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9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 A项决—绝。
C项倨—踞。
D项晦—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新高考选考科目的增多,同学们对学习也抓得越来越紧,有的连节假日都取消了,虽其精神可嘉,但其做法则不足为训。
B.虽然国际上引力波科学研究和观测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科研基础还相对薄弱,目前尚没有自主建设的引力波天文台。
C.《中国达人秀》凭借新颖的形式、选手们的精彩表现等,在众多真人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给观众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D.当前,各地旅游市场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并不罕见,专家吿诫想要外出的游客,购买旅游产品时一定要擦亮眼睛,认真分辨。
答案 C
解析 A项“不足为训”指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用于此处正确。
B项“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C项“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耳目一新”。
D项“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做坏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化创作者,应该多提供一些有经典魅力的、有穿透时光能力的、能够对人的思想和灵魂产生影响的作品,而不应只提供那些“爆米花”性质的作品。
B.方文山用丰富的经历和写作感受建议中小学生一定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脑海中想到或眼睛观察到的画面具象地用文字去表达,利用必要的元素建立起画面感。
C.电视剧《神探包青天》里包拯穿着绣有花鸟的衣服办公,全然忽略了宋代以俭朴为美、讲求典雅大方的审美倾向,怎么能不激起专家学者的广泛质疑?
D.文艺电影传递的核心价值倘若是苦涩的,那么在中国现有的电影市场环境下,就必须要涂抹一层甜蜜的商业元素,观众才有兴趣为之埋单。
答案 A
解析 B项缺少介词,改为“把脑海中想到或眼睛观察到的画面具象地用文字去表达”。
C项搭配不当,不能“激起……质疑”。
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倘若”应放句首,如果前后以关联词语相接的句子分别有主语,那么主语在关联词语后边。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想象与记忆有密切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
想象具有形象的特点,并经常与人们实践活动中的一定的需要、愿望和情感相联系。
①人不能想象在客观世界中没有任何客观根据的事物
②所以,它虽然具有很大的创造的性质,但实质上仍是对现实反映的一种特殊形式
③不管是人首蛇身或神话世界,都只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在头脑中的特殊的组合
④它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
⑤没有记忆就没有想象,想象凭借着记忆所供给的材料进行活动
A.④⑤②①③B.④②⑤③①
C.⑤④②①③D.⑤②③①④
6.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作为本则消息的结束语填在横线处。
(4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认为分子的气味是由分子的结构所决定。
然而,以香水为例,在香水分子被制造出来之前,人们往往不能判断其气味,而必须在成千上万个结构相同的分子中来选择正确的气味,而这正表明分子结构决定分子气味的理论存在漏洞。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项最新的研究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纳米级上对分子振动做出改变,即用更重的氢同位素重氢替换了麝香分子中的氢原子,在其分子结构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改变分子的振动模式。
实验的结果让人吃惊:
麝香发出了和原来不一样的气味,这也意味着人们的嗅觉能够感应到纳米级的分子振动。
这个实验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子气味受其振动模式影响,由其结构决定说法不准确
7.阅读漫画《课堂精彩,何需“刷脸”?
》,回答下面的问题。
(5分)
(1)漫画反映出了大学校园里存在的什么问题?
(20个字以内)(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漫画所反映的现象,写出三点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100个字以内)(3分)
答案
(1)老师讲课不精彩,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
(2)①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使课堂多一点思想性、学术性,多一点针对性、趣味性。
②大学课程设置要更合理一点,学校要加强课堂管理,对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任自流。
③学生自身要认识到逃课的危害,加强自律。
解析 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图意——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意思。
然后解读漫画的寓意。
挖掘本题中漫画的寓意,要从构图主体(两个大学教授)以及各个组成部分(教授手上的东西、二人所说的话)之间的关系入手。
不难看出,漫画反映出的是老师讲课不精彩而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的问题。
针对该现象,考生可从教师、学校、学生等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其社会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学院式的中国哲学研究,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耸动效应和扩散力量,天下人皆知有国学,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中国哲学和国学是什么关系?
