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8291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Word格式.docx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Word格式.docx

12.枢纽:

单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13.褶皱脊线:

同一褶皱面上沿着背形最高点的连线。

14.轴迹:

轴面与地面或其他任何面的交线称作轴迹。

轴面与地形面的交线在地质图上的投影称为地质图上的轴迹。

15.平行褶皱:

几何特点:

褶皱面做平行弯曲。

同一褶皱层的厚度在褶皱各局部一致,又称等厚褶皱。

弯曲的各层具有同一曲率中心,又称同心褶皱。

由中心向外,褶皱面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曲率变小,岩层越平缓;

向着核部方向,曲率逐渐增大。

16.相似褶皱:

同一褶皱层的厚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两翼变薄转折端加厚,平行轴面量出的视厚度在褶皱各部位保持一致,而垂直同一褶皱层的真厚度在在褶皱的转折端核部加厚,而两翼减薄,又称顶厚褶皱。

等倾斜线平行轴面且等长;

弧曲率与外弧曲率相等;

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特点:

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相似的弯曲。

各面的曲率一样,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

褶皱形态不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

17.隔档式褶皱:

又称梳状褶皱,由一系列平行褶皱组成,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的向斜比拟平缓开阔。

18.隔槽式褶皱:

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两个向斜之间的背斜那么平缓开阔,常呈箱状。

19.纵弯褶皱作用:

引起褶皱的作用力平行于岩层挤压,使岩层失稳而弯曲的褶皱作用。

20.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应力作用而发生弯曲的行为。

21.节理组:

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根本一致,力学性质一样的一群节理称为节理组。

22.节理:

由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23.剪节理:

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24.Q节理:

侵入体中的原生节理是指在岩浆冷凝过程中产生的节理。

其中垂直流面又垂直流线的为Q节理。

25.滑距:

断层两盘实际的运动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分成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26.断距:

被错断岩层在两盘对应(标志)层之间的相对距离。

27.水平地层断距:

断层两盘上对应层的水平距离。

28.阶步:

在断层滑动面上常见有与擦痕直交的微细陡坎,这种陡坎称为阶步。

29.逆冲推覆构造:

逆冲断层与推覆体共同构成逆冲推覆构造。

逆冲断层:

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在30左右。

或更小,位移量一般在数公里以上。

推覆体:

就是一种外来岩块〔体〕,因总体呈平板状又称逆冲岩席。

30.飞来峰:

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如果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一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

31.构造窗:

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局部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常常是较老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轻地层的现象。

32.同沉积断层:

又称生长断层,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

在沉积盆地形成发育过程中,盆地不断沉降,沉积不断进展,盆地外侧不断隆起,这些作用都是在控制盆地边缘的断层不断活动过程中发生的。

33.地垒:

由两组走向平行且倾向相反〔或相背〕的正断层构成,在简单情况下,由两条正断层组成的地垒,中间共同的下盘上升,两侧的断层上盘下降。

34.地堑:

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倾向相向〔或相对〕的正断层组成。

单个小型地堑在露头尺度上即可看到由两条相向倾斜正断层组成,两条断层之间的共同上盘下降,两条断层的下盘上升。

35.纯剪应变:

变形中不发生体积变化且中间应变轴的应变为零,只有沿e1方向的伸长和沿e3方向的缩短的特殊无旋变形。

36.单剪应变:

是一种体变为零的平面应变,变形发生在侧面的AB面上,垂直图面的B轴不发生变形。

其造成的有旋变形,可以看作是一个纯剪变形再加上一个刚性转动。

37.底辟构造:

是一种特殊褶皱,发育于地壳较深部位〔大于3km〕,是地下岩盐、石膏或粘土等低粘度易流动物质,在构造力或浮力的作用下自下而上流动,以至刺穿或局部刺穿上覆岩层,使上覆岩层拱起形成的构造。

38.叠瓦状断层:

一系列逆冲断片上下叠置由假设干条产状根本一致的逆掩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盘依次向同一方向向上逆冲,平面上构成叠瓦式(状)。

