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名好教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9886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做一名好教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怎样做一名好教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怎样做一名好教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怎样做一名好教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怎样做一名好教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做一名好教师Word文件下载.docx

《怎样做一名好教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做一名好教师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做一名好教师Word文件下载.docx

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让人倾尽自己的所有,每天都有无私中的企盼和企盼中的自豪。

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耕耘的是荒芜的心灵,收获的是人的成长!

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守望的是明天最灿烂的希望……

“信念崩溃”的老师,你看到了吗?

在喧嚣尘世的泥沼中,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老师用两袖清风,为自己存留一份洁净的心境。

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老师正用信念打造自己生命的辉煌。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爱岗敬业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要把自己从事的工作视为生命存在的表现方式,尽心尽力去做。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不论你是主动地选择了这个职业,还是被动选择——“走错了门”,但是,只要你处在这个岗位,你就必须爱岗敬业。

因为,这个时候你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主要是社会,你是社会的代表者。

敬业是爱岗意识的升华,是爱岗情感的表达。

教师敬业,就是要对教育事业、教师职业的性质、任务、社会作用等有正确认识,具有端正的职业态度。

敬业是通过对职业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表现出来,通过乐业、勤业、精业表现出来。

乐业,就是要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坚定为人民教育事业而献身的职业信念,并从热爱教育事业出发,进而对学生负责,这是教师确立职业责任感的内在条件。

勤业,就是要用恭敬认真的态度,勤奋努力,兢兢业业。

精业,就是要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不断超越已有的成就,追求业务精湛。

爱岗敬业的实质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有强烈的职业感

一个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教师必然具有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即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成熟度,产生强烈的职业感。

反之,职业意识就会模糊,成熟度也低,谈不上有什么职业感。

从下面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砌砖工人的美妙而古老的故事。

有人问这两个砌砖的工人:

“你们在干什么?

”一个回答:

“我在砌砖。

”而另一个则说:

“我在造一座教堂。

”从这两句问答中可见,第一个人只是一位手艺人,而第二个却有艺术家或专业人员的灵魂。

为什么呢?

是因为他们对砌砖这一活动的意义看法不同。

面对“你们在干什么”这一问题时,如果教师回答:

“我在教书”,那么他很可能就是一个“教书匠”,无异于上述的第一个工人。

平时有的教师说:

“就为这几张钞票。

”他们把自己的工作仅仅与金钱联系在一起,为钱而教,这样就不可能去热爱教育,更不可能献身于教育。

一个职业意识强的教师,他首先把自己的职业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振兴、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联系在一起,意识到自己的职业不仅是在教书,更是育人,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并把这种认识内化到日常工作中去,从而产生对教育事业的真爱。

具体来说,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以接受社会重托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职业的人。

教师这种职业,要求从业人员热爱教育,甘为人梯;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这是教师“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也是教师人生价值的体现。

做好教育工作是一个教师对社会、对人民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历史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

2.有无上的光荣感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语),教师是光的使者,是托起太阳的人,是慈母,是园丁,是蜡烛,是人梯,是铺路人,是桥梁,是灯塔,是金钥匙……教师对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比喻和作用,是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从事这样的职业难道还不该引以为荣吗?

3.有正确的苦乐观

教师的工作是艰苦的、繁重的。

这种艰苦,胡耀邦同志在小学幼儿园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讲得很清楚,他说:

“教师,就是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你身居斗室,想着替国分忧;

你两袖清风,时时为学生操劳;

讲学谈心,家访辅导,老师的工作是辛苦的,从来闲不住自己的脚步。

每当日沉星移,你们仍在灯光下仔细批改作业,为了培养后代你们含辛茹苦,整日操劳。

”*这种艰苦对于享乐主义者来说,确实是苦的。

但对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说,却不完全是苦,而是苦中有乐,苦中有幸福。

当我们看到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看到他们毕业后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这时我们会感到一种由衷的兴奋和快乐。

模范教师胡志珍把献身教育的快乐总结为:

机智应变、巧引善导之乐;

启愚化顽、学生转化之乐;

教改艰辛、苦尽甘来之乐;

弟子情深、慰师谢教之乐;