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处置呢?
当下所说的“国学”,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对应着“西学”而得名的。
在清末,“国学”表达的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通过整体形式上的中西划界来拒斥作为“本体”的西学。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学院化的形式成为定局,国学研究被纳入到“分而治之”的学科体系当中。
现代化的“国学”研究,基本上是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材料。
这种书斋化、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有形式了。
所以,“国学”实际上扮演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化演进的中间角色,是中学向西学看齐的中介形式而已。
现代中国哲学研究同样也隐含了内在的双重含义——现代学术与民族传统。
“中国哲学”所遵循的是西方式的学术标准和研究方法。
作为研究科目,它的价值立场是中立的;
但研究的内容又主要是儒、释、道之经典,这便很难与西方的体系相对应,在价值观上也强烈地表现出“民族性”的特征。
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原因就在于其研究范式的过分西化,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而特别强调所谓“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实践植入到相关的理论研究当中去。
这样,具有新的时代意味的“国学”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
坚持中国哲学作为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功能,就会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
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
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和“角色分裂”。
那么,要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是否就干脆彻底回到传统的诸子学、经学的形态中去呢?
这恐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样简单,至少“传统方式或所谓的国学研究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
从历史上看,传统学术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而不是泥古与守旧。
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形而下的器物世界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哪里没有西方的影子?
如果一厢情愿强行剥离两者,这种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甚或徒劳无功的。
退一步来讲,国学也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形态上去,因为从理念到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去除掉现代化的印记,重要的是需要寻找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并行不悖,从而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
国学的兴起是和价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主要以儒家经典为载体,废弃了经典等于斩断了根脉,造成近代以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漂浮感。
要连接上儒家传统的血脉,使其历久弥新,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就不能不认真地对待“新国学”所标志的价值指向。
由此,国学义理的诠释较之传统文献整理的工作,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来讲,可能显得更为重要。
(选文有删改)
8.对文中“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国学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以期补偿中国哲学研究状况,是造成对峙的原因之一。
B.坚持民族精神立场的一方认为,必须关注中国文化之精神,尊重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
C.坚持现代学术立场的一方认为,不应该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反对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
D.对峙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已经“角色分裂”,学术研究与民族精神相互对立,无法融合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
