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实验论证法等手段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等几方面取得研究成果,最终形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性较强的理论指导,推动物理教学改革。
2、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调查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现状并得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
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并写出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通过教学实验论证得出结论(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课题结题(结题报告)。
五、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简析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学习自主性的缺失往往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
自主参与落实得不尽人意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素质教育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喊了多年,但不可否认,现阶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教师未能从旧观念中摆脱出来应该承认,当今教坛上,还有不少教师在潜意识中仍存在“教学教学,我教你学”、“传道授业”、“师道尊严”这些狭隘的传统观念。
其主要表现是:
教学目标是片面的——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素质发展的多元建构;
教学过程是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由媒体到学生,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还需要由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任务是单一的——单纯传授知识,狭隘地诠释能力,就算是一些被炒得很热的“学习能力”,其本质上也无非是训练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唯手熟尔”;
3、老师未摸索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门道、掌握适当的方寸现在,许多教师都希望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取得平衡,力求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希望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在缺乏具体指导和系统、有效方法的情况下,往往收效甚微:
讲少了,既怕被批为放羊式,又怕学生不懂,应付不了考
试;
讲多了,则被告知“方法陈旧”、“满堂灌”,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初衷。
可以说,许多老师都无法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尺度,总是感到有心无力、事倍功半。
六、课堂教学的实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大部分教师都知道教学过程不再单纯是关注知识与技能、关注学习成绩;
而应关注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人的发展。
当前,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应如何将新课程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动呢?
1、对“课堂教学的实质”应该有新的认识课堂教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场所,也是不同时代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美国教育学家彼得克来恩说:
“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参与是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条件,也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且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单纯记忆、复制知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七、一年多来围绕本课题进行的实践
1、让每个学生树立学会学习的信念
人的学习过程是受人的心理支配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当你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时,你就会对书本感到亲切,乐于学习;
当你的心情不好时,你可能见书就讨厌,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强迫自己去学习,学习效率也难以提高。
可见,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的心理状态包括自信心、情绪、动机、注意、精力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如何增强学习信心,调节学习情绪、预防学习疲劳、提高注意力,使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处于最佳水平,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一项重要学习技能。
增强学习信心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
所谓自信心,就是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相信一般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信所进发出来的勇气和毅力,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有这样的想法:
我是差生,考试成绩总不好,不是学习的材料。
“我最害怕数学课,一上课就头疼,一拿起作业就觉得什么都不会做,物理对我来说是没救了”;
“我学习也很刻苦,但成绩总提高不大,可能是我天生比别人差,我现在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我也尽量躲着他们。
”上述这些想法都是缺乏学习自信心的表现,一旦有这样一些想法出现,学生就会感到自己不行,学不好、学不会,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学习信心,由此导致学习失败,而新的学习失败又证明了开始时“我不行”的判断,从而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状态,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
怎样才能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其方法很多,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选择和实施。
常用的方法有:
(1)淡化分数的评估功能,让学生正确看待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等的实际水平,因此,单凭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认定一个学生比别的学生差,不是学习的材料等,是不公正、不客观的。
分数不高、成绩不好,在学习中是常有的事,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能否迎接这一挑战,让学生保持一种必胜的信念,发奋努力去改变现状。
(2)强化表扬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善于发掘自己长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习上也同样如此,如果一门科目很好的话,自然对自己有了信心,其他科目也会受其影响有显著的进步。
比如有的同学数学不好,但乐感强,听到一首歌之后,很快就能把音调记下来,起初可能是喜欢这首曲子,又因记忆好,同时对音乐的节奏和音调有极灵敏的感受力,因此不费力就能背下来,若能意识到自己这一优点,这位同学就能恢复他曾经失去的自信心,不止在唱歌方面,对其他学科也会产生兴趣。
由此可见,当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的时候,教师更应该去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其他特长,让学生找到恢复自信的机会。
(3)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学生经常积极暗示自己。
一个人如果总想着自己不行,总是给自己这种消极的暗示,就会陷入到恶性循环的怪圈中,这时如果用“我能行”代替“我不行”来规劝、激励自己,就会打破恶性循环中的一环,并注入了积极的内容,就能重新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或直接给学生以暗示,“我能行”,“我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我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等。