39.构造置换:

是岩石的一种构造在经过递进变形过程后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面状构造置换。

根据新生构造取代先存构造的程度分为局部置换、根本置换和彻底置换三种情况。

构造置换的程度取决于岩石的变形习性和构造环境。

岩石能干性越弱,构造越容易被置换;

所处的构造层次越深,构造的置换越彻底。

40.鞘褶皱:

韧性剪切带中的一种特殊A型褶皱,其褶皱枢纽平行于拉伸线理方向、形似剑鞘、规模不大。

为早期褶皱经强烈剪切作用进一步演化而成。

常成群出现,大小不一,以中、小型为主。

大多呈扁圆状、舌状或圆筒状。

多数为不对称褶皱,沿剪切方向拉得很长。

41.阶梯状断层:

假设干条产状大致相等的正断层平行排列,在剖面上各断层的上盘成阶梯状向同一方向依次下降。

42.叠加褶皱:

又称重褶皱,指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而形成的褶皱,它的形成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构造旋回中的褶皱变形叠加形成,也可以是同一构造旋回不同构造幕的褶皱变形的叠加结果,反映了多期变形。

43.纵节理:

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的节理。

44.非共轴递进变形:

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的主轴与有限应变椭球的主轴不一致,这种变形叫非共轴递进变形。

45.流劈理:

变质岩中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

由片状、板状或扁圆状矿物或其集合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常见。

如板劈理、片理、片麻理。

46.A线理:

与物质运动方向平行的线理。

与最大应变主轴A轴一致,如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等。

47.韧性剪切带:

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窄高剪应变带。

48.断层岩:

断层两盘岩石在断层作用中被改造形成的具有特征性构造、构造和矿物成分的岩石。

 

1.横弯褶皱作用及其特点?

根本特点为:

〔1〕横弯褶皱中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各岩层均无中和面。

〔2〕由于顶部受拉伸,当岩层具一定韧性时,多形成顶薄褶皱,当脆性较高时顺层拉伸那么发生断裂,于背斜顶部形成地堑。

如果是穹状隆起,那么可形成放射状、环状正断层等。

总体到达伸展变薄的效果。

〔3〕引起的弯流作用使塑性物质由顶向两翼流动,在翼部的韧性岩层由于重力作用和层间差异流动可能形成轴面向外倾倒的层间小褶皱,其轴面与主褶皱的上下层的锐夹角指示上层顺倾向滑动,下层逆倾向滑动。

2沉积岩有哪些原生构造可以判别岩层的顶底面?

1〕交织层理2〕递变层理3〕波痕4〕层面暴露标志:

泥裂,雨痕5〕生物标志生物遗迹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生长构造——叠层构造,植物根痕迹6〕底面印模

3比拟相似褶皱〔Ⅱ〕与平行褶皱〔IB〕的主要特点?

IB类:

等倾斜线向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

各等倾斜线长短大致相等,褶皱层真厚度不变;

弧曲率仍大于外弧曲率;

为典型的平行褶皱或等厚褶皱。

II类:

褶皱层的弧曲率与外弧曲率相等,即相邻褶皱面倾斜度根本一致,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特征

平行褶皱

相似褶皱

褶皱面形态

相邻褶皱面呈平行弯曲

相邻褶皱面作相似弯曲

岩层厚度

同一单层褶皱各部位层厚相等;

垂直层面的真厚度各处相等

同一单层褶皱翼部薄,转折端增厚;

平行轴面的视厚度各处相等

褶皱层曲率

外弧曲率小弧曲率大,具同一曲率中心

各褶皱面曲率一样,但没有同一曲率中心

等倾斜线

向核部收敛,呈扇形

彼此平行,平行轴面

4.什么叫劈理?

