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自考题3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8346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概论自考题3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政治学概论自考题3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政治学概论自考题3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政治学概论自考题3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政治学概论自考题3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概论自考题3Word下载.docx

《政治学概论自考题3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概论自考题3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概论自考题3Word下载.docx

第一层次,是各种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代表工人阶级领导权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代表其他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组织处于被领导地位。

这就是我国的政治格局。

政治体制改革在这个层次上所要改革的是政治组织与政权组织之间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层次,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或称政体。

它是体现一个国家如何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问题。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体现民主集中制权力结构的政权组织形式。

在第二层次上,要加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机关的自身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改革三种机关的相互关系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层次,是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3.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最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影响因素是______

A.社会B.家庭

C.学校D.单位

C. 

4.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标志是______

A.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B.社会舆论的改变

C.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D.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

本题在2008年下半年第15题考过,考查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标志。

政治发展性质改变是指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典型的政治发展的过渡和变化。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实质是指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这表现为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向另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的改变。

5.提出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是______

A.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五大

6.西方学者按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将政治文化划分为______

A.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协调型政治文化B.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C.协调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D.服从型政治文化与冲突型政治文化

本题考查政治文化类型的划分。

按照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来划分,政治文化可分为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按照政治文化在一个国家、社会的作用和政治文化中亚文化结构及其相互间关系,政治文化可分为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根据政治价值原则类型,政治文化可分为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

根据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政治文化可分为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政治文化。

7.从根本上说,产生革命的深刻社会根源是______

A.统治者的残暴B.启蒙思想的传播

C.人民生活极端贫困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D. 

本题考查革命的社会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即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革命阶级和维护旧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反动阶级之间的矛盾极其尖锐化,便爆发了革命。

所以,从根本上说,产生革命的深刻社会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______

A.政治发展的策略问题B.政治发展的动力问题

C.政治发展的途径问题D.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

本题在2007年下半年第17题考过,考查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

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就是指政治发展的性质改变问题,特指一个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向另一种性质的政治发展过渡的问题,也就是政治发展的类型更替问题。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政治发展目标、动力、途径等的研究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发展方向。

9.东西关系矛盾问题是指______

A.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矛盾B.美苏争霸世界的矛盾

C.发达国家间的矛盾D.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矛盾

本题考查东西关系矛盾问题。

美苏争霸世界的矛盾被称为东西关系矛盾,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矛盾被称为南北关系矛盾。

10.制约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制约因素是______

A.政治文化因素B.相互作用方式

C.力量对比关系D.政治心理因素

11.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是______

A.《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B.《发展中地区的政治》

C.《传统社会的消失》D.《政治发展的诸多方面》

本题考查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品。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

第一阶段研究的主题是“现代化”理论。

他们认为政治发展就是这些国家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

其代表人物是丹尼尔·

莱纳,他的代表作是《传统社会的消失》。

12.国际组织起源于______

A.国际会议B.个人组织

C.利益集团D.国际政党

1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属于______

A.政治性国际组织B.经济性国际组织

C.军事性国际组织D.文化科技性国际组织

14.政治发展理论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并使之系统化是始于______

A.近代B.20世纪初

C.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D.20世纪50年代初期

15.《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作者是______

A.阿尔蒙德B.亨廷顿

C.派伊D.鲍威尔

本题考查亨廷顿的作品。

政治发展理论是当代政治学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亨廷顿是西方政治发展研究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在书中他特别强调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的意义。

16.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是______

A.“现代化”理论B.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

C.政策研究D.国家机构

17.把依法治国提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突出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的是党的______

A.十二大B.十三大

C.十四大D.十五大

本题考查党的十五大的内容。

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

“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五大报告同时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8.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政治行为主体是______

A.国际组织B.主权国家

C.政党D.政治团体

本题在2010年下半年第20题考过,考查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政治行为主体。

主权国家是世界政治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行为主体,也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建立、活动和发展的基础。

19.第三世界形成的标志是______

A.波茨坦会议B.巴黎公约

C.万隆会议D.印度独立

本题在2008年下半年第20题考过考查第三世界形成的标志。

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联合的产物。

万隆会议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第一个里程碑和重要标志。

20.在国际法中,对正常状态下国家以及其他国际法主体的主权、管辖权、外交规则和外交惯例、谈判与条约的规则等的规定统称为______

A.平时法B.战争法

C.中立法D.外交法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

10,分数:

21.政治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包括______

2.00)

A.政治意识形态 

B.政治价值观 

C.政治心理 

D.政治态度

E.政治规范

本题考查政治文化的结构。

政治文化结构主要是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政治文化的这三个层次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政治意识形态层次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代表阶级属性,是以阶级为基本单位的。

政治价值观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社会成员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

政治心理是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和政治环境长期作用的产物,它蕴含着政治文化的遗传机制和再生功能,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是______

A.普遍性 

B.实然性

C.共识性 

D.应然性 

E.约束性 

本题考查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都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体现在国际政治活动的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章和规则之中。

