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京津唐区域经济修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3772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4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京津唐区域经济修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题四京津唐区域经济修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题四京津唐区域经济修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专题四京津唐区域经济修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专题四京津唐区域经济修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京津唐区域经济修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专题四京津唐区域经济修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京津唐区域经济修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四京津唐区域经济修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3.1新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产生的宏观背景13

1、经济上,人均收入的明显提高引起消费结构的调整。

13

2、社会阶层上,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导致对旅游需求的多层次化。

14

3、产业上,创意经济兴起,京城诞生新SOHO一族。

15

2.3.2新的生活方式推动休闲经济的发展16

新的生活方式16

对休闲度假、第二居所的需求成为新生活方式的体现16

2.4北京的郊区化新趋势17

3.京津唐一体化下北戴河发展定位的研究20

①大北京地区新城20

②环渤海湾地区创新走廊21

③东北亚地区最适合人居的城市22

④世界一流的度假地22

京津唐地区的区域经济及其对北戴河发展定位的影响

北戴河属于秦皇岛市辖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渤海湾北岸的中部,西距首都北京279公里,东距秦皇岛港18公里,山海关机场25公里。

北戴河地处东北与华北交通咽喉,紧临京津,通过横穿境内的京哈铁路、京秦高速公路、102国道、205国道等交通干线,同北京、天津、承德、郑州、石家庄、沈阳等保持快捷的交通联系。

秦皇岛市是首批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处于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中部地带,是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

它西距北京280公里,西南距天津220公里,北距沈阳400公里,东与大连隔海直距200公里。

在经济地理位置上,它地处环渤海大都市密集区,京津唐大都市圈和大北京地区的边缘圈层,位于京唐秦城镇发展轴和沿海产业经济带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北戴河作为秦皇岛的核心旅游区,以及京秦高速公路沿线的城市组团,承接了秦皇岛市的区位优势,它的整体规划和市场开发应放在秦皇岛乃至京津唐地区的整体布局上。

图1北戴河区位图

1.京津唐地区的概况及其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1.1京津唐地区的现状

所谓“京津冀北地区”(大北京地区、京津唐大都市圈)系指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统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形地区,以及周边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以及石家庄等城市构成的地区,中心区(两个三角形地区)2000年土地面积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万(见图2)。

从更大的区域经济角度来看,京津唐地区处于环渤海经济圈范围内。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圈。

与前二者不同的是,环渤海经济圈由3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圈,即辽中南板块,胶济板块和京津唐经济圈组成。

其中京津唐经济圈由于拥有北京、天津两个超级大城市,不仅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而且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

目前京津唐大都市圈经济区域的空间形态和空间关系体现为:

向三个“成长三角”空间集中以及由“成长三角”继续空间扩散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所谓“成长三角”,简单地讲即是,由在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两个方面互补性最强的城市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经济区域。

在京津唐大都市圈经济区域中,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北京—天津—唐山、北京—天津—廊坊以及北京—天津—保定这三个区域空间“成长三角”。

其中,京津唐三角属于沿海型城市经济区;

后两者则属于内陆型城市经济区。

而北京—天津—唐山临海型城市经济区的空间演变趋势表现为向东北方向进行空间规模扩展,与秦皇岛进而与辽宁中南部以大连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实现经济结构关联。

图2京津唐大都市圈城市分布格局

1.2京津唐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曾有专家说,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有京津唐地带这样优越的城市发展平台,无论是珠江三角洲还是长江三角洲,它们的政策、资源、人才科研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与京津唐比肩。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在进化中不断地演变:

从自然资源、劳动,到资本,而在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中,则逐渐转向科学技术。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在世界各国取得重大进展,引发了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在明显提高,并以强劲的态势推动着经济的增长。

随着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角色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也将向更高层次演进。

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密集型经济日益起着把技术进步转化为生产能力,强化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这些顶尖服务的人才的流动和聚集则直接关系着高科技中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哪些地区的手里,哪些地区可以控制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自中关村科技园区诞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以来,已有10年历史,在这十年中,各级高新区不断发展。

53个国家级高技术园区、60余个省级高技术园区及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等不同层次共10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四大密集区,即环渤海湾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欧亚大陆桥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东南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其中,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是中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是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高新技术智力密集度占全国的18%,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国的54.33%。

环渤海地区的高新技术智力来源于它的科技和人才优势。

全区拥有高等院校276所,占全国的27%,高等院校教师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高校学生数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