通常将劈理分为哪些类型

劈理:

是一种由潜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发育在强烈变形轻度变质的岩石中,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发育状况往往与岩石中所含片状矿物的数量、岩石粒度及其定向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1)传统分类:

流劈理:

是变质岩中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的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圆状矿物或其集合体的平行排列构成的,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

泛指岩石在变质固态流变过程中新生的平行面状构造,它是岩石形变时,岩石部组分发生压扁、拉长、旋转和重结晶作用的产物。

破劈理:

原意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排列无关。

破裂理的间隔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

破裂理与剪节理的区别只是发育密集程度和平行排列程度的不同,当其间隔超过数厘米时就称作剪节理。

在显微尺度上,沿破裂理细缝中可观察到粘土等不溶剩余物质,形成劈理域。

能使两侧层理发生错开〔不是滑动面〕,破劈理并非都是剪切破裂作用形成的,也可能有压溶作用参与。

滑劈理:

或应变滑劈理在形态上就是褶劈理,发育于具有先存次生面理的岩石中,它是一组切过先存次生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

滑动面实为滑动带。

滑劈理的微劈石中的先存面理一般均发生弯曲和形成各式各样揉皱,又称褶劈理。

(2)构造形态分类:

连续劈理:

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又分为板劈理、千枚理和片理。

不连续劈理:

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间隔,用肉眼就能直接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又分为褶劈理和间隔劈理,可包括破劈理和滑劈理。

5.识别断层的构造标志有哪些?

地貌标志:

〔1〕断层崖〔2〕断层三角面〔3〕错断山脊〔4〕山前断裂带〔5〕串珠状湖泊-洼地〔6〕错断的水系、河流〔7〕泉水的带状分布

构造标志:

〔1〕错断线状和面状地质体〔2〕构造线不连续〔3〕构造强化〔4〕断层中或两侧出现一系列复杂紧闭的等斜小褶皱组成的揉皱带〔5〕断层岩的发育和较广泛的产出。

构造强化(

岩层产状的急变和变陡

节理化、劈理化窄带的突然出现

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

构造透镜体:

一般是挤压作用产出的两组共轭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且菱块棱角又被磨去而形成的。

6.简述角度不整合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表现:

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即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产状又不一样。

在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等。

上覆的较新地层的底面通常与不整合面根本平行,而下伏的较老地层层面与不整合面那么相截交。

特征:

a.上、下岩层产状不一致;

b.上、下岩层构造变形强弱不一致,下强上弱;

c.有沉积连续,地层缺失;

d.上岩层底部有下岩层的砾石;

e.有古剥蚀面,常有古风化壳;

f.上覆岩层面与不整合面平行,下伏岩层的构造面〔如断层面、层面等〕被不整合面切割;

研究意义:

(1)不整合是重要的地壳运动标志,又是划分构造层的分界面。

(2)不整合面是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的依据之一。

(3)对不整合面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类型变化的研究,可了解地壳运动的不均匀性。

(4)不整合面是构造上的薄弱面,岩浆及含矿溶液易进入而形成生矿床,同时古风化壳中常有铁、锰、磷、铝等富集而成为外生矿床。

7.水平岩层具有哪些特征?

(1)上新下老--当水平岩层未发生倒转时,老的岩层在下新的在上。

(2)水平岩层的出露形态受地形的控制--水平岩层的界限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并随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其形态与等高线相似。

(3)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岩层的顶底标高之差。

(4)水平岩层的出露宽度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出露宽度越小,反之相反。

8.简述纵弯褶皱作用中弯滑作用及其特点。

弯滑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中层的弯曲方式由平行层面的剪切而调节层的弯曲,也称顺层剪切作用。

如果剪切应变集中于层面之间,那么称为弯滑褶皱作用。

易发生在结合不牢的薄的强岩层之间,或多个薄的强岩层之间夹极薄的软岩层之中,如中薄层砂岩、砂页岩互层等岩层。

特点:

(1)在发生纵弯褶皱的一套岩层中,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而整个褶皱没有中和面。

