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2472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Word文件下载.docx

[6]

一、职业素养与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的概念非常宽泛,包含但不限定于职业核心素养,还包含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

这些概念之间的界定并不明晰,甚至内容上还有所交叉,它们确分属于不同思想范畴,且有明显的主导领域。

职业精神的概念在近三年出现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上的频次增加明显,也是最容易被大众同职业核心素养相提并论甚至混淆的概念。

学者将职业精神界定为某种职业在社会中长期稳定形成的为大众约定俗成的所有正向的精神风貌的总和。

它主要包含:

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意志。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累积的,在校期间很难达成全方面的培养和塑造,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二)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中最核心的领域是学生在步入职场之前,可以在学校、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中通过一定时间学习就能具备胜任岗位需求的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品质、能力、才干等职业素质。

比如社交沟通、职场礼仪、职业思维模式、职业准则、职业操守等。

这些内容都具备某种职业或岗位认可的素养特征:

(1)专业性与职业化。

职业核心素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划定到具体的专业范畴中,并将这种专业技能职业化为与具体岗位或职位相匹配的业务能力。

(2)创新性与创业性。

职业核心素养的职业属性使得其被赋予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特性。

当前,我国社会亟需各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也会加入创新创业素养内容,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并将这种素养延续到今后实际的工作中,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

(3)持续性与更新性。

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经历时间堆积和实践累积后沉淀在一个人性格中,持续地与自身性格相互作用并融合形成相对稳定的品格部分,这部分品格会随着相关工作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巩固,但如果社会发展对职业能力提出新需求时,职业核心素养中的环境适应力和社会生存力便会主导品格,自觉发生变化去匹配新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中也需要注重这方面内容。

二、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服务中国制造业,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储备。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提到要把“大力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提高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的第一任务。

高职院校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更要结合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和趋势去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因此,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是培养优秀制造业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教学改革。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核心,是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应当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进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培育出大量具备职业精神品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型劳动力储备,努力朝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改革目标迈进。

(三)培育德技双馨的全面技能人才的需要。

培育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需求。

高职院校必须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风尚,标榜劳动楷模,为高素质劳动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空间,既要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播,更要以德育先行,对学生进行文化修养和职业品德的熏陶,让人才在德与技的双项训练中达到心智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现状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河北省范围内的8所高职院校的师生开展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现状调研,这8所职校中包括2所国家示范校、2所国家骨干院校、4所省级示范校,调研后所得数据分析情况如下。

(一)学校教育方面意识不够,能力不足。

教育意识上。

重技术培养轻职业素养培养。

相关数据表明,所开展调研的8所高职院校中,均未具备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专门教材和课程设置。

其中被采访的教师中,62.3%的专业课教师认为“课堂中主要传授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素养教育可以设置在就业指导中”;

37.7%的专业教师认为“间或性的会涉及一点职业素养知识在技术课上”。

课程设置上:

8所院校被访教师均谈到,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更多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公共课中,最多不到两章节的内容。

有2所高职院校设置了相关课程,但内容却侧重在创新创业教育上。

教师对于职业核心素养的系统理论储备不足,无法在后续实践中支撑指导工作。

学校要顺利开展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必须首先对相关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并配合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

毕业回访上:

没有系统完善的入职回访调查研究。

调研数据表明,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在校环节上。

离校入职后,学校会开展毕业生回校交流工作,交流重点在岗位适应能力方面,没有专人制定与职业核心素养目标匹配度相关的纸质问卷和数据分析总结。

师资培训上:

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教师当中,下厂实践进行深入调研的比例并不太多,而且下厂期间大多也只是走形式流于表面,并没有在企业得到真正的锻炼,只有很小一部分比例的教师能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中去,深入一线了解先进生产技术、企业管理、行业发展趋势等有助于扩充自身理论体系辅助教学的关键资源。

所以,深化校企间的合作,开发多元合作模式,让企业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为学校培训具备职业素养教育能力的教师,与教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与评价标准,协助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能力。

[7]

