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财政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1604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财政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比较财政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比较财政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比较财政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比较财政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财政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x

《比较财政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财政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财政学概论教案Word下载.docx

如同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美、日、英、法等国家,在财政杠杆的实际运用方面就存在着差别,而我国和其他一些小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不相同。

正因为财政的这种共性,使比较成为可能,财政的特性使比较有必要。

财政这种共性和特性的存在就为比较财政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

如何给比较财政学下一个定义?

财政是国家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所进行的分配活动;

财政的本质是这种分配活动所体现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而进行的财政分配活动所反映的分配关系。

比较财政学,顾名思义,就是比较不同国家财政分配关系得一门科学。

它所比较研究的对象,从纵的方面看,可以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从横的方面看,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社会性质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也可以是具有相同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

具体到我们讲授的内容主要是中西财政的比较。

二、为什么要研究比较财政学?

有两点理由: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可以说,当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还受制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策;

反过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策也必然的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

经济的国际化带动了财政税收的国际化。

因此,各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比较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在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这种需要就更加迫切。

2.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有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完善,因此,学习、借鉴其他实行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税收方面的通常做法,无疑对我国来说是一条捷径。

三、怎样学习比较财政学?

1.比较的对象:

同一时期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财政之比较。

即中西财政比较(西方指英美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

我国的财政,主要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

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财政,主要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因此,没有现成的市场型财政样本。

此外,我国的市场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在很多方面还残留着计划经济的痕迹,而且,只有深入剖析计划经济的弊端,才能真正抛弃之。

既然是中西财政比较,这里就有一个对待西方财政学的态度问题,我们认为应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态度,既不赞同排斥一切,也不赞同全盘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拿来分析比较、取长补短、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2.比较的内容。

以双方教科书为主。

即西方财政学与社会主义财政学的比较。

具体到本课程的内容安排,每一个问题都包括三方面内容:

(1)指出双方同异指出,放在一起比较,而不是将各自的内容罗列。

(2)详细分析和探究导致差异的原因。

(3)对西方财政的可资借鉴之处提出看法。

3.比较的方法:

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

第二节中西财政同异的简单总结

一、中西财政的相同之处

主要有:

(1)都是建立在现代经济之上的财政。

经济决定财政。

现代财政就必须建立在现代经济而非自然经济之上,我国除农业外,其经济的主要部分已基本实现现代化。

(2)都以国家预算作为基本的财政制度、形式和内容。

即双方财政的基本部分都处于国家预算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之下。

(3)都以货币作为财政收支的手段。

二、中西财政差异

1.生产力状况的影响。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人均GNP比较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距很大,决定了发展型财政与发达财政的差异。

由此也决定了我国税制以流转税为主,西方以所得税为主;

我国财政大体上只为城市地区提供社会保障,西方则不以城乡来划分;

我国城市和工业的建设长期由财政包下来,农村由自己内部力量积累等。

2.所有制的影响。

据定了我国公有制财政与西方私有制财政的差异。

(1)改革开放前,全民所有制在我国经济中占支配地位,西方则是私人经济,这就决定了双方的利润上缴是否成为财政收入主要形式的区别。

(2)改革开放后,我国所有制结构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西方则还是以私有制经济为主。

如何看待双方国有经济?

一是国有经济相对规模不同,二是我国国有经济是经营性、盈利性的,而西方则是非经济性、非盈利性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财政是双元财政,而西方财政仅是公共财政。

3.经济体制的影响。

决定了计划型财政和市场型财政的差异。

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大企业,各个企业是其车间单位,国家财政是大企业财务。

西方国家的市场对经济运行发挥着基础性和主要的作用。

传统计划经济运行的特征:

经济发展→经济过热和比例失调→经济调整→经济紧缩→经济正常→经济发展…(经济过热症、供给短缺)。

西方市场经济:

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经济危机症、过剩经济)。

4.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立法、司法、行政三者关系表现为政治权力集中在行政部门,选民和各级人大的决定能力不同于西方。

西方在代议制民主形式下,多党轮流执政,议会与行政、司法分享政治权力,选民和议会对国家政治事务影响很大,所以西方财政学中存在社会抉择理论。

从政治体制上看,我国中央集权程度高于西方,决定了我国地方财政难以成为一级独立的财政。

5.意识形态和经济理论。

我国财政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国家学说是我国财政理论的重要部分,西方财政则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决定了税收公平观及财政支出结构都与我国不同。

6.主流学说的不同。

“国家分配论”与“公共经济论”的不同。

第一章基本理论

重点:

1。

关于什么是财政的回答,我国是主张国家分配,西方财政主张公共经济。

对于两种不同观点各自所包括内容、差异的表现、以及西方公共经济论对我国财政理论的启示都要真正的理解并加以掌握,尤其是要理清西方公共经济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这是理解我国财政改革目标模式是双元财政的前提。

