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70783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Word下载.docx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Word下载.docx

要求:

在单独测试时,需要将测试地点选择在幼儿熟悉的场所。

(3)评价的发展以及对观察的要求

教育评价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儿童、教师、课程三者的成长。

《纲要》中指出:

“教育评价是儿童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应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儿童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执行有意义的评价需遵循以下原则:

1、评价融入教师的活动里,

2、运用多元资源搜集评价的例子

3、保留时间对儿童做系统的评价

4、将评价看作长期发生的过程

5、透过儿童的一言一行检视他们的认知

6、藉由儿童的行为与话语来检视课程

7、同心协力共同完成评价工作

4、课堂小结

学前儿童数学能力评价的方法

(1)行为检核

(2)事件详录

(3)测查法

5、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内容,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儿童的行为是一个整体

1、测查法的运用

2、执行有意义的评价需遵循以下原则:

(1)评价融入教师的活动里,

(2)运用多元资源搜集评价的例子

(3)保留时间对儿童做系统的评价

(4)将评价看作长期发生的过程

(5)透过儿童的一言一行检视他们的认知

(6)藉由儿童的行为与话语来检视课程

(7)同心协力共同完成评价工作

二、导入新课

儿童的行为是一个整体,之所以将儿童行为分为几个发展的领域,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认识儿童行为的框架。

三、新课讲授

贝克将儿童发展划分为三个领域:

身体、认知、情绪和社会性。

莎曼将儿童行为分为五个领域:

身体动作、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绪情感发展、社会交往。

五个领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下面看一个例子:

“小渊——被爱耽误的孩子”

小渊的行为特点:

1、身体动作:

小肌肉动作发展明显滞后,精细动作亟待锻炼。

2、认知:

认知水平有限。

表现在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要求。

3、语言:

小渊很少说话,也很少用语言表达。

4、社会交往:

在与其他儿童交往时,他的策略很简单,就是不说话,动动别人。

5、情绪情感:

小渊是一个情绪较稳定的孩子,没有明显的焦虑和不适。

6、游戏水平:

小渊的游戏水平还属于平行游戏阶段。

教师在集体教学中的要求:

1、加强精细动作的练习,提高自我服务的意识

2、积累动作经验,等待思维水平的提高

3、集体活动中兼顾个体差异,要求要适当

4、示范社会交往的策略,提高交往水平

5、安抚情绪,树立信心

6、加强家园沟通和合作

教师一方面在幼儿园为其制订特别的计划,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家长在家庭中,采取一致的做法,不能包办代替。

如何使用理论

(1)别把理论当作一把尺子

本书涉及的理论主要有儿童发展常模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教师要避免把年龄目标、儿童发展理论等当做尺子,并以此衡量儿童的发展。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理论无用论的症结

首先,以单个案例的表现来否认理论的做法,本身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

其次,理论告诉我们的是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理论的价值

本书中所介绍和使用的理论,有以下特点:

(1)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论,即先天和后天环境都在起作用,只不过所占比重不同。

(2)理论中有的强调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有的强调发展的连续性。

(3)理论中都假设了一个心理系统或是心灵机器,并用“人格”、“心理”、“认知结构”等来表述。

(4)所有理论都强调动机理论。

(5)有些理论关注个体差异,有些理论则很少关注个体差异。

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观察之前、观察之中和观察之后。

(1)在观察之前,教师可以根据理论取向,找到相应的观察点,即可以找到你要观察什么。

(2)在观察之中,教师可以根据理论来确定观察重心。

(3)在观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理论来分析,找到解决办法。

1、儿童的行为五个领域:

身体动作、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绪情感、社会交往。

2、教师在集体教学中的要求:

(1)加强精细动作的练习,提高自我服务的意识

(2)积累动作经验,等待思维水平的提高

(3)集体活动中兼顾个体差异,要求要适当

(4)示范社会交往的策略,提高交往水平

(5)安抚情绪,树立信心

(6)加强家园沟通和合作

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教师,你将如何使用你学到的儿童知识理论?

应用理论解读儿童认知

二、新课导入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怎么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讲授新课

广义的认知包括高级的心理过程。

儿童的认知还包括记忆、注意、学习以及认知活动和交往活动中的语言运用。

在活动中,儿童的记忆效果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可能错不在儿童。

一方面,教师要检讨活动的目的是否有价

值,反思形式、内容、方法和评价是否适宜;

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记忆内容是否处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

本节我们运用理论来解读认知中的记忆和思维。

记忆是儿童学习、交往和个性形成的基础,而3-6岁儿童的思维在前运算时期有着特殊的表现。

游戏是怎样影响认知、提升认知效果的呢?