各相邻褶皱面保持平行关系,各单层的真厚度在褶皱的各部位根本一致。

因而纵弯引起的弯滑作用往往形成平行褶皱,也即IB型褶皱。

(2)纵弯褶皱作用引起的层间滑动是有规律的,背斜中各相邻的上层向背斜转折端滑动,而各相邻的下层那么向相反方向-即向相邻的向斜的转折端滑动。

由于层间的这种差异剪切滑动作用,在强硬岩层的翼部可产生旋转剪节理和同心节理。

(3)由于层间滑动产生的上下岩层之间的摩擦,可在层面上形成层面擦痕,这些线状擦痕的延伸方向与褶皱的枢纽延伸方向垂直。

(4)由于两翼岩层的层间相对滑动,往往在褶皱的转折端形成空隙空间,造成虚脱现象,这些虚脱空间假设后来被成矿物质充填,那么可以形成鞍状的矿床或矿体。

(5)在两个强硬岩层之间夹有层理发育的韧性岩层的条件下,岩层发生纵弯褶皱作用时,那么会在层间滑动的剪切力偶的作用下,在韧性的薄岩层中产生层间小褶皱。

位于主褶皱翼部的这些层间小褶皱为不对称褶皱,层间小褶皱的轴面与它们上、下相邻的强硬岩层面所夹锐角的方向,指示其相邻岩层的相对滑动方向。

9.试述褶皱位态分类?

P94

直立水平褶皱:

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为0-10。

直立倾伏褶皱:

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倾伏角为10-70。

倾竖褶皱:

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倾伏角为70-90。

斜歪水平褶皱:

轴面倾角为80-20,枢纽倾伏角为70-90。

斜歪倾伏褶皱:

轴面倾角为80-20,枢纽倾伏角为10-70。

平卧褶皱:

枢纽倾伏角和轴面倾角均为0-20。

斜卧褶皱:

枢纽和轴面两者倾向及倾角根本一致,轴面倾角为20-80,枢纽倾伏角为20-70,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角为70-90.

10.试述“V“字形法那么?

(1)相反一样:

当岩层〔地质界面〕的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限〔地质界限〕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样,岩层界限〔地质界限〕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下坡的“V〞字形,岩层界限〔地质界限〕的弯曲紧闭度小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紧闭度。

〔2〕一样相反:

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一样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坡角,岩层的界限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岩层界限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下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上坡的“V〞字形。

〔3〕一样一样:

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一样时,岩层的倾角小于坡角,岩层的界限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样,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下坡的“V〞字形,且岩层的界限更弯曲。

11.层理的识别方法有哪些P12

〔1〕成分的变化:

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时显示层理的重要标志。

在成分较均一的巨厚岩层中,有时可能存在成分特殊的薄夹层,借助于这类夹层可以识别巨厚岩层的层理。

〔2〕构造的变化:

碎屑沉积岩层一般由不同粒度、不同形状的颗粒分层堆积而成,根据碎屑粒度和形状的变化可以识别层理。

〔3〕颜色的变化:

在层理隐蔽、成分均一、颗粒较细的岩层中,如有颜色不同的夹层或条带,可以指示层理。

〔4〕层面原生构造:

波痕、底面印模、暴露标志等层面源生构造。

12.简述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

〔1〕叠瓦式〔状〕-最具代表性、最根本的型式:

〔2〕背冲式-背向逆冲:

由两条倾向相向倾斜、相背(反)逆冲的逆掩断层组成,两条断层有一共同的上(升)盘。

对冲式断层常与复背斜伴生,分别发育在背斜两翼,总体构成扇型。

〔3〕对冲式-相向逆冲:

由两条倾向相背倾斜、相对逆冲的逆掩断层组成,两条断层有一共同的下(降)盘。

小型的对冲式断层常与背斜伴生;

而大型对冲式断层常控制断陷(前陆)盆地边界。

〔4〕楔冲式-逆断层和正断层共同构成上宽下窄体:

这类断层组合有点类似叠瓦式构造,所不同在于断层倾角较陡,断层之间的断片呈楔形体而故名。

它的发育与基底大断层活动有关。

13.用安德森模式简述断层形成的方式?