2.关于财政主体的界定,国家分配论中的“国家”,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

公共经济论中的财政主体,则是社会契约意义上的“政府”。

对阶级国家和公共国家的不同内容、差异原因要理解并掌握。

这是分析中西财政若干差异很重要的一点原因。

3.关于财政对象的中西差异,表现为社会产品分配与公共产品供应。

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产品与公共产品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在此基础上,着重掌握公共产品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难点:

关于财政定义的理解以及公共经济论对我国的启示。

重点是公共财政与双元财政问题。

2.公共产品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3.关于财政目的上的国家需要与公共需要的差异。

国家需要与公共需要内涵的异同问题。

基本概念:

1.公共财政与双元财政,阶级国家与公共国家,社会产品与公共产品,国家需要与公共需要,财政职能与政府经济任务。

基本要求:

本章内容是比较财政学的重点,关于财政定义、财政主体、财政对象、财政目的以及财政职能的中西差异都要全面掌握起来。

不仅能指出在上述方面中西财政的差异表现,而且能分析出导致差异的原因,对公共经济论、公共产品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要重点掌握。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基础理论方面的中西财政差异能够全面掌握。

第一节财政定义:

国家分配与公共经济

我国财政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而西方的主流观点则认为,财政就是公共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

一、双方同异

早期的西方财政理论,就是从国家或政府角度论述财政问题的,尤其是德国的官房学派和历史学派的财政论著就更是如此。

可见,从国家的角度看待财政概念问题,并非是我国财政学界地凭空创举。

然而,我国的国家分配论又与西方的国家财政观有很大不同,即我国的“国家分配”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国家学说基础之上的,而西方的“国家财政”关则是不可能以此为理论基础的。

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国家分配论尽管在形式上与西方当时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容和结论,以及分析方式和逻辑思路等方面,都是迥然相异的。

国家分配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关于财政的产生问题。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财政的产生

2.关于财政与国家的关系。

财政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消亡而消亡,即财政和国家是相依为命、共存共荣,财政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3.财政的基本要素。

包括主体、客体、目的、形式四要素。

4.财政的本质。

“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国家”和“分配关系”缺一不可。

西方财政学界关于“财政”概念的分析,是从对市场失效的分析开始的。

市场失效有以下几种类型:

1.公共产品。

2.外溢性。

3.规模报酬递增。

4.社会分配不公。

5.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上述各类市场失效问题都是市场机制本身无力解决的,此时需要有公共的或集体的介入,以非市场价格机制的方式干预,这就证明了在私人经济存在的同时,也必然需要公共经济的存在。

中西财政在关于“什么是财政”问题上的主要差异有:

1.基本思路的差异。

西方财政学遵循的分析思路是:

市场有效运行→市场失效→公共的或国家的介入→公共财政。

这里市场有效运行是分析的起点,与我国财政学以原始社会末期为起点是完全不同的。

2.与国家的关系不同。

西方财政学没有强调国家在财政分配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

3.与市场的关系不同。

公共经济论鲜明的表现出直接立足于市场经济的一门学说,其首先强调的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所分析的若干市场失效状态,也只是在这一前提下的“天然”失效,而最后关于财政的定义,也是从市场失效的角度得出的。

而国家分配论关于财政的定义,没有或者至少没有直接与市场经济相联系。

4.分析的内容不同。

国家分配论丛国家履行其职能的角度来分析财政问题,这样,财政的活动范围和内容是以国家的职能为界限的,而公共经济论则将财政的范围的内容局限在弥补市场失效的界限之内。

5.分析的理论基础不同。

国家分配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

而公共经济论是以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之上。

二、差异析源

1.不同经济理论的决定作用。

国家分配论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西方财政学的发展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背离,从穆勒开始,抛弃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经过杜普埃特、埃奇沃斯转到边际效用价值论上来,此后经过威克塞尔、皮古、凯恩斯至萨缪尔森等,形成了一整套与马克思主义完全不同的财政学说体系。

2.经济体制差异的影响。

国家分配论其主流地位是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确立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此它不可能反映市场经济的内容和要求,改革开放后,国家分配论反映市场经济的内容增多,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只有公有制成分,若按公共经济论口径,所有经济活动都属于公共经济范畴,无异于取消财政。

公共经济论的产生,是由所处时代背景决定的,《国富论》1776年发表,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30年,距光荣革命90年,市场受到残余封建制度的重商主义束缚,此时市场不再需要国家保护,而是自由发展,这样公共经济论就基本转到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借鉴意义

西方公共经济论对我国财政理论的启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公共财政问题的认识,一是对于我国双元财政的认识。

所谓公共财政,指得是为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或类型。

它具有以下涵义:

(1)它是一种政府的分配行为,因而它也是财政,这是公共财政与其他财政类型的共性。

(2)公共财政类型仅存在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公共财政。

有无与市场经济的必然联系,是公共财政与其他财政类型的区别所在。

(3)它是“公共”财政,不是封建制国家财政,带有很强的私人财务性质的财政。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能是盈利性的市场运营主体,不能参与市场的盈利性竞争,决定了公共财政的非盈利性。

此时政府和财政的任务,是对所有的市场运营主体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5)其活动范围只能限定在市场失效领域内。

(6)分配规模应由市场决定,过大的财政规模导致市场发展规模和速度不应有的压缩,而过小的财政规模责难已提供市场正常运转所需服务和各种必要条件,,因而财政规模应保持在市场要求的适度规模上。

(7)公共财政的主体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其分配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

这一分析,既舍弃了公共经济论的“经济”管,而保留了我国的国家分配馆,又吸收了其“公共”观,形成了我国自己的公共财政的定义。

近20年来,我国企业和个人已愈益具有了独立的市场运营主体身份,我国财政也从原来的税收和利润上缴两种形式并重,转到大体依靠税收形式上来了,同时我国财政支出也大体上退出了盈利性投资领域,而着重承担行政事业费用和公共性投资。

这些都是我国财政在改革推动下,正逐步向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类型的转化。

关于双元财政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与西方国有经济的根本差异在于,西方国有经济主要是非盈利性的,而我国国有经济则主要是盈利性的。

作为盈利性的国有资产所有者,我国政府必然以所有者的身份从盈利性国有企业集中部分税后利润,又以所有者身份进行盈利性投资。

这类政府分配活动不是公共财政活动,因为它仅服务于国有经济,其收支仅是对国有企业发生的。

这种以国有资产所有权为基本依据而形成的政府分配行为,就是国有资产财政,它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

它与仅以政治权力为基本依据而形成的政府分配行为,即公共财政,从市场角度看是根本不同的。

因为国有资产财政分配主体,是作为盈利性资产所有者的政府,其活动是在市场有效运行的领域内,其收入只能采取各种资产收益形式,其分配目的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对独立又统一的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元财政模式。

其中公共财政解决了政府和财政弥补市场失效,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问题,而国有资产财政则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我国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直接进入市场开展盈利性活动,以保证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保值增值发展壮大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天然存在着市场失效状态,因而整个经济是由市场部门和非市场部门组成,在私有制基础上,西方的市场部门天然就是私人资本的活动领域,而非市场部门天然就是政府及其公共财政的活动领域,其中包括非盈利性的国有经济。

在公有制基础上,我国除了非市场部门是政府公共活动的领域外,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也进入了市场领域。

这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不同于以往任何财政之处在于,其内部包含了非盈利性和盈利性两终究市场经济而言性质相反的活动内容,所以,双元财政是我国财政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财政主体:

阶级国家与公共国家

一、双方同异

中西理论实际上都是以国家或政府为财政活动主体的。

但国家分配论中的国家,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正因如此,西方财政学大体上就是以“主要研究政府的开支和筹资活动”为内容的。

在我国财政学中谈的只是国家手指,而在西方财政学中,除了使用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等词之外,也同时较多的使用“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等词。

二、差异析源

1.不同国家学说影响。

西方依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认为国家是公共国家,是个人基础上经由社会契约而产生的社会机构。

这种国家学说适应着资本在市场上平等竞争,资本和市场对国家的约束、限制和决定等根本要求,直接与政府为资本和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客观要求相一致,这样,西方的国家活动是公共活动的一部分,西方的财政活动也就是一种公共活动。

而这种公共性,又是以追求自身私利的个人为基础的,是个人的联合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因而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理论基础是十分自然的,这样,我国的国家是阶级国家,此时的国家尽管也有一定的公共性,但阶级性则是基本和主要的。

2.不同的概念影响。

国家和政府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国家除了包含政权机构外,还有全体国民的涵义。

而政府通常是指政权机构中的行政部门。

因此,从政权组织角度看,国家的涵义有时大于政府,这就是政府只是国家政权机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行政部门,它与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同为国家的组成部分;

但国家涵义有时则小于政府,这就是西方的国家大体上指的是中央政府,而不包括地方政府。

3.不同的经济体制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只是国家的附属物,这就可以在财政活动中忽视企业和个人的存在,仅考虑国家主体就行了。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西方的企业和个人既是经济活动的独立主体,又是决定整个经济活动的根本因素,不仅私人经济是由私人资本独立进行的,而且公共经济也表现为是由私人资本缩根本决定和约束监督的。

