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3431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工业领域

1.航空

申报说明:

本领域设3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支持1个项目。

(1)固定翼飞机材料及制造等关键技术及其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

开展固定翼飞机制造中高强铝合金、钛合金等高性能轻量化材料及其制造、检测技术与装备的应用研究。

考核指标:

研发出1种以上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材料或制造、检测、装配工艺,形成技术规范,或提升已有飞机关键重要零部件产品合格率20%以上,或降低成本20%以上,或提高产品使用寿命20%以上。

发表学术论文2-4篇。

(2)直升机设计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关键技术及其装备研究

开展新型直升机进气道、自动倾斜器和发动机支架等关键重要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检测、装配及其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究。

实现我国新型直升机关键重要零部件设计、制造、检测、装配的自主可控,缩短产品设计制造周期30%以上,或提升产品合格率20%以上。

(3)通航飞机(无人机)整机设计及制造关键技术及其装备研究

针对特定用途,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新型通航飞机(无人机)总体设计、研制方案设计、关键材料、控制系统或样机制造等研究。

设计出1款新型特定用途的通航飞机(无人机),开发出1种以上相关材料或重要零部件的完整制造工艺,至少生产出1-2架样机,从而提升我省新型通航飞机(无人机)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先进装备

(4)行业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多优先级实时协同决策、泛在互联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IT和OT融合的智能工厂管控平台,在家具、纺织服装、轴承材料加工或变电设备等行业实现示范应用。

获得家具、纺织服装、轴承材料加工或变电设备等领域智能化装备1套、相关智能技术软件著作权1-2套,建立产业化示范应用1个,申请专利6-7项。

(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机器人研发制造,开展机器人触觉传感器、协同感知、控制系统体系结构、控制器软件平台、故障诊断、安全维护或人机共融等关键技术研究。

开发出视觉、力觉或触觉智能传感器,研制出人机共融机器人样机,实现技术验证,并实现至少1个场景示范应用。

(6)精密机械加工及先进成形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数控系统、密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研发,开发超精密测量仪机构设计及制造;

或研究高档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和轻量化设计技术、进给系统的精密驱动和误差补偿技术、智能诊断和健康管理技术;

或开展高效率激光冲击强化等先进成型装备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突破高档数控机床关键技术1-2项或完成测量仪关键机构部件开发1-2个,制造高性能关键部件2-3个,申请专利4-6项。

3.锂电与汽车

(7)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轻量化、高强度的整车车身,开展整车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加工工艺、可靠性安全性等技术研究,建立结构优化分析和性能与可靠性试验方法。

掌握关键零部件或电驱系统的核心技术并实际装车应用,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电驱系统开展平台化、集成化、轻量化应用示范。

申请专利3-7项。

(8)高安全、长寿命锂电池及电池系统研究

围绕锂电池及电池系统的高安全、长寿命的应用目标,研究关键正负极材料的制备工艺;

研究高安全长寿命的锂电池及电池体系开发与规模化制备,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及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制定技术,研究锂电池及电池系统的充放电使用制度。

在材料体系、电池设计、生产工艺、系统成组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实现提高电池及系统安全性,延长电池系统循环寿命,锂电池及系统在关联场景展开实际装车应用,获自主知识产权10项以上,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

(9)车用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

围绕电子电器架构、发动机、增程器,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等车用关键零部件开展技术研究,并在相应车型上应用。

开发出成套汽车电子电器架构、热泵空调系统、电机、电池系统等关键零部件装备。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10项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相关能耗指标切实下降,技术先进程度实现较大提升。

4.新材料

本领域设5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支持1个项目。

(10)稀土和钨功能材料研究

研究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高性能稀土合金、稀土晶体材料、近红外反射稀土颜料、稀土纳米粒子诊疗一体化探针制备关键技术,并形成产品。

研发出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1-2个,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申请专利3-5项,实现应用示范。

研发出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1-2个,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表学术论文2-4篇,申请专利3-5项,实现应用示范。

(11)高性能铜材料研究

研究5G通讯用超细无氧铜丝材料、5G高频高速电子铜箔材料、大功率电子设备导热用无氧铜板材料、VC均热板用复合铜制备及关键技术,并形成产品。

研发出高性能铜材料1-2个,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表学术论文2-4篇,申请专利3-5项,实现应用示范。