2、为每个学生创造学会学习的条件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加强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应立足于学生在亲自动手,开动脑筋中真正学会知识技能,并掌握学习方法,使之学会。
为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
(1)导之有方,渗透学法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的,所以不能单纯地考虑教法,而应该以学法考虑教法,从教学整体改革着眼,把学习方法指导置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行,让学生领悟到科学的学习方法。
(2)回顾概括,领悟学法
回顾,是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自我反省的阶段;
概括,是在回顾的基础上,对学过的内容,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评价、加工、纳入学法体系的环节,是内化到自己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过程。
“教是为了不教”。
在学生对某一学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简单回顾,并将发现和领悟的学法概括出来,以求得主动发展,使学生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刻。
(3)强化训练,运用学法
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领悟了学法,要使学法转化为能力,做到运用自如,改变“要我学”的学习观,达到“会学”、“善学”,从而确立“我要学”的终身学习观。
教师要在示范指导中启迪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从教法中借鉴学法并选择、运用学法,自己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只有在长期学习实践中反复训练,才能做到灵活运用学法,熟能生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外,在学法指导中,常见教师让学生按指定的学法去完成某项任务。
如此下去,等于教师代替学生选学法,越俎代庖,学生离开教师,仍不会独立选用学法。
学生要学会学习,一定要能用学法,能选学法。
因此,教学中还应有意、适时适当地训练学生优选学法。
总之,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使学生乐意用学法,能用学法,优选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终身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3、使每个学生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要提高学习能力,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必须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过去我们只重视教师的教,强调教师教学的“六认真”,忽视了对学生学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听课的要求,学生是否在听,如何去听我们没有关注。
以听课为重,提高听课水平,在预习和上课阶段,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后通过复习,将学习的要点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由征服一门学科到征服所有不擅长的学科,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①预习第一阶段
先把教科书通读一遍,在不甚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上课时就针对这些疑点提出问题,直到了解为止
②预习第二阶段
研究课本后的问题或习题,将它们解答出来,上课时将答案与老师讲解的正确答案对照。
③预习第三阶段
利用参考材料,将没有学过的内容(后几课)做一番预习,能做到这一部,不仅预习的兴趣会迅速增加,而且预习的功夫也会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当然在预习阶段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立刻回过头来复习以前的部分,所以“预习”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复习”因素,兼有双重功能。
正如有人曾说过的“七分预习,三分复习”。
(2)引导学生主动听课
①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
②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满意的收获。
③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
每节课在小结时,也应精心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
有些学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于是打开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
(3)督导学生积极复习
复习的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
①、复习第一阶段。
把课堂上学过的内容重温一遍、实际上,这是最愚笨的方法,很多人都是这样:
“点到为止”,不求甚解,但总比一点都不复习好得多。
②、复习第二阶段。
把课堂上学过的重点摘出来,整理在笔记本上,这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③、复习第三阶段。
做练习。
训练强度不宜过大,过多过密的练习有可能窒息学生的灵气,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要有重点、有计划地诱导学生“觉悟”,“悟”出一个道理,一个答题方法,以后再做这种类型的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了。
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以听课为重,在预习和上课阶段,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后利用复习,将学习的要点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让每个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
(1)自主学习法。
①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
即学习过程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
②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与创新性。
预期性。
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既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又要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参与性。
学生参与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互相尊重,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
创新性。
学生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探索新的问题。
③自主学习的步骤。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反复实践中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中学生一般可按这样四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自学生疑。
此步骤是整个自主学习训练的第一步。
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质疑。
第二,合作质疑。
合作学习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小组合作交流;
二是全班合作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较重要和较难点的问题,经过认真筛选,让全班同学讨论。
筛选问题的形式不仅是选择,还可以是完善、合并、修正说法等。
第三,归纳释疑。
创新学习提倡学生要对知识本身作深入探讨,了解来龙去脉,悟出它们之间深层的联系。
除此之外,还应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提出独特的见解。
第四,巩固拓展。
巩固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不仅有练习这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运用,在反思中调整,查漏、补缺,并能结合现实的情况,深化发展。
(2)合作学习法。
①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②合作学习的特征。
我国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把合作学习归纳出十大特征: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目标依赖,利益一致;
责任明确,义务感强;
参与度大,沟通面广;
集体奖励,共享成功;
公平竞争,合理比较;
角色轮换,分享领导;
既有“帮助”,又有“协同”;
过程评议,注重实效;
学生自主,教师促进。