桃李八方、来鸿千里之乐;

经验升华、著书立说之乐;

学境极至、世人称慕之乐。

很多教师都谈到,教书不仅是一个最能够实现自己创造性的职业,更是一个最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

在创造、充实、提高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

教师生活是相对清苦的。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师的经济收入短期内也不太可能大幅度增长。

如果一个人只把谋生致富当作职业追求,那么,他就很难热爱教育职业。

当教师就要永远做社会的清流。

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出身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的一席话,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启发:

“尽管客观世界五光十色,变幻莫测,但人生之路无非两岔:

一是为己,一是为他。

人追求的无非两种:

一种物质,一种精神。

希腊古代哲学家曾说过,对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

对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

千千万万的教师,选择的是做蜡烛,永不熄灭的蜡烛,他们追求的是国家、民族、学生,追求的是精神,是神圣。

教师可敬,就在于选择了一条永远光辉的道路。

可能终其一生,教师也成不了千万富翁、百万富翁,但他们是富足的。

4.有强烈的责任感

对教育工作的强烈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也是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的师德原则的具体体现。

一个人只有当他感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对人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时,他才会全力以赴地去奋斗。

教师的责任感主要表现在,自觉地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神圣的天职。

一个教师如果有强烈的责任感,那么即使自己在职业活动中发生一点点差错,也不会原谅自己,而会感到内疚、不安,并迅速加以改正;

他不满足于“教过”,而是力求“教会”。

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对教育工作不够负责,诸如不安心从教、工作敷衍,时常见异思迁;

片面追求升学率,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死记硬背,猜题押宝,无视教育方针的要求;

热衷于第二职业或经商做生意,等等。

对于这些教师,最好请他们深刻地理解加里宁的一段话。

加里宁说:

“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付给教师们……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希望和自己的未来都完全嘱托给他们。

这是把伟大责任加在教师们身上的一种重托。

”把这样的重托当儿戏对待那是多么的危险啊!

5.有坚强的事业

事业心源于职业感、责任感,是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是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升华为事业来看待,并对这种事业执著地追求。

不管遇到什么条件,都坚信自己选择的职业是正确的。

教师的事业心就是,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崇高的事业,因而矢志不移、任劳任怨、甘做人梯、做铺路石。

这是热爱教育的集中体现,也是做好教育工作、克服各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6.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爱岗敬业、热爱教育不仅需要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精神,还需要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育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尤其是在当今知识骤增、社会转型的情况下,我们更不能满足现状,躺在原有的成就上睡大觉。

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他从教18年,当了17年班主任,7年多教务处副主任,7年多党支部书记兼校长。

写了210多万字的日记发表了80多篇文章,出版了1部专著、3本编著;

3本论文集。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提出了“六步课堂教学法”、“挑动自己斗自己的德育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先后被授予辽宁省劳模、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呢?

魏书生回答得好:

“不断思考,不断探索。

7.有勇于献身的精神

献身教育不是说为教育死去,而是以自己的不断付出换来教育事业的兴旺,是为了教育事业的繁荣、为了下一代的茁壮成长而首先牺牲自我的高尚行为。

其实质是不计较个人利益,而服从于教育事业的大局。

也就是说,教师的幸福观、荣誉观、良心、义务等等都由教育事业的全局利益作出裁决。

有人间一位鬓发斑白的老教师:

“您大学毕业后到现在,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师,您觉得值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老教师用这句诗作了回答。

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为它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才称得上是对教育事业真诚的热爱;

只有爱到愿意牺牲的程度,教师的人格才愈显得光辉。

湖北省五峰县三坪小学教师宋蓉芳,常年工作在海拔删米的高山区。

在人烟稀少的大山里,她一个人守着一所学校,担负着五个年级的十多门课程。

几年来,她的学生语文、数学双科合格率达到了100%,乡民们称赞宋蓉芳是大山里的“灵芝姑娘”。

敬业乐业,无怨无悔,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这是宋老师的心声,也是广大人民教师的崇高追求。

 

二、尽心尽责教书育人

(一)守护心中的“责任田”

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一些劳动成果易于量化、劳动态度易于考查的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主观能动性、是否尽职尽责,比其他行业显得更重要。

