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训练B人民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69528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训练B人民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训练B人民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训练B人民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训练B人民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训练B人民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训练B人民版Word下载.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训练B人民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训练B人民版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训练B人民版Word下载.docx

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7.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造成材料中“乡村里的人口……不太会有变动”的经济因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中国农村封闭落后C.安土重迁观念的影响D.宗法关系长期存在

8.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

明清时,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反映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C.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D.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9.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

10.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

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

秦汉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9.9次/年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11.恩格斯说:

“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B.推动水利的兴修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12.“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13.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回答问题。

材料表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在对比中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在比较中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比如,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悟真善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可以从这两片叶子的相互比较中深化理解,加深印象。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小农经济学生不易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在东西方古代农业经济的对比中进行。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和小农经济,中世纪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粗放经营和庄园经济,和中国大不相同。

那么,在耕作方式上,中世纪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粗放经营,古代中国农业为什么不采取粗放式耕作呢?

这与中国与西欧的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有关。

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欧洲是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个洲,中国平原所占比例很小,不宜耕作的土地较多。

西欧不仅地广,而且人稀。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这样描绘:

“在中世纪的几百年间,欧洲家家户户的案子上堆满了肉,因为那时地中海以北的欧洲有大片土地空着,其中的一半可用于放养牲畜。

西欧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也优于中国。

中国大都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不均且易导致旱涝灾害。

西欧则为大西洋气候,气候稳定、湿润多雨,各季节间降雨量分布相对均匀。

土壤条件方面,中国大部分地区以黄土、红土为主,而西欧的耕作土壤很少有黄土、红土,土壤的物理性状一般好于中国。

通过比较,中国古代农业实行精耕细作的原因一目了然:

因为中国人多地少,耕作条件较差,广种薄收的做法不现实。

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上,东西方的区别仍然很大,中国是小农经济,西欧则是庄园经济。

中世纪西欧也是一个农业社会,但是他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庄园。

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有相同点,他们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首先,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庄园经济规模较大,一般一个村子甚至几个村子组成一个庄园。

封建庄园不仅规模大,而且功能多,庄园生产粮食、衣物、工具等各种生产生活所需,内有耕地、公地、教堂、领主宅邸和农奴住宅等。

更重要的是,封建庄园不仅是一种经济组织,还是一种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承担着司法、宗教乃至行政等方面的职能。

其次,庄园里的基本劳动者是农奴,农奴和小农经济中的农民有很大不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奴对庄园主的人身依附。

农奴身份为不自由人,人身属于主人,世代相承,在法律上,农奴和庄园主也没有平等地位。

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

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很多同学都觉得对古代农业的状况比较陌生,对农业发展的脉络比较模糊,对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不容易归类,整理不出一个清晰的思路。

鉴于此,笔者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归纳,首先整理出了农业发展的诸多要素。

笔者通过对农业发展要素的总结,发现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

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土地类型、耕作技术、耕作单位、耕作经营、耕作制度、耕作动力、耕作品种、耕作者素质、国家政策、耕作土地性质、气候等。

一、耕作工具

耕作工具主要包括石农具、木农具、骨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

耕作工具代表着不同时期农业的发展水平。

耕作工具的演变,见证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1.原始社会的耕作工具:

有石农具、木农具、骨农具等。

比如石刀、石铲、石斧、石锛、耒、耜等。

2.奴隶社会的耕作工具:

除了保留大量的原始耕作工具外,又出现了一些青铜农具,但因其原料昂贵和坚韧锋利程度比较差,很难发展成为大量推广的耕作工具。

青铜农具有铜铲、铜钁等。

3.封建社会的耕作工具:

发生很大变化,出现铁农具。

之后铁农具因其原料易得和冶炼技术不断提高以及坚韧锋利,得到推广运用。

主要的铁农具有:

铁锸、铁锹、铁铲、铁锄、铁鎛、铁耰、铁镰、铁耙、铁耙、鉄耱、铁犁、铁锋、铁镞等。

二、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主要包括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就是指如何运用耕作工具进行耕作。

耕作方式受耕作工具的制约。

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它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

方法是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

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一般不再翻地或简单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2.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

