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周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9690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3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周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十四周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十四周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十四周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十四周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四周教案Word格式.docx

《第十四周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周教案Word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四周教案Word格式.docx

3.矩形(长方形)

(1)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两组对边分别且;

矩形的四个角;

(既相等又互补)

矩形的对角线且;

矩形既是图形又是图形。

(2)矩形的判定

①有三个角是的四边形是矩形;

②有一个角是的四边形是矩形;

③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矩形的周长和面积

C矩形=,S矩形=(用a、b分别表示矩形的两边)。

例:

在矩形ABCD中,BC=2,AE⊥BD,垂足为E,

∠BAE=30°

,那么ΔECD的面积是多少?

4.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

(1)理解菱形及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内容;

导学过程:

一.自主填空

1.菱形

(1)菱形的性质

菱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四条边都;

菱形的两组对角

(四对邻角)

菱形的对角线;

菱形既是图形又是图形。

(2)菱形的判定

①四条边的四边形是菱形;

②有一组邻边的四边形是菱形;

③对角线的四边形是菱形;

(3)菱形的面积

S菱形=(用a表示菱形的边,h表示这条边上的高);

S菱形=

(用m、n表示菱形的两条对角线)。

若菱形的边长为1cm,其中一个内

角为60°

,则它的面

积S菱形=。

2.正方形

(1)正方形的性质

正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四条边都;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既相等又互补);

正方形的对角线且;

正方形既是图形又是图形。

(2)正方形的判定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是正方形;

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是正方形;

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是正方形

(3)正方形的面积

C正方形=,S正方形=(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3.几种常见的距离

(1)点到点的距离:

连结这两点的的长度;

(2)点到直线的距离:

这个点到这条直

线的的长度;

(3)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在这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

二.自我检测

1.如图,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的顶点B在

x轴上,C在y轴上,且∠OBC=30°

,求A、D两点的坐标。

2.在Δ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

求证:

①DE=DF

②当∠A=90°

时,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

3.如图,ABCD是一块四边形菜地的示意图,EFG是流过这块菜地的一条水渠,水渠东边的地属于张家承包,水渠西边的地属于李家承包,现在,村委会在田园规划中,需将流经菜地的水渠改直,并要保

持张、李两家的承包土地面积不变,请你设计示意图并说明理由。

三.学习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矩形的概念、特殊的性质及其判定。

2.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导学过程

一、提问。

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有哪些?

二、自我挑战。

1.如图,矩形ABCD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如果四个小三角形的周长的和是86厘米,对角线长是13厘米,那么矩形的周长是多少?

2.如图,在矩形ABCD中,找出相等的线段与相等的角。

3.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②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③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④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⑤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⑥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⑦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⑧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

形. 

4.已知:

如图,□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

四边形EFGH是矩形.

分析:

要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题目可分解出基本图形,因此,可选用“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证明.

第四课时

1.菱形的概念、特殊的性质及其判定。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有哪些?

二、应用举例。

1.如图,在菱形ABCD中,∠BAD=2∠B,试说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已知AB=5,OA=4,OB=3,求这个菱形的周长与两条对角线的长度。

(写出解答过程。

)(组内互相检查,指出存在问题。

  

3.已知:

如图,△ABC中,∠ACB=90°

,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

四边形CEHF为菱形.

略证:

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

,在Rt△BDF中,∠DBF+∠DFB=90°

,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

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

三.当堂训练

练习册p51页3、4、5

第五课时

1.正方形的概念、特殊的性质及其判定。

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有哪些?

二、应用举例(组内讨论完成)

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求∠ABD、∠DAC、∠DOC的度数。

(此题要求学生尝试说出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用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

2.如果要用给定长度的篱笆围成一个最大面积的四边形区域,那么应当把这区域围成怎样的四边形?

3.(练一练眼力)在下列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有多少个矩形?

4.已知:

如图,△ABC中,∠C=90°

,CD平分∠ACB,DE⊥BC于E,DF⊥AC于F.求证:

四边形CFDE是正方形.

三.当堂检测

配套练习册P55页1、2、3、4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第十五周

等腰梯形的性质课型:

新授

1主备教师

【学习目标】

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能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两条对角线相等。

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

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06-P107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梯形?

什么是梯形的上底?

什么是梯形的下底?

什么是梯形是高?

什么是梯形的腰?

2.什么是等腰梯形?

什么是直角梯形?

3.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

教材上是如何发现的?

你能证明它吗?

【当堂训练】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

,∠C=80°

,AD=a,BC=b,则DC=。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

,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和。

3.等腰梯形ABCD中,AB∥CD,AC平分∠DAB,∠DAB=60°

,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4.等腰梯形ABCD中,AB=2CD,AC平分∠DAB,AB=4√3,

(1)求梯形的各角。

(2)求梯形的面积。

【要点归纳】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如图:

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对角线AC=BC+AD,求∠DBC的度数。

作业布置

等腰梯形的判断课型:

1.掌握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及这个判定方法的证明。

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体会转化的思想。

梯形的判别条件。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

复习旧知:

什么是梯形?

梯形一般分为哪几类?

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

(提示:

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整理)

学习新知:

学习教材P108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前面所学的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基本上是性质的逆命题。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

这个命题是否成立?

证明一下。

2.你能尝试着写写等腰梯形其他性质的逆命题并证一下吗?

【课堂练习】

教材P108第1,2,3,4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

B.等腰梯形的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C.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都等于90°

D.等腰梯形的四个内角中不可能有直角.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梯形ABCD中,AD∥BC,∠B=90°

,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点开始沿AD边向点D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C点开始沿CB边向点B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t秒,求t为何值时,梯形PQCD是等腰梯形?

