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1985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0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原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美学原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美学原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美学原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美学原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

《美学原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原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

对象范围

美的本质与特征

美(本体论)美的内容与形式

美的领域与形态

美感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主体论)美感的产生与发展

美感的心理与思维

艺术美的创造

美的创造(实践论)现实美的创造

科学美的创造

五、美学的基本任务

美学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美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指导自由生活,指导自由创造:

1.指导人们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

1.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美

2.指导文艺工作者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美

3.普及审美教育,改造主观世界,塑造美的人格,培养美的精神

 

第一章美的产生

第一节人类产生以前没有美

在人类产生以前,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虽然早已存在,却无所谓美丑。

人类诞生之初,那辽阔荒寂的山野,枝柯交错的林莽,飞砂走石的狂风,挟雪裹闪的大雨,吞噬血肉的野兽,对原始人来说,形成了一种神秘恐怖,异己的力量,使人惶惶不可终日。

这时,人同大自然就不可能构成审美关系,人对自然也不可能产生美感。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从劳动开始的。

人类从对自然的恐怖,逐渐开始适应自然,进而通过不断进行的长期的劳动实践,逐渐开阔眼界,一步步地征服自然,使劳动具有了创造性。

古文记载的钻木取火,构木为巢,结绳记事,可以看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

正是在这样的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劳动创造中,人们开始发现和认识了自然界的“美”的事物,产生了美的观念。

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首先发现和认识了自然事物的实用价值,其次才发现和认识了事物的审美价值。

美是从实用物质的生产中分化出来一种价值,实用先于审美。

墨子说过: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

恩格斯也曾说过: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充分说明了人类的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的道理。

第二节美的产生与发展

在劳动创造中,随着自然事物实用价值的不断发现和认识,其审美价值的领域也不断开拓和发展。

一、从旧石器时代石器造型的演变来看“美”的产生

1.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四五十万年,石器很粗糙,没有定型,往往一器多用,外型和天然石块差不多。

但毕竟留下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的烙印。

标志着人类脱离了动物。

2.从许家窑人的遗址中发掘出许多石球,据考古学家贾兰坡研究推断这些石球是属于狩猎武器。

石球最初是从实用出发而制作的,因为圆形物体在投掷时较之不规则的物体更易于准确击中目标。

后来原始人类从这些实用形式中看到自身创造智慧和力量而引起喜悦时,这种圆的造型才能成为美的对象。

3.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这个时期的器物有两个特点:

一是钻孔和磨制技术的发现;

一是装饰品的出现。

如石珠、兽牙、蛐壳等,颜色绚丽,相映成趣。

这些装饰品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二、从新石器时代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约1万年前开始,到距今5000多年,称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并出现彩陶。

彩陶不仅为了实用,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陶器和石器有更明显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人 

类的创造和智慧。

1.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更具自由想象的成分。

马家窑尖底瓶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晚期,有一种流动的韵律感。

石岭下类型罐(距今约5500年):

器型浑圆,图案由柔和的圆形和曲线组

成,线条流畅、明快、疏朗,流露出一种喜悦的情绪。

大汶口兽形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300-2500年。

充满了想象和创造的喜悦

2.比较自然、娴熟地运用了形式美法则。

如半坡遗址陶器,图案中的对称、对比、调和、多样统一等,体现了整体和谐效果。

三、从“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1.“大羊为美”。

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写道:

“美:

甘也,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中主给膳。

美与膳同意。

”所谓“美膳同意”,说明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实用相结合,羊成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

2.“羊人为美”。

《说文解字》又说:

“大,人也”。

美,羊人为美。

“美”字的上半部所表现的是人头上的装饰物(或羊角,或羽毛),下半部是人的舞姿。

羊人为美即“舞人为美”。

由以上对美的产生的分析,可以说明以下几点:

1.美产生于人类劳动,并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先于审美。

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陶器,

首先都是为了实用,在实用基础上出现产品的装饰,并分化出主要满足审美需要的装饰品。

3.从实用到审美的过渡,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如原始图

腾崇拜本来也没有美的意思,随着图腾的发展和本民族的强大,图腾除了宗教崇拜外,还有装饰作用,并逐步发展到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4.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劳动中人类创造了美,同

时也提高了人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

四、美的发展

有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本质力力量和才智、理想才得以形象的展现,才有了美的产生。

随着美的产生,人们对美的感受也日益丰富

从原始人粗糙的石刀直到当今世界的现代科技(包含人造卫星,火箭飞船的上天);

从原始人的结绳纪事到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从原始人的构木为巢到中世纪的奇特建筑、园林建筑,直到当今世界的旅游开发、摩天大厦;

