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楚史事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2077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漳楚史事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南漳楚史事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南漳楚史事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南漳楚史事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南漳楚史事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漳楚史事件Word文件下载.docx

《南漳楚史事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漳楚史事件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漳楚史事件Word文件下载.docx

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载:

齐君,是成王舅舅。

晋及鲁、卫君,是成王同母弟。

楚是异姓,没有分珍宝的资格,而他们几个国君都有份。

周王朝歧视异姓国,熊绎在岐山盟会时受辱。

致使楚人忍辱负重,用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上下共甘苦,全族共荣辱。

“逆来顺受”、“韬光养晦”。

以至于楚文王“始都郢”前的三百多年里,楚国都没有建设城都,其国都均为“荆棘围而城之”。

从君王到楚公族、士大夫、国人等,君民同甘苦、共患难,共谋发展。

熊绎夫妇常年乘筚路之车(竹木编造的柴车),身着蓝缕之衣,同族众一起坡荆斩棘,劳作于田桑之间。

男耕于野,女织于室。

归附于楚的部落酋长见熊绎如此,也只得效仿,同属下一样,参加劳作。

相传熊绎还经常到都城西南十六里的殷庄去打猎,古代打猎既是谋生存,也是谋生活。

猎物的肉可以供人们填饱肚子,更好地生存下去;

其皮毛、羽毛以用来制造衣物、饰物,还可以用来以物易物,交换所需的日常用品。

古时的殷庄尚未开发,并无人烟,丛林、山涧、沟壑、冈梁中猎物丰富,品种极多。

据《南漳县志》记载:

殷庄自古多产獐、麂、狐、野猪、九节狸、狼和锦鸡、野鸡、雉鸡等众多的飞禽和动物,是狩猎的绝佳场所。

由于筚路蓝缕精神最终传承、演绎为艰苦创业精神,几千年来脍炙人口,形成了比较经典的成语,被收入《汉语成语大词典》。

南漳是历史文化名县,历史上因在南漳发生的人物和事件形成的成语之多,但“筚路蓝缕”是产生于南漳的第一条。

2.楚灭罗

楚灭罗国,实质上就是“煮豆燃豆萁”。

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

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

以后又被周王朝讨伐,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西(今南漳东南)。

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来又被迁至湖南汨罗。

据《通志·

氏族略》所载,周代有罗国,罗国一世祖匡正因助周伐纣有功,于周武王三年封子爵。

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

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古代宜城西山即今南漳东南武安镇辖境。

罗国都城罗川城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东南武安镇洪山寺村二组罗家营。

约在公元前691年前后为楚所灭。

楚武王为何要灭罗?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楚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楚伐绞(今湖北郧县西北),问其与郧合谋袭楚之罪,行军路线是从东南往西北走。

位于楚东南的罗人企图乘机偷袭楚都,罗大夫伯嘉受命到彭水(今南河)去侦察(罗人谍之)。

伯嘉一而再、再而三地点算楚师渡彭水的人数,不禁忘形,被楚人发现了。

伯嘉带回侦察到的情报,大慨是楚军主力没有全部出动,所以罗国就按兵不动,没有偷袭楚都。

原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楚人既然发现了罗人的意图,认为罗对楚有二心,必须教训一下罗国。

“次年春(楚武王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春),楚武王命屈瑕攻打罗国。

屈瑕曾打败郧、绞两国,倨傲轻敌,为了尽早攻克罗都,督催全军尽快渡过鄢水(今蛮河),队列错乱也在所不惜,以致渡过鄢水之后不成队列了,行近罗都时,正面有罗国军队迎击,背后又突然出现卢戎国军队偷袭,楚军腹背受敌,迅即溃败。

屈瑕因退路被罗与卢戎两国军队截断,不得已,率部南逃竟到到了荒谷(今江陵境)一带。

屈瑕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

这次罗、卢两国乘楚以大国自骄,麻痹无备,夹击楚军,把楚国打得大败,主帅自缢,其余将帅被俘,使楚国损失惨重,可见当时罗国的势力还很强大。

但因楚毕竟是个大国,未伤根本。

“其后,楚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

”伐罗之役,楚师虽然溃不成军,但其死伤并不惨重。

此后八年之中,武王改变了只图远略、不恤近患的一贯作风,实行稳步推进,在巩固腹地的基础上开疆拓土。

罗国被楚所灭,时间约在公元前691年,楚武王伐随之前。

否则,楚国决不可能越过罗国去攻打随国。

所以,楚灭亡了罗国之后,完全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信息,罗国在当时为了有效地对抗楚国的扩张和侵略,曾和汉东的随、唐等姬姓国家联姻,结成联盟,共同抗楚,也就是说,在抵抗楚国侵略方面,罗国不畏强国,态度一直是积极的。

