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3847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1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B.合成氨

C.闪电时N2转化

NOD.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NH3

【详解】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氮气的状态发生改变,不属于氮的固定,A项不选;

B.工业合成氨是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属于人工固氮,B项不选;

C.闪电时N2转化为NO,属于大气固氮,C项选;

D.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NH3属于生物固氮,D项不选;

5.下列化合物可由两种单质直接化合得到的是

A.SO3B.NO2C.CuSD.FeS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三氧化硫,A项错误;

B.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反应生成NO,NO继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B项错误;

C.硫的氧化性较弱,铜和硫反应生成硫化亚铜,C项错误;

D.硫

氧化性较弱,Fe与S反应生成FeS,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硫有一定的氧化性,但氧化性不强,如铁与氯气反应可直接生成氯化铁,但与硫反应时只能升高到+2价,转化为FeS,而不能转化为Fe2S3。

6.可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是

A.H2SB.Cl2C.NH3D.SO2

【分析】

碱石灰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作干燥剂,所干燥的物质不能与干燥剂发生反应,碱石灰不能干燥二氧化硫、氯气、硫化氢等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所以碱石灰是碱性物质,不能干燥酸性物质,

A.H2S属于酸性气体,能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所以不能用碱石灰干燥,A项错误;

B.Cl2可以和碱石灰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B项错误;

C.NH3是碱性气体,不和碱石灰反应,能用碱石灰干燥,C项正确;

D.SO2属于酸性气体,能与碱石灰反应,所以不能用碱石灰干燥,D项错误;

【点睛】常见的干燥剂可分为酸性干燥剂、碱性干燥剂和中性干燥剂,其中酸性干燥剂为浓H2SO4,它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常用来除去不与H2SO4反应的气体中的水分。

例如常作为H2、O2、CO、SO2、N2、HCl、CH4、CO2、Cl2等气体的干燥剂;

碱性干燥剂为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和碱石灰):

不能用以干燥酸性物质,常用来干燥氢气、氧气、氨气和甲烷等气体。

7.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制取的气体是

A.H2SB.SO2C.CO2D.H2

【答案】B

启普发生器适用于固液混合状态并且不需加热而制取的气体,固体必须是块状的。

【详解】A.H2S是用硫化钠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制备,其发生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型,且固体是块状的,A项正确;

B.实验室利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SO2,硫酸钠是粉末状固体,所以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制取,B项错误;

C.实验室利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备CO2,其发生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型,且固体是块状的,C项正确;

D.实验室利用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其发生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型,且固体是块状的,D项正确;

答案选B。

8.科学家发现微量硫化氢可以调节心血管功能。

有关硫化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硫化氢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B.硫化氢是无色无味并且有毒的气体

C.硫化氢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电子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硫化氢能溶于水形成一种弱酸,其电离方程式是H2S

2H++S2-

【答案】A

硫化氢不稳定,加热易分解,硫元素化合价为最低价态,具有较强还原性,对应的酸溶液呈弱酸性,以此解答。

【详解】A.硫化氢隔绝空气加热时易分解,生成氢气和硫,A项正确;

B.硫化氢是无色有臭鸡蛋气味并且有毒的气体,B项错误;

C.硫化氢分子中所有原子均达到了稳定结构,但H原子为2电子稳定结构,C项错误;

D.硫化氢为二元弱酸,电离分步进行,其第一步的电离方程式为H2S⇌H++HS-,D项错误;

答案选A。

9.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胆矾受热后变色,说明胆矾受热不稳定

C.常温下,浓硫酸可以用铝槽贮存,说明铝与浓硫酸不反应

D.反应FeS+H2SO4==FeSO4+H2S↑能进行,说明硫化氢难溶于硫酸溶液,是弱酸

【详解】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是因为浓硫酸将蔗糖中的H、O元素以2:

1水的形式脱去而体现脱水性,所以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A项正确;

B.胆矾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胆矾受热后变色,说明胆矾受热不稳定,B项正确;

C.常温下,浓硫酸和铝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阻止进一步被氧化,该现象称为钝化现象,C项错误;

D.反应FeS+H2SO4==FeSO4+H2S↑能进行,根据强酸制弱酸,则说明H2S比H2SO4酸性弱,D项正确;

【点睛】本题C选项是易错点,铁、铝在常温下遇浓硫酸或浓硝酸会发生钝化现象,并不是不反应,而是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阻止进一步被氧化。

