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70883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2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2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资料有待整理利用2Word下载.docx

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

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

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

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

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

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

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

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

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

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

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

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

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

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

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

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

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

#8226;

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

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

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

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

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

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

“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

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

(联想大唐盛世,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书愤》

    一、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讲析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

形象地表明了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

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

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

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

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

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

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

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

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战斗的热情。

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

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

用典贴切自然。

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推荐作品《一剪梅》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 

    二、研习新课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情之深、重!

    }揭示主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4、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学生齐背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三、扩展鉴赏《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

《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

这些经历在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

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五、创新思维练习发散联想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没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呢?

若有,试举例。

    ——有。

①豪放词《渔家傲&

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梦幻形式表现冲破现实寻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

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风格豪放,意境阔大。

    ②诗歌《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录后序》 

    (——南渡后所作。

介绍《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患得患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六、音乐欣赏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

    总课时一课时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

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四、教学思路

    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欸乃归舟”及“尾声”五个段落进行赏析。

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教具准备CAI教学系统

    六、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