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参数专题课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2043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KPM参数专题课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PKPM参数专题课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PKPM参数专题课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PKPM参数专题课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PKPM参数专题课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KPM参数专题课案Word格式.docx

《PKPM参数专题课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KPM参数专题课案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KPM参数专题课案Word格式.docx

新规范中,脉动影响系数不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

有关,而且还与建筑的高宽比和总高度有关,其

数值都小于89高规。

如C类、高度为5Om、高宽

比为3的建筑,υ=0.46,比89高规小28%,若为

D类,则小37%。

6)、结构的基本周期:

脉动增大系数ξ与结

构的基本周期有关(WoT12)。

结构的基本周期可采

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对于比较规则的结构,也

可以采用近似方法计算:

框架结构T=(0.08-

1.00)N:

框剪结构、框筒结构T=(0.06-0.08)

N:

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T=(0.05-0.06)N。

其中N为结构层数。

2.地震作用

1)、抗震设防烈度:

:

新规范改变了抗震设防

烈度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增加

了7度(0.15g〉和8度(0.30g)两种情况(见新

抗震规范表3.2.2)。

2〉、设计地震分组:

新规范把直接影响建筑

的设计特征周期Tg的设计近震、远震改为设计地

震分组,分别为设计地震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

组。

3)、特征周期值:

比89规范增加了0.05s以

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震作用。

4)、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新规范5.1.5条,设

计反应谱范围由原来的3s延伸到6s,分上升段、

平台段、指数下降段和倾斜下降段四个区段。

5Tg以内与89规范相同,从5Tg起改为倾斜下降

段,斜率为0.02。

对于阻尼比ζ不等于0.05的结

构,设计反应谱在阻尼比ζ等于0.05的基础上调

整。

5)、扭转耦连:

新高规3.3条规定,质量、刚

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以及高度超过100m的

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考虑扭转稿连振动影响的振

型分解反应谱法。

6)、双向地震作用:

新抗震规范5.1.1条规

定,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

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7)、偶然偏心:

新高规3.3.3条规定,计算

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附加偏

心距可取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的建筑物边长的

5%。

8)、竖向地震作用:

新规范5.3.1条规定,对

于9度的高层建筑,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

公式(5.3.1-1)和〈5.3.14〉计算,并宜乘以

1.5的放大系数。

相当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3.4%:

新规范5.3.3条规定,长悬臂和其它大跨度结构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8.5度和9度时分别

取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15%和20%:

新高规

10.2.3条规定,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8度

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应考虑竖向地震影响。

3.地震作用调整

1)、最小地震剪力调整:

新规范5.2.5条规

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的剪

重比不应小于表5.2.5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λ。

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

1.15的增大系数

2)、0.2Q0调整:

新规范6.2.13条规定,侧

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一剪结构,任一

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

震剪力的20%和按框-剪结构分析的框架部分各

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

3)、边榀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新规范5.2.3

条规定,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祸连计算时,平行

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桶,其地震作用效应应

乘增大系数。

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

长边可按1.05采用:

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宜按不

小于1.3采用。

软件未执行这一条。

4)、竖向不规则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规范3.4.3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

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新高

规5.1.14条规定,楼层侧向刚度小于上层的70%

或其正二层平均值的80%时,该楼层地震剪力应

乘1.15增大系数;

新规范3.4.3条规定,坚向不

规则的建筑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

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

1.25-1.5的增大系数。

5〉、转换梁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调整:

10.2.23条规定,转换梁在特一级和一、二级抗震

设计时,其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别放大1.8、1.5、

1.25倍。

6)、框支柱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调整:

10.2.7条规定,框支柱数目不多于10根时:

当框

支层为1一2层时各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

基底剪力的2%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各

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3%:

支柱数目多于10根时,当框支层为1一2层时每层

框支柱所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20%,当框

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每层框支柱所承受剪力

之和应取基底剪力3。

她框支柱剪力调整后,应相

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梁的剪力、弯矩,框

支柱的轴力可不调整。

4.作用效应组合

1)、作用效应组合基本公式

非抗震设计时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z

s=γGSGK+γJQJZ的iYQiSω

非抗震设计时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z

s=γGSGK+立的hSQik

抗震设计时的组合

 