(二)学生自身职业规划不明确,对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认知模糊重视不够。

在被调研的8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中,对职业核心素养完全不了解的占24.3%,对职业核心素养有一定了解的占41.6%。

在回答“符合职业需求的首要条件”时,48.0%认为是专业技能,

26.3%认为是学历文聘,

21.5%认为是职业核心素养,

4.2%认为是人脉资源。

这些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核心素养的认知普遍模糊不清,重视不够。

从学生职业规划结构性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大二阶段,然而事实上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课程应该衔接好大一的识岗实习和大三的就业指导及顶岗实习。

分阶段突出重点做好职业规划非常重要,由于大一阶段是被引导阶段,所以职业规划主要侧重于专业方向的具体职业规划。

大三阶段是成熟养成期,这一阶段具备解读社会信息的能力,所以职业规划侧重于关联专业的多重职业规划。

提前规划职业方向,规划人生,就能建立汲取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身创新创业意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知,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优质技能人才。

四、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是从涉足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开始,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积淀到社会企业实践体验再到岗前执业操守、准则培训最后到职业文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养成,必须经过较长时期的打磨锻炼,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最终从职业意识的萌发到最后职业意识的稳定。

[3]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主导着人才的职业核心素养建立的初期,从迈进大学直至职业稳定都可以接受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大学毕业之后的教育延伸会与社会教育有叠加效应,也是高职院校努力担负社会使命,协助人才与企业稳定匹配的职责所需。

所以,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需要与企业、社会各方协同配合,共同完善高素质人才培养战略各环节的连续性和衔接性,为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建立多元创新合作模式,共创教育改革新局面。

(一)注重顶层设计,为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提供有效机制和制度保障。

1.增强教学双方意识,从政策上提高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战略地位,在顶层设计中制定有效机制。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双方对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存在认识不足、意识不够的问题,学校层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并在顶层设计中以文件形式确立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战略地位,制定出相关规划、标准、方案,充分调动各机构部门的积极性,将具体任务精细化,在全校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风尚,标榜劳动楷模,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空间。

2.建立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激励机制,形成教学评价体系的制度化保障。

为了切实保障职业核心素养教育高质高效地开展,而非走形式走过场,学校应当把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形成规章制度,并将教学双方的考核评定结果与自身发展相联系,比如将教师考核评定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激励教师在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中严谨认真勇于担当。

学生方面,可以将学生下厂实践等执行职业核心素养培训的时间精力的付出在创新创业实践成绩中给予计算入内。

对于在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中有所创新的教学双方可以给予物质、荣誉等方面的奖励,以推动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理念及教学技术等方面的持续创新。

(二)借势教学改革,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与跨学科教育相融合,协同发展互为推动。

1.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融合。

针对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专业性,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各专业系部的积极能动性,让各专业系部参与到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规划、教学安排、课程标准、课程方案、评价体系的制定和执行中,并将具体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专业教师,在授课计划中配置适当比例的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课时数,考核评定时也要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成绩体现在专业课的成绩中,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部分,也可以放到期末成绩中,这需要放到各专业教研室针对本专业课程理实教学和考核方式的不同进行差异化设置。

在设置上注重公平效率、科学合理,让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充分发挥技术支撑效能。

2.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标准化的特点,是作为独立课程体系单独运行的,与专业技能课程没有形成密切的关联,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以德为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教育引领作用。

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可以有效搭建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互通文化,填补了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衔接空白,拉近了学生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距离,将思政教育平易化,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向下渗透。

但是,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融的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应当在内容上与思政教育相融的部分区别开来,各有侧重,有利于发挥学科优势。

3.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战略任务和全面要求。

高职院校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挖掘教学双方的创新潜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有效激励教学双方互为所长,共建科研基地、科研团队、科研课题。

在激励创新氛围中有效传承师生文化,共促师生间的多渠道沟通,多形式交融,建立课堂之外的多元合作,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延展到第二课堂,打造特色创业模拟基地,开设模拟基金,开拓模拟课堂,用职业文化孕育创新,用创新促进文化繁荣。

(三)线上线下双课堂,校内校外共协同,全社会合力搭建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平台。

