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楷书教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3770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9.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笔楷书教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毛笔楷书教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毛笔楷书教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毛笔楷书教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毛笔楷书教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笔楷书教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毛笔楷书教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笔楷书教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笔楷书教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要掌握其要领,领会其奥妙之处,对学习其它笔画极有帮助。

(一)圆点

圆点是运用圆笔写出的点画,笔锋沿着弧形转动,呈一半圆状(图3—2)。

1.逆锋起笔,锋尖向左上角轻轻落下。

2.转锋向下,铺毫沿弧形行笔。

3.行至最下端后,调转笔锋呈圆形向左上蓄力上行。

4.回锋填满腰部凹处收笔。

(如图3—3)(图3—2)圆点

(图3—3)

(二)方点

方点是运用方笔写出的点,笔锋沿直线顿笔转动,呈有棱角的四边形(图3—4)。

1.逆锋起笔,锋尖向上角轻轻落下。

2.折笔沿直线向右上顿出。

(图3—4)方点

3.折笔沿直线向右下方铺毫下行。

4.再折笔向左,稍顿蓄力上行。

5.借势回锋收笔。

(如图3—5)

(图3—5)

(三)点的形态变化

1.左点(图3—6)

(1)顺锋起笔向左下行,略弯。

(2)顿笔向右下,转锋向上蓄力。

(3)借势回锋收笔。

(如图3—7)

—7

(图3—7)

2.右点(图3—8)

(1)顺锋起笔向右下按出。

(2)转笔顿下,呈弧形。

(图3—8)右点

(3)回锋收笔。

(如图3—9)

图3—9

3.横点(图3—10)

(1)顺锋向右按出。

(2)转笔向右下顿出。

(3)回锋沿起笔方向收笔。

(如图3—11)(图3—10)横点

(图3—11)

4.竖点(图3—12)

(1)逆锋起笔。

(2)转笔向右上,呈方点状。

(3)稍顿铺毫下行。

(图3—12)竖点

(4)翻转笔锋原路轻轻回收。

(如图3一13)

(图3一13)

5.挑点(图3—14)

(1)顺锋向下轻入笔。

(2)折笔向右下方按出。

(3)转笔‘回归中心,蓄力待上。

(图3—14)挑点

(4)借势向右上方挑出。

(如图3—15)

(图3—15)

6.撇点(图3—16)

(2)折笔向右下方铺毫运行。

(3)转笔回归中心,蓄力刀;

行。

(图3—16)撇点

(4)借势向左下方撇出。

(如图3—17)

(图3—17)

7.捺点(长点)(图3—18)

(1)顺锋起笔,向右下按出。

(2)转笔向下顿出。

(3)回锋向左上收笔。

(如图3—19)

(图3—18)长点

(图3—19)

(四)点的组合变化

1,上下点

两点要写得形态各异、上下呼应,活泼自然。

(如图3—20)

(图3—20)

2.左右点

左右两点虽被中间隔开,但不要中断彼此呼应之势,两点左仰右俯,左低右高。

(如图3—21)

(图3—21)

3.相向点

左迎右合:

彼此照应。

(如图3—22)

(图3—22)

4.相背点

两点看似相似背道而驰,实际左点撇至末端后向左上方取势,沿空中走一弧形与右点呼应。

(如图3—23)

(图3—23)

5.横三点

三点中,第一、二点和第三点呈相向状或三点顺向排列。

(如图3—24)

(图3—24)

6.竖三点

三点右弧形排列,第一、二两点与第三点呈相向状,第一点比第三点的位置略靠右』主三点姿态各异,彼此呼应。

(如图3—25)

(图3—25)

7.横四点

四个点沿着左低右高状排列,第一点与第四点呈向背状,其余二点呈竖直状或四个点同向顺次排列。

(如图3—26)

(图3—26)

8.双对点

四个点彼此呼应,形态各异,它分竖双对点和横双对点。

竖双对点是先写左边上下点,后写右边上下点;