(12)先进钢铁材料研究

研究薄规格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新型汽车用高性能弹簧钢、高性能稀土轴承钢。

研究成果形成产品。

研发出先进钢铁材料1-2个,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表学术论文2-4篇,申请专利3-5项,实现应用示范。

(13)特种及先进陶瓷材料研究

研究特高压绝缘陶瓷材料、超高温压电陶瓷材料、新一代移动通信用陶瓷材料、高强高韧结构陶瓷材料、防弹陶瓷等先进陶瓷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并形成产品。

研发出高性能特种陶瓷材料1-2个,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发表学术论文2-4篇,申请发明专利3-5件,实现应用示范。

(14)高分子材料研究

研究高品质隔膜材料、电子封装用高导热材料、高温高压高强条件下适用的绝缘材料、高强韧自修复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并形成产品。

研发出高品质高分子材料1-2个,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表学术论文2-4篇,申请专利3-5项,实现应用示范。

5.新能源

本领域设2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支持1个项目。

(15)太阳电池及组件制造技术研究

研究大尺寸直拉单晶硅片制造技术、铸锭单晶硅片制造技术、大尺寸砷化镓空间太阳电池、大尺寸单晶硅太阳电池及高功率电池组件制造关键技术,并形成产品。

研发出高转换效率的太阳电池或高功率电池组件1-2个,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表学术论文2-4篇,申请专利3-5项。

(16)储能材料研究

研究锌铁液流电池或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集成技术、高比能量固体储氢燃料电池制备技术、预锂化储能锂电池开发及系统示范,实现储能电池体系开发与规模化制备,并进行应用示范。

研发出关键技术或产品1-2个,构建1-2个基础数据库和综合管理平台,制定1-2项应用标准,并建立示范应用现场1个,发表学术论文2-4篇。

6.电子信息

(17)全域通信、定位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5G基站天线设备、空地协同5G网络、5G智能终端配件、北斗三号全球短报文通信模块、北斗三号全球短报文终端设备、亚米级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北斗+5G、北斗智能天线、北斗低空障碍物标校、北斗三号服务区域性能仿真和验证北斗三号航空专用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突破关键技术1-2项,研发新产品3-5个,参与制定1-2项行业或地方标准,申请发明专利3-5项。

(18)面向行业应用的大数据及区块链研究

研究大数据分析,数据存储,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安全,态势感知;

或研究区块链智能合约、跨链数据服务、新型存储等核心关键技术,构建推动相关行业或区域产业的大数据及区块链示范应用平台。

突破1-2项关键共性技术或新产品,申请软件著作权3-4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建立1个示范性大数据或区块链应用平台。

(19)基于交互应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传感器/终端、智能交互设备,无人机,智能机器人,VR/AR等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并进行相关典型场景的示范应用。

突破1-2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1-2新产品,制定1-2个示范应用及场景的解决方案或构建1-2个基础数据库,申请4-5项发明专利。

(20)面向智能硬件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研究

开展半导体芯片、大算力低功耗AI芯片,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模块、触控显示器件,生物识别电子器件、微流控芯片、光电器件,新型传感器、基于硬件高性能加密存储保护机制或数字资产物理密钥等核心技术研究及相关制造装备/工艺流程的研发与改进。

突破核心技术2-3项,研发相关新产品3-4个,改进1-2项工艺流程,申请专利5-6项。

(21)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

面向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开展驾驶辅助系统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等改善人居的城域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开展产品应用示范。

制定一套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突破1-2项关键技术,研发2-3个新产品,参与制定1-2项行业或地方标准,申请5-6项专利,建立1个以上示范性应用。

7.文化暨创意

本领域设1个方向,仅支持1个项目。

(22)颜色釉陶瓷产品制备工艺技术创新研究

针对颜色釉的配方、技术、烧制工艺等技术开展研究与应用,通过分析测试技术对原材料相关机理进行分析,在装烧方式、烧成温度等方面探索相关制备方法与工艺。

形成一套可产业化的陶瓷产品,形成和规范颜色釉制作与窑烧造的科学流程,制定1套行业工艺标准;

