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Word格式.docx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某翁呼树上君子
某翁除夕过中庭,仰见树杪①有人,即止不进。
翁屏退家人,仰树呼曰:
“树上君子,此间已无外人,盍②下?
”其人乃下,叩首称死罪。
翁视之,邻人也。
相将入亭,先酌之三杯,曰:
“汝所需若干?
”邻人泣告曰:
“小人有母,遇年荒,无以卒岁,素谂③翁家富有,故行此不肖事。
今既不罪,尚敢他望耶?
”言已,声酸嘶。
翁曰:
“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为非,老夫之过也。
今酒殽④尚温,汝其饱飡⑤,当以三十金畀⑥汝。
勿再为此,他人不汝恕也,且陷老母于不义。
”食已,乃予银,并布裹食物,送之墙下,曰:
“归遗尔母。
汝仍出此,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
【注释】①树杪:
miǎo,树梢。
②盍:
hé
,何不。
③谂:
shěn,知道。
④殽:
同“肴”,菜肴。
⑤飡:
同“餐”,吃。
⑥畀:
bì
,送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即止不进()
(2)素谂翁家富有()
(3)食已,乃予银()
(4)归遗尔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其人乃下(其他)B.翁视之,邻人也(指代邻人)
C.当以三十金畀汝(拿)D.食已,乃予银(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
4.从文中看,某翁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刘宣苦读成才
景泰
①
间,吉安刘公宣
②
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未几,发解及第
③
……。
取解时,
刘文恭公铉
④
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
之名益著。
(
焦
竤
《玉堂丛语》
)
【注释】①景泰:
明代宗朱祁钰年号。
②刘公宣:
即刘宣。
③发解及第:
(刘宣参加科举考
试)发榜考中了解元。
④刘文恭公铉:
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
以语
.
使(告诉)
B.
讶
其文(感到惊奇)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
(做法)
D.
使乃优遇之
(他,指刘宣)
2
.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3
.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五
(沈约)
孤贫,
笃志好学,
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
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
夜辄诵之,
遂博通群籍,
善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
及为郢州,
引为安西外兵参军,
兼记室。
兴宗常谓其诸子曰:
“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节选自《南史·
沈约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
分)
)母恐
其以劳生疾
)闻
其才而善之(
)及
为郢州
)宜善师
之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昼之所读,夜辄诵之
3.
请根据选文概述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
一、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
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
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
“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
”时人
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注①吕蒙正(944-1011):
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
官名,副宰相。
③朝士:
朝中官员。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
__________
(2)悔不穷问穷:
__________(3)固不如无知也。
固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2)、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二、张秀才,寿州人也。
寿俗尚武,比户蓄兵器。
邻人有市鸟枪归者,夜试之宅旁,猝闻号
声。
急往视之,有死者,则秀才子也。
邻人惧,曰:
“杀他人子且不可,况杀张秀才子乎!
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泣诉其故,且曰:
“惟君所欲为。
”秀才强忍痛,曰:
“子岂敢故杀吾
子哉,是吾子命当绝也。
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
”自具棺葬之,无
他语。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比户蓄兵器。
()
(2)、邻人有市鸟枪归者()
(3)、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
(4)、猝闻号声。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
(2)杀他人子且不可,况杀张秀才子乎!
3.张秀才的优点是:
但以现代人的眼光
看,他的缺点是:
。
(各写出一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一)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
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
“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①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
“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
“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
”母曰:
“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果到。
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
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
临绝语勉曰:
“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
“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
后数年,勉尉开封。
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
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
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注]
①克:
约定。
②白:
告诉。
③审:
确实。
④乖违:
做事不合情理。
⑤赍(ji):
携带。
⑥牒:
文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二人并游太学(一起)B.元伯具以白母(详细)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给予)D.勉许为办事(赞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乃共克期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请设馔以候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C.而于此得疾而死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将于北都求官欲报之于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
②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4.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
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
一
1.(3分)B
2、(2分)
文章的毛病不需要别人批评指正,只要多写,自然就能发视。
(意思对即可。
3、(3分)文中结实的写作之通主要是“勤读书而多为之”。
(言之有理即可。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在休息时间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欧阳修回答说:
“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
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
读书,写出一篇
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
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
只要写多了
自己就能发现的。
”孙莘老曾经用这个道理告诫别人,所以更加有意味
二、戴震难师
1.
)每天(或:
每日)
)距(或:
距离)
)答应(或:
回答)
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
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或:
勤学好问)
戴震这一年才会说话,
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
他跟随老师读书,
看一遍就能
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还不肯停下来。
先生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
先生
“这里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
曾子记述的?
又凭什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
曾子的弟子
录的?