2)、恒荷载作用的分项系数:

当其对结构不

利时,对于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于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l.35:

当其

对结构不利时,一般应取1.0。

3)、可变荷载作用的分项系数和组合值系

数:

一般应取l.4;

对于标准值大于4.OKN/m2的

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应取1.3;

楼面活荷

载的组合值系数见荷载规范表4.1.1,取值范围在

0.7-0.9之间;

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为0.6;

与地

震作用效应组合时风荷载的组合系数为0.2。

4)、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

一般应取1.3:

同时考虑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时,应取0.5。

5〉、重力荷载代表值:

新抗震规范5.1.3条

规定,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

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各可变荷

载组合值系数,应按表5.1.3采用。

(与荷载规范

表4.1.1不同〉

5.设计内力调整

1)、梁设计剪力调整:

抗震规范第6.2.4条

和高规第6.2.5、7.2.21条规定,抗震设计时,特

一、一、二、三级的框架梁和抗震墙中跨高比大

于2.5的连梁,其梁端截面组合的设计剪力值应

调整。

2)、柱设计内力调整:

为了体现抗震设计中

强柱弱梁概念设计的要求,抗震规范第6.2.2、

6.2.3、6.2.6、6.2.10条和高规第4.9.2条规定,

抗震设计时,特一、一、二、三级的框架柱、框

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角柱、框支柱的组合

设计内力值应调整。

3)、剪力墙设计内力调整:

高规第7.2.10、

10.2.14、4.9.2条规定,抗震设计时,特一、一、

二、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和非加强区截面组

合的设计内力值应调整。

6.结构整体性能控制

1)、位移控制: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

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

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

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

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

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3倍。

2)、周期控制: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结

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

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

B级高

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

不应大于0.850

3〉、层刚度比控制:

新抗震规范附录E2.1规

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

于2;

新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

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

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

的80%;

新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

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

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

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新高规的10.2.6条规

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

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D的规定。

D.0.1:

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

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

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

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

D.0.2:

底部为2-5层大空间的部分框支剪力

墙结构,其转换层下部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等效

侧向刚度与相同或相近高度的上部剪力墙结构的

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

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

4)、层刚度比计算:

高规附录D.0.l建议的方法一剪切刚度

Ki=GiAi/hI

高规附录D.0.2建议的方法一剪弯刚度

Ki=Ai/Hi

抗震规范的3.4.2和3.4.3条文说明中建议

的计算方法:

Ki=Vi/AIji

新规范软件中提供前两种算法。

5)、框剪结构中框架承担的倾覆力矩计算;

新抗震规范第6.1.3条、高规8.1.3条规定,框

架一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

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

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

定,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采用。

抗震规范

第6.1.3条的条文说明给出了框架部分承担的倾

覆力矩的计算方法z

MC=ZZVjh

7.结构构件设计计算

1〉、柱轴压比计算:

新抗震规范6.3.7条、高

规的6.4.2条和混凝土规范的11.4.16条,都规

定了柱轴压比的限值,并规定建造于IV类场地且

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降低。

柱轴

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

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

之比:

可不进行地震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

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

2)、剪力墙轴压比计算:

新抗震规范6.4.6

条、高规的7.2.14条和混凝土规范的11.7.13条,

都规定了剪力墙轴压比的限值。

目前新规范程序

给出各个墙肢的轴压比。

3)、剪力墙强区:

底部加新抗震规范和新高

规对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定义略有不同,

分别定义如下:

新抗震规范6.1.10条规定,部分框支抗震墙

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

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

高度的l/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它结

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

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高度二者的较大值,且不

大于15m。

新高规的7.1.9条规定,一般剪力墙结构底

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l/8和底部

二层高度二者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

时,其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

10。

新高规的10.2.5条规定,带转换层的高层建

筑结构,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可取框支层加

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

者的较大值。

4)、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新高规的7.2.15条规定,抗震设计时,一、二级

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的墙肢设置

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剪力墙的其它部位以及

三、四级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均应设置构

造边缘构件。

5)、梁、柱、支撑、墙配筋计算:

基本构件的设计公式都有不同程度改变。

PKPM新天地2003年第1期

2001年7月至2002年9月,6本常用结构设计规范相继发布,2002年12月31日,相应的老规范全部废止。

而其中《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的同时,原规程即同时废止。

这就要求自2003年起的工程严格按新规范设计、施工。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也相应发文,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根据新规范,于2002年底前先后推出了单机版及网络版PKPM系列软件,这使我们按新规范设计成为可能。

下面谈谈本人结合新规范,学习SANE程序新功能及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数据准备

SATWE接PMCAD生成SATWE数据时,必须首先运行PMCAD的1、2、3项菜单,形成如下文件:

工程文件名·

*及*·

PM。

SATWE是在上述文件的基础上,生成结构有限元分析及设计计算所需的数据文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及计算。

二、分析与设计参数定义

多、高层结构分析需补充的参数共十页,下面分别就每页中新版程序新增参数,以及需特别注意的参数做介绍。

1.总信息

本页新增"

裙房层数"

、"

转换层所在层号"

结构体系"

结构温度应力计算信息"

等参数。

前两个参数均是要求指定层号,以便进行内力调整。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第6.1.3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2002)第4.8.6条规定,"

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

程序中此项参数作用暂时没有反映,实际工程中可参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一2002)第10.6.4条规定,将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框架柱(含剪力墙端柱)箍筋全高加密,适当提高纵筋配筋率,予以构造加强。

2)、有转换层时,即存在竖向不规则(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第3.4.3条规定,"

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3.3.13条、第5.1.14条中均有类似规定。

此处需注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3.4.3条规定,"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1.5的增、大系数。

这与前面所说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是两个概念,要区分对待。

3〉、结构体系分为框架、框一剪、框筒、筒中筒、剪力墙、短肢剪力墙、复杂高层等体系,用来对应规范中相应的调整系数。

2风荷载信息

按新规范的分类,将地面粗糙度类别由A、B、C三类改为A、B、C、D四类。

各种粗糙度的确定详见《建筑荷载规范》(GB50009-2001)第7.2.1条条文说明。

结构基本周期"

这一参数,做到计算上的完整性。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表3.2.6-1注给出的近似公式确定,即框架结构Tl=(0.08~0.l)n,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和框架一核心筒结构Tl=(0.06~0.08)n,剪力墙结构和筒中筒结构TI=(0.05~0.06)n,n为结构层数。

3地震信息此页参数变动较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地震烈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新增7度0.15g及8度0.30g两项,即以前所说的7度半和8度半。

2)、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将近、远震信息改为设计地震分组。

-3)、此页中"

活荷质量折减系数"

是指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时活荷载的组合值系数,这与"

荷载组合"

参数页中"

活荷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

为同一概念(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而可变荷载组合值,应为可变荷载标准值乘以荷载组合值系数。

)。

但经笔者反复试算,后一项在计算中并不起作用。

此系数的取值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0第5.1.3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P2002)第3.3.6条中均有规定。

另外,要分清此参数与"

活荷信息"

参数页中的"

活荷载折减系数"

是两个概念,意义有所不同。

的取值见《建筑荷载规范》(GB50009-2001)第4.1.2条,是在设计梁、柱、墙及基础时,考虑活荷载沿楼面分布的不均一性对活荷载所作的折减。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一2002〉第3.3.17条规定,当非承重墙体为实心砖墙时,"

周期折减系数"

V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框架结构可取0.6~0.7,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

实际取值时可根据填充墙的数量和刚度大小取上限或下限。

现在大都采用轻质墙体作为建筑非承重隔墙,如空心陶粒砌块、加气混凝土块、硅馍轻质墙板、JRC墙板等,墙体刚度较实心砖墙小,周期折减系数取值可较规范略有放大,经验取值为z框架结构可取0.8~0.9,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剪力墙结构可不作折减。

5)、"

振型组合方法"

程序中提供了SRSS和CQC两种方法。

SRSS(平方和平方根法)法适用于平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QC(完全二次项平方根法〉法适用于扭转糯联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3.4.3条规定,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考虑扭转影响。

第5.2.3条规定,"