在教育劳动中,从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工作,按教学计划和学校的安排上课,按要求批改作业,按规定做其他的有关工作。

但这些只是表面的、看得见的,在衡量教师的劳动效果中,这只是一部分因素。

更重要的是,备课的认真程度、上课的质量、其他教育活动的效果等,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取决于教师对事业的热心、责任心。

所以,有人说,教书是一碗“良心饭”。

教师的劳动,基本上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组织课外活动、家访等,基本上都是独立进行的;

其智力、体力,甚至时间、强度都是由自己支配、自己进行调节的。

虽然学校有相应的要求、配套的规章,而且还有一系列行政措施进行约束、有考核评估进行检验,但是,规章制度再严密也难以做到天衣无缝,配备再强的人力物力也难以每时每刻盯住教师不放。

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内容安排是否充实、工作态度是否认真,都只能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责任感。

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待职责的态度要靠职业道德来调节,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他对待职业的态度不能仅满足于一般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更不应当只是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而要站在尽心竭力

的高度,把教师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项光辉的事业、创造性的事业对待。

一方面,在规定的劳动时间内尽职尽责,另一方面在工作的质量上追求高标准。

教师的尽职尽责,还要求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

因为社会在进步,教育在改革,知识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

(二)教书育人的现代解读

教师的职责是遵循正确的方向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且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体现。

1.教书为育人

“教书育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书,指的是教师所从事的各项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是教师育人的基本手段;

而育人,则是指培育符合我国教育方针要求的合格人才,这是教师教书的根本目的。

手段是不能离开目的而存在的,必须始终优质高效地为实现目的服务;

而实现目的也绝不能没有手段,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运用手段的水平。

因此,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正确认识教书和育人的辩证统一关系,真正把“教书育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具体说来,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的不可分离性,自觉地做到一切教书行为都是为了正确地育人。

正确地育人,就是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始终牢记这一目标,坚持一切以育人为本,应当成为素质教育下教师全部教书育人活动的灵魂。

如果违背了这一点,在实践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离开正确的育人目标单纯为教书而教书,或者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达到应试目的而教书,教书育人就必然会走偏方向。

这样一来,教师的教书活动就不但不能有效地实现正确的育人目标,甚至还会给育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害。

对于“应试教育”倾向下曾经大量出现过的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时刻引以为戒。

二是要刻苦钻研教书的规律,不断提高教书的水平,努力通过教书实现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

这就是说,在确立了正确育人目标的前提下,教师还必须认真做好和努力改进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力求在业务上精益求精。

如果仅有空头的育人目标,却不去探索、创造和优化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那么全部教书育人活动就没有了载体,就失去了依托,当然也谈不上坚持教书育人的正确方向。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既坚持科学性,又富有艺术性,这本来就是一项相当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再加上当前我们对于素质教育下教育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刻,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体系,因而就更需要广大教师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多作探索。

总之,正确处理教书和育人关系的原则,用一句简明的话来表述,那就是,教书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育人必须坚持精心地教书。

这是每个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都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一条最基本的要求。

2.听唱新翻杨柳枝——素质教育对教书育人的新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教书育人工作也面临到许许多多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去认真破解。

(1)素质教育对“教书”的新要求。

由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结构体系的要求,使教师“教书”的含义有了全新的内容。

从外延上说,它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授业”、“解惑”,而是包括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内外教育等广阔范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从内涵上说,它不再是指单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包括了传授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众多的内容。

首先,要向学生传授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人类已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知识量以几何级数飞速增长,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而且各种先进的传媒手段如雨后春笋一般

涌现出来,促使信息传递越来越快,越来越广,教师的任务也因此而越来越艰巨。

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当代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再靠自己过去从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包打天下,一用终生。

这样,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其次,要向学生全面传授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知识。

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全面和谐的知识结构。

所以,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夯实本专业知识功底的基础上,广博地学习其他相关的知识。

再次,要向学生传授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依法治国要求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法律法规知识,使学生从小就形成较强的法制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习各种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种法学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关系到我们民族在新世纪的兴衰存亡。

教师如果不把握住这个重点,满足于传授一些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很可能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2)素质教育对“育人”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育人”的目标体系要求教师通过“教书”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人才。