故事一:

蚕蛾——游戏比教学的效果好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蚕,愿意观察蚕,也想了解关于蚕的知识,于是徐老

师根据儿童兴趣,生成了“蚕宝宝”的活动主题。

儿童饲养蚕宝宝,定时给蚕宝宝做记录,分享观察和记录的内容,便提升了对蚕宝查的无意记忆效果。

无意识记的效果还和儿童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有关,儿童的主动性至关重要。

老师便不只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而是兼寻找知识的引路人。

儿童也因此实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满足了浓厚的求知无意识记本质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

儿童在游戏中便可以无意识地理解和记忆一些东西。

那么教师组织的游戏需注意符合无意识记的规律:

为儿童准备直观、具体、形象、真实的活动材料;

调动儿童的兴趣、情绪和态度;

让儿童自由操作活动材料,与之互动;

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防止出现教师“游戏儿童”的局面——儿童对教师预设、组织的游戏主题没有兴趣,也不主动,只是单纯在配合教师活动。

故事二:

背古诗——游戏帮助幼儿识记

儿童的记忆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教育者可以提供多样的、有意义的材料,比如诗歌、散文、故事等,尤其母语诗歌是一个很好的材料。

艾宾浩斯认为,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时,学习速度会增加。

他发现背诗歌比背无意义音节容易得多,背诗比背无意义音节节省了90%的努力。

诗歌所以好背,他认为是由于意义、节律、音韵和语法的作用。

对于儿童来讲,母语诗歌有着美的音韵和节律。

儿童虽然不完全理解诗歌所代表的意境,但语言的韵律已经在吸引儿童。

培养儿童兴趣

(1)尊重儿童的认知水平

观察案例:

一个游离在数学课堂之外的大班孩子——冯

格塞尔的成熟理论认为,儿童行为发展遵循着以下原则:

(1)发展方向的原则指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遗传机制决定了动作发展的方向;

(2)相互交织的原则指人类的身体结构建立在左右两侧均等的基础上的,对称的解剖结构,保证了机体平衡的互动;

(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指出,虽然人是对称的结构,但是人类的一只手、一只眼、一条腿比另一侧的手、眼、腿更占优势;

(4)个体成熟的原则指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只要身心准各女了,就会学习;

(5)自我调节的原则指儿童能自己调节自己的吃、睡、觉醒的周期自我调节还能加强成长天性的不平衡和波动,儿童的发展呈“进两步,退一步后再进两步”的趋势。

(二)培养儿童兴趣

案例情景

兴趣来自儿童的生活,很多儿童在生活中有旅游的经验。

教师请小朋友提供旅游的照片,并预设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请儿童回忆旅游中发生的事情,并使用公交车、插卡的小火车、地图、汉字等材料,通过寻找地名来认识汉字。

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逻辑预设的方法,显然不受欢迎,导致了冷场。

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需要考虑儿童个性化的旅游经验,教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儿童旅游中有

趣的见闻,以此确定活动进行的方式。

其次,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儿童记忆的特点和记忆策略。

儿童记忆策略包括视觉复述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如果儿童能有效地使用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就能有效组织旅游经验,完成老师的预设。

可是5-6岁的儿童在使用这些记忆策略复述策略需要儿童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达到准确、牢固地记忆信息。

复述策略能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幼儿园只有十分之一的儿童能掌握复述策略。

大班儿童(5-6岁)使用组织性策略的次数较少,而且效率不高。

①于是,记忆效果不好。

不仅如此,记忆的内容常常连同情景,一起被储存到记忆中。

如果儿童以故地重游的方式,便会回忆起更多的内容。

儿童回忆旅游的细节,需要再认和再现,就会用到提取策略。

儿童的提取能力决定了儿童的记忆效果。

“提取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

6-8岁的儿童在缺乏线索的自由回忆或虽有线索但不会利用的情况下,回忆成绩不高。

但当研究者告诉儿童如何利用线索后,回忆成绩便显著提高。

”②显然,大班儿童不会自发利用教师提供的线索,当教师将儿童的照片贴在公交车上,儿童的探索情况开始发生改变。

1、应用理论解决儿童认知

2、培养儿童的兴趣

(2)培养儿童的兴趣

怎么才能做到尊重儿童的认知水平

鼓励儿童表达

1、复习旧知

格塞尔的成熟理论认为,儿童行为发展遵循着以下原则: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鼓励儿童表达自己。

3、新课讲授

(一)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那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由四个主要成分组成:

(1)感觉器官

如眼睛、耳朵、味蕾、皮肤中的压觉—一痛觉神经,以及从环境中接受信息的其他器官;

(2)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

在较短时间内储存有限的信息;

(3)长时记忆

也许可以无限地储存大量信息;

