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安城市发展高层论坛主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西安城市发展高层论坛主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西安城市发展高层论坛主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4.3亿元,增长25.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12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实际增长13.3%和12.1%。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前移,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排第6位,创造了西安近10年来经济增速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的最高排名。
随着2008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等指标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西安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实践值得认真总结。
我们认为,西安的发展没有复制东部发达地区同类城市的轨迹,从客观上来说,西安发展的环境与当初东部发达地区同类城市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既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等有利因素,也有市场竞争加剧、市场进入壁垒加大、要素市场不完善等不利因素。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形势、新的机遇,西安集中发挥了一个具有良好基础条件的城市的后发优势,实现了一个城市价值的加速兑现。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
这也意味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推进的新时期。
近些年来,全国各个城市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开始全面转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型,发展重心从经济增长向社会发展、民生改善转型,区域发展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型,空间布局从不均衡向均衡转型。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环境变化,使得这种转型显得更加迫切。
当前,西安市面临着赶超先进与推进城市向科学发展转型的双重任务。
面对这个双重任务,西安必须探索出一条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对内陆许多城市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基于西安市这些年的实践,我们将西安的发展实践和即将进行的各种尝试概括为“以加速转型促进跨越式科学发展”。
我们认为,“以转型促发展”的思路是西安的正确选择,西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应该继续按照这一思路指引的方向,着力推进指导思想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战略转型,这是西安继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具体来说,推进城市转型来自三个方面的需要,分别如下:
(一)加速指导思想转型,树立为科学发展而竞争的意识,是内陆城市积极探索跨越式科学发展新模式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各城市具有的要素禀赋、基础设施、市场发育、产业基础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各个城市都以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为主要目标,努力为“经济快速增长”而竞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改变了城市竞争的标准,各城市开始为“又好又快发展”而竞争。
如果按照实现温饱水平、实现总体小康水平和实现全面小康水平三个阶段的划分标准来衡量,将存在两类科学发展模式:
一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试图采用“跳跃式”发展模式,跨过总体小康阶段,实现从温饱水平直接到全面小康的科学发展;
二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采用“演进式”模式,实现从总体小康自然过度到全面小康的科学发展。
可以肯定地说,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具体模式,尽快建设成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任务。
无论是“跳跃式”,还是“演进式”,都希望尽快实现科学发展。
如何快速实现科学发展、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是未来城市竞争的关键。
如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迅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快速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改善民生、快速优化生态环境、尽快建设和谐社会,成为科学发展观对城市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具体要求。
近些年,西安市实现了指导思想转型,提出了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战略目标。
200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确定了西安“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宜居城市为核心,以凸显城市特色为骨架”的发展思路,提出了“逐步把西安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
未来一个时期,西安市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围绕着统筹区域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城市;
合理配置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等核心任务,努力把规划的宏伟蓝图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
(二)加速经济结构转型,承接产业转移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并举,是迅速提升西安工业化水平的现实需要
根据我们提出的工业化理论分析框架和评价模型,我们对西安的人均GDP、各次产业产值比、制造业增加值比、城市化率以及产业就业比等五个指标进行了具体分析。
总体而言,西安的工业化水平处于从中期向后期加速推进的时期。
在这个推进过程中,突出重化工业化特征是西安当前这个阶段的现实任务,而突出重化工业化特征对西安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全市主导产业中的比重。