获得自主知识产权5-7项。

(二)农业领域

申报说明:

每个方向支持1个项目。

1.营养健康导向的江西特色经济作物高效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突破性品种创制

针对芋头、白莲、百合、芡实等江西特色经济作物其生理活性物质含量、丰产高效性能等性状的遗传改良,挖掘关键基因、创建高效的分子育种技术;

以提高生理活性物质含量,强化品质、产量、抗性多性状的协调改良为重点,创制生理活性物质含量高、口感风味好、丰产高效性能突出的突破性育种材料,育成突破性新品种;

针对该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研发良种快速繁育技术与规模化良种生产技术规程。

创制新品系3个,育成新品种2个并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新品种的优质丰产高效性能优异,与现有种植品种相比,主要生理活性物质含量提高20%以上、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2-3件、制订江西省地方标准1-2项。

2.名优食用菌优异新品种创制及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

针对虎奶菇、猪肚菇、杆菇等名优食药用菌,在收集与鉴定本土特色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借助细胞工程、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并有机结合物理(化学)诱变、远缘渐渗杂交,创制适合江西生态条件的名优食用菌优异新品种,或驯化我省名优食用菌的本土野生品种,并建立新品种特异性的鉴别技术;

针对这些新品种研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采集并鉴定江西野生食药用菌标本100种以上,分离保存菌株200株以上;

创制适合江西的优质特色食药用菌品种4个;

建立食用菌品种鉴别新技术2-3种;

形成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规程1-2套。

3.特色瓜果类蔬菜优质丰产新品种创制

针对江西特色瓜果类蔬菜生产优质丰产新品种匮乏、引进品种对江西高温高湿环境不适应等问题,在收集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开展性状鉴定与评价的基础上,挖掘抗病、耐高温高湿、优质、高产等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围绕提高抗性、改善品质等关键目标,建立育种关键选育技术,创制耐高温高湿、抗主要病害抗性强、优质、高产的本地化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优异的新种质和新品种;

研发新品种高效繁育技术并试验示范。

建立育种关键选育技术体系1-2套,创制耐高温高湿、抗主要病害抗性强、优质、高产等优异性状新品系5个,育成新品种2-3个,建立新品种高效繁育技术规程1-2套,申请发明专利1-2件、制订江西省地方标准1-2项。

4.设施蔬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针对江西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探明各类棚型在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因子方面的调控能力,示范推广通风排湿能力强、冬保温夏遮阴效果好的棚型;

针对江西气候特点、特定栽培制度和市场,引进筛选适合长茬栽培的设施专用品种;

研发茄果类、瓜类蔬菜周年长季节高密度免耕少耕栽培、温光水肥综合管理、主要病虫害生态防控、连作障碍消减等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及长茬高效耕作制度,集成示范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栽培技术;

构建设施茄果类、瓜类蔬菜生态高效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植保技术“双创新”的绿色生产技术体系。

优化改进并示范适合江西南方地区示范推广的具有冬保温、夏遮阴、通风排湿效果好的棚型1-2种;

筛选出适合江西南方地区设施种植的优质、耐高温高湿的专用型优质丰产高效品种10个,并建立种苗繁殖技术体系;

设施蔬菜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20%以上,形成设施蔬菜高效耕作制度3-5套;

研制基于土壤安全利用、温光水肥综合管理、病虫生态控制、连作障碍克服、优质丰产高效的设施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3套,制订相关地方标准3项。

建成核心示范区500亩以上。

5.果品采后绿色防腐保鲜与品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柑橘、猕猴桃等易腐生鲜果品采后贮藏流通环节中存在易腐烂变质、品质下降等问题,研究果品采后品质劣变和主要病害发生规律,明确适宜贮藏条件,开发绿色天然防腐保鲜剂,以及相关配套应用技术;

围绕果品重要品质指标,研究采后品质调控技术,研发绿色新型保鲜包装材料;

制定果品采后贮藏防腐保鲜技术规程,系统构建柑橘、猕猴桃等果品绿色防腐保鲜及品质调控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