这就要求新时期的“育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要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的道路前进,就必须使我们一代代的接班人牢固树立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品质。

当今时代,迫切需要具有极强的创新品质、能站在科技发展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有着深厚的人才潜在优势。

但潜在不等于现实,要开发人才资源,挖掘丰富的“脑矿”,主要靠教师。

所以,教师在“育人”时,必须把这个事关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的人才标准放在重要位置。

最后,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

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三个面向”为指针,培养出能够迎接各种挑战的人才。

(三)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比较单纯的,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往往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

虽然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却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授予学生以经验,而是通过更加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的职能,教师的角色相应地也向多重性演变。

具体说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角色的基础上,还须进行角色的深入与转换,担当更多的角色。

1.教师面临角色转换的压力

(1)“信息爆炸”凸显教师知识存量不足。

传统社会中,信息的产生、更换较慢,信息传递渠道少,教师“闻道于先”获取理性认识,“游学”四方获取人生感悟,然后传给学生。

学生往往为先生的博闻强记、知识渊博所折服。

但在今天的社会,信息的增长和更新速度比以往要快成百上千倍,教师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相对于社会信息总量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小,而且很多在迅速地过时,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常常比老师掌握的信息量还要大,涉及面还要宽。

比如在大学里,很多学生计算机运用水平、网上冲浪的时间和深度大大超过了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更短的时间被验证……这种现状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一向以传授知识为神圣使命的教师现在能传授什么?

(2)世事复杂显示教师视角有限。

同学生相比,教师有着认识上的深刻性、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等优势,但今天看来,这种优势已逐渐被我们面对的事物的复杂程度所弱化。

教师对世界的看法只是众多可能看法中的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是众多角度中的一个。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和角度遮掩学生去发现另外的标准、角度。

这就提出另一个问题,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向哪里转变?

(3)现代社会推崇人的平等。

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但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值得我们作一番深入的思考。

“尊师爱生”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定位,这一定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但从深层次来看,传统的师生关系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是尊与从的单向关系。

“尊”当然是毕恭毕敬,不能犯上,但“爱”并非如此,“打是亲,骂是爱”曾是这种情感另一侧面的表现。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学生不听话、或者质疑老师、或因任何使教师不满意的缘故,就有被责罚的危险。

一尊一从的单向关系在教学上容易导致两种不良后果:

▲教师角色的神圣化。

其一,教师必须学富五车,无所不知,尤其是不能错,否则就要落下一个“误人子弟”之恶名。

但教师原本是人不是神,不可能贯通古今中西,不可能不出错,于是教师便尽可能照本宣科,这样,即便是错了,那也错在人家。

其二,教师就是有了错,也不轻易认错,怕被不尊。

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学生对老师的学识、人格理应顶礼膜拜,不得随意怀疑,自己在学生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不可以指责自己,即使错了,也是将错就错,以免伤及自己的尊严。

▲学生丧失了批判意识,甚至“失语”。

学生原本是尊敬老师的,老师又时时刻刻强化着这种尊敬,于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变成了盲目的信任,即使自己有不同的看法,也自觉地、无条件地向老师看齐,明明知道老师错了,也不会提出来。

这种师生关系显然是与时代相悖的。

2.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向

(1)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的引路人。

在过去,一个学生10多年中学到的知识几乎可以终身受用,然而,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数的信息选择。

一方面,必须依赖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无限的信息中选择最有利自己生活、工作或发展的信息。

这就需要具有批判、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

否则,只能被知识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

“学会学习”是未来最具价值的能力,教师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拣、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

(2)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强调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

“解惑”当然是教师的职能,但以往的“解惑”更多是越俎代庖,教师往往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地把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代替学生思考,使得问题止于教师。

事实上,真正实现“解惑”的应该是学生。

教师要激疑善问,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批判,要承认自己有所不知,以自己的开放、诚实激励学生敢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从“授业”者转向学生“创业”的参与者。

习得一个行业的技能足以使人一生衣食无忧,这已成为过去的事,每隔一段时间就转岗、重新就业将成为普遍现象。

学校向社会提供的应当是一个具有自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