综合科研机构及其科研成果代表着全国一流水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实力雄厚。

北京、天津、辽宁三省市人口占全国的5.2%,而各类科技人员却占全国的29.4%,其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工程师人数平均为4732人,是全国平均值的2.13倍。

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平均为2109人,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均为828人(见图3)。

1996年,环渤海地区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三种专利的申请受理量约占全国的29.7%,被国家专利机关批准的专利占全国的29.3%。

这里不仅集中了中国一流水平的科研与教学机构,而且是全国最大的图书资料和科技信息中心,为发展科技产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图3三大地区各省市平均研发人数

北京、天津二市是京津唐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知识发展水平居于全国之首(北京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6倍,上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29倍,天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3倍),最有条件融入世界知识经济。

北京更是拥有全国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智力资源,如67所高校,其中国家重点院校23所,占全国近四分之一;

拥有各类科研机构520多所,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占全国的46%;

中科院院士占全国的56%,工程院院士占全国的52%。

京津地区作为中国知识资源最密集地区,应当成为我国获取、利用全球知识,强化国家吸收知识的水平,提高国家创新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扩散和应用范围的主要基地。

京津唐地区是外商在我国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且走势渐强。

1996年环渤海地区引进外资企业58013家,实际利用外资达517亿美元,占全国的17.9%。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利用外资已从单项投资发展到包片开发,如大连的中日合资的工业团地、天津开发区的韩国土地公社小区、青岛与沙特阿拉伯、韩国联合开发的石油化工城等。

外国大跨国公司也看好环渤海地区,如美国的IBM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可口可乐公司,法国的雷米·

马丁公司、罗素·

优克福公司、威娜公司,日本的NEC公司,韩国的三星集团、大宇集团等都先后在这里进行巨额投资。

外商的产业投向也发生了变化,以投向第二产业为主,有向第三产业扩展的趋势。

目前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40%以上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此设有200余家生产性投资企业。

北京担负着对外交往和政府决策的首都功能,由此形成的国际化资源和政府政策资源、信息资源是其它城市无法可比的。

许多跨国公司和外埠大企业集团在北京设立企业总部或者具有总部部分功能的机构,正是看好北京的这一独特资源。

截至目前,世界500强中已经有325家企业以总公司名义在中国大陆开办了各级代表处、办事处、事务所、中国总公司,总数为501家,其中北京293家,占58%,上海180家,占36%,其它城市28家,占6%(图4)。

不完全统计,外省市大企业在北京设立的研发机构120家,办事处1000多家。

图4世界500强在各地区设立的总部数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重化工业基地。

1996年,环渤海地区重化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8.7%。

区域内的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和机械电子为主导的综合型工业地带,工业内部结构偏重于重工业。

北京作为首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已经从一个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变为全国唯一一个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2002年超过60%的城市。

在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与其他城市将显示出较强的差异性,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也将以第三产业的辐射力见长。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

北京为了支撑首都的功能,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第三产业,开始显露出某些后工业化时期的特征。

但是,即使如此,它也是先头兵,不可能完全脱离进入重工业化过程的主力部队。

它的第三产业将以为后续大部队服务的新型第三产业为主导。

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进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促进社会分工的扩大和深化。

随着分工的细化,各经济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性的强度也加大了。

体现各部门内部相互联系的一个个专业性很强的服务部门逐步从生产各阶段自然分离出来,形成新的服务行业。

比如为生产“上游”阶段服务的投资和新产品生产的可行性研究、产品概念、品牌设计、市场接受程度与容量的研究、咨询服务等;

为生产“中游”阶段服务的质量控制、设备租赁、后勤供应、人事管理、电信、法律、保险、金融等;

为生产“下游”阶段服务的广告、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等。

与生产现代化并行而兴起的这些服务业称为新兴服务业,以和仅为居民生活服务的传统服务业相区别。

总之新兴第三产业的崛起是科技革命促进社会分工逐步细化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新兴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已经逐步上升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现代制造业需要新型第三产业服务相匹配。

预计新世纪的头二十年里,北京第三产业将完成内部结构调整。

新兴第三产业的布局也将快速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布局。

如果长三角、珠三角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先行对外开放所导致的外资进入及自主型城市化,那么京津唐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则得益于现有体制下全国资源向都城的集中,中关村、奥运村的出现均以首都特有的政治文化为背景。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传媒的中心,它自身带有的政治资源优势是其他两个都市圈所没有的。

同时,北京是中国工业基础雄厚、门类多、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化基地之一,区内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国有经济份额占到53.5%,可以说经济的一半掌握在政府手中,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机构、企业、外国办事处在此设立,他们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政治因素亦不言而喻。

