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9695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但是要特别注意,它绝对不是唯一的流派——而这一点是往往被人们严重忽略和误解的。

在中国,经济学泰斗许涤新对于经济系的界定是: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4]对这一观点加以梳理可以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和经济关系的运行规律;

对这一观点加以高度概括则可认为:

经济系的对象是经济规律。

刘树成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词典》对经济学的界定是:

经济学是“泛指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规律,确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

”[5]简言之即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规律——生产力规律和生产关系规律。

根据以上两种观点,可将“经济问题”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两大部分:

生产力经济问题、生产关系经济问题;

也可将“经济活动”分解为“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两大方面。

再进一步,可将经济学的对象概括和提升为:

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运行规律和生产力运行规律及两者相互关系的科学。

如果在表达上加以大大简化则是:

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就能够重新认识对于“经济”和“经济学”的界定了:

西方和中国经济学界对于经济和经济学所给出的界定,并非是水火不相容的——经过认真分析并高度概括之后,无非包括两大方面,即生产力研究和生产关系研究,可谓殊途同归。

只不过,在西方经济学中,并不习用这两个具有准确性、概括力的概念,从而使得其理论表述不能到位。

不过,我们真正应当摒弃的,只是片面的“稀缺资源配置”论。

除此而外,对于“经济”这一概念,也有必要重新明确其全部内含。

根据以上所述的经济学的内含,通过追根溯源即可认定“经济”的内含即包括生产力运行、生产关系运行两大方面。

而且,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强调的“节约”,在习惯上往往也称之为“经济”,而经济学对此也有必要予以“承认”,即将人财物节约问题即经济效益问题,也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经济学的构成便包括生产力运行、生产关系运行和讲求经济效益等 

“三大基本方面”。

当然,通常对于经济效益问题可不必单独列出,而是自然而然地隐含于“生产力运行”或“生产力组织”之中。

在明确了经济学的对象之后,作为经济学分支的农业经济学,其对象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对象无非是农业领域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行。

对此再进一步加以具体化,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农业领域中的生产力的运行及其组织、生产关系的运行及其协调;

而且还可进一步简化为: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对象是农业生产力的组织和农业生产关系的协调。

这一结论,是在笔者主编《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一书时就得出的。

[6]至于农业经济效益问题,则主要附属于农业生产力组织问题之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生产关系问题。

从而,

关于农业经济学对象的上述观点,在中国农业经济学学界中是占有意义一定位置的。

例如,由朱道华、赵天福主编的农业经济学教科书就明确指出,农业经济学是关于“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生产力发展运动的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

”[7]雷海章主编的《现代农业经济学》认为“现代农业经济学是研究现代农业经济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8]方天堃、陈仙林主编的《农业经济管理》一书认为:

“农业经济管理学主要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发展运动和农业中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经济规律及其应用。

”[9]

当然,对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同的提法。

例如,有一种提法是“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广义)农业过程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农业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认为其研究范围一般包括5个方面:

“第一是资源分配和利用。

.....第二是农业生产经济和管理。

.....第三是农产品运销、加工和市场。

....第四是食品消费。

.....第五是农产品国际贸易。

”其任务是“通过揭示经济变量之间有规律的函数关系,帮助生产者、消费者或政府部门进行经济决策或制定政策。

”[10]对于此种提法加以分析,不难发现其本质。

所谓“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利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消费以及国际贸易等等,从本质上看,也无非是涉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大方面。

至于“研究农业过程”的提法,则是十分模糊的;

所谓“农业过程”,确切地说应当是指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形成、运行与不断完善的全部过程。

简言之,这种提法,归根到底还是可归纳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行这两大方面。

二、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在明确了农业经济学的对象为生产力的组织和农业生产关系的调节和这两大部分之后,进一步就要对其基本内容加以提炼。

笔者提炼出的以下所列十三个题目,大体上可涵盖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现分别叙述如下:

1、农业的基本产业特征及其应对

农业生产中的最基本的种植业部门,提供粮食、蔬菜、油料、果类等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无可取代的必需品。

它的基本的技术-经济特征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农作物必须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露天生产;

生产周期长而且受到气象因素的严重制约;

自然灾害严重而频仍;

肥料、农药的流失量大;

等等,从而决定了农业是一个“高无效成本产业”(“无效成本”含自然灾害损失、农药与化肥流失、农机行走式作业的额外耗费、农机季节性闲置耗费等),而且是一种“高波动性产业”,并从而成为“弱势产业”。

这就要求社会予以必要的弥补,并决定了政府采取一系列支农、补农政策的必然性。

这是非农社会维持本身的存在和发展,不得不付出的必要成本。

这一切,可高度概括为“必须遵循‘农业先天性困境困境社会解救律’”。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产品所具有的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食物的特殊效能,使得农业部门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其他各个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中也包括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为后者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强调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其核心内容是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能力的稳步提高,为一切非农部门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从而,这就意味着要遵循“国民经济以农为基律”(即以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的规律)——这是整个国民经济存在与发展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客观规律。