横双对点是先写上面相向点,后写下面相向点。

(如图3—27)

(图3—27)

二、横法

横画是汉字中使用最多的笔画,在字中起着骨架、横梁的作用。

横不能写得呈水平状,应该呈左低右高微微向上倾斜之势。

书写时要求流畅而不浮滑,圆润而不单薄。

(一)横画的基本写法(图3—28)

1.向左上角逆锋起笔,落笔要轻幅度要小。

2.向右下转笔顿之,要果断有力,形成转角切面。

(图3—28)

3.稍驻,调整笔锋铺毫匀速向右行笔。

4.行笔至横画末端,笔锋转向右上方,略提笔取下按之势。

5.稍驻笔,就势向右下方顿出,形成圆点状。

6.回锋收笔,以填满笔画中遗留空缺,收笔幅度不易太过,锋尖以回归笔画内而不超出为好。

(如图3—29)

(图3—29)

(二)横画的形态变化

1.长横

长横又称覆舟横,似一个翻过来的小舟。

这种微微向上凸起的横画比平直的横画显得更富弹性,更有力度。

(如图3—30)

(图3—30)

2.短横

短横又称玉案。

起笔、收笔处没有明显的点状(凸出状)。

较长横平直,似条形桌案。

(如图3—31)

(图3—31)

3.右尖横

右尖横为横画的一种变形写法,多不为主笔横画。

起笔同横法起笔,收笔为出锋收笔,形状似一匕首,左粗右细。

(如图3—32)

(图3—32)

4.左尖横

左尖横写法与横点写法近似。

顺锋起笔,渐行渐按,收笔同横法。

但不要顿出明显的点状(如图3—33)。

(图3—33)

(三)横的组合变化

1.当一个字中,上下连续出现多个横画,要有一个为主横(长横),其余均为次横(短横或左尖横、右尖横)。

它们之间排列要基本平行,间距要基本相等。

要错落有致,形态各异,富有变化,这样才能打破由于过于雷同而造成的呆滞现象。

(如图3—34)

(图3—34)

2。

当一个字中,左右出现横画,要以左、右尖横成对出现。

右尖横在左,左尖横在右,使之笔断意连,左右呼应(如图3—35)。

(图3—35)

三、竖法

竖画与横画一样为字的骨架笔画,如同支柱,起着支撑作用,亦称为“铁柱”。

竖画要有稳定之感,但是过于垂直,又显得呆板,缺少力度。

最好是直中求曲,曲中求直;

使竖画既不失平稳,又强劲有力。

所谓“直”,就是竖画的中心线保持垂直状态;

所谓“曲”,即是竖画呈弓形,首尾两端处在同一条垂直线上,虽曲但不失平稳,更具有力度和弹性。

(一)

竖画的基本写法

1.垂露竖(图3—36)

垂露竖外形如同棒下悬一露珠,又似一竖

立的横画,写法也很近似。

(1)向左上方逆起笔。

(图3—36)垂露竖

(2)向右转笔呈点状。

(3)稍驻,调整笔锋回到中线上,向下铺毫力行至尾端向右渐渐提笔,呈尖状。

(4)向左上转锋,呈点状。

(5)回锋收笔,填满空缺,锋尖归回笔画体内。

(如图3—37)

(图3—37)

2.悬针竖(图3—38)

悬针竖如同一悬挂起来的针。

起笔、行笔同垂露竖一样,只是收笔为出锋收笔。

在行笔时要注意不要起笔后立即提笔渐收,而是上2/3保持粗细均(图3—38)悬针竖

匀,下1/3渐行渐提直至末端,尾端行笔渐快,但不能飘。

(如图3—39)

(图3—39)

(二)竖的形态变化

1.短竖

短竖又称“铁柱竖”。

要写得粗壮有力,起笔重,收笔轻,收笔无明显点状。

(如图3—40)