”先生说:
“这是朱熹说的。
”戴震接着问:
“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戴震又问:
“孔子、曾子是什么时代的人?
”戴震问:
“周朝、宋朝
相距多少时间了?
“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又问:
“既然这样,那么知悉凭什
么知道是这样的?
”先生没法回答,说:
“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小孩。
三、某翁呼树上君子
)停下
)平时,一向
)吃
)给(
分,每小题
A
.不要让我的家人知道这件事,我也始终不会告诉别人。
分,意思符合即可)
.宽容、善良(富有同情心)
。
分,答出
点即给
分,言之成理即可)
有个老人除夕出了中庭
他抬头看见树梢上有人,
于是就止步不进,
屏退家人,
抬头对着
树说:
“树上的人,这里已经没有外人,为何不下来呢?
”树上的人才下来,磕头称自己是
死罪!
老翁一看,
原来是邻居,
于是把他带进亭子,
先替他倒了三杯酒,
说:
“你需要什么。
邻人流着泪说:
“我家有个老母亲,现在遇到年荒,
没有什么可以度日,
向来知道你家富有,
所以做这不肖的事情。
现在你不怪罪我,我还有其他什么要求呢。
”说完,声音哽咽!
老翁
说“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于你做坏事,这是我的过错
!
现在酒菜还温着,你先吃饱,我再送
你三十两银子,
用来过日子的同时,
也可以做小生意,这就可以过日子了!
以后不要再做这
样的事情了。
别人不会像我这样宽恕,而且你这样也陷你母亲于不义。
他吃完了,
给了他三
十两银子,并把食物打包让他带走,送到墙下,说:
“回去给你母亲!
你仍旧从这出去,不
要让我的家人知道这件事,我也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其他的人。
、
C
他
日
夜
在
马
棚
中
读
书
,
卫
使
起
初
不
知
道
刘
宣
:
苦
成
才
爱
惜
人
刘铉:
慧眼识才。
明代宗景泰年间,
吉安的刘宣代替别人在京师的龙骧卫当兵,
为卫使养马,
日日夜夜
(都)
在马厩中读书,卫使开始不知道。
刘宣偶然和私塾的老师谈论《春秋》
,老师惊异(于)他
的才能,把(这件事)告诉卫使,卫使便给他优良的待遇,不久,
(刘宣)发榜考中了解元。
会试时,刘铉主持考试,对他的文章感到很惊讶,认为(这)必定是饱读诗书的老儒生的作
品,等到启封时,
(才知道)是刘宣(的文章)
,人们开始认识了刘宣,而且刘铉识人的名声
(也)更大了。
)担心
)听说
)等到
)学习(以„„为师)
2.
(沈约)白天读书,晚上就背诵它(白天所读的书)
笃志好学。
沈约家境孤苦贫寒,
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
日日夜夜不知疲倦。
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
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
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
能够背诵,
于是精通众多典籍,
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
从家中被起用接受朝廷征聘。
济阳蔡
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
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
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
兼任记室
(官名)
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
“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
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六、不计人过
)假装
)穷尽
、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干涸就制止了
他们。
)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一、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
“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
“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
“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1)、既学而归()
(2)、孟子惧而问其故()
(3)、孟子之少也()(4)是以居则安宁()
2、翻译句子
(1)
(2)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
”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1)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
)②反归取之(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反归取之()②何不试之以足()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答:
一、墨池之上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抚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
“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又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
“苦于无日。
”董遇言:
“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
[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如何学习?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
(1)a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
b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2)a或问“三余”之意意:
: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3)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于楹间以揭之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2)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3)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译文
[甲]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十分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不显著,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
“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
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况且那些贤人有德才的人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乙]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
”请教的人说:
“(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
“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
董遇说:
“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
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
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
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参考答案:
1.勉学劝善;
利用“三余”勤读;
评分说明:
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
语言简洁、通顺1分。
2.
(1)影响;
穿着(或通“披”);
(2)意思;
情趣。
3.
(1)答:
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
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每小题2分。
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
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
4.答:
要点:
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
(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②董遇诲人不倦……)
有启示1分;
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
语言通顺、完整1分。
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
食不给,啖④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
①昏怠:
昏沉困倦。
②辄:
往往,每每。
③沃;
浇。
这里当”洗”讲。
④啖;
吃、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
③食不给音: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
dà
n义:
吃 ②辄以水沃面音:
zhé
往往,总是
③食不给音:
jǐ义:
供应④乃至被谗受贬音:
chá
说别人的坏话
⑤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谪降职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于是,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他慷慨激昂地立下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大志。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点明范仲淹胸中的大志)。
6.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子是“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作者简介与历史 范仲淹(989~1052) 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卒于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一、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①司马温公:
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
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