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33Word文件下载.docx
《数学文化3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文化33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次数学危机
有理数有一种简单的几何解释。
在一条水平直线上,标出一段线段作为单位长,如果令它的定端点和右端点分别表示数0和1,则可用这条直线上的间隔为单位长的点的集合来表示整数,正整数在0的右边,负整数在0的左边。
以q为分母的分数,可以用每一单位间隔分为q等分的点表示。
于是,每一个有理数都对应着直线上的一个点。
无理数的发现
古代数学家认为,这样能把直线上所有的点用完。
但是,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帕索斯发现了: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其斜边不可通约。
新发现的数由于和之前的所谓“合理存在的数”——即有理数在学派内部形成了对立,所以被称作了无理数。
希帕索斯正是因为这一数学发现,而被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投进了大海,处以“淹死”的惩罚。
[2]
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其斜边不可通约,这个简单的数学事实的发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感到迷惑不解。
它不仅违背了毕达哥拉斯派的信条,而且冲击着当时希腊人持有的“一切量都可以用有理数表示”的信仰。
所以,通常人们就把希帕索斯发现的这个矛盾,叫做希帕索斯悖论。
不过存在另外一种说法称,据说,正五边形的边与对角线之比【(根号5-1)/2】是最先被发现的无理数。
[3]
芝诺悖论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约公元前490年~前425年)曾提出四条著名的悖论,也被如今的数学史界认定为引发第一次数学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
第一,“二分法”。
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的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割,乃至无穷,因而它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无限的,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第二,“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希腊跑得最快的英雄,而乌龟则爬得最慢。
但是芝诺却证明,在赛跑中最快的永远赶不上最慢的,因为追赶者与被追赶者同时开始运动,而追赶者必须首先到达被追赶者起步的那一点,如此类推,他们之间存在着无限的距离,所以被追赶者必定永远领先。
第三,“飞矢不动”。
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自己的空间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存在。
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被分成无数瞬间,在每一瞬间,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与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由于飞矢始终在自己的空间之中,因而它是静止不动的。
第四,“运动场”。
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时,就会在时间上出现矛盾。
芝诺认为这可以证明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
以上四条悖论从根本上挑战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所一直贯彻的度量和计算方式。
[4]
关于无理数
约在公元前370年,柏拉图的学生攸多克萨斯(Eudoxus,约公元前408—前355)解决了关于无理数的问题。
他纯粹用公理化方法创立了新的比例理论,微妙地处理了可公度和不可公度。
他处理不可公度的办法,被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二卷(比例论)收录。
[5]并且和狄德金于1872年绘出的无理数的现代解释基本一致。
21世纪后的中国中学几何课本中对相似三角形的处理,仍然反映出由不可通约量而带来的某些困难和微炒之处。
关于芝诺悖论
芝诺的四条悖论在后来被亚里士多德等人成功解释完毕。
第一条悖论:
伯内特解释了芝诺的“二分法”:
即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无限多个点,在你走完全程之前必须先走过给定距离的一半,为此又必须走过一半的一半,等等,直至无穷。
亚里士多德批评芝诺在这里犯了错误:
“他主张一个事物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无限的事物,或者分别地和无限的事物相接触,须知长度和时间被说成是“无限的”有两种涵义。
一般地说,一切连续事物被说成是“无限的”都有两种涵义:
或分起来的无限,或延伸上的无限。
因此,一方面,事物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和数量上无限的事物相接触;
另一方面,却能和分起来无限的事物相接触,因为时间本身分起来也是无限的。
因此,通过一个无限的事物是在无限的时间里而不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的,和无限的事物接触是在无限数的而不是在有限数的范围上进行的。
[4]
第二条悖论:
亚里士多德指出这个论证和前面的二分法是一回事,这个论证得到的结论是:
跑得慢的人不可能被赶上。
因此,对这个论证的解决方法也必然是同一个方法,认为在运动中领先的东西不能被追上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在它领先的时间内是不能被赶上的,但是,如果芝诺允许它能越过所规定的有限的距离的话,那么它也是可以被赶上的。