筛选出适宜柑橘、猕猴桃等江西特色水果的绿色天然防腐保鲜剂2-3种及新型保鲜包装材料1-2种,果品采后腐烂损失率降低至10%以下,制定果品采后贮藏防腐保鲜技术规程或地方标准2-3项,申请发明专利1-2件,建立应用示范点2-3个。

6.传统食品智能化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立足升级改造传统食品加工工艺,满足健康饮食消费需求,开展传统食品现代化制造传统风味与品质控制、现代化制造智能管理、营养均衡化、生产质量安全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研究建立食品加工从原料入库、到生产过程控制、到产品质量检测、到产品销售全流程溯源技术;

实现传统食品智能制造、节水环保、绿色节能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

新研制智能化加工设备1-2台套并应用;

建立AI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生产示范线1-2条;

建立危害因子快速识别技术1-2种;

获得绿色加工新技术1-2个,开发新产品2-3个,申请发明专利2-3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

7.江西名优地方家禽遗传资源分子保种技术集成及专门化品系选育

针对江西名优地方家禽资源品种系谱不明、近交退化、杂化与资源枯竭的问题,基于全基因组和表型组检测与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在保持家禽资源品种外观特性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全基因组水平的地方家禽遗传资源现有保种核心群的遗传多样性、血缘纯度、亲缘关系和遗传分化的评价;

重新建立分子保种核心群,建立明确的分子系谱,提纯复壮家禽遗传资源保种核心群;

结合市场需求选育基于地方家禽遗传资源的专门化品系,建立与专门化品系配套的生物安全防控和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

考核目标:

针对2-3个江西名优家禽遗传资源开展分子遗传水平综合评价,建立1-2个家禽遗传资源分子核心保种群及其分子系谱;

选育江西名优地方家禽专门化品系2-3个,建立与其配套的标准化养殖和生物安全防控技术2-3项;

建立基于分子保种核心群和标准化饲养的地方标准及饲养规程各1-2个;

申请发明专利1-2件。

8.生猪重大疫病防控制剂关键技术研究与新兽药创制

针对非洲猪瘟病毒或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株和新现的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等病原体,开展新型兽用疫苗和药物诊断试剂的研究,研发基于CRISPR等技术的单一或多种病原快速诊断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建立病原基因数据库,掌握病原遗传进化趋势;

研发精准靶向的新型抗病毒药物和RNA干扰药物;

优化灭活和悬浮培养等工艺,研发高效价多联疫苗制备技术和新型嵌合载体疫苗以及配套检测方法;

创制新型防控制剂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获得新型疫苗的临床批件1个,制备安全有效的嵌合体疫苗候选株2-3株,研发新型快速诊断制剂3-4种,创制抗病毒药物2-3种,获得新兽药证书1个,申请专利2-4件。

9.淡水循环水养殖模式装备及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

以淡水池塘养殖模式为研究对象,研发淡水循环水养殖模式的设施设备,建立能利用荒地、节水类似于工厂化的一种新的养殖模式;

研发低成本,就地取材的淡水养殖循环水设施与设备,建立可依据养殖者投资规模可大可小复制的设施设备和工艺流程,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以研发的淡水渔业养殖循环水设施工艺为对象,研发其养殖水体处理关键技术,开发相应的调水产品、关键处理设施与工艺环节,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建立养殖水体调控关键技术2-4项,形成相应的设施设备工艺流程1-2套,配套技术规程1-2项,开发新型绿色调水产品2-3个、制定标准2-3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

建立淡水循环水养殖产业化生产示范场1-2家。

10.绿色宜居村镇水体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集成与模式示范

针对村镇水体生态系统衰退及生态治理和农业绿色发展需求,综合运用鱼类群落调控、底栖动物生物过滤、水生藻类植物、微生物吸收等生物净水技术,集成水生植被功能群落修复、牧食与碎屑食物链优化等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构建共生高效循环系统模式并示范应用。

研发生物净水技术规程2-3套、制订江西省地方标准2-3项,申请发明专利2-3件;

建立农渔复合共生新型全生态链系统核心示范区1000亩以上,水环境质量保持在渔业水质标准及以上。

11.主要农林剩余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与产品创制

针对江西农林加工剩余物利用率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挖掘加工剩余物中功能性物质、评价其活性,研发重要功能成分的高效提取、纯化与稳态化关键技术,进行相关功能成分的安全性和应用性评价,研制开发加工剩余物高附加值产品。