10.常温下,将铁片投入浓H2SO4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发生反应B.铁被钝化C.产生大量SO2D.产生大量H2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铁发生钝化反应,铁表面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薄膜,阻碍反应的进行,故B正确。

11.二氧化硫能使浸过溴水的滤纸褪色,这说明了

A.二氧化硫的漂白性B.溴的挥发性C.溴的氧化性D.二氧化硫的氧化性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被溴单质氧化生成硫酸,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判断。

【详解】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被溴单质氧化生成硫酸,SO2+Br2+2H2O=H2SO4+2HBr,表现的是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溴单质的氧化性,C项正确,

答案选C;

12.常温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pH=0的溶液不存在B.酸性溶液中,c(H+)越大,pH越大

C.pH=7的溶液一定呈中性D.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其pH=13

【答案】CD

【详解】A.根据pH=-lgc(H+)可知,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为1mol/L,这种溶液存在,A项错误;

B.根据pH的定义可知,酸性溶液中,c(H+)越大,pH越小,B项错误;

C.常温下根据水的离子积常数Kw=c(H+)×

c(OH−)=10-14可知,pH=7的溶液c(H+)=c(OH-),溶液呈中性,C项正确;

D.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c(OH-)=0.1mol/L,根据Kw=c(H+)×

c(OH−)=10-14可得c(H+)=

=

,则pH=13,D项正确;

答案选CD。

13.常温下,测得某稀盐酸的pH=2。

下列讨论错误的是

A.该溶液中c(H+)=1×

10-2mol/LB.该溶液中c(H+)>c((OH—)

C.该溶液中c(OH-)=1×

10-7mol/LD.Kw=c(H+)·

c(OH-)=1×

10-14

依据pH=-lgc(H+)及常温下水的离子积Kw=c(H+)·

c(OH-)的含义作答。

【详解】A.常温下,测得某稀盐酸的pH=2,则c(H+)=10-pH=1×

10-2mol/L,A项正确;

B.常温下pH=2<7,溶液显酸性,c(H+)>c((OH-),B项正确;

C.pH=2,则c(H+)=10-pH=1×

10-2mol/L,根据Kw=c(H+)·

c(OH-)可得该溶液中c(OH-)=

,C项错误;

D.常温下,水的离子积Kw=c(H+)·

10-14,D项正确;

14.能表示人喝水时的胃液的pH变化的图像是

A.

B.

C.

D.

试题分析:

胃液里有胃酸所以pH小于7,喝水后对胃酸稀释,所以pH增大,但是pH不能超过7。

考点:

酸碱稀释

点评:

酸无限稀释下去pH接近于7但不能超过7。

15.将SO2气体逐渐通入某溶液,溶液pH随通入SO2气体体积变化如图所示,该溶液是

A.氨水B.氢氧化钠C.氢硫酸D.氯水

根据图象信息可知,溶液的pH<7,随着SO2气体的通入,溶液的pH逐渐降低,最终保持平衡,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氨水溶液呈碱性,所以V(SO2)=0时,pH大于7,与图示信息不符,A项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所以V(SO2)=0时,pH大于7,与图示信息不符,B项错误;

C.氢硫酸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单质硫和水,酸性减弱,所以起始时pH应增大,而不是减少,C项错误;

D.氯水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酸性增强,所以pH随二氧化硫的量增大而减小,符合图示,D项正确;

16.下列反应中,调节反应物的用量或浓度,不会改变反应产物的是

A.铁在硫蒸气中燃烧B.硫化氢在氧气中燃烧

C.硫酸中加入锌粉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详解】A.变价金属铁在硫蒸气中燃烧时,由于硫的氧化性弱,所以只能生成硫化亚铁,反应物用量多少不会改变产物的成分,A项正确;

B.硫化氢在氧气中燃烧,氧气的浓度不同时产物不同,其化学方程式为:

2H2S+O2(少量)

2S↓+2H2O,2H2S+3O2(足)

2SO2+2H2O,B项错误;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与氢气,但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可反应生成硫酸锌、二氧化硫和水,C项错误;

D.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生成碳酸钙与水,但过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会生成碳酸氢钙,D项错误;

【点睛】反应用量或反应条件可能会影响改变反应产物,实验时要注意用量与反应条件可能带来的副产物。

17.在检验SO42-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先加入稀硝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O42-