第三条悖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芝诺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时间不是由不可分的‘现在’组成的,正如别的任何量都不是由不可分的部分组合成的那样。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个结论是因为把时间当作是由‘现在’组成的而引起的,如果不肯定这个前提,这个结论是不会出现的。
第四条悖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里错误在于他把一个运动物体经过另一运动物体所花的时间,看做等同于以相同速度经过相同大小的静止物体所花的时间,事实上这两者是不相等的。
第一次数学危机表明,几何学的某些真理与算术无关,几何量不能完全由整数及其比来表示。
反之,数却可以由几何量表示出来。
整数的尊祟地位受到挑战,古希腊的数学观点受到极大的冲击。
于是,几何学开始在希腊数学中占有特殊地位。
同时也反映出,直觉和经验不一定靠得住,而推理证明才是可靠的。
从此希腊人开始从“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演绎推理,并由此建立几何学体系。
这是数学思想上的一次革命,是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自然产物。
回顾在此以前的各种数学,无非都是“算”,也就是提供算法。
即使在古希腊,数学也是从实际出发,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
例如,泰勒斯预测日食、利用影子计算金字塔高度、测量船只离岸距离等等,都是属于计算技术范围的。
至于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等国的数学,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危机和革命,也就继续走着以算为主,以用为主的道路。
而由于第一次数学危机的发生和解决,希腊数学则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欧几里得《原本》的公理体系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为世界数学作出了另一种杰出的贡献。
据史籍记载,古代的希腊和中国,很早就发现了无理数。
然而东西方却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认识和发展无理数的理论:
希腊人着眼于几何量的长度关系,从线段不可公度的几何角度入手,用逻辑方法进行探讨;
中国人着重满足实际应用的数的运算,从开方不尽的计算过程入手,通过计算方式来认识并建立其法则。
[6]
但是,自此以后希腊人把几何看成了全部数学的基础,把数的研究隶属于形的研究,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样做的最大不幸是放弃了对无理数本身的研究,使算术和代数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基本理论十分薄溺。
这种畸形发展的局面在欧洲持续了2000多年。
第二次数学危机
第二次数学危机,指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围绕微积分诞生初期的基础定义展开的一场争论,这场危机最终完善了微积分的定义和与实数相关的理论系统,同时基本解决了第一次数学危机的关于无穷计算的连续性的问题,并且将微积分的应用推向了所有与数学相关的学科中。
1危机背景
1.1.1芝诺悖论
2.1.2微积分的出现
3初步解决
4不同意见
5事件影响
这次危机的萌芽出现在大约公元前450年,芝诺注意到由于对无限性的理解问题而产生的矛盾,提出了关于时空的有限与无限的四个悖论:
“两分法”:
向着一个目的地运动的物体,首先必须经过路程的中点,然而要经过这点,又必须先经过路程的1/4点……,如此类推以至无穷。
——结论是:
无穷是不可穷尽的过程,运动是不可能的。
“阿基里斯(《荷马史诗》中的善跑的英雄)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总是首先必须到达乌龟的出发点,因而乌龟必定总是跑在前头。
这个论点同两分法悖论一样,所不同的是不必把所需通过的路程一再平分。
“飞矢不动”:
意思是箭在运动过程中的任一瞬时间必在一确定位置上,因而是静止的,所以箭就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操场或游行队伍”:
A、B两件物体以等速向相反方向运动。
从静止的c来看,比如说A、B都在1小时内移动了2公里,可是从A看来,则B在1小时内就移动了4公里。
运动是矛盾的,所以运动是不可能的。
芝诺揭示的矛盾是深刻而复杂的。
前两个悖论诘难了关于时间和空间无限可分,因而运动是连续的观点,后两个悖论诘难了时间和空间不能无限可分,因而运动是间断的观点。
芝诺悖论的提出可能有更深刻的背景,不一定是专门针对数学的,但是它们在数学王国中却掀起了一场轩然大被。
它们说明了希腊人已经看到“无穷小”与“很小很小”的矛盾,但他们无法解决这些矛盾。
其后果是,希腊几何证明中从此就排除了无穷小。
微积分的出现
经过许多人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7世纪晚期,形成了无穷小演算——微积分这门学科。
牛顿和莱布尼兹被公认为微积分的奠基者,他们的功绩主要在于:
把各种有关问题的解法统一成微分法和积分法;
有明确的计算步骤;
微分法和积分法互为逆运算。
由于运算的完整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微积分成为当时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微积分大范围应用的同时,关于微积分基础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关键问题就是无穷小量究竟是不是零?
无穷小及其分析是否合理?
由此而引起了数学界甚至哲学界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争论,造成了第二次数学危机。
无穷小量究竟是不是零?