从封建时代的酒旗草帘的广告招牌到当今世纪的时装表演,广交展览及色彩缤纷的报刊广告、街头装饰、影视广告文艺。

充分说明了美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同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审美生活。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对美的本质的不同认识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几千年来,不少哲学家和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本质的奥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

一、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一)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探求美,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绝对精神、主观意识

1.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了“美是理念说”,认为理念(理式)是世界的根源,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

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模仿出来的“影子”,而艺术世界又是对现实世界模仿出来的“影子”。

美的理念先于美的事物,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就因为它是美的理念的模仿。

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把美看成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2.古罗马的普洛丁提出了“美是太一说”,“太一”即最高理念的神,它是一切美的根源,如同太阳放射出光辉一样,“太一”通过放射光辉产生现实的美,而且事物获得光辉的多少就决定了美的程度的高低,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美。

3.18世纪英国的休谟提出了“美是快感说”,认为美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事物引起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快感。

后来美国的桑塔耶那成为快感说的代表,说“美是对一件事物的特质所产生的快感。

4.19世纪意大利的克罗齐,提出了“美是直觉说”,认为美在于人的主观心灵的直觉,人的心灵通过直觉使情感得到对象的形象,又通过形象使情感得到表现,因此,美就是直觉,也就是心灵的表现。

(二)从客观事物自身出发探求美,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事物自身某种属性或关系

1.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提出了“美是形式说”,认为美同事物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秩序、匀称、多样统一等形式分不开。

2.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提出了“美是典型说”,他们不赞成把美归结为事物自身的形式结构,而主张美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代表性和典型性的。

3.18世纪法国的狄德罗,提出了“美是关系说”,认为美的本质全在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事物的审美价值也就有了变化。

4.19世纪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说”,认为凡是有益于人类生活的东西,就是美的。

自然美也是由于对生活的暗示才产生的。

总之,上述两条探索美的途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

第一条途径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一种主观意识或绝对精神,在哲学问题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否定了美的客观存在性,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深渊;

当然其中有些观点也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

第二条途径则把美的本质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感性特征和属性,肯定了美的客观存在,这是正确的;

但这些研究都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不能从主客体在实践中的辨证关系来揭示美的本质,故也有明显的缺陷。

尽管如此,这两条途径上的许多美学观点,仍然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二、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

1.以吕荧、高尔太为代表,提出了“美是主观说”,认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不是事物的属性;

美是人对事物的自发的主观评价,是欣赏者附加给对象的,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

高尔太说:

“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缺少什么,但是蛤蟆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美,原因只有一个,人觉得它是不美的。

这个例证中,美的主观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

2.以蔡仪、宗白华为代表,提出了“美是客观说”,认为客观事物的美在于事物本身,不在于欣赏者的主观作用;

美不一定具有社会性,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事物个别性显著表现着它的本质规律。

3.以朱光潜为代表提出了“美是主观与客观统一说”,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且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

朱说:

“要使自然物产生美,人的意识一定要起作用。

自然美也好,艺术美也好,都是主观与客观辨证统一的产品。

”他还说:

“美不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主观世界的反映。

这就是说,美是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有时代性、有民族性、有阶级性。

4.以李泽厚为代表提出了: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他所说的客观性,不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或典型性,而是指事物的社会性。

他所说的社会性,也不是朱光潜所说的主观的社会意识,而是客观存在与社会生活中的属性。

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

这是美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二节美的本质的初步界定

一、美的本质

美是什么?

这是来自柏拉图的发问。

但时至今日,美的本质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争论的观点颇多。

我们认为:

美是客体的审美属性和主体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契合而成的感人形象。

对这个本质的理解应从美的生成机制来把握。

1.美的生成来源于客体的审美属性

客体的审美属性,就是客体可以使主体尽享情感愉悦和满足的属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事物内在的质地、性能、功用;

二是事物内在的品质或精神(如梅花);

三是事物整齐、对称、比例、和谐等形式美规律。

这些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是美赖以存在的根源。

美的生成源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审美属性,只有具有审美属性的客体,才能引发主体的审美情思和审美注意,从而开始具体的审美活动。

人们喜欢鲜花而不喜欢牛粪,是因为鲜花具有美的属性,而牛粪没有。

2.美的生成取决于主体的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动因和根据。

审美需要属享受的需要,因而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感性追求,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人类独具的自由地表现自己生命的需要。

审美需要决定着美的生成。

审美客体虽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审美属性,但这只不过是为美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还不能自为其美。

柳宗元说: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因为离开了人类自由创造,离开了主体的审美需要,这种自身的美的属性只是潜在的审美价值,无法转化为现实的审美价值。