(4)肌网系统

受到神经冲动的激发,来执行人们适时的所有动作行为,如阅读、说话、跑步、

组装机器等等。

这一系统也包括每一要素内的功能或加工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信息加工理论提醒教育者儿童是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将信息存入记忆,教育者需要给儿童提供实践经验。

儿童表达是儿童在感知、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之后,输出的内容。

从信息加工系统可以看出,儿童有必要丰富表达方式。

于是,我们鼓励儿童采用数字、符号、图画、图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大班儿童已经有能力用图画、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自己观察的结果。

在看

过大海被污染的PPT后,儿童已经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采用

了不同方式。

有的写字,有的画画,有的图文并茂,有的不使正面表达观点,还描述了小鱼儿的感受。

前5幅图,可以通过画面猜出小画家的想法。

但是,最后一幅图,如果没有小朋友的解释,我们很难猜出是什么意思。

因此,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儿童有机会描述自己画的东西,这会让表达更加清晰完整。

“用数字、符号表达”

“让儿童讨论和说”

儿童真正关心的问题,是儿童的兴趣点;

儿童确实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才可能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于是,教师要让儿童自由讨论,让儿童自由操作材料,运用图、表、文字的书面方式和讨论的口头方式来表达。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鼓励儿童表达”,若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角度分析,是成人尊重儿童思维

方式的表现。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一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成,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

“心理表征的快速发展,语言和假装游戏的显著发展愿,标志着皮亚杰前运算阶践的开始。

随着年龄增长,假装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发展成为角色游戏。

双重表征在3岁开始迅速发展,儿童认识到照片、绘画、模型以及简单的图与真实世界中的环境是相对应的。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自我中心倾向,它阻碍了儿童反省自己的想法以及适应,也导致了万物有灵论、中心化、只关注知觉表面,并且具有不可逆性。

儿童因此无法通过守恒和等级分类任务。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倾向,“这种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象中、逻辑中,而且在儿童的外部行为中也比比皆是。

拟人化便是很好的例证,多见于3岁前,有的幼儿可以持续到4岁左右。

拟人化使得物体有了生命的特征,并且能随着儿童的想法而随意改变。

1、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了解皮亚杰的人生及基本理论

游戏中的性别认知

信息加工理论

儿童的认知对象十分广泛,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主观的自我,每个过程都需

要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参与。

儿童对自身也很感兴趣,他们常常问:

“我是女孩吗?

男孩子怎么还扎辫子?

”有些儿童则十分肯定地说:

“男孩子不能和女孩子一起睡。

女孩子不能进男厕所。

”迈卡和圆圆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我是男孩,她是女孩

(1)关于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早在2岁时,儿童就开始懂得一些性别认同,开始标识自己和他人的性别。

他们能懂得性别意义不同的词和某些东西是属于哪一性别。

之后,儿童知道不同性别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玩具、颜色、游戏等,比如女孩子要穿漂亮的衣服,喜欢玩具娃娃和粉色;

男孩子要穿蓝色的、帅气的衣服,喜欢玩具汽车、玩具火车和玩具枪。

但是,儿

童此时的性别还没有获得统一、本质的认识,例子中圆圆的说法正是性别不守恒的表现。

即性别不守恒还表现在儿童把发型、服饰等作为区分性别的依据,如果发型和服饰改变了,性别也随之改变。

随着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才能认识到:

男性和女性不会因为外在的服饰、发型发生变化而改变性别。

处在学前期的孩子对性别的理解,都是不守恒的。

所以,家长从儿童一出生,就要为儿童选择与其性别适宜的服饰、玩具、行为要求,让儿童获得与之性别属性一致的外部震饰特征和行为方式,能帮助儿童顺利获得性别认同。

(2)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是性别认知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科尔伯格(Kohlberg)最早提出性别的认知发展理论,他把皮亚杰的观点运用于社会认知领域,提出了“性别恒常性的概念”。

科尔伯格(Kohlberg)把性别恒常性定义为“对性别基生物特性的永久特征的认识,它不依赖于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会随着人的发式、衣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他认为儿童性别认知的发展是普遍认知发展的一部分,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与物理守恒概念的发展是一致的,只有当儿童达到具体运算阶段,获得守恒的概念之后,他们才获得性别恒常性。

学者范珍桃和方富熹针对广东省某幼儿园的120名儿童的研究②表明:

(1)学前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表现为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过渡,可以划分为3种不同的水平。

3、4岁儿童处于性别认同水平,4、5岁的儿童处于性别稳定性水平,5、6岁儿童处于性别一致性水平,5岁一6岁是性别一致性的快速发展期。

在提示(澄清)条件下,6岁儿童已经具有性别一致性的能力,也完全获得了性别恒常性。

(2)学前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对自己早于对他人,但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

