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7301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沧海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观沧海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沧海教学设计.doc

《观沧海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沧海教学设计.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沧海教学设计.doc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沧海》出自部编本新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

能使学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感受到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

用一课时授课。

学情分析:

学生对曹操知之不多,存在误解;欣赏诗歌欠缺方法、能力有待提高,人生目标不明确或缺少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诵读诗歌;理解诗的内容;欣赏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以此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知人论世,有感情诵读,想象画面,感受意境,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有效利用网络教学。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感受意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陶冶情操,培育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有感情诵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比较阅读,丰富积累,有效利用网络教学。

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想象与诵读结合,把握融情于景,通过创造一种意境表达胸襟的写法,这是教学关键之所在。

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优化课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短歌行》,激趣导入。

1、教师:

同学们可能已经猜出画面中的人物了,对,就是曹操。

(多数同学看过《三国演义》,一定有人能说出人物是曹操。

2、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说一下自己心中的曹操。

3、教师:

我们的评价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或民间传说,这里的曹操不代表真实的曹操。

那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通过欣赏曹操的诗歌《观沧海》来走近曹操,走进曹操的内心深处,重新认识曹操。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介绍乐府诗

教师:

这是一首乐府诗,我们来了解一下乐府诗。

三、知人论世,介绍背景。

教师介绍:

曹操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后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在官渡击退了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的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师北上,大败乌桓。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

四、朗读诗歌

1、学生欣赏,体会情感。

2、学生朗读,交流感受。

(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学生推荐读,齐读;教师适时指点示范。

五、理解内容,想象、描绘画面。

(教师设问,师生互动。

1、统领全诗的一个字什么呢?

(观)

2、曹操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沧海、海水、山岛、秋风、洪波、树木、百草、日月、星汉)

3、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结合诗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4、教师点评,多多予以赞赏鼓励。

5、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有感情诵读。

六、品读赏析。

(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师设问,师生合作探究。

1、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实在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丽之景。

哪些是实景呢?

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总结:

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

曹操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当然是大海的全景。

所以他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雄浑的气势。

“自古逢秋悲寂寥”,面对萧瑟秋风,曹操却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

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正反映了他广阔的胸襟。

(适时板书:

大海:

辽阔壮美,曹操:

胸襟广阔)

2、有感情诵读这几句写实之句。

3、曹操此次北征乌桓,登上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正当秋风萧瑟之际,曹操的心情也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面对大海诗人展开丰富神奇的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想象之句。

4、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能吞吐日月,含孕星辰?

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学生探究交流。

  教师总结:

这是—个想象的境界。

水天相连,浩荡无边,实在是壮观。

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

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星辰的气势,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适时板书:

雄心壮志)

5、背诵全诗。

七、拓展延伸,对比赏析。

欣赏《浪淘沙·北戴河》

封建时代的政治家的抱负我们领教了,我们再来看看当代政治家的胸襟又如何?

教师总结:

古今两位政治家都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然而毛泽东更胜一筹,“换了人间”颇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

八、情感互动:

学生谈人生目标,师生共同有感情背诵全诗。

九、课堂小结:

《观沧海》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实虚结合,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文如其人”,曹操绝不是戏剧中那个狡猾多疑、自私残忍的白脸奸相。

今天我们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

他奋发进取,他立志统一国家,他具有壮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人生“志当存高远”,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志向: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教师要饱含激情)

十、布置作业:

背诵《观沧海》和《浪淘沙·北戴河》。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大海:

辽阔壮美

曹操:

胸襟广阔雄心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