(图3—40)

2.左弯竖

左弯竖书写时应按垂露竖的方法,只是收笔处应向右上方,形状呈弓形,左凸右凹,多用于字的左边。

(如图3—41)

(图3—41)

3.右弯竖

右弯竖写法同垂露竖方法一致。

状呈弓形,右凸左凹,多用于字的左边和横画组成折画。

(如图3—42)

(图3—42)

4.斜竖

斜竖单个呈不稳定状,但在一左一右成对结为框架时就显得平稳多了。

多为“口”、“田”、“皿”字等较扁字的框架中的竖画。

写法同竖法,只是左边斜竖向右倾斜,右边斜竖向左倾斜,它们都略呈弧形。

结为框架总是上宽下窄成一漏斗状。

(如图3—43)

(图3—43)

四、撇法

撇画是一种活泼的笔画,一般多出现在字的左侧,形如斜置的悬针竖,但稍弯曲。

撇画行笔轻出锋劲健。

如清风拂过,轻盈如燕,给字以朝气。

(一)撇画的基本写法(图3—44)

1.逆锋起笔。

2.转锋向右,稍顿成点状。

3.铺毫缓缓下行,渐行渐提、渐快。

4.末端加速下行,注意:

尽量注力于锋尖,稍带卷势向左上方空收。

(如图3—45)(图3—44)撇画

(图3—45)

(二)撇画的形态变化

1.短撇

短撇起笔重,出锋快,形如鸟嘴。

(如图3—46)

(图3—46)

2.平撇

平撇写法同短撇,只是起笔略轻,势呈平状。

(如图3—47)

(图3—47)

3.直撇

直撇写法同撇法,只是撇杆较直。

(如图3—48)

(图3—48)

4.竖撇

竖撇与撇法写法相同,只是撇的上三分之二呈较直(垂直)状,下三分之一向左边微微弯曲。

(如图3—49)

(图3—49)

5.兰叶撇

兰叶撇出锋起笔,顺锋轻入,加力按下,中段凸出,末尾提笔快速撇出,呈兰叶状。

(如图3—50)

(图3—50)

6.回锋撇

回锋撇起笔同撇法,行笔较慢,粗细较均匀,收笔为回锋向左上方出锋钩出,撇的弯曲程度同竖撇。

(如图3—51)’

(图3—51)

五、捺法

捺画和撇画一样,也是一种较活泼的笔画,有强烈的装饰作用。

它多处于字的右边,常常与撇成对出现,捺画多波磔,有“一波三折”、“蚕头雁尾”之称,行笔要雄壮有力。

(一)捺画的基本写法(图3—52)

1.逆锋起笔。

2.向右上转锋后,蓄力下行。

3.向右下斜势按出,渐行渐按。

(图3—52)捺画

4。

行至捺画的最低点,驻笔调整笔锋后蓄力向前。

5.就势向前沿水平方向(或略高于水平方向)提笔出锋,使得撇脚呈一雁尾状。

收笔要稍快,但不能一滑而过。

(如图3—53)

(图3—53)

(二)捺画的形态变化

1.短捺

短捺捺身较短,没有什么弧度,捺脚也较钝。

(如图3—54)

(图3—54)

2.斜捺

斜捺写法与捺法相同,捺身较弯曲,呈45o。

(如图3—55)

(图3—55)

3.平捺

平捺形如一舟,首尾上翘,中段犹如船底,写法起笔同捺法,行笔时斜度较小,行至中段呈较平坦趋势,尾端收笔不是沿水平线拖出而是向上呈一定角度拖出,捺脚微微翘起。

(如图3—56)

(图3—56)

4.反捺

反捺写法同长点写法。

在一个字中,如果出现两个重叠捺画,那么将其中一个捺写成反捺,避免雷同。

(如图3—57)

(图3—57)

六、挑法

挑画似一个反向书写的短撇。

(一)挑画的基本写法(图3—58)