楚武王灭罗的时间,因史无明文记载,后世说法不一,有说公元前693年,有说公元前690年等。

楚学专家张正明先生《楚史》注中有云:

“楚灭罗、卢、鄢,文献阙如,但据武王末年伐随和文王元年迁郢推测,这三国最迟在公元前691年已为楚所灭。

”据此,后来说楚武王灭罗的时间用“约公元前691年”。

楚庄王再灭罗。

楚武王灭罗是“灭国不灭族”,只杀罗国统治者,不灭宗族,因楚与罗同宗同祖。

灭罗后,为了在南征和北进时防止可能遭到罗国遗民的骚扰,便将其遗民迁往湖北枝江。

另外委派能够与楚合作的人继任罗君。

《水经注》云:

“枝江地,故罗国。

”枝江县南二十里传说有罗子国故址。

到了楚文王时,始都鄢郢。

再后又徙都纪郢(江陵北纪南城),因罗在枝江,逼近楚郢都,楚对罗仍有戒备之心,文王又将罗国遗民迁往今湖南湘水之阴的汨罗江南岸。

湖南汨罗罗国城遗址,系湖南省人民政府一九五六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位于湖南省汨罗市城西北的罗城,今属岳阳市屈原行政区蚕种场。

到了罗国第二十四世君主万通时,罗国的国势已渐衰微,楚庄王十八年(公元前596年),楚庄王想起楚武王四十二年春楚伐罗失败,心中大为不快。

为报荒谷之耻,于楚武王灭罗九十五年之后,再次派出大军灭了罗国,万通从罗国出逃到下邑,罗国的宗室也自此星散。

在逃出罗国的宗室后裔中,有两支脉又建立了远离楚国的两个“罗国”。

一支罗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

一支罗人转辗迁徙到贵州,其后人建立“罗甸国”。

3.楚灭卢戎

卢戎国,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东北(襄阳西南)。

这里既有山地,也有丘陵、平原。

山青水秀,风光绚丽,膏腴之地,物产丰饶。

国都座落在维水河岸。

殷商时已成为南方诸国之一。

武王伐纣,有庸、蜀、羌、髣、微、卢、彭、濮参加孟津之会。

卢戎,系炎帝姜姓戎族,源于卢水上游,故名卢戎。

姜姓属古羌人亦称氐羌、羌戎。

卢戎国,又作“卢”、“庐”、“卢子”。

商代方国,因参加助周伐纣有功,商朝灭亡后成为西周的封国。

妫姓。

春秋时为楚所灭。

《楚史》注:

“罗、卢、鄢,……这三国最迟在公元前691年已为楚所灭。

卢近楚,在楚东北七十里,是楚近邻,又是楚姻亲,楚武王熊通娶卢侯之女为侧室,卢侯与楚武王为翁婿关系。

“卢”最早见于《尚书。

牧誓》,跟随武王伐纣,为西土八国之一。

西周春秋时活动在汉水中游地区,《左传》桓公十三年楚伐罗,罗与卢戎两军联合,将楚军打得大败。

卢戎国都,《续汉书·

郡国志》“南郡”下记有:

“中卢,侯国”,原注引《襄阳耆旧传》云:

“古卢戎也。

《元和郡县志》卷二一“义清”载:

“本汉中庐县地也,西魏于此置义清县,后因之。

中庐故县在今县(义清、中庐县城,今旧县铺)北二十里(距今南漳县城七十里)。

本春秋庐戎之国。

”其地在今湖北襄阳县西。

《水经·

沔水注》记载:

“中卢县东,维水自房陵县维山东流注之,县即春秋卢戎之国也。

”《括地志》亦载:

“房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卢氏。

”房陵为今湖北房县。

这应是春秋早期楚灭卢后,卢氏的一部迁于鄂西山地的居所。

以后,鄂西这支卢人又辗转西迁于渠江流域,居今渠县境内。

《华阳国志·

巴志》“宕渠郡”下记有“卢城”,实即这支卢人入川东以后的定居之地。

关于“卢”人的族源,据史籍可以考定,来源于今山西境内,为舜后。

周语中》韦昭注云:

“卢,妫姓之国。

荆妫,卢女,为荆夫人。

荆,楚也。

”此处的卢,即《左传》桓公十三年的卢戎。

卢为妫姓,而妫姓出自帝舜。

卢未能承续舜所传国,因此居西方,故称卢戎。

卢、楚即为姻亲,作为卢侯女婿的楚武王为何要灭卢?

主要导火索是在楚武王四十二年的时候,卢帮助罗国重创楚军。

卢与楚、罗都是姻亲,当楚与罗发生战争的时候,卢帮罗不帮楚,显然是楚国所不能接受的。

约于楚武王五十年(公元前691年),楚武王灭罗后继而灭掉了卢。

“楚灭罗,继灭卢,其境为楚地。

”楚灭卢后,其国都为楚邑,卢附属于楚,忠诚于楚。

《左传》记载了卢国公族戢黎任楚国大夫,受命攻灭庸国的故事。

灭庸后,将庸国的一处城邑给了卢戢黎,作为楚国大夫卢戢黎城邑。

可见卢对楚是忠贞不二的。

4.卞和献玉(陈选保)

卞和献玉传千古

陈选保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前476年)“抱璞岩”附近住着一个石匠的后代叫卞和(南漳县巡检人)。

卞和上山下地劳动时,常见一对凤凰落在凤凰台上,鸣叫三声之后,或下飞入“抱璞岩”,或高翔北去。

卞和听人说: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也听爷爷讲过石头的类型和宝石的特征。

于是,他仔细观察凤凰入洞的动向,终于发现了凤凰从千山万水之外衔来朱砂在此填玉,于是将周围石中不同的一处石块,凿取抱回让爷爷看,爷爷惊叫说:

“这是一宝石。

”全家商议把它献给朝廷,让楚国名声远扬。

然而一次、二次献宝,都被玉尹说成顽石,以欺君之罪刖去了他的双足。

《韩非子》载:

楚人和氏得玉璞荆山中,奉而献之厉王(约公元前741年)。

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氏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公元前740年)。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

”王又以和氏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公元前689年)。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后,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

“和氏之璧”。

并封和为零阳侯。

从楚厉王时献宝,楚文王时命名为“和氏璧”,并将和氏璧奖给功臣昭阳,到赤山失宝,张仪蒙冤,缪贤买璧,赵惠文王抄家抢璧,蔺相如完璧归赵,秦王政命宰相李斯刻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其上,将和氏璧精制成传国玉玺,又命名为“传国宝”,后经各代封建王朝争夺,直到民国为止,共经历了2670年。

“传国玉玺”为封建社会皇权、政客所逐鹿,而“卞和献玉”、“文王知人、识宝”精神则是志士仁人和广大人民所钦佩的。

隋朝以前,人们便在卞和故里“抱璞岩”周围造景设祭,颂扬卞和舍生捍卫真理的忠贞爱国精神。

这里建有不少景点:

洞内塑有卞和像和文王像及碑文,洞右建有卞和庙,洞左南向隔河青龙山顶有卞和宅,洞东里许有卞和墓等。

祭奠者常年不绝。

历代官员、名人、骚客,凡至“抱璞岩”者,多有题赋。

唐代诗人胡曾过“抱璞岩”吟:

“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

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荆人哭未休。

”冯哲夫(曾任辛亥革命湖北军政内务部长)游玉印吟诗一首:

“和氏璧所在?