B.先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SO42-

C.先加入稀盐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O42-

D.先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SO42-

【详解】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故在溶液中先加入硝酸,会将可能存在的SO32−氧化为SO42-,也会生成白色沉淀,即此方法不能排除SO32−的干扰,不能说明原溶液中含SO42-,A项错误;

B.先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则白色沉淀可能是BaCO3或BaSO3或BaSO4,再加稀硝酸,则BaCO3会溶解,但会将可能生成的BaSO3氧化为BaSO4,故白色沉淀不溶解,不能说明原溶液中含SO42-,故B错误;

C.先加稀盐酸,可以排除SO32−、CO32−的干扰,再加BaCl2,如果生成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含SO42-,C项正确;

D.先加BaCl2,如果生成白色沉淀,则白色沉淀可能是BaCO3或BaSO3或BaSO4,还可能是AgCl,再加稀盐酸,BaCO3或BaSO3均溶解,但BaSO4和AgCl均不溶解,故原溶液中可能含SO42-,也可能含Ag+,D项错误;

【点睛】SO32-、CO32-能和Ba2+生成白色沉淀,同时Cl-可以和Ag+反应也生成白色沉淀,故在检验SO42-的过程中要注意排除SO32-、CO32-、Ag+等离子的影响,

18.根据下列实验内容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结论

A

某气体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该气体一定是NH3

B

某气体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成无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C

某物质的水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该溶液一定含有CO32-

D

某气体完全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该气体一定是H2S

 

A.AB.BC.CD.D

【详解】A.某气体的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该气体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即氨气,A项正确;

B.二氧化硫、乙烯等无色气体均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项错误;

C.某溶液中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溶液中可能存在亚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所以该溶液中不一定存在大量CO32-,C项错误;

D.某气体完全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该气体可能是H2S、氢气或甲烷等,D项错误;

19.选用一种试剂能把浓度各均为1mol/L的Na2SO4、Na2CO3、Na2S、BaCl2溶液加以区别开,这种试剂是

A.CaCl2B.H2SO4C.盐酸D.AgNO3

【详解】A.加入CaCl2溶液,不能鉴别Na2SO4、Na2SO3、Na2CO3,都产生沉淀,A项错误;

B.加入硫酸,Na2SO4无现象,Na2SO3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Na2S生成臭鸡蛋气味的气体,Na2CO3生成无色无味气体,与BaCl2溶液生成沉淀,可鉴别,B项正确;

C.加入HCl,与Na2SO4、BaCl2均不反应,不能鉴别,C项错误;

D.Na2SO4、Na2SO3、Na2CO3、BaCl2均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D项错误;

20.下列气体溶解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SO2溶于水B.NO2溶于水C.CO2溶于水D.NH3溶于水

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B中NO2溶于水生成NO和硝酸,是氧化还原反应。

C中CO2溶于水,生成碳酸,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氨气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答案选B。

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基础性试题的考查,试题基础性强,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常见气体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的熟悉掌握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学生的应试能力。

21.下图喷泉实验的现象与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A.氨易溶于水B.氨能与水反应

C.氨水显碱性D.氨易液化

之所以能形成喷泉是因为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水被压入烧瓶内,凡是能使烧瓶内气体减少,烧瓶内压强就能减小,就能形成喷泉,A、氨极易溶于水,B、氨能和水反应都能使气体减少,都能形成喷泉,故A、B正确。

喷泉呈红色,是因为氨水显碱性,故C正确。

此反应与氨是否易液化没有关系,故D错误。

本题正确选项为D。

22.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

氨气发生装置B.

是氨气吸收装置

是氨气发生装置D.

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详解】A.①NH4Cl固体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Cl,而当温度降低时,NH3和HCl又重新化合成固体NH4Cl,气体进入干燥管的量太少,A项错误;

B.②氨气极易溶于水,防倒吸装置中漏斗口应与液面接触,按照装置图水会发生倒吸,B项错误;

C.③向CaO中滴加浓氨水,CaO遇水生成Ca(OH)2,同时放出大量热量,使浓氨水中的氨气逸出,C项正确;

D.④收集氨气采取向下排空气法,试管口处应塞一团棉花,防止与空气对流,否则得不到纯净的氨气,D项错误;

23.检验铵根离子的实验所依据的是:

①氨气极易溶于水;

②铵根离子与OH-间发生反应产生氨气;

③NH3·

H2O电离出NH4+和OH-;

④石蕊在碱性条件下变为蓝色。

A.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详解】氨气是碱性气体,溶液中的铵根离子与OH-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产生氨气,氨气溶于水生成NH3·