研发农林产品加工剩余物重要功能成分的高效提纯及稳态化工艺技术,农林产品加工剩余物高附加值产品3-5种,构建优化制备工艺3-5套,建立产品生产线1-2条;

申请发明专利3-5件。

12.绿色生态农产品全产业链智慧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社会对可信供应管理体系的需求,研究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技术,建立智慧养殖或标准化种植模型;

集成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建立养殖或种植过程可信数据管理与可追溯体系,研发基于区块链的绿色农产品可信供应订单定制系统。

建立智慧养殖或标准化种植模型2-3项,构建养殖或种植过程可信数据管理与可追溯系统2-3套;

围绕江西绿色生态养殖或种植,选择养殖或种植产业2-3个,开发“基于区块链的绿色农产品可信供应订单定制平台”2-3套,并在2种以上绿色生态农产品中推广应用;

申请发明专利2-3件。

建立示范基地2-3个。

13.农作物生长环境系统中信息感知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

针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系统中土壤养分、有害残留物等信息的快速感知设备缺失或存在检测准确度、灵敏度不高等问题,以主要农作物为对象,研究其生长环境系统中的土壤养分(有机质、矿物质等)、有害残留物(农药、兽药等)等重要信息快速感知的关键技术;

研发土壤养分信息、土壤或水体中有害残留物信息的检测传感器与在线监测装备,并建立在线监测系统。

研制主要农作物生长环境系统中土壤养分信息关键指标的检测传感器设备2-4台,土壤或水体中农药、兽药等有害残留物信息的检测传感器2-4台;

申请发明专利2-3件、软件著作权2-3件。

14.水稻近缘野生种重要经济性状基因挖掘及绿色高效优质新品种创制

针对当前我国水稻绿色高效优质突破性品种缺乏的问题,在对水稻近缘野生种资源进行广泛鉴定的基础上,从中挖掘出急需的耐高温、抗寒、改善品质、抗稻瘟病、提高产量、肥料高效利用的重要功能基因和核心种质资源,创制携带水稻近缘野生种有利性状的突破性种质材料,构建相关分子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出具有水稻近缘野生种血源的绿色高效优质水稻新品种。

挖掘耐高温、抗寒、改善品质、抗稻瘟病、提高产量、肥料高效利用的重要功能基因5个,创制携带水稻近缘野生种有利性状的绿色高效优质种质材料10份,建立完善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水稻育种体系1-2套,育成具有水稻近缘野生种血源的绿色高效优质水稻新品种2-3个,申请发明专利2-3件。

(三)社发领域

申报说明: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内容组织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以及其他有关要求,每个方向支持一个项目。

1.资源环境

(1)河湖水质安全监测创新技术研发

围绕河湖水质安全监测与生态保护,研发河湖水质安全实时监测创新应用技术系统,实时监测河湖水质安全的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

开发完整的河湖水质安全监测技术、设备与水质安全大数据处理软件;

研究水质安全指标超越临界点后的水资源调配、水质控制以及滨岸缓冲带消污技术等。

监测技术系统需实时获取河湖水质数据、河湖岸坡形态数据、植被监测数据、生物数据;

监测方法比传统水质监测方法提升管理效率50%以上,准确度提升10%以上,投入产出比提升20%以上;

综合理化指标监测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1-2个典型河湖区域内示范应用2个试验点以上;

形成相应的河湖水质监测评价技术规程或标准1-2项,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2-3项,出版技术著作1部(套)。

(2)铀矿区放射性污染土壤治理及修复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针对放射性核素的液态活性剂、磁性吸附剂,开发重度核素污染土壤清洗修复技术;

研发中轻度放射性污染土壤“缓释螯合剂-微生物-植物”的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建立放射性污染土壤治理及修复技术体系和方法,进行工程示范验证。

研制放射性核素清洗活性材料、磁性吸附材料不少于2种、缓释螯合剂2-3种,筛选放射性核素超富集植物2-3种、耐放射性核素微生物菌株2-3株,集成1套放射性污染土壤治理及修复技术体系,开展至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