空传抱璞岩。

犹多怀宝者,怕受玉工谗。

“金镶玉印岩,面对凤凰台,地灵人杰多,福自荆山来”。

这是南漳人民数千年来对自己家乡的赞美。

古人称“泰山景高,荆山独秀”。

战国时期,名列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在南漳荆山境内兴起。

西周成王时,封楚熊绎于南漳荆山。

楚国名声大振,就是那天下最奇、最珍贵,作为国宝传承时间最久的“和氏璧”。

卞和忠贞献宝精神和楚文王慧眼识玉的佳话千古流传;

和氏璧刻制成“传国玉玺”后,被尊崇为国家象征。

经过几千年历代帝王将相无数次拼命夺争的场面,史册有载。

也正因此,南漳荆山在历史上就显得郝郝有名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此玉为传国玉玺。

民国三十三年,国民党驻军陆军中将许长林,刻“玉印岩”三个大字于岩顶,并撰文立碑于岩前。

1992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玉印岩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二0一五年六月三十日

(作者陈选保系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常务理事、南漳县博物馆原馆长、助理研究员)

5.楚伐随

楚武王熊通自称楚王后,索性与周天子比个你输我赢。

要想称霸天下,首先必须确立楚国在汉东的霸主地位。

而要想称霸汉东,首先必须征服汉东最大的诸侯国——随国。

征服随国,是楚国开疆拓土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周王朝为巩固对南方疆域的控制,也是为了夺取战略物资“铜”和保护南征通道,把一些姬姓兄弟叔侄从山西、陕西等地移封到淮水上游和汉水中游地带,建立起随(曾)、唐、蔡、应、息等封国,史称“汉阳诸姬”。

监视并阻断荆楚和淮夷、于越结盟,为安定南方起了重要作用。

姬姓随国封地宽广,“汉东随为大”,其疆域大致以随枣走廊为中心,北抵新野,东邻应山,南及京山,西近襄阳。

加之随国世代沿袭“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内政外交方略,所以它和黄国是在春秋早期敢于和楚国对抗的两个姬姓封国之一,成为抵御楚国东进北伐、问鼎中原的前沿堡垒。

楚武王早就想对随国动武,依大夫斗伯比高见,用盟会诸侯的名义召见随侯,若随侯应召而来,可相机行事,在盟会时逼他就范;

若随侯不来参加会盟,正好授人以柄,可马上出师问罪。

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夏天,楚邀若干诸侯到沈鹿(今湖北钟祥市东)会盟,随侯拒不到会。

于是楚武亲率大军,抵随问罪。

随侯不听季梁的正确主张,反而听信了刚愎自用的少师馋言,亲率随军在速杞(今湖北广水市)与楚军遭遇。

其结果是:

楚军重创随军;

季梁驱车救下随侯;

楚国大夫斗丹俘获了假冒的随侯和少师。

随侯逃回都城后,采纳季梁的建议,向楚国求和。

楚与随订立盟约,撒兵回国。

随国也按约率汉东诸侯拥戴楚武王。

楚成王三十二年(公元前640年),“随人以汉东诸侯叛楚”,但终被楚令尹子文击败,境土日月削,国势衰落。

此后,随国“世服于楚,不通中国”。

《左传·

哀公元年》杜注:

成为名副其实的附庸之国。

公元前506年,吴、蔡、唐联军攻入楚国的郢都,楚昭王奔随,《左传·

定公四年》吴人尾追而至,随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感其恩惠”。

春秋末年,周封在江汉地区的诸国,均被楚所灭,唯随独存。

虽然楚国在楚昭王和以后的几个时期里,对随人在危机时刻的救援感恩戴德而没有消灭它,但大国一统的形势终究不能逃避,到了战国初年,在楚人对随人曾经的恩惠渐渐淡去的时候,这个“江东为大”的姬姓诸侯国,最终也难逃被楚人灭国的命运。

6.首设县制

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熊通发动了攻击随国的“速杞之战”(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境),作为整个战役的一部分,世传二十二代君主(末代君主是权归公,公元前716~前704年在位)的子姓权国也同时被灭。

之后,楚武王将权国之境设置为县,命大夫斗缗为县尹,史称“春秋第一县”,亦称“中华第一县”。

权国的历史:

权国,是上古时代的一个小诸侯国,由商王朝君主商高宗武丁的后裔所建,公爵,国君为子姓,建国君主是商文丁子元,亦称权文丁,他于汉江西岸今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马良镇西部建立了古权国,邻近后世的楚国。

