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2463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Word下载.docx

《河南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许昌市五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含答案Word下载.docx

C.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化D.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思想出现

5.“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

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

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这是清朝民间《武夷山采茶歌诗》,

据此不能说明()

A.清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B.制茶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

C.清代福建武夷山茶业主要从江西外销海外

D.茶歌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的茶叶文化现象

6.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山西王家大院,卖豆腐起家的太原

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

兴土木。

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破坏生态环境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D.影响农产品的商品化

7.下表反映了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的情况。

据此,可以推知()

时间

人口(亿)

全国耕地(万顷)

人均耕地(亩)

雍正

1734

1.0942

820.35

7.50

乾隆

1753

1.8368

677.58

3.69

1784

2.8633

700.94

2.45

嘉庆

1812

3.3370

727.08

2.18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D.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8.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

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职业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9.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为其亡友的妻子幼子安排生计:

“瘠田十亩,自耕农仅足

一家之食;

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

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税而已……莫

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

”这说明明清政府()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更加严格

10.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

但随着农业、手

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

的固有经济政策;

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

以下对统治者“宽

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B.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

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

11.明末清初,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生活甚至当官,如汤若望、利玛窦、南怀仁等,

这些外国人的到来,使得中西方文化得到较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清初

科学技术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精通西方算学、天文学的专家学者,形成

“一时鸿硕,蔚成专家”的局面,这即是我们熟知的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局面。

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明清之际曾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没有依据的

C.明清时期虽然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中西文化交流不受影响

D.新航路的开辟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12.“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

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

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3.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760万英镑,而同期

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其中原材料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75%,逆差高达

519万英镑。

这表明当时()

A.英国技术革新推动经济迅速发展

B.联邦政府尚未真正成为强有力的国家机构

C.美国政治和经济仍然依赖于英国

D.美国经济仍未摆脱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命运

14.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

根据

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

A.交通设施 

 

 

B.水利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

15.有位历史学家说: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

的无穷机遇。

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丰富有自尊心的

社会;

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

的城市生活方式。

”作者在这里主要表述的是()

A.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B.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但没有政治权利

C.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D.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迅速完成了城市化

16.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又废除大部分《航海条

例》。

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

限制完全取消。

英国完全取消《航海条例》()

A.说明自由主义已成为英国的经济政策

B.表明英国已无力主导世界市场

C.是因为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完全形成

D.反映出美国已成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强劲对手

17.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家庭祈祷的顺序依次是家庭成员、管家、厨师、女

仆、脚力和帮厨等,仆人们都是面对墙壁跪着祈祷。

宗教仪式是按乡绅、农场主、商

人、店主、工匠、农业工人的先后顺序安排。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社会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物质财富影响社会地位

C.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D.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18.1895年,美国三百家大企业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

究对内对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

这表明()

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D.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

19.据统计,从1840年至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10%增长到16%。

出现这一状况的

主要原因是()

A.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B.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

C.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D.列强大量收购粮食出口激增

20.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

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

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21.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

是()

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大力支持

22.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意在()

A.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

C.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D.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

23.洋务运动中随着近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产生如下结果:

“以湖北一省而论……实因轮

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

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

”对此有人批评洋务运动是

“刮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于官也”。

这段史料说明()

A.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

B.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不堪

C.近代航运企业夺利于民说明洋务运动的局限

D.片面追求经济变革而不动政治体制只能失败

24.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权度(指度量衡制度)法》规定“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

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

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两制

同时使用,并规定“所有公私交易……之权度,不得用以外之名称”。

这些措施()

A.有利于推动贸易的发展B.便利了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

C.为官僚资本的发展提供便利D.影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25.毛泽东在一篇报告中说:

“应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

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

依据这一观点,建

国后进行了()

A.土地改革B.农业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6.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956年以后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基本确立

B.“左”倾错误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D.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二、非选择题(27题17分,28题19分,29题12分,共48分)

27.(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

“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

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

”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

它的职能是:

“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

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

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

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亚当·

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什么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5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两种经济理念的不同。

(4分)并分析亚当·

斯密的经济理念实施的历史影响。

28.(19分)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

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城市化率统计表。

时期

战国

西汉

南宋

公元前300年

公元2年

745年

1200年

1820年

城市率

15.9%

17.5%

20.8%

22.0% 

6.9% 

唐宋时期抑或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了重要变革……其中,作为社会重要载体的城市可以说往往起着既引领社会潮流,又设置种种藩篱的双重作用。

……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

……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

——宁欣陈涛《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启程》

材料三: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

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

……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

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转入一个崭新阶段,从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

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人中国农民。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大致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唐宋时期城市变革的表现。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三中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6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

(1分)试从全球史观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的作用。

(2分)

29.(12分)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揭示着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历史的变迁与发展规律。

图1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图2新航路开辟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解析】图示为青铜牛灯,所以能反映出东汉青铜铸造艺术水平,所以①正确,青铜器本身比较稀少珍贵,不是普通百姓都能使用的,所以②不正确,依据文字描述和图示可知③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出当时扬州青铜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得出④,所以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政策。

从材料可以看出从唐到宋,工商业者入仕由禁止到逐渐放宽,说明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4.C【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吾商则何罪?