3岁阶段。

(3)该项研究还发现,性别认同是性别稳定性发展的前提,在获得性别一致

性的儿童中,只有1个儿童没有完全获得性别稳定性,而在没有获得性别稳定性

的儿童中,所有的儿童都未获得性别一致性,说明性别稳定性是在性别一致性之

前发展的,性别稳定性是性别一致性的必要条件;

说明性别恒常性发展经历了性

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这一发展过程。

过家家一模仿影响儿童获得性别恒常性

对于性别认同这个话题,儿童在过家家游戏中,谈论很多。

他们也有机会模仿和练习同性别父母的行为。

3——6岁的孩子喜欢模仿。

故事三:

矫枉过正:

过分的性别刻板印象

儿童在性别认同的过程中,形成了性别刻板印象。

文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文化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认为男孩应该勇敢,坚强,社交更主动,可以有适当攻击性;

女孩应该温柔,体贴,细心,有耐心,敏感,害羞。

咚咚和西西的家长都有着这

样的文化背景。

他们过分强调性别刻板印象,限制了儿童的游戏。

咚咚哭是在

宣泄情感,玩毛绒玩具也不违背他作为男孩子的特质。

西西玩泥巴、爬树则能得

到乐趣,体现了勇敢、冒险的精神。

事实上,女孩子如果有独立、勇敢、冒险的精神,可以在成年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无论男孩女孩,在独自处理问题的时候,都需要果断坚定;

在合作的时候,都需要敏感细腻,为他人着想。

在生活中,儿童的同伴交往通常会出现同性偏好,同性偏好可以在男孩和女孩中间,形成两种亚文化。

儿童在自己同性的团体中分享知识、信念、兴趣和行为,缺少了与异性同伴接触的机会。

于是,男女儿童之间不能共享优秀的特质,缺少了互相学习的机会。

教师和家长应该意识到,过分的性别刻板观念给儿童带来不利影响。

教师可以多组织男女儿童一起的活动项目,既有活动强度大、冒险的、建构的游戏,也有合作的、装扮的游戏。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适当忽视游戏的男女倾向,为儿童提供玩具娃娃、玩具汽车、玩具飞机等等。

1、性别认同

2、性别恒常性

课外了解关于性别认同的理论

应用理论解读儿童情绪

1、复习问题

1、性别认同的定义

性别认同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2、性别恒常性的定义

对性别基生物特性的永久特征的认识,它不依赖于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会随着人的发式、衣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许多教师凭着丰富的经验,能妥善处理幼儿的各种行为。

新教师缺乏经验,常常模仿老教师的一些做法。

新教师并不深究“为什么采取这种做法,它好在哪里,还有没有其他做法”这一系列的问题。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教师解读幼儿行为,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改善自己的指导。

我们将以对超超的观察记录分析为例,展示如何应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解读超超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要,并提供相应教育指导。

观察案例

(1)了解家庭情况,做好家长工作

之所以建议教师从家庭找原因,并提供“改变环境,增加交往”的策略,是因

为华生行为主义认为,人身上有很多习惯系统,占据支配地位的习惯系统,构成

一个人的人格,即人格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出生后的

第一个环境。

所以,分析家庭因素有助于找到超超行为背后的原因。

同时,华生

认为,改变环境可以重塑行为习惯,从而改变人格。

环境改变越彻底,行为和人

格改变越明显。

(2)具体分析原因,提供相应对策

教师不能单凭一次观察,就对幼儿的行为下最终结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

析。

儿童的行为很复杂,只有多次观察一—分析——观察——分析——观察—一

分析……才能比较客观地了解幼儿行为。

原因一:

不理解他人想法,自我中心

原因二:

理解他人想法,自我中心

原因三:

逃避交往,发泄情绪

依照年龄特点解读学习行为

(1)了解实际情况,确定行为性质

教师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

豆豆打人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

刚刚虫虫打他了,现在他还手,属于情结的发泄。

昨天别好有不顺心的事,今天一天都不顺,副才的冲突是最后一根稻款。

豆豆的行为一贯如此,只要不顺心就会出手打人。

......

当我们认定豆豆属第三种情况时,教师该如何帮助他呢?

教师首先需要总结豆豆的行为特点;

然后教师可以对照年龄特点,分析豆豆在语言、社会交往、情绪情感三个方面的表现;

最后找出可以解决的策略。

(二)对照年龄特点,找出行为差异

年龄特点提示我们关注儿童哪些行为。

中班儿童的认知特点、好奇心、去自我中心化、游戏、人际关系、情感体验都不同于其他年龄段,大家可以参见本书的附录一:

2-6岁儿童的年龄特点。

4岁以后,儿童心理发展发生质变,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

儿童去自我中心化加速,对主要接触者有进一步的亲近情感,能关心、同情他人、友好,助人、合作行为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