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具有如下特点:

(1)普遍性;

(2)共识性;

(3)应然性;

(3)约束性。

23.政治发展的主要途径是______

A.政治运动

B.国内战争

C.政治革命 

D.国际战争

E.政治改革 

24.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______

A.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B.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的普遍提高 

C.革命阶级组成了政党

D.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裂

E.被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生存下去 

本题考查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

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是:

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由于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的普遍提高。

革命发生的主观条件是:

革命阶级发动强大的革命行动。

25.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按发展程度将当今世界的国家划分为______

A.发达国家

B.现代化国家 

C.传统国家 

D.发展中国家

E.过渡国家 

26.在国际社会,一个国家的主权主要体现为国家的______

A.独立权 

B.平等权 

C.自卫权 

D.管辖权 

E.自由权

27.以下属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是______

A.国际组织 

B.国际性政党 

C.主权国家 

D.国际性政治团体 

E.具有政治权威的个人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的政治、经济实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国际性政党、政治团体和具有政治权威的个人等。

28.国际基本准则对所有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都具有相当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体现为______

A.差别约束

B.法律约束

C.道德约束 

D.实际约束 

E.强制约束

29.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利益关系的特征是______

A.利益的主体归属性 

B.利益关系的矛盾性 

C.利益关系的全面联系性 

D.利益关系的绝对性

E.利益关系的共同性 

本题在2006年下半年第30题考过,考查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利益关系。

国际政治关系是由利益关系、力量对比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构成的。

其中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利益关系是物质基础,是终极动因,是国际关系行为追求的目标,它处于主导地位。

它具有的特征是:

(1)利益的主体归属性;

(2)行为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全面联系性;

(3)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具有共同性和矛盾性。

30.一国的精神力量主要是指该国的______

A.国家凝聚力 

B.民族意志 

C.领袖意志

D.教育水平 

E.国民素质 

三、名词解释题(总题数:

5,分数:

10.00)

31.政治社会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政治社会化:

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32.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

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33.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34.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

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35.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

四、简答题(总题数:

6,分数:

24.00)

36.简述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关系的体现。

4.00)

(1)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

(2)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

(3)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37.简述政治改革的特征。

(1)政治改革的发动者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体现在政治发展上,表现为一种渐进性和连续性的过程。

(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4)政治改革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基础,并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38.简述政治文化的特点。

(1)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9.简述革命的作用及其表现。

(革命是实现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刀,是实现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改变的重要方式。

具体来说,革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2)革命又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革命又是改变旧的传统道德规范,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改变旧的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40.简述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1)国际组织均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2)国际组织存在和活动的合法性依据是参与者所订立的条约,超越和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属非法或无效。

(3)国际组织的组织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各自的权利。

41.简述国际法的基本特点。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2)国际法在主权国家处理相互关系过程中形成,其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3)国际法约束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依靠相关国家的自愿、自动和自觉。

五、论述题(总题数:

2,分数:

26.00)

42.论述国际法的作用。

13.00)

(1)国际法是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存在和发展的法律条件。

一般地说,在正常情况和状态下,国际关系包括国际政治关系的有序存在和发展,是国际政治活动和国际交往得以正常、顺利进行和发展的必要的基本条件。

(2)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国际法就其内容而言,规定了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和其他国际活动中应承担的义务和应享有的权利,这就使国家在履行国际义务和享有国际权利上具有了稳定、确定和明确的依据,从而方便了国际政治行为责任的划分和对实际行为的相互监督;

明确了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合法作为与不合法作为的界限,并有了判定其实际行为的法律依据。

(3)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在国际政治中,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发生国际冲突、纠纷、争执是不可避免的。

国际法为判定这些矛盾、冲突、纠纷、争执的性质、是非、责任提供解决方式的参照系。

在诸种解决方式中,政治解决方式是一种重要解决方式,在政治解决矛盾、冲突、纠纷、争执过程中,国际法是国家间进行谈判、协商以及提交第三方进行仲裁的原则基础和在此基础上妥善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国际法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政治关系提供基本行为准则。

国际法规定了国家间处于战争状态时的基本行为规则和原则,从而确定了国家之间在对抗和战争条件下应该遵循的国际政治行为的合法范围、方式和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战争和对抗的恶性发展。

同时,国际法也规定了交战国与非交战国以及中立国之间关系的原则,从而不仅确定了非常状态下不同国家交往的基本规则,限制其行为范围,而且在实际上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国家之间的非常状态、战争态势在涉及范围及规模上的蔓延。

43.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是如何为国内政治服务的。

(一国的对外政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需要为归宿、为目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外政策对外活动服从国内政治需求.必须以国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内政治的要求及国内政治的需要,以国内政治战略目标的转移为转移。

(2)对外政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即意味着为国内政治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和机遇,适时地妥善地应对外部的各种挑战,把握好机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内政治有效地利用。

(3)对外政策对外活动的实际作用和效果,最终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行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利弊、是非得失。

在当代,这个标准和尺度,最主要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