所以,在人类社会以前是不存在美的,一切美都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只有经过人类自由创造,这些本然属性同人类生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与人的审美需要相契合,与人类建立起审美关系,这种潜在的审美价值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美。

关于“动物只有性感,没有美感”。

达尔文认为:

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都会欣赏美,产生美感。

他还认为动物的审美不仅表现在自身的装饰,还表现在动物的各种叫声和动作上。

事实上,动物对“美”发生兴趣,不是由于美,而是由于其他原因:

第一出于性选择的需要。

动物美丽的羽毛和美妙的叫声,只不过是为吸引同类异性交配完成生命延续。

第二,出于生理需要。

如一头牛看到一片青草地而欢快奔跑,并不是感到了美,而是看到了可食的青草。

3.美的生成立足于审美活动

事实上,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临时结成的主客体关系,离开了审美活动,也就不存在所谓审美主客体了。

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才能得到主体的肯定和确证。

美就是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客体的审美属性两相契合而生成的一种价值。

4.美的生成表现为感人的形象

美的生成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无论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无不以鲜活的感性形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就是说,美不是抽象的思想和概念,而是具体的、直观的,被人的感觉器官感受得到的具体形象。

形象是美的生命,没有形象就没有美。

形象可分为物象和意象,物象是人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客观物质的直觉形象,意象是在物象基础上通过想象作用而产生于主体内心的新形象,它融入了主体的理解和情感,是主客观统一之象。

但是,不是所有形象的事物都是美的,因为丑也以形象存在着。

只有那些体现着、肯定着人类创造力的,并给人带来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的形象才是美的形象。

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因此,美的生成应当表现为感人的形象。

二、美与真、善的关系

1.真,是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是美的基础,凡是美的东西,一般来说首先都应当是真的,违背了客观规律,失去了真,美也就不存在。

所以,现实美要符合现实的真,艺术美要符合艺术的真,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必须遵循规律性,才能创造出美的事物。

当然,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美的,比如,大马路上的一堆牛粪。

2.善,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有益的社会功利价值,善是美的灵魂,违背了善,美同样不存在。

但是,善若不与真相统一,善也就不美了。

真善统一了,还必须符合形式美规律,善可以不顾形式,但美却与形式紧密相关,一些善的东西之所以不美(比如作为益虫的癞蛤蟆),就在于它没有赏心悦目的形式。

3.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善,因此,美不能离开真与善,不能违背真与善。

但是,美又有自身特有的规律性,他不是真与善的简单相加,更不能以真善来取代美。

美同真善一样,都是客观对象对于人和社会的三大价值,他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只有当人类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并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能有美的存在与发展。

第三节美与丑的关系

一、丑的性质与类型

丑和美一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作为美的对立面,它具有歪曲、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特性。

一般来说,生活中的丑,总是引起人们的厌恶、不快、难受等情绪反映;

艺术中表现的丑来源于生活中的丑,却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

丑的类型有丑恶、怪异、荒诞三种。

1.恶丑——这种丑明显的具有道德的、政治的内涵,比如恶的灵魂,它的基本性质是残害人性、危害社会。

2.怪异——怪异不同恶丑,它与伦理政治没有太大的联系,而是侧重于形式的怪丑,比如人的外表的畸形,从美学上理解,怪异可以看成不和谐。

所以丑与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

一个长相丑的人并不影响他内在品质是美的。

3.荒诞——荒诞与怪异近似,但又有区别,荒诞含有怪异的成分,但荒诞主要不是以怪异的形象,而是以怪异的逻辑为其特点的。

指的是不符合正常生活逻辑的特异行为。

二、美与丑的关系

美与丑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美与丑相互对立

《老子》中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就是说,美的反面就是丑,知道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什么是丑,这是两种对立的矛盾。

毛泽东也说:

“真的、善的、美的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历史表明,社会的发展是真善美不断战胜假丑恶的过程。

有假丑恶对真善美的暂时压倒,从而唤起人们对假丑恶的憎恨,对真善美的讴歌。

悲剧美和崇高美即属于此类;

也有真善美对假丑恶的胜利,喜剧美则就是。

(二)美与丑相互依存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翻卷着美的浪花,但同时也夹杂着令人呕吐的泡沫。

美和丑两者如影之随形,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甚至使人难以分辨哪是浪花,哪是泡沫。

“人的社会实践不仅创造了美,也创造了丑,同时也创造了能够直观、判别美丑的个人,即审美主体。

”(见李兴武《丑陋论》)

现实生活中美丑相伴而行,雨果说:

“丑就是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

”中国俗语“金无赤金,人无完人”就是这个意思。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说:

“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者,美多也;