解析 “无法融合”错误,无中生有。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儒释道的内容很难与西方化研究方法相对应,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因而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
B.目前学者更重视中国哲学的价值,普遍认为传统的国学研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
C.现代化的“国学”研究,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材料,呈现书斋化、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
D.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做好对国学义理的诠释而不是文献整理工作。
解析 A项“身份性被反复质询”与“人们越来越不满意”因果倒置。
原文是“原因就在于”。
B项“更重视”无中生有,“普遍认为”错误,原文是“大多数”。
D项否定“文献整理工作”不当,原文是“更为重要”,二者都重要。
10.作者对“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
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3分)
答案 不赞成。
①传统学术也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
②事实上中西文化已深度融合,二者难以强行剥离;
③国学不可能完全去除现代化,也不是要彻底回到传统,二者应该交互为用,并行不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椭圆形的肖像
[美]爱伦·
坡
我受了重伤,我的随从不忍心让我在外面过夜,就领我闯进了一座城堡。
这是座耸立在亚平宁山区多年的阴森而雄壮的城堡,绝不亚于拉德克利夫夫人在她的小说中所幻想的那种城堡。
从各种迹象来看,城堡的主人离去的时间不会太久。
我们主仆两人在一间最小、陈设最美的屋子里住下来。
它位于这座城堡边上的一个塔楼里。
看得出室内原来的装饰十分富丽,但现在已破旧不堪了。
四壁悬挂着花毯和各种各样的战利品,此外还挂着许多惟妙惟肖的现代绘画,画框都是带金色花纹的,连墙角都挂着画。
也许是伤势过重,我的神志不甚清醒,只是呆呆地望着这些画出神。
这时天色已晚,我吩咐彼德罗把百叶窗全都关上,把屋里的蜡烛通通点亮,然后拉开床前的黑天鹅绒帷幔。
这样,即使我不能入睡,至少也可以安静地欣赏一番这些画,也可以读一读枕头上放着的一本小书,那是对这些画进行解释和评价的书。
我拿着书,一一对着画欣赏起来。
不知不觉已至半夜,烛台的位置离我很远,我又不忍心唤醒酣睡的随从,费了好大力气才将烛台端在手中,以便照亮手中的这本书。
烛台上插着好多支蜡烛,交织的烛光照在了室内的一个壁龛上,原先这个壁龛被一根柱子遮住了。
此时我转过身来才发现刚才根本没有注意到的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妙龄少女。
我朝画匆匆地瞥了一眼,就闭上了眼睛。
连我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会这样。
稍后,我寻思一下,我之所以闭上眼睛是为了能平静地思考一下是否视觉欺骗了我,也是为了能定睛看个清楚。
片刻之后,我便睁开眼睛仔细端详起这幅画来。
我已经看得很清楚,再也不用怀疑什么了。
烛光把画面照得通亮,刚才那种恍惚的幻觉已经荡然无存了,我的神志也变得十分清醒。
正如我开始所见,画上是一个少女。
只画了头部和双肩,用的是半身晕映画像法,和萨利的头像画法很接近。
双膀、胸脯、明亮的头发和画面背景协调地融为一体。
画框是椭圆形的,还镀了金,作为一件艺术品,这幅画真令人赞叹不已。
但是,不论是作品的高超艺术,还是画中人的美色艳姿,都不至于这样突如其来地打动我的心弦。
不管我怎样神志不清,总不会把画中人当成现实活动中的人。
我半坐半倚,一边认真地思考着,一边还是紧紧地盯着画像。
就这样,大约过了一个时辰。
我逐渐领会到了这幅画的构思、画法、画框的特色以及其中的奥秘,于是我把烛台放回原来的地方,然后仰面躺在床上。
是的,是画中人的神情逼真生动的魅力,才使我初见这幅画时心情十分激动,由于躺在床上看不到画像,于是我拿起那本评述这些绘画及指明出处的书来。
翻到标明“椭圆形的肖像”的那一页,看到了如下一段文字枯涩、词句含蓄的说明:
“她是个绝代佳人,无忧无虑地过着日子。
当她与画家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之后,命运开始变化。
画家勤奋好学、严肃矜持、酷爱艺术。
她天真活泼、美丽可爱。
她热爱一切,心里只恨被她视为情敌的艺术,她恨那些调色板、画笔等,因为令人生烦的画具夺走了他对她的爱。
当她听说画家要给她画像的时候,又气又怕。
但她天性温柔恭顺,为了丈夫她还是在塔楼顶上一间幽暗的小屋里一连坐了几个星期,那里仅有一缕光线从头顶照射到画布上。
画家的心全部沉浸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忘却了世间除此之外的一切,因此他也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摧残了新娘的心。
她毫无怨言,始终如一地展现着笑容,因为她开始理解这位享有盛名的画家的甘苦和如醉如痴的乐趣,是艺术的感召力使他夜以继日地专心绘画,她心里像一团火似的爱着他,可身体却日见憔悴。
大凡见过这幅画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皆认为它是一个奇迹。
从画面上不仅可以看出画家精湛的技能,而且也可以看出他对妻子挚爱的深度。
当他的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他的专心致志也到了发狂的程度,他不准许任何人进入塔楼,只顾两眼盯着画布,根本不理睬妻子的容貌。
他甚至已经忘记了画布上涂抹的色彩来自妻子的朱颜。
几个星期以后,除了嘴唇和眼睛尚未着色以外,其他部分都画好了。
这时画家妻子的精神又突然地振作起来,于是,嘴唇和眼睛也画好了。
待画稿完成后,画家站在自己用心血创作的画像前,一时看得出了神,过了一会儿,他不禁自言自语道:
‘简直像活的一样!