重心课型:

授课时间

通过寻找常见的几何图形重心的数学活动,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重心的过程,了解规则几何图形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

通过课题的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活动的规范操作,以及寻找三角形的重心。

学习操作教材P112——P114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什么是物体的重心?

“均匀”的木条的重心在哪?

由此我们得到线段的重心就是。

“均匀”的正方形的重心在哪?

“均匀”的矩形,菱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呢?

由此我们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重心就是

根据上面的实验,我们要找一块质地“均匀”的三角形的重心,也就是要找具有什么特征的点?

所以应该怎么办?

由此我们得到三角形的重心就是

由上面的操作实验,我们如何找到任意一个多边形的重心在什么位置?

1.圆的重心是。

2.请用尺规作图法作出△ABC的重心。

通过这个课题的学习活动,你得出哪些主要结论?

在得到这些结论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如图所示是一个矩形缺损一个角(也是矩形)的平面图形,请画出一条直线将该图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并简要说明理由。

第四课时

四边形课型:

【导学指导】

一、画出本章知识结构图。

二、本章相关知识。

(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1.矩形

2.菱形

3.正方形

(三)梯形的定义、性质与判定:

1.一般梯形

2.直角梯形

3.等腰梯形

(四)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五)本章中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的做法。

(1)“平移腰”:

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

(2)“作高”:

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图2);

(3)“平移对角线”:

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图3);

(4)“延腰”:

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4);

(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图5).

图1图2图3图4图5

综上所述: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在教学时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作用,掌握这些辅助线的使用对于学好梯形内容很有帮助.

课后反思:

梯形课型:

练习

一、导学过程

(一)典例精选

1.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70°

,∠C=40°

,AD=6cm,BC=15cm.求CD的长.

分析:

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其方法是:

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2.已知: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

,∠CAB=∠ABC,BE⊥AC于E.求证:

BE=CD.

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

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证明(个人展示)

另证:

如图,根据题意可构造等腰梯形ABFD,证明△ABE≌△FDC即可.

(二)当堂训练

填空

1.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

,AD=a,BC=b,,则DC=.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

,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和.

(3)等腰梯形ABCD中,AB∥DC,AC平分∠DAB,∠DAB=60°

,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2.已知: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B>CD,AD=BC,BD平分∠ABC,∠A=60°

,梯形周长是20cm,求梯形的各边的长.(AD=DC=BC=4,AB=8)

5.求证:

等腰梯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6、课后练习

(1)填空:

已知直角梯形的两腰之比是1∶2,那么该梯形的最大角为,最小角为.

(2)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

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

7.布置作业

(1)已知:

如图,梯形ABCD中,CD//AB,

AD=AB—DC.

(2)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

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第十六周

平均数课型:

3主备教师

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

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对数据的权及其作用的理解。

学习教材P124-P127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你认为P124“思考”中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

为什么?

正确的解法应是怎样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

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4.P125“例1”中,所求的结果已不再是各人听说读写成绩的简单平均,而是听说读写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它们的权分别是多少?

5.P126“例2”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

谈谈你对权的作用的体会。

【当堂练习】

教材P127练习第1,2题。

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创新

74

66

70

综合知识

85

72

50

语言

45

90

如果根据三项测试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取?

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

2:

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与同伴交流一下。

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考察包括以下几项:

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三个班的各项卫生成绩情况分别如下:

黑板

门窗

桌椅

地面

1班

8.5

9

9.5

2班

3班

请你设计一个评分方案,并根据你的评分方案计算一下哪个班的卫生情况最好?

授课时间

理解把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看成加权平均数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认识。

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计算加权平均数。

掌握利用计算器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应用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

对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与加权平均数算法一致性的理解。

学习教材P127-P129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你能为教材P127的算术平均数举一个例子吗?

把算术平均数的公式与上节课的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对比,思考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教材P128的“探究”中,各组的载客量不是一个具体值,怎么办?

你的计算器能求平均数吗?

试试看。

教材P129练习第1,2题。

八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八年级二班有学生45人。

期末数学测试中,一班学生的平均分为81.5分,二班学生的平均分是83.4分,这两个班的平均分是多少?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民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如果小民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小民和小亮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支出均分别为3600元,1200元,7200元。

小民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了10﹪,20﹪,30﹪,小亮家今年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了20﹪,30﹪,10﹪。

小民和小亮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相等吗?

它们分别是多少?

能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计算平均数。

能正确有效应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并体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思想方法。

难点:

能根据不同特点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我们知道,当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或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统计中常用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

例如,实际生活中经常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学习教材P129-P130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教材p129“例3”中,表格里没有组中值,怎么办?

某灯泡厂要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使用全面调查的方法考察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合适吗?

由这100个灯泡的使用寿命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可以吗?

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

教材P130练习题。

小妹统计了她家10月份的长途电话费清单,并按通话时间画出直方图。

这张直方图与第1题中的直方图有何不同?

从这张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妹家10月份平均每个长途电话的通话时间是多少?

你认为能通过(3)的结论估计小妹家一年中平均每个长途电话的通话时间吗?

某瓜农采用大棚栽培技术种植了一亩地的良种西瓜,这亩地产西瓜约600个,在西瓜上市前该瓜农随机摘下10个成熟的西瓜,称重如下:

西瓜质量/千克

5.5

5.4

5.0

4.9

4.6

4.3

西瓜数量/个

1

2

3

计算这10个西瓜的平均质量,并根据计算结果估计这亩地的西瓜产量约是多少?

某班同学进行数学测验,将所得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