3、农业部门的“细胞”——农业生产基层单位经济

农户通常是农业的基本经济单位,在一定条件下还存在着非农户经济单位(如互助组、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农工商一体化组织等等)。

农业经济问题大量地存在于基层单位之中,包括生产力组织与生产关系调节问题,这些是整个农业部门相关问题的基础。

概略地说,可简化为“农户是农业部门的基础”(这里的“农户”是“农业生产基层单位”的代词)。

4、农业的根本物质基础——农用土地经济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土地经济问题包括资源经济(作为资源的土地,其数量、质量、利用方向、方式与方法,对于农业部门结构、布局、收益等的作用等)、财产经济(作为财产的土地的所有制、使用制、国家管理制等三个组成部分)和资产经济(作为资产的土地的地租、地价、地税等)三大方面。

在中国农业经济中,保有足够数量的土地,以便保障农产品的最基本部分的自给自足,是农地问题的核心。

5、农业劳动力经济

农业劳动力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同土地相等的。

其经济问题包括劳动力合理利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业劳动力的合理付酬、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劳动行为的科学管理等等。

在中国的农业中,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是,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质量,以便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既包含劳动效率,更包含劳动力创造的实物量和新价值量),并且相应地提高农业劳动者及其抚养人口的收入水平。

6、农业装备与科技经济

“农业装备经济”即“农业生产资料经济”是指除土地以外的、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全部生产资料的购置、使用、保管、维修、折旧、更新中的经济问题。

如果再加上农业科技问题,也就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现阶段中国农业需要的是“三化”:

农业生产工具的逐步机械化——也称“实行农业机械化”;

农田灌溉的维持和扩大——也称“实行农田水利化”;

种子、肥料、农药的优化,以及农田作业的优化——也称“农业生产科学化”。

7、农业部门经济(即“农业内部产业经济”)

合理组织、利用农业内部的农林牧副渔各部门的土地、劳动力、生产工具、资金等等生产要素,以便使其产品的产量、质量能够符合市场需要,并使生产单位、劳动者至少能够取得社会平均利润。

8、农业地区经济

在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的地区中,如何扬长避短,发展最适合的农业主导部门和辅助部门,形成最佳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并同时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益水平。

9、农业金融经济

指土地、劳动力、生产工具与设备之外的货币资金的取得、流动与增值。

其重点是自有资金的适度保有,借入资金的适时、适量到位及适时返还。

其重点是政府供应足量、低息的农用借入资金,以便有效地支持“弱势产业”。

10、农业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土地以外,农业的生产资料几乎全部来自市场,农产品中除了自给部分以外,全部要投放到市场。

然而,做为弱势产业的农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住脚,又不可能完全被动地听命于市场,而不可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倚赖政府在市场之外的扶持。

11、农业的价值形态再生产

在这里,完全从货币形态上来综合考察地区、基层单位中农业再生产结果的盈亏状况,以期探明盈亏的原因,探索扭亏为盈、增加赢利的途径。

这就意味着持续实现并持续扩大农业的价值形态再生产。

12、农业的政府管理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本身不可避免地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如果仅仅倚靠市场的“无形之手”而进行农业生产的调节,便很难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从而,以“有形之手”对于“无形之手”给予密切配合,便至关重要。

特别是,农业的弱势地位,更需要“有形之手”的特别扶持。

农业经济领域中的生产力组织与生产关系协调两大问题,都体现在上述12部分之中。

其中,有些是或主要是属于生产力问题(如农业基本特征、农业技术装备经济农业产业经济等等、;

有些则是或主要是属于生产关系问题(如农业市场、农业金融、农业的政府管理等等);

有些则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正确对待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确安排农业价值形态再生产等等)。

三、农业经济学教科书的结构

探讨这一问题,不妨从分析几类有代表性的教科书结构谈起。

第一类是宣布其对象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著作,仅举几本书作为例子。

1985年出版、周诚主编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划分为6个部分。

1、农业经济结构(含各种所有制基层经济组织,可视为“基层生产关系问题”);

2、经济管理总论(含农业管理体制、农业计划等等,可视为“宏观农业生产关系问题”;

3、生产力基本要素;

4、部门经济与地区经济(可视为生产力问题与生产关系问题的结合);

5、商品经济;

6、价值形态再生产。

对以上加以综合,可概括为三大部分:

1、生产力组织;

2、生产关系调节;

3、价值形态再生产(对不断循环的再生产的价值形态分析,综合反映生产力组织与生产关系调节的结果)。

朱道华主编的《农业经济学》(第4版,2006),除了《导论》和《农业与农业外部经济》两部分以外,将核心部分划分为《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关系》两大部分。

这是最直接、最明确地将农业经济学教科书的基本部分划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部分的创举,值得予以充分肯定。