三、借鉴意义

1.我国理论关于财政的国家主体问题的分析,有其完整性和严密性。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地方财政已愈益显示出独立性,地方预算已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中央预算了。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包括各级政府,但国家指的是中央政府,此时继续将具体的财政活动成为国家收支是欠妥的。

为此主张在分析总体财政活动时,使用政府收入、政府支出、政府赤字等词,只有当分析中央财政问题时,才是用国家收入、国家支出、国家预算等词。

2.西方财政学对于政府职责的分析,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政府职责和财政活动范围的历史演变状态。

在自由市场时期,西方政府和财政最初介入的只是对外防卫扩张,对内维持秩序,以及提供公共工程和公共设施等活动。

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放任的市场逐渐的表现出难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稳定等,这就要求政府介入社会公平和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失业、通胀等调控。

这对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和财政的职能界定有所启发。

第三节财政对象:

社会产品分配与公共产品供应

国家分配论主张,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

所谓社会产品,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C+V+M三部分。

西方的公共经济论,是以公共产品为其作用对象的。

公共产品的内涵具有以下规定性:

(1)消费时的非排他性和非对抗性。

(2)是相对于个人产品而言。

(3)大体上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4)区分是从物品的自然属性上着眼的。

(5)国家或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公共产品。

双方的共性微乎其微,主要差异如下:

1.社会产品和公共产品概念差异主要有:

(1)社会产品仅指物质产品,而公共产品不仅包括物质产品,更主要的还是指各种公共服务。

(2)社会产品是全社会性的概念,而公共产品是相对于个人产品而言。

(3)两类产品都涉及到产品的生产、提供以至消费,但从概念的形成上看,消费对于公共产品具有重大的意义,而社会产品则不具有此意义。

2.双方财政的作用范围不同。

国家分配论主要涉及剩余产品的分配问题,集中在分配环节。

而公共产品论中的公共产品供应问题,则回答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

3.财政作用对象问题在双方财政学中占有不同的地位。

我国财政学关于社会产品分配的分析,仅是国家分配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主要的核心内容则是关于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在西方财政学中,公共产品论则占有核心地位。

正是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及其收费的角度看待财政问题,才形成了此书。

1.经济体制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集中全社会几乎所有的人才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是以相当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因而次时首先要解决的是物质财富过于贫乏的问题。

当时国家着重进行的是工农业生产,而非物质生产性的第三产业不仅原本就不发达,而且还遭到人为地严重压抑,就是当时的经济任务基本上只是发展物质生产的典型表现。

这种经济现实就是我国的经济理论,其中包括财政理论,将注意力几乎只集中在物质产品即社会产品上的根本原因。

进一步看,当时国家除了控制和安排着企业与个人的经济活动外,其直接进行的经济活动,就是通过财政集中并安排了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即财政的核心活动内容,是对社会产品中的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财政理论强调财政的分配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的根源。

西方建立于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政府,基本上不直接进行物质生产性活动,因为那是私人资本和市场的事,西方政府的职责基本上只局限于为私人资本的市场运营提供非物质生产性的公共服务上。

这就决定了西方财政不能仅将眼光盯在物质产品上,而应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非物质生产领域。

进一步看,西方社会早已解决了物质财富过于贫乏的问题,此时人们所注重的除了物质生活外,还包括了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享受的内容。

这就产生了对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直接考察与评价要求,此时“社会产品”一词就难以承担这一任务了。

“公共产品”概念的提出,正是顺应这一要求的结果。

2.经济理论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了亚当·

斯密等人的非生产性国家观,这就是我国财政学在探讨国家与财政关系是的基本观点之一。

“社会产品分配”一词,将财政局限于物质产品分配的界限之内,就不会产生国家的活动也是生产活动的结论,而与非生产性国家观相一致。

西方的“公共产品”一词并不仅限于物质产品范围,公共产品论研究的是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的整个过程,这是与西方理论界将国家视为是生产性的观点是一致的。

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否定了亚当·

斯密等人关于劳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理论。

19世纪德国的新旧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国家是生产性的。

其后边际主义的财政理论,则更是从价值论的基点上证明了国家活动的生产性,这就为将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视为是一种生产活动,公共服务视为是一种产品即“公共产品”,整个政府收支活动视为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即公共经济活动,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公共产品有着鲜明的市场经济烙印,而公共产品论则包含着强烈的市场经济内容。

具体来看,其可资借鉴之处在于:

从活动终点考察财政。

公共产品论将分析的视野,从单纯的财政收支拓展到支出所提供的服务上,使得西方财政理论真正延伸到了财政活动的终点上。

至于我国财政理论,无论是那一流派,其对财政的分析都只集中在和局限于社会产品或剩余产品分配的研究上。

财政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根本的是体现在政府通过产品分配为整个社会及其成员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上。

简言之,财政活动最应受到重视的是“产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