1,逆锋起笔。

2.转笔向右下顿,笔锋归中。

3.稍驻,蓄力上挑,出锋收笔,渐行渐提,(图3—58)挑画

出锋迅速有力。

(如图3—59)

(图3—59)

七、钩法

钩是附属笔画,它是由别的笔画与钩组合而成的。

由于与它组合的笔画不同,当行笔至作钩处,钩出的方向总是朝着四面八方。

钩可视为人的足尖,当人用力踢出时,必须先立稳足根,将全力倾注脚尖,方可猝然踢出。

(一)钩画的基本写法(图3—60)

1.行笔至作钩处,笔锋稍提,作向左转锋之势;

2.就势向左上转锋,呈点状;

3.稍驻,调整笔锋蓄力快速向左上角斜势钩出。

(图3—60)钩

(如图3-61)

(图3-61)

(二)钩画的形态变化

1.左钩

左钩是竖钩的一种。

起笔同竖法,其余步骤与钩法一样。

(如图3—62)

(图3—62)

2.右钩

右钩也是竖钩的一种,只是钩出的方向相反。

起笔同竖法,笔锋下行至作钩处,做垂露竖的收笔动作,在回锋收笔时,笔锋不要完全归位,而是中途蓄力向右上方钩出。

如果把右钩分解成一个竖画和一个挑画,那么它们的连接可以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上述方法,另一种是先写竖画再写挑画,在竖画尾端以笔势连接挑画的起笔使笔断意连。

(如图3—63)

(图3—63)

3.横钩

横钩是一个横画与一个撇点的合成。

先成横画但稍细,出锋起笔,不要顿得太重,笔锋行至作钩处,提笔微微向上取势,再用力向右下方按下,形成一个较横画收笔幅度还大的点状切面,再转锋回笔至点状切面的中心,快速向左下方钩出。

(如图3—64)

(图3—64)

4.戈钩

戈钩呈斜势,象一张满弦的弓,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书写时要匀力弯曲而行,要写出刚劲挺拔之势来。

笔锋行至作钩处,要回锋驻笔后,再向上钩出。

(如图3—65)

(图3—65)

5.浮鹅钩

浮鹅钩形状象一只浮在水面上的白鹅,昂首、挺胸、颈细、肚肥、翘尾。

写时要先由上至下向左微微弯曲,然后沿弧形向右转900角,弯曲要自然,中途不得停顿,再用力沿微弧形向前(此段比上段粗壮)至作钩处,钩出时应将笔锋转回后再向上钩出。

(如图3—66)

(图3—66)

6。

心底钩

心底钩的写法相似于浮鹅钩的写法,只是形状不太一样,脖子短而尖,肚子象一小舟。

起笔是顺锋起笔,下笔尖而轻,行笔力度渐行渐大,收笔与浮鹅钩的写法一样。

(如图3—67)

(图3—67)

八、折法

折画是两种不同笔画的合成。

由于组成的成份与顺序不同,基本上可分为:

横折、竖折、撇折。

折画的书写关键在于两笔画的交接,交接处的书写方法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前一笔画的收笔采用回锋,将笔锋收至一半时,调整笔锋进行下一个笔画的书写;

另一种是前一笔画的收笔采用出锋,笔锋顺势转入下一笔画的起笔处(可用牵丝连接,也可用笔势呼应相连)。

下一笔画就势逆锋起笔完成整个笔画。

(一)折画的基本写法

1.横折

横折是由横画与竖画组合而成,先横后竖(图3—68)。

(图3—68)横折

(1)逆锋起笔,向右横出至折处,向上取势,蓄力待下。

(2)就势按下使外围形成一个切面,呈点状,再将笔锋归中。

(3)顺势下行,向左略倾斜至竖画末端。

(4)回锋收笔。

(如图3—69)

(图3—69)

2.竖折

竖折是先竖后横。

(图3—70)

