄断:

非竞争性,排他性;

2.公共资源:

竞争性,非排他性(公共地悲剧:

解决措施:

管制;

税收;

明确产权)。

C三、私人产品的有效提供:

1.市场总需求曲线:

各消费者需求量横向加总。

D=MSB

2.供给曲线:

既定产出水平上的边际社会成本。

S=MSC

3.总结:

私人产品有效提供的条件:

MB甲=MB乙=MB丙=MSB=MSC,即:

每个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相一致,并且都等于边际社会成本。

B四、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1.总需求曲线:

各消费者需求量纵向加总;

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条件:

MB甲+MB乙+MB丙=MSB=MSC,即:

所有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收益之和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

4.庇古模型:

公共产品持续增加一元的正边际效用,与增加一元的无边际效用带来的好处相同。

(P78)

B五、公共产品市场提供的非效率:

公共产品要求0价格,不可能。

1.非排他性→免费搭车→虚假的个人需求曲线→虚假的公共产品需求曲线→无法确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量;

2.非竞争性:

MC=0→效率原则要求零价格→零价格意味着公共产品提供者无法获得成本补偿→公共产品无法有效提供。

B六、公共产品理论的应用---教育:

1.教育服务的性质:

混合产品;

2.混合产品市场提供的非效率:

总边际收益(社会需求曲线)=边际私人受益+边际社会收益

3.教育支出方式及其经济效应:

(1)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

(2)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

(3)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政府参与提供准公共产品(公私合作))

要实现有效率的产量水平,准公共产品通常要由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合作提供。

第6章

一、外部性的特点:

1.经济主体决策之外;

2.市场价格机制之外

A二、外部性的性质:

相互性;

C三、外部性的类型:

1.正外部性:

指给无偿给他人带来积极影响的行为;

2.负外部性:

指给他人施加了成本,却不因此而付出代价。

A四、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

(竞争性市场能达成效率原因:

能促使P=MSC=MSB)

1.负外部性与供给过剩:

(1)边际外部成本(MEC):

指新增单位产品生产所导致的由第三方承担的额外成本。

(2)社会成本MSC=MPC+MEC

(3)资源配置效率要求:

MSC=MPC+MEC=MB,

(4)结论:

负外部性导致产出过剩,即:

企业最优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

2.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1)边际外部收益(MEB)

(2)社会收益MSB=MPB+MEB

MSB=MPB+MEB=MC

正外部性导致产量不足,即:

企业最优产量低于社会最优产量。

五、外部性的私人对策:

C1.道德约束;

B2.企业合并:

外部性内部化(市场的自利决策(兼并)可以提高配置效率。

B3.明确产权和谈判:

科斯定理:

(1)启示:

产权一旦确立,私人经济主体就能有效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从而无须政府的介入和干预。

结果有效率。

(2)适用范围:

产权明确;

当事人少;

外部性来源清晰;

谈判成本为零。

六、外部性的公共对策:

A1.征税(负外部性):

MPC+税=MPC+MEC+MSC;

(税率难确定;

前提征税主体明确)。

外部成本内部化。

A2.补贴(正外部性):

问题:

鼻贴来源于税,财政负担;

边际外部收益难确定。

B3.排污权交易制度:

排污权垄断;

污染集中。

B4.政府管制(负外部性):

管制标准难确定。

征税、补贴、排污权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激励方案;

管制市政府直接影响行为。

第7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控制

B一、财政支出的规模:

35%,2007:

20%

1.政府总支出的计算:

政府支出=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社会保障基金+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的政府债券支出

2.三种没有统计但规模很大的支出项目:

制度外收支活动(预算外:

政府性基金支出):

4%;

税式支出:

>

1.5%;

隐性负债、或有负债:

1%---1.5%

3.比重35%;

原因:

(1)改革开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

(2)早期资本主义时期(新古典)政府守夜人角色;

(3)二战后借债,凯恩斯

C二、财政(公共)支出的分类:

(1)按费用类别;

(2)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类款项17);

(3)按经济性质分类:

政府购买性支出是通过政府掌握的资金,在市场上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直接)资源配置。

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则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间接)分配.