实际上,对于一个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来说,如果没有发达的工业,很难有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国产业发展的地理集中化格局正在发生转变,典型表现就是沿海企业和外商投资出现了明显的“北上西移”态势,各种发展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扩散效应正在形成,这给西安发展工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对于内源发展能力缺乏的西部地区来说,深刻认识这种变化对于西部工业发展的意义,充分把握和利用东部资本和产业转移蕴含的机遇和力量,吸引各类资本及其它传统产业实体到西部地区投资建设,参与西部工业园区建设、旧城改造、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国外和东部地区制造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仍将持续较长时间。
从人均工业产值指标看,2008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均工业产值还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可以看出,未来西部地区吸收工业资本实现工业快速增长的空间巨大。
因此,西安必须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
西安必须通过工业强市来提升工业化水平。
这些年,西安的总体快速发展,与抓住这次机遇直接相关。
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有着雄厚的科技实力及较好的制造业基础,特别是西安的产业结构契合当前外商投资热情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等领域。
目前在西安落户的跨国公司500强已达到80多家。
单以西安经开区为例,2004-2008年累计吸引国际国内各种项目370个,总投资超过400亿元,引进项目数和项目投资规模逐年加速递增,已成为陕西承接国际国内装备制造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但是,西安的跨越式科学发展不仅仅是简单地承接产业转移,必须有自己的明确的产业升级战略。
因此,西安还必须要确立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战略,这是西安经济结构转型提升、促跨越式发展的正确选择。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是西安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化水平的关键和突破口,也是未来西安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现代制造业,才能带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人均创值能力和收入水平;
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才能加速城市化进程,带动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城市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是未来西安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典型特征。
(三)加速城市化战略转型,注重培育和发挥西安和以西安为核心的城市群的规模集聚作用,是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土地空间价值的提升,这就需要城市化战略转型。
我国大部分地区过去采用了粗放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土地、资源、环境、交通、居住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负面效应。
特别是以“土地城市化”政策驱动的城市化战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实际上,在信息网络社会和新经济时代,由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等集聚形成的新型园区,应当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新的空间载体。
例如,同样是推进工业化,新加坡发展工业45年了,还有40%的工业土地储备,而深圳在发展工业25年后就无地可用了,这充分表明了我国产业实施集约发展、清洁发展、优化发展的重要性。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和都市圈,已经探索出了这方面的新经验,如在长三角地区,苏州工业园的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高达15亿美元,园区本身演化为先锋意义的“国际技术产业城市”。
这类城市的产业空间重组,已经从“腾笼换鸟”上升到“筑巢引凤”的新阶段。
对于西安而言,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化战略,不是“腾笼换鸟”,而是“筑巢引凤”。
根据2008年的数据,西安的城镇化率为66.1%,虽然与北京、上海和天津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在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前列。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有量的扩张,更要实现全面提升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水平。
对于西安来讲,既要保护古都,又要保持城市的增长和发展,西安必须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空间。
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按照“以大带小”的原则,强调我国区域发展要“以增强综合承载力为特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群,培育新的增长极”。
因此,西安需要加快城市化战略转型,拓展西安城市的空间,培育和发挥西安城市和西安城市群的规模积聚效应,提升城市化水平。
正是考虑到这种城市化战略转型的需要,西安第四次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重心北移、跨过渭河向北拓展的发展战略。
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规划的调整方向,西安市果断做出了行政中心向北搬迁的历史性选择。
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践行赶超战略,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强势的政府,同时政府还要有一个推进赶超战略的科学“抓手”。
西安市探索发展模式创新,寻求“以加速转型促科学发展”,无疑也需要一个科学、牢固的“抓手”。
我们接下来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建设新城市中心,拓展城市空间布局,正是未来西安实施加速转型、科学发展战略的“抓手”。
相比较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西安市近些年的发展活力既来自于市场,也来自于政府。
针对内陆市场体系、要素体系发育尚不健全的客观实际,西安市以政府有形之手引导市场,以市场的无形杠杆配置要素,有形之手与无形杠杆的有机结合,激活了存量,催生了增量,带动了全局。
西安市近几年大力发展“五区两基地”,各个开发园区在西安城市的不同方向带动了西安的均衡化发展,这其中包含的政府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而西安城市新中心建设,可以说是西安市再次发挥了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作用。