石器锄耕。

这一时期的松土工具是耒耜。

通过耒耜对土地的松翻,提高了耕作技术,是耕作方式的一大进步。

3.封建社会的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

三、耕作土地类型

我国由于地域不同,耕作土地有很大差别。

北方多旱田、南方多水田。

从土质情况来看,我国的土地类型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原草甸土、高山漠土等等。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质的要求不一样,什么样的土质适应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四、耕作技术

耕作技术是合理利用地力、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方法。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耕作技术是垄作法、代田法等。

1.垄作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垄作法是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

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

其优点是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垄台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

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

利于集中施肥。

2.代田法产生于西汉时期。

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

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

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

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

五、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混种、轮作、连作等。

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密切相关。

耕作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提高亩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

六、耕作单位

耕作单位的变化受制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主要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

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只有借助集体耕作才能完成农业劳动的各个环节,促进农业的发展。

2.封建社会:

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开始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这种生产模式,有利于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农业的出现、发展和完善。

以家庭为单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男耕女织,合理进行家庭分工,充分考虑男女性别的差异,使家庭成员各尽所能。

但这种家庭经营模式,不利于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七、耕作经营

耕作经营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对耕作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不但可以节约土地的使用效率,发掘土地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拓展地力,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的不断持续发展。

1.原始社会的耕作经营:

人们懂得翻土播种,焚烧树木和草,用草木灰烬为肥料。

但这些简单的耕作经营,导致地力下降很快。

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寻找新的肥沃的土地。

2.奴隶社会的耕作经营:

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些耕作经营,使地力能不断发掘,人们不再需要迁徙。

3.封建社会的耕作经营:

人们不断发明、改进农业生产工具,使农业工具专业化,精细化。

同时人们大量发明灌溉工具和修建灌溉工程,适时灌溉,使农作物生长逐渐摆脱完全依赖自然的生长方法。

人们还大量开垦荒地,扩大土地使用面积。

八、耕作动力

耕作动力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农业的不断发展。

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我国的耕作动力就是人力;

由于农业动力落后,导致农业发展的程度非常低。

在封建社会,耕作动力发生革命,出现畜力和水力、风力等;

牛耕代替人耕,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水力和风力只是在某些地区使用,范围不大,非常受限。

九、国家政策

农业政策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不断发展。

1.奴隶社会的国家政策:

在奴隶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情况。

从甲骨文的卜辞中,可以看到商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2.封建社会的国家政策:

从战国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中,可以看到对农业的重视。

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措施。

两汉时期的几个皇帝都多次指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历代封建皇帝大都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发展,把农业放到本业的位置。

这些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和封建王朝的建国初期,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重农抑商过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压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它又抑制农业的发展。

因此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十、耕作品种

耕作品种直接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

耕作品种越丰富,越有利于耕作者进行选择。

种植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的农作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耕作品种:

主要是水稻和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奴隶社会耕作品种:

农作物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封建社会的耕作品种:

由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由国外引进了一些新的品种,比如棉花、玉米、番茄、烟草、番薯等等。

特别是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农业的亩产量,使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

不但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而且促进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十一、耕作者素质

我国古代的耕作者主要是奴隶和农民。

耕作者的素质对农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耕作者的素质包括勤劳程度、文化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

1.奴隶社会耕作者:

奴隶、平民,但主要是奴隶。

2.封建社会耕作者:

农民、地主,但主要是农民。

十二、土地性质

我国古代的土地性质因社会形态不同而有所不同。

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对耕作者而言,非常重要。

它可以起到调动或抑制耕作者积极性的作用,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1.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

土地公有制。

在原始社会,土地归大家所有,先民们在土地上进行最原始的耕作,大家集体劳动。

2.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归国王所有。

国王对土地进行分封,获得土地的各诸侯国及卿、大夫、士等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井田制就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由于国家归天子所有,这一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其实质仍然是私有制。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的土地形式分三种:

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分三种形式:

屯田制、王田制和均田制。

屯田制和均田制对封建农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十三、气候

气候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

不同的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条件也相差很大。

自然灾害、气候异常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的发展。

1.1B

1C2D3C4A5A6B7A8B9A1011D12D

13.

(1)表现: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改进耕作技术;

兴修农田水利;

重视农时;

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

人多地少;

(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