(1)逆锋起笔沿竖画下行至折处。

(图3—70)竖折

(2)将笔锋向左,行至横画的起笔处(也可将笔势空移到此处)。

(3)顿笔向右转锋。

(如图3—71)

(图3—71)

(4)铺毫横出,回锋收笔结束整个笔画。

3.撇折

撇折是先撇后挑。

(图3-72)

(1)逆锋起笔撇至折处,撇尖直指挑画的起笔处。

(2)就势下按,转笔蓄力待上行。

(3)铺毫向右上挑出,完成挑画。

(如图3—73)

第四节楷书的结体原则与类型

结体亦称结字、间架、结构。

研究结体之规律,就是研究如何将各种笔画合理组合、搭配而成一个个美观的汉字,并从中找出规律,总结出一些法则。

一、结体的基本原则

字的结体,犹如一座房屋,要使房屋牢固、美观,必须要重心平稳,结构合理,布局得当。

对于字的结体研究,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多有论著存世。

如唐代欧阳询的《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代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本章后有附例),现代书法家也多有论述。

现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心平稳

“重心平稳”是任何一种书体结构的总要求。

但对楷书来说,要求格外高。

因为行草的某二个单字重心可以是不稳的,它可以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相互欹侧补充来达到整体的重心平稳。

楷书就不允许这样。

它的每一个单字本身必须是重心平稳的。

要使写出的字,个个都“重心平稳”,首先要了解字的重心所在。

由于楷书字大多呈方块形,所以,我们通常将其放在米字格中加以考察。

当我们把一个重心平稳的字放在米字格中时,可以看出字的重心大体处在米字格的竖中线上,同时也是字的中轴线,我们不妨称其为“重心线”。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左右平衡。

“平衡”从力学角度上来研究,我们把支点放在重心上,而重心又在重心线上,以重心线(米字格中的竖中线)为对称轴,当左右笔画份量相等时,字体就能平衡,如“山”字违背这一原则,字则重心不稳。

(如图5—74)

2.上下重心同轴。

汉字的结体有些是上下几部分组成。

但是为了保持字体的平稳,必须是每一部分的重心线都应该重合,这样就叫上下重心同轴。

如图(3—74)中两个“慧”字,左边“慧”字中的上中下三部分都被字的重心线平分,也就是它们的重心都在同一条垂直线上,这样上下重心同轴的字就显得十分平稳。

右边“慧”字的上中下三部分重心不在同一条重心线上,故有不稳定之感。

(图3—74)

3.重心要低,基座要大。

一个物体高高在上,重心容易偏移,有不稳之感,把它放在地上就平稳多了。

所以字的重心要尽量靠近支撑面,这样写出的字显得平稳些。

再者,当一个物体放在一个比它大的物体上时,肯定要比放在一个比它小的物体上平稳得多。

字的平稳也如此,写字时要尽量把基座写得宽大、粗壮、墩实些,这样有助于字的平稳。

如图(3—75)中三个“十”字,后两个皆因重心偏高或偏低而给人一种不稳定之感,唯第一个处理得较为妥贴。

(如图3—75)

(图3—75)

(二)疏密均匀

疏密均匀是楷书结体的第二原则。

疏就是松散,笔画间的距离大,空白较多;

密就是满,笔画的间距小,空白较少。

一般来说,无论是疏,还是密,都要求黑白分布大致均匀。

疏者要黑白相称,疏朗有致,宽博得体,不致于以白压黑。

密者要黑白相间,紧凑有神,容让得法,不得以黑挤白,冲突失势。

古人说:

“疏可走马”、“密难插针”,就是这个道理。

前人总结出很多“疏密匀称”的经验,下面从三个方面予以介绍。

1.等距同斜。

汉字经常在一个字中同方向出现多个同类笔画,这样在处理安排上就要采用等距离同斜的方法。

就是这些笔画之间的间距要尽量相等,笔画的倾斜度也要基本相同,这样安排可以保持笔画之间的协调和字体的平稳。

(如图3—76)