H2O,且NH3·

H2O电离出NH4+和OH-,石蕊在碱性条件下变为蓝色,则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进而推出原溶液中含有NH4+,综上②③④项为实验所依据的事实,D项正确;

24.同时对农作物施用多种化肥,不宜与硫酸铵同时施用的是

A.(NH2)2COB.KClC.NH4ClD.K2CO3

铵盐水解会显酸性,不易与显碱性的溶液混合使用,否则会影响肥效。

【详解】

(NH2)2CO、KCl和NH4Cl均与硫酸铵不反应,互不影响,但因硫酸铵溶液显酸性,K2CO3溶液显碱性,两者同时施用会发生反应产生氨气与二氧化碳,从而影响肥效,则D项符合题意,

25.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始终未参与反应

B.使用催化剂时,一般要将原料净化,防止催化剂中毒

C.使用催化剂的同时,若给反应体系进行高温加热,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D.在实验室制氧气、制二氧化碳的实验中都用了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从催化剂的定义: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既能提高也能降低),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去分析解答。

【详解】A.催化剂是通过参与反应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A项错误;

B.使用催化剂时,一般要将原料净化,目的是防止催化剂中毒而失活,B项正确;

C.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太高催化剂会失效,C项错误;

D.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或氯酸钾分解制备氧气时用了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但用酸性高锰酸钾加热条件下制备氧气时未使用催化剂,且实验室采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时也不需要催化剂,D项错误;

26.若在已达到平衡的2SO2+O2

2SO3反应体系中,充入少量的18O2,一段时间后,18O这种原子存在于

A.O2B.SO2C.SO3D.O2、SO2、SO3

从化学键角度来说,化学反应本质是旧键断裂,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键.可逆反应不可能100%全部转化,据此判断。

【详解】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存在原子有S原子、16O原子、18O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物质,二氧化硫、氧气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三氧化硫;

而三氧化硫在同样的条件下可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氧气,所以18O2中的18O通过化合反应存在于SO3中,SO3中的18O通过分解反应会存在于SO2中,最终SO3、SO2、O2中都含有18O,D项正确;

27.对反应A+3B

2C+D来说,下列反应速率中,最大的是

A.v(A)=0.3mol/(L·

min)B.v(B)=0.6mol/(L·

min)

C.v(C)=0.5mol/(L·

min)D.v(D)=0.4mol/(L·

把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换算成同一物质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且单位要统一。

而同一化学反应中,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从而确定选项。

【详解】A、v(A)=0.3mol/(L•min);

B、v(A)=

v(B)=0.2mol/(L•min);

C、v(A)=

v(C)=0.25mol/(L•min);

D、v(A)=v(D)=0.4mol/(L·

min);

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D,

【点睛】化学反应速率

计算除了依据定义直接计算以外,也可依据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这一规律来表示各物质速率之间的关系。

28.能够充分说明在恒温下的密闭容器中,反应H2(g)+I2(g)

2HI(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容器中H2、I2、H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

2

B.H2、I2、HI在密闭容器中共存

C.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HI时,即消耗1molH2

D.2v正(H2)=v逆(HI)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两个根本判断依据是:

同一种物质的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相等、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

【详解】A.容器中H2、I2、H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不能说明浓度不变,A项错误;

B.H2、I2、HI在密闭容器中共存,这是可逆反应的基本特征,不能说明浓度不变,B项错误;

C.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HI时,必然消耗1molH2,均表示正反应,不能说明v(正)=v(逆),C项错误;

D.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2v正(H2)=v逆(HI)说明v(正)=v(逆),即已达到平衡状态,D项正确;

29.常温下,将甲针筒内20mLH2S推入含有10mLSO2的乙针筒内,一段时间后,对乙针筒内现象描述错误的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A.有淡黄色固体生成

B.有无色液体生成

C.气体体积缩小

D.最终约余15mL气体

A.因H2S与SO2能够发生反应:

SO2+2H2S=3S↓+2H2O,生成黄色固体,故A正确;

B.根据反应SO2+2H2S=3S↓+2H2O,有无色液体水生成,故B正确;

C.根据反应SO2+2H2S=3S↓+2H2O,反应后气体体积缩小,故C正确;

D.根据反应SO2+2H2S=3S↓+2H2O,20mLH2S与10mLSO2恰好完全反应,最终没有气体剩余,故D错误;

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