两种答案都会导致矛盾。
牛顿对它曾作过三种不同解释:
1669年说它是一种常量;
1671年又说它是一个趋于零的变量;
1676年它被“两个正在消逝的量的最终比”所代替。
但是,他始终无法解决上述矛盾。
莱布尼兹曾试图用和无穷小量成比例的有限量的差分来代替无穷小量,但是他也没有找到从有限量过渡到无穷小量的桥梁。
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于1734年写文章,攻击流数(导数)“是消失了的量的鬼魂……能消化得了二阶、三阶流数的人,是不会因吞食了神学论点就呕吐的。
”他说,用忽略高阶无穷小而消除了原有的错误,“是依靠双重的错误得到了虽然不科学却是正确的结果”。
贝克莱虽然也抓住了当时微积分、无穷小方法中一些不清楚不合逻辑的问题,不过他是出自对科学的厌恶和对宗教的维护,而不是出自对科学的追求和探索。
当时一些数学家和其他学者,也批判过微积分的一些问题,指出其缺乏必要的逻辑基础。
例如,罗尔曾说:
“微积分是巧妙的谬论的汇集。
”在那个勇于创造时代的初期,科学中逻辑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
18世纪的数学思想的确是不严密的、直观的,强调形式的计算而不管基础的可靠。
其中特别是:
没有清楚的无穷小概念,从而导数、微分、积分等概念不清楚;
无穷大概念不清楚;
发散级数求和的任意性等等;
符号的不严格使用;
不考虑连续性就进行微分,不考虑导数及积分的存在性以及函数可否展成幂级数等等。
直到19世纪20年代,一些数学家才比较关注于微积分的严格基础。
从波尔查诺、阿贝尔、柯西、狄里赫利等人的工作开始,到威尔斯特拉斯、狄德金和康托的工作结束,中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基本上解决了矛盾,为数学分析奠定了一个严格的基础。
波尔查诺给出了连续性的正确定义;
阿贝尔指出要严格限制滥用级数展开及求和;
柯西在1821年的《代数分析教程》中从定义变量出发,认识到函数不一定要有解析表达式;
他抓住极限的概念,指出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都不是固定的量而是变量,无穷小量是以零为极限的变量;
并且定义了导数和积分;
狄里赫利给出了函数的现代定义。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威尔斯特拉斯消除了其中不确切的地方,给出通用的极限的定义,连续的定义,并把导数、积分严格地建立在极限的基础上。
19世纪70年代初,威尔斯特拉斯、狄德金、康托等人独立地建立了实数理论,而且在实数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极限论的基本定理,从而使数学分析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
关于第二次数学危机,自其爆发开始直到二十一世纪,始终都存在着不同意见。
著名的数学家欧拉就坚持认为在求导数的运算中,其结果应该是0/0。
他举例说,如果计算地球的数值,则一颗灰尘、甚至成千上万颗灰尘的误差都是可以忽略的。
但是在微积分的运算中,“几何的严格性要求连这样小的误差也不能有。
”[3]马克思在他的《数学手稿》中说得更明确:
求导数的运算的结果应该是严格的、特定的0/0,批判了所谓“无限趋近”的说法。
[4]同时也有言论称,该危机在二十世纪前的数学研究体制下无法彻底解决。
[5]
这次危机不但没有阻碍微积分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反而让微积分驰骋在各个科技领域,解决了大量的物理问题、天文问题、数学问题,大大推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就微积分自身而言,经过本次危机的“洗礼”,其自身得到了不断的系统化,完整化,扩展出了不同的分支,成为了18世纪数学世界的“霸主”。
同时,第二次数学危机也促进了19世纪的分析严格化、代数抽象化以及几何非欧化的进程。
第三次数学危机
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是由1897年的突然冲击而出现的,到现在,从整体来看,还没有解决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这次危机是由于在康托的一般集合理论的边缘发现悖论造成的。
由于集合概念已经渗透到众多的数学分支,并且实际上集合论成了数学的基础,因此集合论中悖论的发现自然地引起了对数学的整个基本结构的有效性的怀疑。
1简介
2背景
3定义
4研究
5发展
6危机
悖论的产生 --- 第三次数学危机
1897年,福尔蒂揭示了集合论中的第一个悖论。
两年后,康托发现了很相似的悖论。
1902年,罗素又发现了一个悖论,它除了涉及集合概念本身外不涉及别的概念。
罗素悖论曾被以多种形式通俗化。
其中最著名的是罗素于1919年给出的,它涉及到某村理发师的困境。
理发师宣布了这样一条原则:
他给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并且,只给村里这样的人刮脸。
当人们试图回答下列疑问时,就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悖论性质:
"
理发师是否自己给自己刮脸?