”“商人众则入税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化,逐渐重视商业地位,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5.C【解析】从材料看,歌词里面主要阐述的是武夷山地区采茶人的艰辛,体现不出茶叶销往何方,故选C。

6.C【解析】商人致富后大兴土木购地造房,而不是扩大投资,故C项正确。

7.D

8.D【解析】仔细读表格可以找到关键信息,表格中出现了工场主,反映了这一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代后期江南地区开始出现的,因此只能选D。

9.C【解析】“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

”表明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因此选C。

A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B是在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

10.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重农抑商”、“宽容对待”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调整相关内容——经济政策调整的深层次原因。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破产”一词有严重问题,而是传统经济政策下的政策调整。

不正确;

C项表述本身具有一定道理,但与B项相比,不能够体现题干要求“最为准确”,从而排除C项;

D项表述本身错误,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11.D【解析】根据题干中明清时期这一时间限制,欧洲的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得到较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清初科学技术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可知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明清时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B项;

该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着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

12.B【解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新航路的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材料正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这一历史影响。

据此①③项“夸大”“开脱”等说法不成立,①③项排除。

理解材料可以了解到作者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并逐渐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文明史观,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②④项正确,本题选B项。

13.A【解析】1784年到1786年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腾飞时期,生产出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英国正是通过技术革新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的贸易逆差现象,A项正确。

B、C、D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14.A【解析】殖民者的主要目的是掠夺财富,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因而交通运输非常重要。

15.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带来了……带来了……然而……相反……”可知,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双方面的,它带来丰富的物质的同时,也导致了贫富差距,过分地追求利益,社会失去了平衡。

所以答案选A。

16.A【解析】《航海条例》的目的是打击荷兰,保护英国的利益,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英国国力尚若,需要政府出面保护是重商主义的表现。

1854年,《航海条例》所规定的的限制完全取消,此时英国已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不再需要政府的保护,需要的是自由竞争,所以自由主义盛行。

17.B

18.D【解析】1895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垄断组织产生,大企业越来越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材料反映的正是这一现象。

19.C【解析】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后,西方大量收购中国经济作物,茶叶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粮食作物减少,因而流通于各地,日益商品化。

20.D【解析】材料中时间是19世纪40~60年代说明是鸦片战争之后,材料中“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说明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本题选择D项。

21.D

22.A【解析】”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说明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B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

C与孙中山的观点不符;

这段材料中孙中山并没有提出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D也与题干不符。

23.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

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

”,可见材料是突出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

故选A。

2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干反映了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的措施,但也照顾到各地传统习惯,旧制和新制兼用的历史现象。

统一度量衡便利经济的交流,能起到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的作用,A项正确,排除C项;

题干反映的措施不具有BD项的作用与影响,排除BD项。

25.B

26.D

二、非选择题

27.(17分)

(1)盐铁业市场大、利润高,是政府重要财源;

地方豪强操纵盐铁经营,影响社会稳定;

形成地方势力。

(2)闭关锁国;

(1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不同:

国家应对经济(经济主权)加强控制或实现经济大一统;

自由主义、自由放任。

影响:

对当时的英国,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历史要求,推动自由贸易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英国社会的发展;

对世界,推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普遍推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自由贸易和国际贸易准则的制定。

推动国际市场的发展。

28.(19分)

(1)趋势:

从战国起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到南宋时达到城市化的最高水平;

(2分)南宋以后,城市化率迅速下降。

(2)从城市发展阶段看:

隋唐时期的坊市制度被坊市合一、临街设店为特征的城市格局所取代;

从城市分布看:

开始向近海转移;

从城市规模看:

传统城市规模进一步发展;

从城市中心看:

出现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

从城市观念看:

宋以后,突破围墙的观念界限,城市圈扩大,形成大都市的发展模式,南方市镇、草市的兴起,已经冲破围墙的桎梏;

从城市人口构成看:

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城市工商业人口比重加大;

从城市文化结构看:

市民文化成为宋以后城市文化的主流。

(写出其中任意3个角度,并说明清楚即可得6分)

(3)原因: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

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4)史观:

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1分)

全球史观的角度,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分)

29.(12分)

示例一:

信息:

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海上航线。

说明: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

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示例二:

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

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示例三:

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

中国古代海上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