’说完他猛地转过头去看妻子,她已经死了!
”(有删改)
11.简析第一段中对房间陈设的描写的作用。
答案 写出了房间装饰的富丽,四壁挂着许多现代绘画,为下文椭圆形的肖像画的出现做铺垫。
解析 第一段中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是“看得出室内……连墙角都挂着画”,分析其内容可以看出,这段描写让人知道房间挂了很多画,所以才有了后文欣赏画,发现椭圆形的肖像,由此可知它的作用。
12.小说的标题“椭圆形的肖像”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能让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本文是围绕椭圆形的肖像展开的。
解析 从语言风格上看,小说标题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有线索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有点明写作对象的作用。
作答时从语言、结构、内容这些角度入手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13.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
答案 ①运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揭示了椭圆形的肖像给“我”带来的强烈震撼。
②与上文的“神志不甚清醒”形成对比,突出椭圆形的肖像画技艺的高超。
解析 画线部分在文章第三段,紧承前文内容,交代了“我”看到椭圆形的肖像后的强烈反应。
具体分析句子可知,“瞥”“闭”是动作描写,“连我自己都不理解”“我寻思”是心理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同时,这一反应也说明了椭圆形的肖像画的技艺的高超。
14.故事中的画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分点概括。
答案 ①勤奋好学、严肃矜持,工作起来就全身心投入。
②对绘画有着超乎寻常的痴迷与执着,画技高超。
③深爱妻子,但对艺术的爱超过了对妻子的爱。
解析 从题目来看,答案的信息来源都在最后一段。
对画家进行介绍的句子很明确,“勤奋好学、严肃矜持、酷爱艺术”,那么具体是怎样的,还要从画家绘画的过程、与妻子的相处中去分析总结。
注意作答时要分条,语言要简洁。
15.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画家和他的妻子的爱情悲剧中有价值的东西表现在哪里?
答案 ①画家的妻子为爱牺牲。
她虽然“憎恨”艺术,但为了画家的艺术追求,依然给画家当模特。
②画家为艺术的痴狂。
画家为了艺术上的追求,可以废寝忘食,甚至可以忘掉身边的一切。
③画家对爱的执着。
画像之所以逼真,让观者震撼,是因为画中渗透着画家对妻子深沉的爱。
解析 赏析爱情悲剧中有价值的东西,应从爱情双方分别加以分析。
从画家的妻子的角度看,她爱画家,画家要给她画像,天性温顺的她在幽暗的小屋里一连坐了几个星期;
她理解画家,毫无怨言,始终如一地展现着笑容,直至失去生命。
从画家的角度看,画家酷爱艺术,全身心沉浸在创作中,忘却世间的一切;
他把对妻子的挚爱融入到精湛的绘画技能中,使画像像活的一样。
考生将这些内容加以归纳,分点作答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廌青山人诗序
方 苞
苞童时,侍先君子与钱饮光、杜于皇诸先生,以诗相唱和,慕其铿锵,欲窃效焉。
先君子戒曰:
“毋以为也。
是虽小道,然其本于性质,别于遭遇,而达以学诵者,非尽志以终世,不能企其成。
及其成也则高下浅深纯驳,各肖其人,而不可以相易,岂惟陶、谢、李、杜峣然①于古昔者哉!
即吾所及见宗老涂山及钱、杜诸公,千里其外,或口诵其诗,而可知作者必某也。
外此,则此人之诗,可以为彼,以遍于人人,虽合堂同席,分韵联句,掩其姓字,即不辨其谁何。
漫为不知何人之诗,而耗少壮有用之心力,非躬自薄乎?