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那么他按原则就该为自己刮脸;
如果他给自己刮脸,那么他就不符合他的原则。
罗素悖论使整个数学大厦动摇了。
无怪乎弗雷格在收到罗素的信之后,在他刚要出版的《算术的基本法则》第2卷末尾写道:
一位科学家不会碰到比这更难堪的事情了,即在工作完成之时,它的基础垮掉了,当本书等待印出的时候,罗素先生的一封信把我置于这种境地"
。
于是终结了近12年的刻苦钻研。
承认无穷集合,承认无穷基数,就好像一切灾难都出来了,这就是第三次数学危机的实质。
尽管悖论可以消除,矛盾可以解决,然而数学的确定性却在一步一步地丧失。
现代公理集合论的大堆公理,简直难说孰真孰假,可是又不能把它们都消除掉,它们跟整个数学是血肉相连的。
所以,第三次危机表面上解决了,实质上更深刻地以其它形式延续着。
第三次数学危机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当时正是数学空前兴旺发达的时期。
首先是逻辑的数学化,促使了数理逻辑这门学科诞生。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康托尔创立的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基础,也是产生危机的直接来源。
十九世纪末,戴德金及皮亚诺对算术及实数理论进行公理化,推动了公理化运动。
而公理化运动的最大成就则是希尔伯特在1899年对于初等几何的公理化。
为了讲清楚第三次数学危机的来龙去脉,我们首先要说明什么是数学危机。
一般来讲,危机是一种激化的、非解决不可的矛盾。
从哲学上来看,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不可避免的,即便以确定无疑著称的数学也不例外。
数学中有大大小小的许多矛盾,比如正与负、加法与减法、微分与积分、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等等。
但是整个数学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深刻的矛盾,例如有穷与无穷,连续与离散,乃至存在与构造,逻辑与直观,具体对象与抽象对象,概念与计算等等。
在整个数学发展的历史上,贯穿着矛盾的斗争与解决。
而在矛盾激化到涉及整个数学的基础时,就产生数学危机。
矛盾的消除,危机的解决,往往给数学带来新的内容,新的进展,甚至引起革命性的变革,这也反映出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历史动力这一基本原理。
整个数学的发展史就是矛盾斗争的历史,斗争的结果就是数学领域的发展。
人类最早认识的是自然数。
从引进零及负数就经历过斗争:
要么引进这些数,要么大量的数的减法就行不通;
同样,引进分数使乘法有了逆运算——除法,否则许多实际问题也不能解决。
但是接着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是否所有的量都能用有理数来表示?
于是发现无理数就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而危机的解决也就促使逻辑的发展和几何学的体系化。
方程的解导致了虚数的出现,虚数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不实的”。
可是这种不实的数却能解决实数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为自己争得存在的权利。
几何学的发展从欧几里得几何的一统天下发展到各种非欧几何学也是如此。
在十九世纪发现了许多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如五次及五次以上代数方程不能通过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求出根来;
古希腊几何三大问题,即三等分任意角、倍立方体、化圆为方不能通过圆规、直尺作图来解决等等。
这些否定的结果表明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也反映了人类认识的深入。
这种发现给这些学科带来极大的冲击,几乎完全改变了它们的方向。
比如说,代数学从此以后向抽象代数学方面发展,而求解方程的根变成了分析及计算数学的课题。
在第三次数学危机中,这种情况也多次出现,尤其是包含整数算术在内的形式系统的不完全性、许多问题的不可判定性都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也促进了数理逻辑的大发展。
这种矛盾、危机引起的发展,改变面貌,甚至引起革命,在数学发展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第二次数学危机是由无穷小量的矛盾引起的,它反映了数学内部的有限与无穷的矛盾。
数学中也一直贯穿着计算方法、分析方法在应用与概念上清楚及逻辑上严格的矛盾。
在这方面,比较注意实用的数学家盲目应用。
而比较注意严密的数学家及哲学家则提出批评。
只有这两方面取得协调一致后,矛盾才能解决。
后来算符演算及δ函数也重复了这个过程,开始是形式演算、任意应用,直到施瓦尔兹才奠定广义函数论的严整系统。
对于第三次数学危机,有人认为只是数学基础的危机,与数学无关。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诚然,问题涉及数理逻辑和集合论,但它一开始就牵涉到无穷集合,而现代数学如果脱离无穷集合就可以说寸步难行。
因为如果只考虑有限集合或至多是可数的集合,那绝大部分数学将不复存在。
而且即便这些有限数学的内容,也有许多问题要涉及无穷的方法,比如解决数论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用解析方法。
由此看来,第三次数学危机是一次深刻的数学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