1.校内联合开展线上线下双课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熟,各种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科技平台种类繁多,高职院校应当与时俱进,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线上多元课堂,与线下交互运行。

教师除了需要在面授课堂中承担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还需要在网授课堂中与学生互动。

学校各相关部门需要相互协同,创造一切可能的教学形式,包括专业系部与思政课部联合课堂,专业系部与信息中心网络课堂,专业系部与校企对外交流合作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专业系部与招生就业处企业宣讲、顶岗实习项目,专业系部共同打造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众创空间等。

通过围绕线上线下双驱动模式,不断调整理实教学比例。

以线上教学作为理论教学主阵营,通过与社会各种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合作开发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课堂形式,让各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到与专业对应的职业核心素养课程,逐步将校园学习网扩展为区域共享、国内共享甚至国际共享网,让更多的校外资源参与分享交流,让教学双方在开放式多元文化中海纳百川开拓创新。

线下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主阵营,主张部门协同百花齐放避免形式重复,专业系部可以建设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既可以开发软件仿真系统,也可以开发实体仿真职场空间。

软件仿真系统主要设置不同考核模块,完成模块内的任务,支配角色在虚拟职场中完成职业核心素养的考核内容,就像玩游戏一样,所有模块完成后由软件系统自动出报表自动评分,报表中也会标识出未达标项及扣分情况。

这种软件仿真系统需要由软件设计公司与专业教师在开发前期有课程设计模块上的深入沟通,项目费用也会根据技术难易有所不同,但是不会占用太大空间,以方便教师统一管理。

实体仿真职场空间是通过多人互动来共同完成的实践教学方式,由参与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设计的项目,教师可以按整体给分也可以按个人给分。

这种实践形式内容丰富手段灵活,但是教师工作量较为繁琐主观性占比大,教学和考核过程不易控制,考核标准很难统一,但教学项目的更新升级相对经济一些。

所以建议软件仿真和实体仿真的项目模块区别开来,最好能够形成互补。

2.校内校外多方协作,打造多维度体验平台。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学校与社会各方应当共同肩负起应有的职责,为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推广和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拓展有效的平台,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合力,为全面提升人才竞争力培育具有优秀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的全面人才而作出努力。

首先,学校与学校联合培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之间形成了多形式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在多个学校分阶段完成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并取得这些学校互认的学科成绩或技能证书,帮助自己在就业时提升竞争力。

高职院校间经常联合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核心素养技能大赛,教学双方均可以通过大赛得到锻炼获得证书,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又有利于自身发展。

其次,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

校企合作、校企融通是常见的合作形式,具体包括毕业环节顶岗实习、订单班等,都是发挥合作企校的各自优势,分阶段培养人才,充分给予企业和人才磨合期,既为企业节约了人工成本,培育了员工的忠诚度又保证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

校企合作模式有望进一步突破区域经济约束,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改善区域弱势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保障各专业学生的稳定就业。

由于区域经济的互补性,跨区域经济间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待创新。

比如,高职院校邀请企业培训师到学校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或者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还有高职院校师生与企业共建研究课题或共同研发项目等形式,都是通过校企多维平台全面提升教学双方职业核心素养能力,最终提高人才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稳定就业。

同时,学校与社会各界联合培养。

学校应积极与社会教育力量联合,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研讨,帮助教师吸纳各种社会知识辅助教学。

同样,联合行业各方普及提升普通话,培训学生获得行业和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都能综合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协社会之力提升人才全面素质,不仅对企业有利,也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培养学生全面人才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全面人才战略是高职院校必须担负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丽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xx(06):

56-58.

[2]郭少卿,郭华东,李虹.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xx(06):

104-107.

[3]张雅,许南.“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与提升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xx(03):

44-48.

[4]李珂.制度化培养大国工匠的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xx(06):

25-29.

[5]江平,俞素春.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xx(27):

92-95.

[6]蒋书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融入式”培养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xx(03):

90-94.

[7]张瑜,黄梦菲,李心芯,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视野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xx(01):

26-28.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