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糯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桶,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

而SATWE程序暂时没有考虑边桶增大,程序采用按扭转糯联计算,以保证结构的安全。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1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3.3.2条中均有规定,"

在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般情况下,均可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新版SATWE增加了"

考虑双向地震力作用"

一参数,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选择是否需要考虑。

7)、"

考虑偶然偏心"

也是可选项参数,《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一2002)第3.3.3条中规定,"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按本条条文说明解释,当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

的、"

特征周期Tg"

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三个参数均可根据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抗震设防烈度及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分别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卜2001)表5.1.4一1和表5.4.1-2。

4活荷信息此页中需注意"

梁活荷不利布置"

参数的应用条件。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5.1.4条中规定,"

高层建筑结构内力计算中,当楼面活荷载大于4KN/m2时,应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引起的梁弯矩的增大。

如选择此项,则"

调整信息"

页中"

梁跨中弯矩增大系数"

参数项不起作用。

5调整信息l)、"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

是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5.2.3条中对调幅系数的取值及要求均有规定,此处不再赘述。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第6.2.13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5.2.1条中均规定,hu---连梁刚度可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

当连梁跨高比大于5时,受力机理类似于框架梁,竖向荷载比水平荷载作用效应明显,此时应慎重考虑连梁刚度的折减问题,以保证连梁在正常使用阶段的裂缝及挠度满足使用要求.

6设计信息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5.4.2条规定,当结构侧向刚度不满足第5.4.1条的要求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对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内力和位移的不利影响。

新版SATWE程序的输出文件WMASS.OUT文件中给出了第5.4.1条要求的侧向刚度比,当不满足时,会提示需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2)、"

柱配筋计算原则"

参数项程序提供了"

按单偏压计算"

和"

按双偏压计算"

两种计算模式,《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L2002)第6.2.4条规定,"

抗震设计时,框架角柱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

3〉、新增了"

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系数计算执行混凝土规范7.3.114条"

参数,如不选择此项参数,则程序默认按7.3.11-2条执行。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02)第9.2.1条规定,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需根据环境类别、混凝土强度等级确定。

环境类别的划分见表3.4.1。

实际工程必须先确定环境类别,填入正确的保护层厚度,默认值不一定正确。

7配筋信息

梁、柱箍筋间距一般均可按100输入。

在计算结果中,程序已经分别输出了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配箍值。

当个别梁高小子400时,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表6.3.3要求,梁箍筋加密区最大问距可能会取hb/4,小于100(hb为梁截面高度)。

梁上承受集中力时,应分别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间距输入计算,比较取值,不能简单按间距100/200取用,对于集中力作用处,可能会出现箍筋配置不足。

在SATWE后处理一图形文件及文本文件输出中,增加了剪力墙边缘构件简图、柱钢筋修改及柱双偏压验算、结构振动简图、框架柱倾覆弯矩、剪力墙边缘构件数据等,这些均是根据新规范相应增加内容,详见新版SATWE用户手册。

三、设计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充分利用梁、柱、墙等构件可任意偏心布置的特点,尽可能避免近距离的轴线和节点,提高计算精度。

如节点距离过近(运150,在数检时会提示,此时可能会引起后面计算出错。

同时应注意构件偏心布置时偏心不能太大,尤其不能跨节点或轴线。

2、特殊构件定义中,角柱、转换梁、框支柱、临空墙等均需人为定义,以便进行内力调整。

3、sATWE程序中,各种结构体系各种抗震等级下,梁、柱、墙的内力放大系数均是隐含值,但作为设计者,应清楚这些系数的取值。

实际上在新的程序版本中,用户还可通过"

特殊梁柱定义"

菜单中新增的"

抗震等级"

子菜单分别定义不同构件的抗震等级。

4、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OIl-2000第6.2.7条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7.2.6条中,关于抗震墙墙肢截面弯矩设计值的调整,底部加强部位不放大,其他部位乘以增大系数1.2。

这是为了通过配筋方式迫使塑性绞出现在墙肢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出现在其他部位。

以上是笔者学习新规范及新版SATWE程序的一些浅见,请大家多多指正。

PKPM2003.01.P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