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野外综合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1961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野外综合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庐山野外综合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庐山野外综合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庐山野外综合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庐山野外综合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庐山野外综合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庐山野外综合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野外综合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庐山野外综合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地貌上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缓,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植物葱郁,土壤肥沃,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

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

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

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

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而且独特的自然条件适于本土植物的繁衍和南上北下植物的留住。

植物资源丰富,区系复杂,自然分布和引种栽培的高等植物3400余种(不包括苔藓植物),是长江中下游山地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庐山土壤类型由山底到山顶依次为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土壤腐殖质发育深厚,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9月5日至11日我们城市与环境学院11级全体学生在院里及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庐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综合自然地理的实习。

实习内容涉及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水文与水资源以及人文地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实习目的

(1)总体锻炼目的:

通过这次实习,将所学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培养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野外地理学习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2)其他实践能力:

主要是锻炼和考察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地貌学实验中,使每个同学学会罗盘的正确使用方法,植物学群落调查和土壤学的土壤剖面观察实验中,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关键是逐渐培养同学们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3)地貌:

将地貌学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相结合,认识有关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初步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初步培养学生野外认识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以及地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4)植物:

观察和了解实习地区的植被及其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分布规律;

识别本地区主要的一些植物种类;

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

(5)土壤:

观察当地土壤类型,学会对土壤的剖面进行调查分析,将课本知识真正带入实践操作中。

(6)气候:

通过庐山特殊气象特征的观察,对庐山气温、气压、湿度、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规律、成因进行探究,认识庐山鲜明的季风气候特征,并与当地植被分布、地貌特征、水文特点、土壤分布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对特定气候特征分析的能力。

(7)人文:

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区位等角度对庐山的别墅群、宗教建筑群、政治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结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牯岭镇的民居、民风加以适当剖析。

二.实习内容

地貌:

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大概地貌特征,进而分析一些地貌的成因,例如构造地貌形成的断块山、裂谷地貌,流水地貌河流袭奇、峡谷地貌,冰川地貌等。

植物:

通过上庐山实地观察,分析辨认庐山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认识各种植物,采集植物标本,选择合理地点拉植物样方进行调查植物的多样性,并对植物群落与环境进行整体分析。

土壤:

在庐山典型地段选址挖掘土壤剖面,对土壤剖面进行描述,观察土壤剖面分层及各土壤层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从土壤的成土因素方面分析土壤种类。

气候:

描述庐山气候总体特征,然后分析庐山气候类型和分布特征,对特殊地区的小气候进行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

水文:

实地考察,分析庐山水文分布状况,介绍庐山典型的几处水环境,对该地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

人文:

针对庐山别墅群的特征和风格展开论述,结合庐山历史,介绍庐山的宗教发展状况,最后充分运用地理学只是和我过的风水-“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大天池等地的山水地理位置进行研究。

三、实习路线

2013年9月5日

上午:

从黄石东站乘坐火车到九江庐山站,转乘汽车到达庐山牯岭镇。

下午:

庐山气象站-月照松林

9月6日

西谷、飞来石-如琴湖-花径-天桥-仙人洞

大天池-龙首崖-石门涧悬索桥沿线

9月7日

东谷庐山会议旧址-黄龙寺-黄龙潭-乌龙潭

电站大坝-芦林湖-庐山博物馆

9月8日

大月山水库-大月山-青莲谷-三叠泉

三叠泉返回

9月9日

含鄱口-五老峰

庐山植物园-返回

9月10日

中午:

望江亭-剪刀峡-北门-小天池

东谷庐山别墅群

四.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综述:

庐山地处扬子江地块(江南古陆)与大别山地块的交接边缘地带,也是北东向郯城-庐江断裂和西北向襄樊-广济断裂交汇带的南缘。

受其影响,庐山各地质时期都具有较大的构造活动性,岩浆活动强烈,混合岩化明显。

庐山山体构造地貌,总体上为次生构造地貌。

人们按照构造地貌类型和空间模型将其分为四个等级:

1、断块山;

2、褶曲构造地貌;

3、断层裂谷地貌;

4、节理构造地貌。

此外还有岩石地貌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遗迹等。

(一)实习目的:

1.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2.了解庐山的概况及庐山地区所看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分布、产状、形成原因,现象及庐山地质的类型(如断层,解理,褶皱等)形成原理等。

3.通过实地考察和老师的讲解分析庐山各种地貌形成的主导原因.