西周初期,周公旦秉承周成王姬诵之命,封王族姬甲于长湖边沙洋县拾回桥一带,建立了冉国,亦称那国,兼领权国,因此也称姬甲为“权甲公”。

在重新建立权国并待其国政稳定后,姬甲将君位交还给子姓贵胄子已。

从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楚国势力逐渐强大,楚人开始向南扩张。

到了楚熊鄂至楚若敖执政时期(公元前799~前764年),急于向南扩张的楚国首先灭了冉国(那国,今湖北荆门那口城),拔去周王朝设在楚国南边的一个大钉子。

到了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在伐随的同时,分军灭掉了权国。

灭国建县后,没想到第一任权县尹斗缗居然凭借权县反叛了。

楚武王熊通处乱不惊,果断发兵平叛,包围了权县,捕杀了斗缗。

后将权国遗民迁往那处,即今荆门市那口城,使其远离交通干线,并严加监督管理,权国彻底消亡,一去不复返了。

权国灭国时间的考证:

据专家考证,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县制”的县为权县、申县、息县。

关于灭权国设县,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认为,楚灭权国设县时间应在楚武王晚期。

(见《左传.庄公十八年》“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

”),约在公元前706年至公元前701年间,没有说明确切的年份,大约就在这个时间段。

其他有具体年份的说法有很多,其中一说的年份正好在上述时间段,即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主要依据是权国最后一任君主权归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16~前704年,灭国时间就是权归公执政的最后一年,即公元前704年;

一说是楚武王四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灭权,立国祚五百二十余年的权国灭亡;

一说楚武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10年)灭权;

还有说楚武王十年(公元前731年)灭权等等。

从楚武王称王的时间上说,是三十七年,即公元前704年。

称王前只是征战,打仗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军事利益,尚未对外开展“灭国”行动。

因而公元前704年以前“灭国”的可能性不太大。

公元前731年灭权忒不靠谱。

从历史书籍对楚武王南侵的时间上看,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楚武王命茁瑕攻打相邻的同姓国(熊姓国,与楚同为穴熊后裔)罗国(今湖北南漳东南,历史上的宜城西),被罗与卢戎(今湖北南漳东北)两国联军打败,“屈瑕自缢于荒谷,众将自囚于冶父。

”楚在未与罗交恶之前放心去打权国有可能,而越过关系恶化后的罗国去攻打权国,这几乎是不实现的事情。

因而,公元前699年以后、灭罗以前去攻打权国也不合常理。

唯有公元前704年灭权最靠谱。

灭权国之前做好了充分准备:

楚武王灭权国,建立中国第一县,这是楚国历史上很关键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楚灭权国建权县时,楚国已经由一个一直屈居在蛮水中上游的子男之国,发展成为对中原各国构成威胁的南方大国,形成了具有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国。

在策略上,楚武王釆取了先与邻国捁好关系的方法,为了灭权国,先是通过联姻的方式摆平临近楚国的邓国和卢国,封了邓侯之女邓曼为正室王后,封卢侯之女荆妫为侧室之后。

可见楚武王为了灭权国是动足了脑筋,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联姻”为楚武王南下和消灭权国解决了后顾之忧。

中国第一县。

熊通灭权国设权县,堪当“中国第一县”。

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灭权设县后,在春秋诸侯国中,秦是最早效法楚国实行县制的国家。

《史记·

秦本纪》载: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戎)、冀戎,初设县”;

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在杜、郑两国都设县”。

秦武公十年比楚武王三十七年晩了16年。

从时间顺序上说,楚灭权设县比秦最初设县早16年,可谓“中国第一县”。

7.周昭王伐楚溺汉水

周昭王姬瑕,二十七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卒于昭王十九年(前977年),终年四十六岁,尊号周昭王。

古书上说“仪容恭美曰昭”,故谥号昭王。

周昭王三次攻打荆楚都是有明确的历史记载的。

据《竹书纪年》记载,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前980年),周昭王“伐楚,涉汉,遇大兕”。

一般认为此次战争与《墙盘》记载相同。

周昭王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渡汉水时还遇见“大兕”(兕,古代犀牛一类动物。

《左传宣公二年》:

“犀兕尚多。

”)。

第二次,周昭王十六至十九年间,周昭王未亲征,派祭公、辛伯攻楚,周军渡汉水时,突然天昏地暗,阴风骤起,气候恶劣,野鸡和野兔都吓坏了,将士惊恐,军队损失严重。

周王朝“丧六师于汉”。

这次失败归咎于天时不利。

第三次,周昭王十九年(前977年)《古本竹书纪年》载: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此次伐楚声势浩大,陕西扶凤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

“弘鲁召(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

”但结果全军复没,周人讳言此事,模糊地说“南巡不返”。

周昭王死因,《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说:

“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舟进。

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

”这里说的“船人”,就是楚人起而抗周,设计献胶粘接的船只,船驶至中流,胶液融化,船只解体,周昭王及其部众,溺水而死。

还有一说:

周人在汉水上架设浮桥,以便通行。

昭王乘的车正走在浮桥上,浮桥突然断裂,昭王连人带车栽进汉水中去。

随车的卫士辛余靡身强力壮,善于游泳,慌忙在水里抢救昭王。

辛余靡挟着昭王游到北岸,可是昭王已经淹死了。

另有一说:

周人派汉水沿岸的土著赶造一艘大船,供昭王摆渡时用。

土著怨恨昭王,故意用胶水粘合船板。

昭王上了船,驶到中流,胶水化开,那船散了架,昭王因此溺毙。

周昭王南征是淹死的,以下三部史书都有记载:

周本记》:

“(周昭王)船至中流,胶液始解,王及祭公俱浸水中而崩。

”《史记·

齐太公世家》:

“周昭王南巡狩,涉汉未济,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讳之,不以赴,诸侯不知其故,故桓公以为辞责问楚也。

”《竹书纪年》载:

周昭王十六年南征获胜,十九年南征不返。

不管昭王是怎么落水的,总之,周朝的军队打败了,败得很惨。

可能是天气突变,狂风卷着乌云,铺天盖地而来,昭王所乘的船,或许是被巨浪掀翻的。

昭王淹死以后,周人望汉水而却步,再也不敢跑到汉水南面来惹事生非了。

可是,周朝在汉水北面安插了一些亲信的小国。

其中,随国(曾国)、唐国、厉国都在今随州市。

这些小国的周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就用香草或者纱袋包裹食品,投吊汉水,悼念昭王和两位妃子。

据说,两位妃子都“巧善歌笑”,深得昭王欢心,一位名延娟,一位名延娱。

昭王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她们带在身边。

因此,她们同昭王一起死在汉水中了。

后来中原传说,昭王是被楚人害死的。

其实,当时的楚国还很弱小,离汉水还很远,与昭王的死毫无关系。

可是,传说流行,中原人士多信以为真。

楚人身蒙不白之冤,对于不友善的猜忌和别有用心的指责,持坚决否认的态度。

楚成王十六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伐楚,曾用昭王溺水大做文章,借以虚张声势。

齐桓公派管仲作为代表,厉声责问楚成王的使者:

“昭王南征,没有活着回去,寡人要问个明白。

”这一责问反道给了楚人一个绝佳的僻谣的机会。

楚成王的使者礼貎细语地回答道:

“这件事呀,我们也很想弄个明白,请你到汉水边上打听打听,有什么结果,还请你们通告一声。

”这话绵里藏针,说得既轻巧又俏皮,巧妙地将难题又踢给了齐人。

周昭王南征及其败亡,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大事。

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

而蛰伏在雎山和荆山之间的楚人则日益发展强大,逐步走上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道路。

8.城下之盟

与南漳有关的楚人或楚事形成的成语之多,诸如筚路蓝缕、价重连城、连城之宝、城下之盟、完璧归赵、怒发冲冠、和随之珍等等。

其中,就有楚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伐绞时留给后人的一个成语典故,它就是“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指战败国在敌人兵临城下(或大军压境)的严重威胁下被迫订立的屈辱性条约。

公元前700年,绞国的国君在自己的都城之下与楚国签下了一份投降书,历史上称之为“城下之盟”。

绞国是一个偃姓邦国。

历史上的绞国是上古的巨姓。

相传其远祖皋陶是东夷族的著名首领之一,偃姓发祥于今天的山东泰山一带。

泰山脚下的曲阜,长期是东方夷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所在,曲阜古代就名“偃”,是因有偃姓部族居住而得名。

偃的本字为“匽”,古与“燕”通。

远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