二、拓展空间布局:
“单中心——双中心——一体化”发展模式对西安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西安以往城市发展模式基本属于“单中心”城市格局,在明城墙以内聚集了大量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要素高度聚集特征十分明显。
近年来,西安市的空间布局按照“一城多心”方向进行了重大调整,呈现出“九宫格局”,该种格局与西安的产业布局相一致,符合西安的发展实际。
但是,根据目前世界城市扩张的经验总结,西安市要进一步发展,应该按照“多城多心”理念优化布局,即在坚持原有“一城多心”的格局下,通过城市新中心建设,再造另外一个“一城多心”格局,最终形成总体上的“双中心”格局。
以城市新中心为基点,逐步向北扩展,形成城市新区发展的扇形布局,该扇形布局和原有的“九宫格局”在城市新中心处形成链接。
根据西安当前实际,形成两大空间格局,在两大空间格局的前提下,形成城市发展的“双中心”。
西安应在“双中心”格局发展思路下,进一步强化“新中心”的功能复合和完善,以“新中心”为基础,进一步细化和明晰城市新生产生活要素的聚集,最终与原有的“九宫格局”相互呼应和衔接。
同时,通过城市中心的再造,转移和承接原有城市中心的功能溢出,为“大西安”的形成奠定基础。
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西安市探索出适合自身科学发展战略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由于历史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功能区域布局上,西安城北地区缺乏优势要素聚集,一直属于发展空间里的“弱势群体”,南强北弱的格局长期得不到改善,这种格局严重制约了西安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经济的发挥。
随着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崛起以及城北各大经济板块的共同作用,城北地区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一批关乎西安长远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先后在该区域落户。
特别是西安市行政中心的北迁,将为西安城市新中心的形成起到引领带动作用,西安的城市中心也将现实地从“单中心”发展成为“双中心”格局。
在“双中心”格局形成后,着眼于西安的长远发展,西安在未来的空间拓展上还应该树立“一体化”的布局思路。
“一体化”布局就是要统筹考虑西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西安在关中—陕北经济合作、关中城市群建设、“西咸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发挥。
统筹考虑的基本要求。
新中心承接渭北和陕北,是西咸一体化的重要实施阵地。
在推进西安和陕北合作中,城市新中心能够积极承接陕北产业转移以及对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的需求,能够成为加强关中——陕北经济社会融合的第一平台。
为了充分利用陕北能源优势,推进陕北能源深加工能力,沉淀高附加值环节,着力打造一条陕北—西安—东南沿海的“L”型价值链条,西安城市新中心需要在这条价值链中扮演好“承接和输出”的角色,积极为渭北产业聚集区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城市配套和服务功能。
另外,在实施西线一体化过程中,新中心的建设更能够加速两市经济的融合步伐,可以举两市之力,站在两市的范围统筹考虑产业布局问题。
最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它标志着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
作为该区域的领头羊,西安被寄予了更多的厚望和期待,西安将和成都、重庆共同构成支撑西部经济的“西三角”,引领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
以西安为中心的城市群将会把西安的辐射范围由西北地区放大到整个西部,进一步提升西安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联合国“丝绸之路复兴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也将进一步打通西安向西辐射的通道,兑现西安作为未来亚欧大陆桥国际性中心城市的应用价值。
可以说,“单中心——双中心——一体化”成为西安城市科学发展的正确的空间拓展方向,也是西安科学发展的空间正确路径选择。
这至少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单中心——双中心——一体化”的空间拓展路径可以缓解西安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矛盾,有效提高西安的城市承载力
2008年,西安市城区的人口密度超过了10000人/每平方公里的规模,人口密度在我国主要省会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这个人口密度无利于西安的古城保护,同时,由于过去中心城区功能的不断强化,城市活动和交通网络高度集中,已经出现了交通拥塞等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都与西安城市发展的向心聚集过度倾向有关。
为解决这种矛盾,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西安必须积极拓展城市发展格局,外迁城市中心区的部分功能,并以此为基点重新构建城市交通、产业和社会发展空间,而城市新中心的建设将有利于彰显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从实践上有效缓解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矛盾。
(二)“单中心——双中心——一体化”的空间拓展路径有利于加快西安主导产业发展、快速提高产业竞争实力
城市经济结构是社会分工状态在城市经济领域内的反映,它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基本经济功能和城市性质。
通过城市新中心建设对优化西安市的城市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新中心建设是进一步优化西安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西安城市新中心的主导产业选择最主要的标准是有利于西安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西安城市新中心的一项重要责任。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产业实力,城市新中心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
该区域各种强势资源要素的云集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最好的繁殖土壤,强大的汉文化资源也为发展旅游业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同时,各种汉文化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衍生的文化产业也将具有一个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三)“单中心——双中心——一体化”的空间拓展路径是进一步加速西安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城市新中心建设对于促进西安城市化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新中心建设的同时,还可以立足于服务城市新区的发展,与西安原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充分对接,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城市人口增加一倍,与之相关的劳动生产率可以增长6%。