”
苞用是遂绝意于诗,而自糊口四方,历吴、越、齐、鲁以至都下,海内以诗自鸣者多聚焉。
就其能者,或偏得古人之气韵,苦模其格调,视众人亦若有异焉,然杂置其伦辈中,亦莫辨为谁何。
其门户可别者,仅两三人。
至晚岁乃得廌青。
廌青,山人也。
余往来京师四十余年,未有道其诗与名字者,盖余方混混尘俗中,所见多衣冠驰骛之士,而廌青匿迹于穷山,自莫由达也。
乾隆二年杪冬,余自武英殿出居西华门隅,子侄辈多称东村石君之诗。
东村以诗投,果潇洒无世俗人语,遂因东村以得廌青。
其后廌青以诗来,不待终篇,而知非他人作也。
又二年,或锓其诗于版,乞言于余,东村之门人闻之,亦刻其山居诗二十首。
东村一旦悉焚平生所作,誓不更为,而谋去家以从廌青于山中。
噫,廌青非山人也,其家世勋旧,方圣祖仁皇帝西征泽旺,尝自请赴绝塞开垦,以给屯军。
逾年莫有知者遂归绝人事闭关于盘山盖天实限以诗人之遭遇而使之尽志于斯术也。
东村齿未艾②,其子仕进方得路,而欲从廌青于山中,且焚诗而不为,与先君子所以戒苞者似有合焉,其志可量也哉!
注 ①峣(yá
o)然:
山高峻的样子,这里指在古人中成就突出。
②齿未艾:
年岁未老。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成也则高下浅深纯驳 驳:
驳杂
B.视众人亦若有异焉视:
比较
C.所见多衣冠驰骛之士驰骛:
奔走趋附
D.乞言于余乞言:
求助
解析 乞言:
请我作序。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B项均表承接,就。
A项在/向。
C项那/起强调作用,表反问。
D项表转折,却/表递进,并且。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绝意于诗”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认为诗虽为“小道”,却非人力可强为,能形成自家面目更非易事,不必耗费太多精力。
B.作者为谋生而游历各地,也的确见到过一些能模仿古人气韵格调的能手,但是仅擅声律辞章而已,没人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C.文章写自己父亲的告诫,阐明了自己不写诗的一个原因是难以形成自家面目,为下文张本,从而衬托廌青诗歌的难能可贵。
D.文中写石东村的诗歌独具个性,又写他烧掉了自己的全部诗作,要去追随廌青,这样写从侧面表现了廌青的诗歌成就。
解析 “没人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文中“其门户可别者,仅两三人”不符合。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答案 逾年/莫有知者/遂归/绝人事/闭关于盘山/盖天实限以诗人之遭遇/而使之尽志于斯术也。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漫为不知何人之诗,而耗少壮有用之心力,非躬自薄乎?
译文:
(2)东村一旦悉焚平生所作,誓不更为。
答案
(1)随便写些不知出自何人手笔的诗,消耗了少壮之年宝贵的心智气力,这不是作践自己吗?
(2)有一天,石东村烧毁了他平生所作的全部诗歌,发誓不再写。
参考译文
我童年时,侍奉父亲与钱饮光、杜于皇各位先生,(他们)诗词唱和,我羡慕那铿锵之音,私下里想效仿。
父亲告诫(我)说:
“不要这么做。
这虽然是雕虫小技,但它(作诗)源于一个人的性格禀赋,各自的生活际遇相区别,因学习吟诵而通达起来,若非终生专心于此,不能企盼其成功。
等它一写成,诗歌的高下、浅深、纯杂就各如其人,不能再改变了,难道只是古人中有突出成就的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是这样吗?
就是我所看见的同族前辈方涂山和钱、杜各位先生(也都是如此),相隔千里,有人口诵其诗,就可以知道作者一定是谁了。
除此之外,(很多时候,)这人的诗也可以认作是那人写的,甚而可以(认作)别的任何一人写的,即使同堂合席,规定韵脚,共作一诗,相联成篇,(如果)掩住姓名,别人就分不清是谁写的了。
随便写些不知出自何人手笔的诗,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