嫫母善而不能救其丑者,丑笃也。

”嫫母是黄帝第四妃,典型的丑女,黄帝利用她的丑貌来驱邪。

貌丑而最贤,但她发明了养蚕缫丝,被尊为“先蚕姑娘”。

同时还是镜子的发明者。

艺术作品中也有美丑共存的表现,例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

但是她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贾瑞垂涎她的美色,她给予诱饵,设下圈套,让他上钩,最后使其害相思病致死;

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要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许她三千两银子,她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双双自尽;

贾琏偷娶尤二姐,让她得知便又“大闹宁国府”,后来也导致尤二姐无地自容,饮恨含金自杀。

王熙凤虽然是如此的劣迹昭著,罪恶累累,但是人们都无可否认她的聪明才智。

在这个几百口人的大家庭里,只有她能八面玲珑,四出周旋,处理极其复杂的人事关系,也只有她能东借西挪,应付入不敷出的浩繁开支。

她对付贾府的种种弊端及危机心明眼亮,处处表现出办大事的魄力和本领。

(三)美与丑相互转化

1.客观规律使然。

“花无百日好”讲的是自然美向丑转化;

“美如盛夏的水果,是极容易腐烂而难于保持的”(培根语),讲的是人的外表美向丑的转化。

2.社会实践使然。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

“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从贱蚌到贵珠,从丑璞到美玉,是人们进行审美加工的结果。

相反,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美的破坏。

3.环境影响使然。

例如原来纯洁的青年,由于经受不住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有的堕落为小偷、杀人犯。

相反,雨果的《悲惨世界》描写主人公冉阿让由于偷窃一块面包而被人关进监狱多年,后来经过种种波折,逐渐变好,最后终于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廉洁奉公、人民敬仰的好市长。

三、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理论依据

生活中的丑令人厌恶,不可能激起人们的美感。

可是生活丑在艺术创造中,却能转化为艺术美,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

具体分析,有两方面的理论依据:

第一、以丑衬美

艺术中,以丑衬美是映衬中的反衬,以丑衬美,美就更美。

如清代画家笪(dá

)重光说:

“密叶偶间枯槎(chà

),顿添生致;

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

”这里说的就是以丑衬美,比起只单纯描绘美,更能突出美。

艺术中以丑衬美,能够提高人们分辨美丑的能力,以美克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作家左拉的短篇小说《陪衬人》,描述的是百万富翁杜朗多“美丑交易”的故事。

有一天,杜朗多在上街的时候,看见前面走着一美一丑两个姑娘,一望之下,他领悟到丑陋女子正可作为那漂亮女子的装饰品。

于是他的头脑中一下子闪现出一个新的念头:

创办一个丑女代办所,招收全巴黎丑陋不堪的女子,做“陪衬人”。

第二天起,代办所就忙碌起来,营业部挤满了女顾客,她们乐不可支地带走自己挑选好的“陪衬人”。

杜朗多以每小时五个法郎的价格,把她们租出去,豪门千斤们租用相貌丑陋的女人与其结伴而行,以衬托出她们的美艳和高贵。

第二,化丑为美

“化”就是加工、改造的意思。

化丑为美,就是艺术的典型化。

生活丑作为艺术创造素材,经过艺术家“化腐朽为神奇”的工夫,这个丑就不同于生活丑,而变成了美学意义的美。

巴尔扎克《欧也妮·

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理《死灵魂》中的泼留希金,莫里哀《伪君子》中的答尔丢夫,《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等等,都是有名的反面典型,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

四、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基本途径

1.把丑作为美的对照和陪衬,通过美丑对照,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巴黎圣母院》通篇使用美丑对照,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2.在丑中挖掘美的因素,予以夸张、突出,使现实丑变为艺术美。

比如,老鼠是人人讨厌的,所谓“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是迪尼斯乐园和动画片中的米老鼠将老鼠灵巧天真的一面加以夸张,显得十分可爱。

3.揭露丑的本质,展现美的理想,给人思想启示。

这是最深刻的化丑为美,它突破了事物的表象,深入到内在实质中。

罗丹创作的雕塑《欧米哀尔》塑造的老妓形象,垂头丧气,俯视着自己枯瘦的身体,弯曲的身躯,干瘪的乳房,其姿容十分丑陋。

然而,它却“丑得如此精美”,令人深思。

首先,它的可怜相会激起人们对女性的深切同情,对摧残女性美好青春的男权社会社会进行愤怒抗议;

其次,它也能引发人们深沉的思考,感慨年华的消逝,人生的短暂;

再次,对艺术家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发出惊叹。

第四节美的特征

美的特征与美的本质有必然的联系,它是美的本质的表现,是显露美的本质的现象具有的较稳固的特点。

美的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一、美的社会性

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表现在:

第一,从美的产生和发展看,美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