(图3—76)

2.大小相称。

字形的结构,必须疏密均匀、长短阔窄、肥瘦大小具有适当的比例,才能符合结构的平衡原理。

在一幅字中,笔画少的字要写得展开些、丰满些(如图3—77),而笔画多的字,要写得紧缩些,用笔稍轻一些、细一些(如图3—78)。

这样,整幅作品的结构才会显得匀称协调。

(如图3—77)(如图3—78)

(图3—77)

(图3—78)

同样,在一个字当中也存在着某一部分的大小、疏密关系。

对这种情况也同前面一样,对笔画少的部分写得大些,笔画粗壮舒展些,在小中取扩势;

对笔画多的部分要写得紧凑些,笔画相应的细些,要在大中取收势。

3.容让和谐。

一个汉字好似一个集体,各笔画之间、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安排必须互相容让,排列和谐,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容让就是先写的笔画和某一部分,要充分考虑到后写的笔画和部分的位置安排。

和谐就是在避让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效果。

(如图3—79)

(图3—79)

要处理好容让和谐,就必须对字的结构加以细心的分析,根据字的具体情况作灵活的处理。

试看前人帖本中,有时同一个字,不同的书法家会有不同的处理,原因是个人的审美倾向不同所致。

所以字的结体美,常常是书法家的一种创造。

(三)点画呼应

楷书的点画基本上是互不牵连,每一笔画都是独立的。

故楷书除组合搭配得当之外,很重要的就是笔画间的相互呼应。

如果没有点画的呼应,字就缺乏生气。

如何使这些独立的笔画相互呼应呢?

这就要借助于“笔势”的力量来完成。

“笔势”就是笔锋的运行趋势。

有的很具体,很直观,从笔锋在纸面上留下的痕迹中清楚可见;

有的就很含蓄,不在纸面上留下痕迹,而是从空中运行,这种笔锋的运行将各点画用一种无形的力量聚拢在一起,达到点画呼应的效果。

这种“笔断意连”、“空中取势”的笔法正是楷书笔法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结体的分类与基本方法

楷书结体基本上分为两大类:

一是独体字,二是合体字。

(一)独体字

独体字没有偏旁部首搭配,独成一字。

如“十”、“中”、“大”、“入”、“力”、“土”等等,独体字在书写时要对准中心,四面照应,掌握重心,疏密匀称。

(如图3—80)

(图3—80)

(二)合体字

合体字是由两个以上结构单位组成的字,汉字中合体字占绝大部分。

合体字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下面仅作简要介绍。

1.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是由左右两个结构单位组成的合体字。

左右结构的字一般都要遵循“左让右插”、“左高右低”两个结字要领。

所谓“左让右插”就是左边部分要写得收敛些,留出位置给右边部分,而右边部分要充分占领空位,把一些横向发展的笔画如“横”、“撇”插进左边的空隙,使得左右互相牵联,融为一体(如图5—81)。

所谓“左高右低”就是指在通常结体中无论左部是长是短,是大是小,都要安排得高一些,而右边部分一般都安排得较左边低,或与左边齐平。

(如图3—81)(如图3—82)

(图3—81)左让右插范例

(图3—82)左高右低范例

左右结构的字在汉字中有相当多的数量,它们大致可以分为:

左右相等、左宽右窄、左窄右宽三种类型。

(1)左右相等。

左右两部分大体相当,交接处要互相避让、穿插、不能互不相关,各自为阵。

(如图3—83)

(图3—83)

(2)左宽右窄。

左边结构单位比右边结构单位所占的位置要多。

一般在书写时,要将左边写得高一些,右边写得低一些。

(如图3—84)

(图3—84)

(3)左窄右宽。

右边结构单位的份量重,所占的位置比左边位置结构单位所占的位置要宽一些,也称左轻右重。

(如图3—85)

(图3—85)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