③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游戏竞赛法)、交错学习法(切块拼接法)、共同学习法、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大家动脑筋法、思考——配对——分享法等等。
④合作学习的模式。
“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
基本模式是:
组织教学,检查预习;
展示导读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师生交流,小组合作;
课堂练习,分层要求;
达标检测,总结提高;
布置作业,巩固预习。
分层次分组竞赛合作学习教学法。
将学生平均分成几个自然组,每组内都有学习好、中、差的学生,使各组的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组内第1号为尖子生,每组第1号就组成班级第一竞赛组。
依此类推,每组第九号的4个人应组成第九竞赛组。
无论笔答还是口头竞赛,都是分层分组进行的,各种层次有不同的设计题型。
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提问和考试都要分层次,每次板演训练,当场打分,如果个人成绩提高的快,可以在组内提升层次。
同时四个自然组也展竞赛,为了提高本自然组的整体成绩,学生也必须互相帮助,不甘示弱,充分发掘学生内部的潜能和互动力。
竞赛评比一学期搞2-3次为宜。
异质合作、同质选学的教学模式。
“异质合作”:
在固定的教学班内把学生按学力水平和学习成绩分为优、中、差三类,进行平行“异质分组”即每个班可分8~12个“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个小组之间的优、中、差学生均衡配置。
在小组之内优、中、差学生实行合作。
“同质选学”:
以学生的学力水平和学习成绩重新按A、B、C组成梯次选学班。
“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优、中、差生按自身学习基础,选择参加不同梯次的选当班学习。
协同——接受型合作学习策略。
这一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强调学生要协同掌握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技能。
具体方法可归纳为“切分——学研——拼接——检测”4个阶段。
导学讨论式。
基本模式为。
“导→学→议→结”
自学交流式。
基本模式为:
课前自学→信息交流→精讲点拨→深化巩固
调查研究式。
具体步骤为:
提出问题→把问题交叉发给学生解答,可对题目进行修改→把问题返回给学生整理→教师挑选一部分题目要求全班学生解答。
教师适当讲解、点评。
(3)探究式学习。
①探究式学习的定义。
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其教学活动不局限在教室,可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场所,准备必要的图书资料、学习器材等。
学生不分年级也不按能力分组,而是按各自的兴趣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进度和内容。
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一种学生喜爱的环境,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建议和帮助。
根据需要,教室还可以临时分割为若干个适合于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的活动场所。
②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动态性。
指学生在可变的学习场所,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如在旅游途中,可选择学习历史或地理知识,也可以搜集标本等。
多样性。
一是学习手段的多样性,二是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手段不仅是书、笔、纸、实验器具,也有电脑等。
鼓励每一个学生能创造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反复使用,不断总结,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像爱因斯坦的“淘金式”读书法、卢梭的“三步”读书法、培根的“尝吞嚼”读书法、爱迪生的“目标”读书法等,都是他们反复探求的结果。
变通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造成思维的求同性和思维的欠灵活性。
思维的发散可以避免这一类错误的出现,同时也是探究式学习之必须。
探索性。
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思考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古典名著《红楼梦》,若要请学生来谈读后感,就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打破思考问题只有惟一答案的习惯,学会对结果的探索。
④探究式学习的步骤。
开放学习目标。
开放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也许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也可能超过了预期目标。
学习目标在学习中,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还可以修订目标。
开放学习目标与达到预期目标,应该是统一的。
开放学习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或者一种学习材料,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结合现代科技进行横向或纵向思考,并检索相关信息。
开放学习形式。
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个别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网上学习、图书馆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开放思维空间。
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将更多地陪伴学生的学习。
同时,只有当学生思维开放了,也才能探究式学习。
总之,我们通过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研究,进一步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基本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我们发现,教会学生学习很重要,但在新时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将继续努力,为现代教育事业奉献我们的力量。
八、课题成果、作用与存在问题
1、课题成果
(1)论文
何永祥新课改下高中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霍维东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雷文华
邓长勇
李华
(2)调查分析报告
2、课题效果
(1)初见活泼的、开放性的课堂
开展研究以来,教师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开展,形成气氛轻松活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自主开放、凸显个性的生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了,兴趣更高了,参与意识很强,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了,学生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学生自信心增强,自主参与学习
如果有人问我们: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
我们可以一口气回答:
“学生的胆子大了,变得自信了,敢提问题了,而且问题特别多;
课堂上,他们显得特别活跃,好像眼睛特别亮;
学生变得聪明又能干,有了课前预习和学习资源包,他们有备而来,总是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讨论问题,大胆地进行质疑;
过去上课,学生主要是听,现在,学生要想、要动、要做„„”可以说,学生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配角”,而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讨论,喜欢合作;
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课堂场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3)促进教师的发展
所谓“教学相长”,科研课题的开展,不仅学生有了可喜的变化,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课前:
重视教学设计,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去
图书馆、到所有能寻找到资料的地方。
课堂上:
教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经常有对学生真诚的赞赏;
在注重预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
课后:
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3、存在问题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如部分学科老师都要担任班主任,周课时排得很满,平时零碎的杂务使得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
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之间存在矛盾;
应试教育依然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