(二)具体要求:

1.注意观察沿途的地貌基本类型,并结合书本的知识分析原因,并且进行较为细致的地质构造、岩性分析,进而描述庐山的褶皱构造、断层构造、谷地地貌、冰川地貌、河谷地貌、山地夷平面地貌、河流袭夺地貌等地貌特征。

2、要求所有的同学在老师的讲解下,学会灵活运用操作罗盘、海拔仪、GPS等地理仪器。

3、查阅整理相关的地质资料文献,了解本区地层分布的规律、岩石的类型和特征、庐山主要地质遗迹。

(三)实习内容

1.庐山的地质概况:

A.岩层和岩性:

庐山南部地层较北部地层老,由元古代前震旦系双桥山群组成,组要岩层由片麻岩,板岩和仰天坪页岩,其东南部还由大片喷出岩和倾入岩出露。

如庐山最高峰汉阳峰(1474m)就是由前震旦纪喷出的变流纹岩组成。

北部前震旦系地层绝迹,而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其主要岩层有五老峰粗粒石英岩(亦大月山粗砂岩)与牯牛岭层。

大月山粗砂岩岩性坚硬,在庐山都成为高大山岭、悬崖峭壁,如大月山、五老峰、大林峰、虎背岭及庐山东南侧和西北侧的断层崖都由此岩层组成。

牯牛岭可以分为俩层:

上层—泥质砂岩或砂质页岩、千枚岩,岩性软弱,多被侵蚀,形成次生故地,如大校场、船洼、西谷、七里冲个小天池等;

下层—女儿城砂岩,岩性坚硬,出露之处多为山脊,如女儿城、日照峰、蚱蜢岭、九奇峰、上霄峰和玉屏峰等。

庐山外围零星出露寒武系以后各地层,第四系地层在山上、山下均由分布,成因类型复杂。

图一、庐山构造地貌和岩性

B.构造:

南部构造较简单,为一地层倾向西北的单斜构造。

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具有复背斜性质,复背斜之脊即大月山之脊,大月山背斜东南侧为三叠泉向斜和五老峰背斜,在大月山背斜与三叠泉向斜之中发育了七里冲次生谷和蚱蜢岭单斜构造;

大月山背斜西北侧为中谷向斜和虎背岭背斜,并发育了牯牛岭、女儿城单斜构造。

在庐山断裂的抬升过程中,由于虎背岭背斜和五老峰背斜被大断层切开错落,虎背斜西北翼、五老峰背斜东南翼分别陷落到九江凹陷和鄱阳湖凹陷,目前而这均呈单斜构造。

南北分界的冲断层线一带,其断层面倾向西北,断层面的东南盘为下盘,西北盘为上盘,上盘逆掩下盘,形成北山掩复南山的形势。

上盘中尚有若干较小的冲断层,重重叠叠,形成叠瓦式构造。

总的局势均为北向南掩复。

2.地貌:

庐山地区的地貌类型多样,成因复杂,地貌景观多样,是地貌实习的良好基地。

本区地貌特征及其发生、发展是新构造运动、岩性和丽水、冰川、风力等歪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2.1构造地貌

庐山山体的构造地貌,总体上为次生构造地貌。

按照构造地貌类型和空间规模,可以分为:

断块山、褶曲构造地貌、断层谷地貌、节理构造地貌四种

2.1.1断块山:

从整体山看,庐山是一个地垒式的断块山。

庐山的东南侧为温泉大断裂,西北侧为莲花洞大断裂,此二者构成了庐山的两条边界大断裂。

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着两条边界断裂大量抬升。

山体受两侧大断裂的控制。

总体走向呈东北—西南向延伸,与大断裂走向相一致。

由于边界断裂分别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收敛,因此,庐山山体在平面上呈中间宽两头尖的纺锤形。

两条边界大断裂均表现为正断层,庐山主体以山体一侧为下盘相对上升,从而形成地垒式断块山,边界大断裂附近则形成陡峭的山崖陡坡。

庐山山体抬升量以中部为最,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递减。

断块山由于两侧的边界断裂分别是由一系列的断层组成,在其控制下山体呈阶梯状发育的特点。

2.1.2褶曲构造地貌:

以庐山中部的九奇峰断裂为界,庐山山体可分为南北两段。

褶曲构造地貌主要发育于庐山北段。

庐山北段的地貌形态主要受复背斜构造控制,以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为主,形成三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即从西北往东南分别是虎背岭背斜、东谷向斜、大月山背斜、三叠泉向斜和五老峰背斜等褶曲构造。

受这“三背两向”构造的控制,加之地层间岩性变化造成差异侵蚀发育了多条近于平行展布的次成山岭和次成谷底,从而形成了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地貌特征。

①背斜山与单斜山

背斜山:

大月山背斜形成于庐山北部地区的最高峰岭——大月山(1453m),背斜发育典型,形态完整,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南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

大月山背斜由大月山背斜的核部构成;

由于受背斜构造的控制,山体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

因中部上升量最大,故该背斜山分别向北东—南西端倾伏。

单斜山:

虎背岭背斜、五老峰背斜与大月山背斜的地质特征基本一致。

虎背岭—大马颈一带的山体,主要是受虎背岭背斜控制形成,出露地层也是南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但是后来受莲花洞边界断裂的影响和剪刀峡谷底的切割,背斜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山体的东北段大华山一带,虎背岭、喇嘛塔一带则被切割、侵蚀发育成单斜山地貌;

与此相类似,五老峰背斜受温泉断裂带抬升山体侵蚀后退以及白鹤涧谷底切割的影响,其东南翼被错开断落,从而在五老峰—梭子岗一带发育形成庐山最典型的单斜山地貌,山体呈北东—南西、近东西向展布。

②向斜谷

庐山北部发育了两列典型的向斜谷,为东谷-王家坡谷地和青莲寺谷地。

东谷—王家坡向斜谷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因受剪刀峡断层错动的影响,在日照峰一代隆起,导致王家坡向斜谷和东谷向斜谷分别向东北、西南倾斜。

东谷向斜核部主要由南沱组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和凝灰岩组成,岩性松软,易受侵蚀,故保留的地层较薄;

而王家坡向斜谷南沱组上部地层已被剥蚀而光,出露的是南沱组中部的地层。

东谷向斜谷在乌龙潭以上发育较好,而向西南牧马场—碧云庵一带受到次一级河谷切割发育不明显,局部甚至出现地形倒置形成向斜山。

青莲寺谷地是受三叠泉向斜控制形成的向斜谷。

③次成山与次成谷

在背斜构造的翼部,相间出露石英砂岩组和长石石英砂岩组,在这个基础上发育了次成山和次成谷。

在大月山背斜两翼岩性相对软弱的南沱组中部之下段长石石英砂岩出露的地方,分别形成大校场和七里冲两个次成谷。

而在有相对坚硬的南沱组中部之上段石英砂岩和砂砾岩出露的女儿城和蚱蜢岭则形成次成山脊。

在虎背岭背斜与东谷向斜之间,则发育了与大校场、女儿城位置相对称的西谷次成谷和牯牛岭次成山。

这些次成山和次成谷均具有两侧坡倾斜不对称的特点(如图二)。

2.1.3断层谷地貌

庐山沟谷主要有三种形成模式:

一是向斜形成的向斜谷,二是岩性软弱易侵蚀形成的沟谷,三是沿断裂、节理密集带侵蚀形成的沟谷。

其中,以剪刀峡发育比较典型。

该谷地主要受剪刀峡断裂控制。

草地坡与牯牛岭、大马颈与虎背岭走向一致,可推断出它们原本相连,但是由于右旋平移断层的作用,发生错动,从而形成了剪刀峡。

2.1.4节理构造地貌

节理构造地貌的发育主要受不同节理组合和构造部位控制。

在背斜核部发育纵张节理和X节理,节理切裂近水平的硬岩层,局部发生岩块崩落而在陡坡上形成凸出的岩块以及凹陷的“洞”或“穴”,如仙人洞。

而自背斜核部的某些部位,因纵张节理发育密集,尽管有坚硬岩层保护,也会被不断剥蚀侵蚀形成地形倒置现象,如芦林湖。

如近水平岩层受多组节理切割,岩块周围被侵蚀崩塌中部剩余部分形成“塔状”地貌,如我们观察到的虎背岭的核部。

在与褶皱构造现象垂直的横张节理密集带部位,因破碎易遭侵蚀常发育横截背斜山或次成山的小河谷,如汉口峡等.

2.1.4岩石地貌

庐山北部地区特殊的地貌不仅仅是褶曲地貌的作用,软硬相间的岩性地层组合则为外力侵蚀提供了条件,最终形成岭谷相间、近乎平行展布的空间。

以下为庐山地区著名的岩石地貌景观:

⑴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虎背岭背斜核部,岩层产状近水平,岩性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千枚岩,比较软弱,有利于岩石的风化、侵蚀和崩塌,形成最初的岩洞,后又加上人为的作用最终形成。

⑵天桥:

可清楚看到河流循断裂或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流水强烈下切侵蚀,谷坡近于直立,形成嶂谷。

由于这里的岩层产状近于水平,节理发育,下面的岩层受到河流侵蚀、崩塌,上面的岩层则横空伸出,看起来似一天然石桥,称为“天桥”。

2.1.4流水地貌

庐山自第三纪形成夷平面及之后新构造运动切割抬升以来,遭受了长期流水作用,不同地带形成了不同的流水地貌类型和特征。

⑴宽谷与峡谷

庐山的河谷形态自山上到山下,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特点。

就庐山本身的河谷而言,可分为四段:

上段表现为宽谷,中段为宽谷中套有V型谷,下段表现为峡谷,出山麓段大部分为深宽谷,个别为峡谷。

上段与中段之间形成裂点。

宽谷(U形谷)多适应地质构造,与地层或构造线走向一直,谷地形态一般谷地宽浅谷坡平缓,代表河谷发育的老年阶段,属于庐山抬升前的老谷地;

峡谷(V形谷)谷地深切,谷坡陡峭,有的成阶梯状,发育多级裂点和瀑布,代表河谷的幼年和青年期;

谷中谷表现形态是宽谷中嵌套发育V形谷,代表了河谷从幼年像青年发育的过程。

在望江亭我们具体观察了剪刀峡的发育情况,剪刀峡从北向南依次为宽谷—V形谷—大V形谷—谷中谷,其中在宽谷和V形谷之间存在一个裂点,说明庐山在此发生抬升。

⑵裂点:

庐山地区的裂点根据成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为旋回裂点,二是构造裂点,三是岩性裂点。

①旋回裂点是由于庐山第四纪山体抬升,山麓河流的基准面相对下降,山间河流复活溯源侵蚀河床下切形成的。

如大校场谷地裂点。

②构造裂点是河谷下切中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带造成的裂点,由于此种裂点波折落差大常形成瀑布叠水。

如三叠泉瀑布、王家坡瀑布等等。

③岩性裂点则是由于河谷上下段的岩性软硬不同形成的,也可以形成叠水瀑布,如秀峰的龙潭瀑布等。

⑶河流袭夺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众多的河流袭夺的现象,主要有汉口峡、如琴湖、芦林湖等地。

河流袭夺六大要素:

被夺河,袭夺弯,袭夺河,反向河,断头河以及风口。

且在风口处常常存在棕红色网纹泥。

庐山地区一般是流向东南或西北的河流袭夺流向东北或西南的河流,并使水系发生变化,变平行水系为格网状的水系。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庐山山体抬升之前,地面发育已处于成熟阶段,河谷循较弱岩层发育,故流向呈东北或西南向;

当山体大量抬升,流向东南或西北的河流由于流路短、比降大,再加上沿断裂或垂直节理发育,下切、溯源侵蚀强烈而迅速,以致袭夺东北或西南流向的河流。

2.1.5冰川、泥石流地貌

庐山及其外围地区是否发生过冰川作用,目前还存在着分歧。

现根据李四光教授在庐山地区研究所提出的第四纪冰川和冰川地貌作一简单的介绍。

据冰川作用遗迹,李四光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作用,并划分为三次冰期:

即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

但是,目前,以施风雅、李吉均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则对李四光教授的冰川观点进行了挑战。

以下为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交流的部分观点:

首先,此处的岩石巨大,假设根据冰川学说,要搬运如此巨大的石块,必须有65m高以上的冰川才能搬运,但是大校场谷地比较浅,在高差上不符合。

而且,我们并没有看见冰川常见的长条擦痕,砾石的排列一直堆积到谷地的最上源,也不符合冰期物的堆积特征。

其次,此处土壤颜色明显偏红,代表土壤是在湿热的环境下氧化形成的,铁锰结合,含量比较高,并且具有明显的层理,是典型的湿热环境下流水沉积而成。

巨大的砾石并非冰川搬运,而是冰原环境下融冻作用形成的。

由于冰冻寒冷,造成物理风化崩解,岩石受冻崩塌。

所以我个人认为泥石流学说比冰川学说更有说服力。

2.2具体实习内容

9月5日下午:

庐山气象站:

9月5日下午,冒着霏霏细雨我们登上了位于牯牛岭镇上的气象站,这里是牯牛岭的最高点,本来老师是打算带我们上去看看庐山的地貌构造的,但是由于下着雨,山上雾气比较大,我们并没有看到。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月照松林。

月照松林:

月照松林位于牯牛岭脊背之间,倚靠东西两谷高处。

在月照松林,通过老师引导、自己观察、小组讨论,得出以下的结论:

牯牛岭的岩石岩性以沉积岩为主,其中,砂岩、石英砂岩占有较大比例,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上午:

西谷、飞来石-如琴湖-花径—锦绣谷-天桥-仙人洞

西谷飞来石

6号我们最先到达的是西谷飞来石,老师给我们介绍的最多的莫过于其是庐山冰川作用的重要证据。

因为飞来石上有冰川作用的证据:

比如飞来石上有冰川擦痕。

当然庐山上冰川作用的证据还有:

冰斗大月山西北坡的大坳冰斗。

U形谷:

王家坡U形谷,七里坪U形谷以及大校场U形谷。

冰窖:

它是冰川发源处存储冰雪的凹地,如东谷、西谷

冰川悬谷:

如莲谷

羊背石:

庐山白羊嘴存在羊背石

图三、西谷飞来石

如琴湖

如琴湖利用西谷深洼,拦天桥上端谷口筑坝而成,湖与花径组合一体,成为丰姿幽雅的胜地如琴湖建于1961年,面积十一万平方米,蓄水量为一百立方米,浩浩荡荡又不失秀丽雅致。

因湖岸曲线玲珑,湖面酷似一把媚人的小提琴,加之湖边的石上有古人刻的“如琴”二字,微妙的结合,更具深意,故名“如琴湖”。

湖半边近靠花径园内,又叫“花径湖”。

由于湖坐落在西谷,又称为“西湖.