可以预期,随着西安城市新中心的再造,该区域将可以实现更多的人口聚集,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也自然成为一个应有结果,并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有效提高。
(四)“单中心——双中心——一体化”的空间拓展路径十分有利于发挥西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西安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无可替代,而城市新中心建设可以作为增强西安辐射带动作用的“桥头堡”。
未来,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将有利于西安集聚外部生产要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迅速发展。
一方面,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西安必须做大做强,才能最大幅度地提升西安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经济辐射功能;
另一方面,在陕西发展过程中,作为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西安在实现大西安发展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发挥西安以及大西安的经济社会中心功能,推动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实现陕西省的快速均衡发展。
三、建设城市新中心:
现实条件、实践经验与发展目标
西安的城市新中心建设面临着较好的时机,有来自内在的发展需要,也有优越的外部条件,西安城市新中心建设已是一项无法回避的现实。
(一)西安建设城市新中心的现实条件
在西安北部建设一座新的城市新中心,当前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具有的各方面条件汇集在全国亦不多见。
加之西安在该区域的已有基础和积累,西安北部城市新中心建设的时机和条件已经十分成熟。
这些时机和条件主要表现在:
1、空间资源开阔
经过改革开放的加速发展,西安原有城区向南扩张的速度很快,特别是近十年来,西安城区向南发展的步伐已经到达了秦岭北麓。
秦岭北麓既为西安提供了难得的生态资源支撑,也在客观上成为了西安进一步扩大辐射的屏障存在。
而在西安北部,发展空间极其开阔,土地资源异常丰富,地势平坦,成本低廉。
尤其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从该区域东西流过,为该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证。
一条河流对于一个内陆城市发展布局,是有着不同寻常意义的。
通过城市新中心建设,可带动和加快城市北扩的步伐,使得渭河成为一个城市市内河的梦想付诸现实。
2、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围绕城市向北拓展的方向,省市各级政府的项目和资金以前所未有的密集程度在新中心及周边区域率先布局,积极营造战略北上的基础条件和投资氛围。
西安的核心交通资源基本全部在该区域。
西安火车北客站位于草滩生态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亚洲最大规模的铁路换乘客运站。
随着全国高速铁路网的逐步建成,西安将形成2小时到郑州、兰州,3小时到成都、重庆、武汉,4小时到北京,5小时到上海的“一日交通圈”。
该区域也是通达航空港最为便捷的城市区域,从新中心直达西安国际航空港,仅15分钟车程。
另外该区域是西安城市地铁的主要换乘站,使其具有明显的快速集散功能。
总之,西安北部城市新中心是西安最具有东联、西进、北上功能的区域。
3、生态文化资源丰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不断变化,生态和文化成为人们重点追求的目标。
西安北部新中心在该方面所具有的综合优势是十分突出的。
渭河综合治理、大明宫遗址保护、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等一系列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汇集人文的重点项目先后在该区域启动,为该区域赋予了强有力的良好氛围。
从城市新中心向四周看,向南的大明宫遗址区将建成西安的“中央城市公园”;
向西的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将为西安再树一个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标杆;
向东的浐灞生态区已经使得西安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亲水梦想;
向北的渭河滨河生态景观走廊已经朝着我们的生活渐次走来。
除去目前已有的城市运动公园、文景公园等人居配套设施外,环顾周边,一个便捷时尚、可观可赏的“半小时娱乐生活圈”架构已初步形成。
4、产业布局初具规模
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重心北移,跨过渭河向北拓展”的发展战略。
经过近5年的不断布局,已形成以经开区为核心,北有渭北产业聚集区;
东北有国家级阎良航空产业基地;
西北有咸阳泾渭新区(空港产业园);
东有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
西有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
虽然北部各个区域和板块定位不同,但各有优势,近年来呈现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
各版块之间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互动效应日益显现,构成西安北部向周边快速拓展的强大辐射基地。
随着城市新中心的北迁,北部各版块的战略协同将进一步增强,西安统筹资源、率先发展的步伐将更加有力。
5、行政中心搬迁带动作用不容忽视
西安行政中心北迁已指日可待,行政中心的迁移对一个城市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一直得到国际国内的公认和肯定。
它带给一个城市深刻变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目前,国内城市行政中心搬迁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
青岛市实施行政中心迁移,化解了老城区过溢功能,实现了老城区空间的疏解与功能优化,以政府外迁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城市东部新区的开发建设。
哈尔滨、杭州等城市的行政中心搬迁也均有力的说明这一不争的事实。
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将最大限度整合城市资源,推动北部区域加快发展,提升产业辐射能力,发挥西安的战略核心作用。
(二)经开区的先行探索和实践经验
以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西安的一项有益尝试,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实践结果创造了一条兑现城市价值的链条。
在西安北部城区发展过程中,未央区、高陵县与经开区合作共建,在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发展方面为新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
西安经开区的发展实践为城市新中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