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和参考题答案一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1661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和参考题答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和参考题答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和参考题答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和参考题答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和参考题答案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和参考题答案一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和参考题答案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和参考题答案一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和参考题答案一Word文档格式.docx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

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1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①窃:

偷偷地;

②辄:

就;

③痴:

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

坦然;

⑤挞:

用鞭子打。

⑥曷:

同“何”,怎么,为什么。

  2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①啖:

吃。

②出:

驱除。

  2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

(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①自:

从。

②是:

这。

  2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记述;

议论。

  5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1、解释“度”字

(1) 

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2) 

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

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1.

(1)dú

o量(长短)

(2)dù

尺寸\尺码(3)dù

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吾一瓶一钵足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二.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

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3.对比,立志。

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字义。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居:

如入鲍鱼之肆 

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

近朱者赤, 

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居:

一起店铺

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3.近墨者黑4.(言之成理即可)

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

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2(略)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2.

(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

非然也。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

①惟弈秋之为听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2.C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

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为: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说: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八.1.

(1)替\给

(2)通“悦”,愉快\高兴(3)喜欢\喜爱

2.滥竽充数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

领导昏庸,优劣不辨。

4.(略)

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

①逆:

违抗 

②不信:

不诚实,不可靠。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 

〈4〉曾子之妻之市 

( 

〈5〉学而时习之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

九.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①助词,无义②它,代狐狸③它,代缺点或错误④到⑤它,代学过的知识⑥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

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还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勿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

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

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

请你举出两个来。

(1)

(2)

十.1.

(1)卖

(2)助词,无义(3)同时存在2.

(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

(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

3.自相矛盾4.瞠目结舌目瞪口呆5.(略)

十一.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一1.

(1)逃跑,奔跑

(2)放下(3)希望(4)被

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

3.守株待兔4.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

这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

十二.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非徒――不仅只是。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今日病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十二1.担忧劳累赶去放弃2.

(1)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

(2)(这样做)不只是毫无益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

3.拔苗助长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十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我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

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固——固然,本来的意思。

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

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我能为之足

(3)蛇固无足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十三1.

(1)将要

(2)替、给(3)本来(4)失去、得不到

2.

(1)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蛇添足4.为人处世,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起,于是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否则,对人对事,总是有害的。

多此一举,往往会让你失去很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十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⒈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十四1.到它,代剑可是,但是2.

(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

(2)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

 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4、(略)

十五、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 

(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4)童子方欲弹黄雀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十五1.展开夺取(这里有“捕捉”的意思)抬(起)正

2.

(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拉开弹弓)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

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十六、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

奈地坏何?

晓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2)因往晓之

(3)其人舍然大喜

(1)奈何忧崩坠乎?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

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忧天”的杞人的?

十六1.

(1)通“无”,没有

(2)告诉,使人明白(3)放心的样子2.

(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

(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

3.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没根据更没必要忧愁的人。

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

4.(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