1.3京津唐地区的城市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大北京地区(在更大的范围内被称为环渤海地区)等城市密集地区,但比较而言,前两者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城市时代,已日趋重视区域间城市的协调发展,城市化水平高,区域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网络。

京津冀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区,从空间结构上看,却依然是一个分隔的、封闭的、被割裂的地区。

天津向东南发展,北京向西北延伸,河北被割裂为南北两块,经济、文化上均存在较大的区位落差,还没有形成有区域经济特点的发展模式。

截止到2001年底,京津冀地区有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个;

100万—200万人口的城市4个;

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11个;

另有众多小城市与城镇星罗棋布于该区域。

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问题是2个特大城市并存且缺少中等城市。

京津两大城市有较强的带动力,有绝对能力向周边扩散技术,但是区域范围大的状况就决定了京津的带动作用不可能辐射到区域的每一个角落,此时次级城市和三级中心城市对其所在区域的带动作用会大于两个中心城市的作用,因此,就要推进城市化进程,要重点发展一批大中城市,分层次完善区域城市网络。

1.4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目前,京津冀经济圈还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有机整体,缺乏一个稳定的合作机制。

诸如港口、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方面的无序竞争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核心城市与周边联系薄弱,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城际交通缺乏足够重视。

针对上述问题,特别是随着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地区研究的深入,国内专家学者和领导都感到京津冀北地区空间发展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认为迫切需要重新认识京津冀北地区发展的思想战略问题,注重区域整体功能的协调与合理布局,来比较自觉地引导大北京地区的健康发展。

2000—2002年间,由吴良镛院士领衔,百多位科学家完成了“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课题。

此项研究确定了大北京地区规划的基本思路,提出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疏解大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中等城市,增加城市密度,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

京、津两大枢纽进行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交通运输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向“双中心网络式”的转变;

城市将沿区域交通轴,呈葡萄串式分布发展,相互以生态绿地连结;

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在区域整体协调原则指导下,对这一地区原有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共同推进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

京津冀要实现一体化必须交通先行。

根据京津冀区域城镇空间布局,区域内城际轨道将形成以京津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为主轴,京石、京唐(延伸至秦皇岛)、京承、津唐、津保线构成的快速城际轨道交通网络。

在北京将以京津线为主轴,京石、京秦和京承为两翼,形成以北京为轴心的向东南方向展开的大型扇面。

其中,京秦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北京与唐山、秦皇岛地区,在北京境内联系主城区和通州新城。

科学家们还提出了以磁悬浮交通联系北京、天津、唐山的设想,三地之间的交通仅需20至30分钟,实现城际交通的公交化;

切实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北京西北郊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

图5大北京地区未来发展规划

2.京津唐地区核心城市发展特征及未来走向

2.1北京的新定位——“宜居城市”

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北京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但由于近年来首都经济迅猛发展,原有的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部分目标已提前实现,规划空间容量趋于饱和,难以容纳新的城市功能。

北京大城市问题日益显现,原有规划思想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需要及时调整。

特别是申奥成功后,总体规划与“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不相适应,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谋求新空间。

为此,北京于去年初正式启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于去年底编制完成。

2005年1月在北京市两会上,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作为北京未来十五年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本轮总规修编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其中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不提“全国经济中心”,而用“宜居城市”来替代。

其实,北京从来就没有“经济中心”的定位,作为首都,北京过去的定位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中心”。

北京这次提出“宜居城市”的定位,标志着政府观念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本发生了重大改变。

北京新总规对“宜居城市”的表述是“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从北京“宜居城市”内容来看,其主要涉及三个大方面,即城市性质、规模与布局。

一项关于“宜居城市”的调查显示,在公众看来,“交通的方便性”、“城市是否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适合生活的最重要指标。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陈刚表示,疏解中心区的人口和产业是北京对“宜居城市”的一条共识:

一方面将致力于疏导产业和人口,缓解中心区压力;

另一方面,为缓解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将大力发展公交体系尤其是轨道交通体系。

北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现在的城市功能都集中在五环路以内。

医院、机关、学校、大企业总部等等这些公用的机构,基本上都在三环以内。

如二环内人口密度现在达到2.74万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要比其他世界特大城市多近8000人。

二环内只占市区土地总面积的6%,却集中了全市机动车交通的30%。

其弊端除以交通拥堵的形式表现出来外,城市的供水、公共安全、居住空间等都存在着压力。

为了实现疏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产业的目标,今年北京市“十一五”(《北京“十一五”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规划》)规划第一次打破行政区划编制区域经济规划,将北京市18个区县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区域:

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

它们集中展现古老特色,体现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是首都功能的最主要载体;

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它们将成为拓展首都城市功能,特别是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型经济服务功能,推进生产者创新的重要基地;

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四个区和亦庄开发区,这个区域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

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房山、平谷、怀柔、密云、延庆六个区县,这6个远郊区县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近年来,北京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特大城市经济增长迅速。

而2004年环京津的某些省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北京的51%和44%。

因此,“宜居城市”建设还必须正视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联合国1999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是“为所有人的城市”。

换句话说,“宜居城市”不能自我封闭、独善其身。

建设宜居城市必须突破过去的行政壁垒和以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在更大的区域范围中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城乡和谐。

2.2北京新的城市空间格局

为了未来十五年内把北京建成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宜居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北京新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城市空间格局。

改“单中心”为“多中心”

北京新总规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特别是将原来的“单中心”改为“多中心”,是这次规划的一大特色。

所谓“两轴”即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是北京城市的精髓;

“两带”即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

“多中心”则指的是在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市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个新城(见图6)。

综观“两轴-两带-多中心”格局的思想,核心内容是将城市的功能向外分离,形成整个城市的协调发展。

其中“两轴”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东部发展带”疏导新北京产业发展方向;

“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

“多中心”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以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分流中心区的功能。

新的城市发展带不只是在形式上实现了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更重要地是将北京市的行政、卫生、金融、文化设施等公共资源,也合理地向各新城配置。

根据这样的城市布局,此前的框架性文件《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策略:

“鼓励和引导中心区的产业、人口和其他城市职能向新城、新的产业带转移。

今后新的重大项目选址应按照城市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优先考虑布置在新城的产业带上。

图6北京新规划简图

实现“中心城—新城—镇”的全新市域结构

在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北京还计划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并规划11个新城和多个城市职能中心,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按照新规划,到2020年,北京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而中心城区则控制在850万人以内。

新城是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中两个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

规划的11个新城分别是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未来将重点发展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3个新城。

3个新城将成为北京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疏解及新的产业聚集的主要地区。

图7北京新规划的11个新城

通州十年建设北京新城区,承载“新行政区”设想

位于北京未来“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建设北京新城区。

为此,通州区政府确定了“用五年左右时间,打造北京新城区的基本框架,用十年左右时间,把通州建设成为北京新城区”的目标。

通州在空间发展布局里是战略东移最重要的一个点。

通州区委书记梁伟表示,未来的新通州将是首都新兴产业的聚集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发展区;

是吸纳高素质人口和承载首都部分功能的生态宜居区;

是运河文化的承载地和文化旅游中心;

是路网密集、交通顺畅、辐射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的北方陆路港;

是首都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现代商贸中心。

北京新总规指明北京的城市结构要从单中心转变为多中心,建设新城缓解中心区的压力。

实际上,向外转移中心区的产业与人口,在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明确,但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前一版的总体规划虽将亦庄、黄村、通州列为近期卫星城建设的重点,但只有亦庄因有明确的产业定位而得以发展成型。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仍在中心城区发生,元明清古城被成片拆除,中心区的城市功能与人口密度越来越高,超负荷运转,人口迅速向望京、回龙观等地区外溢,在郊区形成一个个超大规模的“睡觉城”,巨量就业人口每日往返于城郊之间,城市的交通与环境状况急剧恶化。

与上一版规划相近,此次修编工作提出在郊区发展一系列新城,并将其中的3个作为近期建设的重点,但这一想法会不会再度落空?

两院院士吴良镛把目光投向了城市的核心功能——行政办公职能的空间转移。

“2008年以前,应集中力量建设‘东部发展带’,实现城市建设重点的战略转移。

”吴良镛在去年“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表示,“旧城行政办公应适当迁出,集中建设,并为旧城‘减负’。

中央国家机关及北京市机关可起带头作用。

”吴良镛没有明说要迁到哪个新城,但在《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所设计的“东部发展带”中,只有通州被明确安排了行政职能。

此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赵燕菁,就在《北京规划建设》杂志上发表题为《中央行政功能:

北京空间结构调整的关键》的文章,指出:

没有中央行政职能的调整,就不可能有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他个人倾向于在通州长安街延长线方向发展新的中央行政办公区,这有利于行政职能的分期迁移和水平分工,这一地区对外交通便利,其自然条件也有利于形成壮丽的首都区景观形象。

赵燕菁在空间上划出了北京四个分工不同的发展象限:

主城以紫禁城为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