A三、政府支出增长的理论:

1.政府活动扩张论:

瓦格纳法则:

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1)政治因素:

政府职能范围质量提高;

(2)经济因素:

维护市场秩序需要;

收入提高,富有收入弹性;

外部性,基础产业;

工业化经济发展;

(3)社会因素

2.偶然事件论:

(1)公民的可容忍的税收水平决定可容忍的财政支出水平;

(2)受到冲击时,审视效应;

(3)容忍政府支出更多地替代私人支出(置换效应);

(4)在冲击消失后,较高的支出水平因惯性而持续存在(阶梯状上升)。

正常情况:

GDP增—宏观税率增—税收增—支出增;

自然等外部冲击:

GDP增—宏观税率双倍增——

3.非均衡增长论:

公共部门的活动为劳动密集型,私人部门的活动为资本密集型,劳动工资水平提高与私人部门保持同步——成本上升——公共部门需求无弹性——支出增长(公私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1.财政支出变动原因:

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综合):

(1)经济因素:

如人均收入增长、技术变化、公共服务相对成本提升、城市化等;

经济发展水平(阶段论),经济干预程度(凯恩斯),经济体制(中国)

(2)政治和社会因素:

如政局稳定(政体结构、行政效率)、人口状态(数量、结构等影响支出的规模和结构)、观念变化等。

2.其他国家变动趋势:

(经济发展阶段,政府重心转移)工业化国家:

早期:

购买性支出快于GDP增长,辅以转移性支出;

中:

购买减少,转移性增长大;

晚:

购买和转移性增长都减缓,但购买性支出慢于GDP增长,转移性快于GDP增长。

3.政府支出规模控制:

(1)总量控制:

保持GDP一定比例增长;

(2)结构控制:

减少不合理的财政支出,增加合理的教育等支出。

第八章

C一、我国贫困人口的规模

B二、农村反贫困计划(收入调查(基础)+补差机制):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扶贫贷款;

2.发展资金;

3.以工代赈

B三、城市反贫困计划:

给付方式:

直接救助金;

实物现金相结合。

A四、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

补差机制:

1.获得救助后选择不工作:

预算约束线的变化为DRP,在P点实现效用最大化。

(社保对其有利)

2.获得救助后选择工作:

工作时,效用最大化可能在E2点。

偏好更高,有没有保障制度其工资水平都高于保障金额。

社保弊:

税;

利社会整体而言。

3.结论:

救助制度可能对工作激励产生负面影响;

福利依赖心理。

C五、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

(1)首先给予个人一次性转移支付或基本补助金,然后对个人的其他所有收入课税。

而从净税额看,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2)得到的补助只减少其劳动所得税的一部分而不是100%。

A六、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

食品券、现金补贴

1.与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相同:

均衡点由E1变为E2

结论:

实物转移和现金补贴对张三消费决策的影响是一致的

2.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

实物转移无法体现现金补助的全部效用,p135

效用或福利水平下降,而达不到现金补助时的水平,限制了自由选择权,被迫多选择食品,降低了其福利水平。

实物转移比现金补助产生的效用水平低,实物转移可能会限制受补助者的自由选择权,从而相应降低其福利水平。

第九章社会保险支出

C一、中国的社会保险项目及特征:

1.养老保险:

城居保,新农保;

2.共同特征:

参加的强制性;

受益资格和受益水平部分取决于职工以往的缴款;

只有在某些可确认的事件才能获得给付;

领取福利时无须接受收入状况调查。

B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

1.具有私人产品特征:

可分性;

排他性;

竞争性。

2.弥补保险市场的市场残缺问题;

3.弥补收入分配上的市场缺陷;

4.社会保险是优值品;

5.相对于商业保险的其他优势:

成本,风险,指数化。

A三、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

1.现收现付制:

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社会统筹)

缺:

人口老龄化,税负增加;

互济和代际赡养,自我保障责任低;

共度依赖政府。

优:

灵活;

无投资风险;

代际分配功能。

(个人账户)

2.完全积累制:

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其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

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竞争增强,管理成本下降;

不会造成政府额外财政负担;

产生更多储蓄,资本积累,推动资本经济增长;

收益率增加;

过渡时期缴费率过高;

基金长期积累中的通胀和投资风险;

收入分配不均一直保持;

3.部分积累制:

在通过现收现付制满足当前支付需要的前提下,留出一定的储备以适应未来的支出需求。

(两种筹资形式结合)

筹资形式:

社会统筹:

工薪税和社保;

个人账户:

强制储蓄。

C四、养老金的给付:

1.给付水平;

2.给付条件;

3.指数调节机制

B五、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其问题:

28%

1.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基本养老保险(部分积累);

企业年金;

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2.亟需解决的问题:

隐性债务:

关键问题;

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建立可行的养老基金管理模式。

C六、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

1.对储蓄的影响:

正效应:

遗产效应;

退休效应;

赡养费低;

负效应:

财产替代;

2.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代替效应;

收入效应;

3.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个人,代际,同代间;

C七、医疗保险及其经济效应:

道德风险,效率损失

C八、失业保险及其经济效应:

(延长失业持续期)道德风险问题;

失业保险增加失业持续期未必是坏事

第11章财政收入概述

C一、财政收入的各种形式:

1.税收;

2.公债;

3、其他形式:

(1)国有财产收入:

国有动产(有形动产和无形动产);

国有不动产(公共、国有资产);

(2)公共企业收入:

垄断,竞争性(利润分配,税);

(3)行政收入:

规费,特别课征,特许金,罚没收入;

(4)使用费:

B二、税收的含义与特征:

1.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标准,对私人部门强制课征所取得的收入。

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和最基本的形式。

2.强制性;

固定性;

无偿性

B三、税制要素:

1.纳税人(负税人);

2.征税对象(税基);

3.税率:

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之间的比例。

A四、个人所得税:

个人取得与雇佣相关的各种工资、奖金、补贴、津贴等收入,除按规定可以扣除缴纳的社保费、住房公积金外,都要并入工资收入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累进所得税)

1.应纳税所得额=月工资薪金收入-社保费、住房公积金(免税)

2.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扣除标准3500元/月(2011年9月1日起调高为3500元))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

2.价格:

(1)通货膨胀税(赤字货币化:

征税;

发行公债;

增发货币,牺牲私人支配力);

(2)铸币税;

[通胀税前提:

政府与央行间的独立性,高则税少]

3.财政收入制度:

(我国:

从价、从量)

(1)比例税:

流转税,与实际变动基本不变(中性);

(2)累进所得税:

档次爬升效应,快于GDP增长(有利);

(3)定额税:

税收不变(不利)。

4.GDP分配制度:

▪假如通货膨胀是因弥补财政赤字造成的,国家财政就会通过财政赤字从GDP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

这种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财政收入增长通常称为“通货膨胀税”。

长期奉行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的一些发达国家中“通货膨胀税”是国家财政的一项经常性收入来源。

▪假如通货膨胀是信用膨胀所致,那么财政在再分配中有得有失,而且可能是所失大于所得,即财政收入实际增长小于名义增长。

▪财政收入制度是决定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

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同时对所得税的主要税种之一的企业所得税也实行比例税率,因而在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就可能存在财政收入出现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负增长。

▪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即出现所谓“档次爬升”效应,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加。

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在这种税制下,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实际必然是下降的。

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当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

第13章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B一、税收转嫁的含义与类型:

1.税收转嫁;

2.税收的法定归宿;

3.税收的经济归宿;

A二、税收转嫁的形式:

1.前转;

2.后转;

3.税收资本化:

将累次应纳税款作一次性转嫁;

4.混转或散转;

5.消转(自我消化)。

B三、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从量税的归宿分析:

指按销售商品的数量课征固定的税额。

课于需求方的从量税的归宿课于供给方的从量税的归宿

(1)在课征从量税时,税收最终由谁负担,和名义上由谁纳税无关。

(2)税收转嫁和归宿的具体情况实际上是由税后的均衡价格决定的。

四、无关性定理:

税收对价格和产出的效应,与对供给方征税还是对需求方征税无关。

五、供求弹性对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影响:

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需求弹性越大,消费者负担的税收越少。

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供给弹性越大,生产者负担的税收越少。

3.极端情形:

(1)商品的供给完全无弹性,厂商承担了全部税负。

(2)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消费者承担了全部税负。

在供求双方中,价格弹性越大的一方在税负转嫁中处于有利地位,税越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