锦绣谷:

锦绣谷是庐山风景区中著名的景点。

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

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

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由麻岩组成,虽抗蚀能力较差,但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切割形成陡峭的山坡和险峻的山峰,层峦叠嶂,峡谷深邃。

庐山南部主要是沿温泉断层、庐山垄断层和通运断层不等量上升形成的长方形断块地貌。

断层延伸方向与五老峰、鄱阳湖延伸方向一致,大断层至少有两次断裂,呈阶梯状,因为庐山经过三次断块抬升,与庐山北部的三个裂点相对应。

其中尤以庐山垄断层与温泉断层之间的断块上升量为最大,汉阳峰就位于其上。

断块西侧沿庐山垄断层发育了庐山垄峡谷。

该谷地平直,谷坡陡峭,为一典型断层谷。

断块上的河流多与断层崖走向或庐山垄峡谷直交,表现出断块山地的水系特征。

庐山垄断层与通运断层之间的上升断块,上升量较小,山脊高度由1300余米向西南递减。

图四、锦绣谷风景

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虎背岭背斜核部,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岩层产状近水平,岩性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千枚岩,比较软弱,有利于岩石的风化、侵蚀和崩塌,形成最初的岩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

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

仙人洞的成因从地貌学上讲是因为所处在西北的构造运动带,下层岩性叫上层岩性疏松,易被侵蚀。

后天人为挖掘也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图五、仙人洞外景

9月7号

乌龙潭

印象深刻的乌龙潭位于东谷山冲底头,两山夹峙,中为一线幽涧,树木交翠,绿荫掩映。

潭上平列着一排一丈多高的巨岩,彼此乱杂形成瀑床,泉源来自长冲、芦林之水,终年流不间断,水分五股从隙缝中轻飘而下,就象五把灿烂银梭斜立崖前。

下端潭面平阔不深,河水清澈,是观瀑佳处。

潭旁石上刻着“龙泉”二字。

从地貌学上,乌龙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位于两个断裂点。

图六、乌龙潭

芦林湖

芦林湖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海拔1040米的东谷芦林盆地,故又称东湖。

从黄龙寺沿石阶曲径上行约20分钟,便到芦林大桥。

一路密林蔽日,树干高耸挺拔,夏日人行其间颇感凉爽。

芦林大桥高30米,桥坝一体,拦水成湖,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荫秀谷之中,在缥缈的云烟衬托下非常美丽。

在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川期,当时这里是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

芦林湖四周群山环抱,苍松翠柏,景致优美。

此处原是芦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芦林谷地,介于玉屏、星洲两峰之间。

1954年在二峰间筑坝蓄水,次年建成。

大坝高32米,长120米,宽12米,全湖面积约9万平方米,蓄水120万立方米。

湖水洁净清澈,碧清如镜,山色倒影,相映成趣。

湖心有两小亭,外观秀丽、精巧,为湖面增光添彩,内则分别用作汲水塔和溢洪道。

芦林湖所蓄之水目前为庐山牯岭镇1.3万居民的主要水源。

在地貌上,芦林湖是一处典型的地形倒置,位于大月山背斜的西北翼。

同时,芦林湖是庐山第二个著名的裂点,海拔在1030米。

芦林湖还是另一河流袭夺地点,它是由大校场发育切穿女儿城砂岩形成。

图七、秀丽的芦林湖

9月8日

上午:

大月山

我想大月山我是永远都不会忘了的。

记得第二天我们站在五老峰隔着青莲谷遥望大月山时,都不敢相信我们曾翻过这座山。

真的觉得好有成就感。

大月山是夹在大妈颈和五老峰两个大背斜之间较小的背斜,都是燕山运动构造时期形成,在此之后,区域地貌主要受外力作用。

第四纪时期,庐山地壳抬升,发生断裂,大马颈和五老峰与断裂平行,大马颈仅西南部随断裂抬升,五老峰则是东北部段随断裂抬升,最后变成今天的单斜构造。

是一处典型的背斜构造,其背斜发育典型,形态完整。

三叠泉

有句俗语是:

不到长城非好汉,而我想说的是不下三叠泉非好汉。

200多级台阶,那么的陡,看着就让人心惊胆战。

三叠泉又名三级泉、水帘泉,古人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誉为“庐山第一奇观”,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