雷海章主编的《现代农业经济学》(2003),除了绪论外,划分为四篇。

其中除了“农业生产要素”篇明显属于生产力组织,“市场”篇明显属于生产关系调节以外,“产业组织与管理”、“农业开发与发展”等两篇,则是两者结合的。

方天堃等主编的《农业经济管理》(2005)一书的脉络相当清楚,大体上前面的小半部为生产关系问题(含“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物流管理”“农业宏观调控”等),后面的大半部为生产力问题(含“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农业经营预测”“农业经营决策”“农业生产要素组合与管理”“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农业经济核算”“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等)。

第二类是未宣布其对象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在这里,商务印书馆于1987年出版的W.W.威尔科克斯等著的《美国农业经济学》一书,可作为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

尽管原书出版于1974年,显得很“苍老”,但是抛开其具体内容而仅仅考察其结构却是无妨的。

其第一编为“农产品生产”,第五编为“农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大体上可划入“生产力”的范围内;

其余各编大体为农产品销售、价格及相应的政策,当然可划入“生产关系”的范围内。

由此可见,无论作者是否有意识地将农业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部分,但是按照其客观内容,总是能够分析出这两大部分。

而在今后编写农业经济学教科书时,为了明确结构,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在前言或后记中明确指出各个篇章的性质,是有必要的。

不过,将整个教科书生硬地、绝对地区分生产力编和生产关系编两大部分,既比较困难,而且也没有必要。

根据上述精神,除了绪论部分(含农业经济学的对象与任务、农业产业的基本技术-经济特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之外,笔者将农业经济学基本内容划分为以下八个部分,形成为“八大部件”体系:

一、农业生产基层单位经济(农户、农场、农工商一体化组织、服务性组织等)

二、农业生产基本要素经济(农用土地经济、农业劳动经济、农业装备与科技经济)

三、农业部门经济(农林牧副渔及辅助部门)

四、农业地区经济

五、农业金融经济

六、农业市场经济(含国内外市场)

七、农业的政府管理

八、农业的价值形态再生产

大体而言,其中第二、三、四部分基本上属于生产力经济,其余的则大体上属于生产关系经济。

而且,就最基本的内含而言,这一体系中的八大部分,对于农业经济学来说基本上是符合必不可缺、无可替代、无法合并、囊括无余等“分类并列”原则的,从而意味着将农业经济学划分为上述八大部分已经是难以精减和难以增添的。

当然,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在具体研究对象和教科书编章节的的划分上往往因人而异、宽严不一,这就使得一门学科所被划分成的编章节,在不同的作者与著作之间,往往相差甚大。

但是,这一点并不会推翻本文对于农业经济学问题的内容所进行的高度概括而形成的“八大部件”体系。

换言之,无论现实生活中的农业经济学教科书的具体编章节多么纷繁复杂,但经过分解、合并之后,大体上都能够为上述八大部分。

例如,一般农业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农业与国民经济”“农业生产力经济”等,属于本体系的绪论部分;

“农业集约经营”、“农业科技进步”,属于第二部分;

“农业产业结构”属于第三部分;

“农业生产专门化”,属于第四部分;

“农业与世界经济”属于第六部分;

“农业的宏观调控”属于第七部分;

而本体系中的“农业价值形态再生产”部分,则围绕农业的“增产增收”问题,针对农业再生产的种种特点,将成本、价格、盈亏、政府补偿、农民收入等等相关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作为整个农业经济学教科书的“结束语”。

这意味着,国民经济与基层单位中的农业经济问题,最终应当在以农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实现持续不断的价值形态的扩大再生产。

中国农业经济学教材借鉴国外同行的成果,也是极其重要的,而且笔者也曾组织翻译过一本《美国农业经济学》问世,但是还远远谈不上系统地进行借鉴的问题。

从而,此问题只能寄希望于高人了!

主要参考文献:

1.[日]秋野正胜等:

《现代农业经济学》,农业出版社,1981

2.周诚主编: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农业出版社,1985

3.[美]W.W.威尔科克斯:

《美国农业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7

4.[美]H.G.哈尔克劳:

《美国农业经济学》,农业出版社,1987

5.周诚等主编:

《我国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若干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农业经济基础理论研究会等编,1991

6.朱道华等主编: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7.周诚:

《农业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2000

8.A.J.雷纳等主编:

《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9.丁泽霁:

《农业经济基本理论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0.雷海章主编:

《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

水佑次郎等著:

《农业经济论(新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2、方天堃等主编:

《农业经济管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13.谭向勇等主编:

《农业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14.刘运梓:

《比较农业经济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5.周诚:

《农业经济》(《周诚自选集》第三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6.周诚:

《正确认识中国农业经济基本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4月29日)

--------------------------------------------------------------------------------

[1]《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4卷,第223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经济学原理》第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2卷,第61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I》第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5] 

第63页,凤凰出版社,2005。

[6]在该书的第1页就指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问题,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农业中生产方式两个组成部分领域中的问题,是属于经济科学范畴的。

”该书参见周诚著:

《周诚自选集》,第111—11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朱道华、赵天福主编: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第10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8]雷海章主编: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7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9]《农业经济管理》第29页,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10]谭向勇、辛贤主编:

《农业经济学》(第二版),第14—15页,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