简答:

提出模式前提:

1〕地面与空气之间无剪应力作用;

2〕三轴应力状态中一个主应力轴垂直地面;

3〕断层面是剪切破裂面。

断层应力状态:

正断层:

σ1直立,σ2和σ3水平。

逆断层:

σ1和σ2〔中间主应力轴〕水平,σ3垂直。

平移断层〔走滑断层〕:

σ1和σ3水平,中间轴〔σ2〕直立。

14简述正断层与逆断层形成机制

1〕正断层:

应力状态:

断层产状特征:

σ2与断层走向一致,上盘顺断层倾向下滑。

正断层形成条件:

最大主应力〔σ1〕在垂直方向上逐渐增大,或者最小主应力〔σ3〕在水平方向上减小。

地壳水平拉伸和垂向上隆是最适合于发生正断层的应力状态。

2〕逆断层:

σ2平行于断层走向,上盘顺断层倾向向上滑动。

逆断层产生条件:

σ1在水平方向上逐渐增大,或者σ3逐渐减小。

地壳中水平挤压有利于逆冲断层的发育〔例如大陆造山带挤压碰撞带〕。

3〕平移〔走滑〕断层:

产状特征:

断层面走向在垂直于σ2方向上滑动,两盘顺断层走向滑动。

左旋滑动:

逆时针方向滑动。

右旋滑动:

顺时针方向活动。

形成条件:

滑动方向与σ1、σ3应力大小有关。

15简述糜棱岩的根本特征?

糜棱岩的特点:

①与原岩相比,粒度显著减小;

②具增强的面理和〔或〕线理;

③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带;

④岩石中至少有一种主要的造岩矿物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

16简述均匀应变、非均匀应变及其特征?

均匀应变:

在连续介质中,如果变形前任一取向直线上的质点仍然在一条直线上,那么这样的形变称为均匀形变〔均匀应变〕。

特征:

变形前的直线变形后仍是直线;

变形前的平行线仍然平行;

变形前的圆变形后成为椭圆;

变形前的圆球变形后成为椭圆。

任一小单元体的应变状态就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应变状态。

非均匀应变:

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变形特征不同。

非均匀变形分连续变形与不连续变形两种。

直线经变形后不再是直线,而成为了曲线或折线,平行线经变形后不再保持平行,圆变形后也不再是圆或椭圆。

17简述褶皱的组合形式。

全型〔阿尔卑斯式〕褶皱,过渡型〔侏罗山式〕褶皱,断续〔日耳曼式〕褶皱。

〔1〕全型〔阿尔卑斯式〕褶皱:

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根本上与带的延伸方向一致

整个带的向斜和背斜呈连续波状,根本同等发育,相间排列,布满全区

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

这类组合的代表是区域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

复背斜展布的中心地段,地层的年代最老,越往边缘,地层的年代越新;

复向斜的特点那么与之相反。

组成复背斜或复向斜的次级褶皱大多是比拟紧闭的,自复背斜核部趋向两翼常由直立褶皱变为斜歪、倒转褶皱,甚至为平卧褶皱。

全形褶皱多形成于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

〔2〕过渡型〔侏罗山式〕褶:

互相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而成。

可为分两类:

(Ⅰ)隔档式褶皱:

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的向斜比拟平缓开阔.(Ⅱ)隔槽式褶皱:

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其间的背斜那么平缓开阔。

〔3〕断续〔日耳曼式〕褶皱:

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盖层中,以卵圆形穹窿、拉长的短轴背斜或长垣为主。

褶皱翼部倾角极缓,甚至近于水平,但规模可以很大,延长可以数十公里计。

穹窿或长垣可以孤立分布于水平岩层之中,所以向斜和背斜不同等发育,而且空间展布常无明显的方向性;

有些穹窿或长垣也可稍呈有规律地定向排列。

以背斜为主,相邻的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构造常不明显,其形态完全取决于背斜的形状和分布情况。

其代表性构造为雁行褶皱,常是由一系列的短轴状背斜呈雁行式斜列而成。

一般发育于变形轻微的地台盖层区,以卵形穹隆、短轴背斜和长垣为主。

核部近于水平;

翼部倾角小,亦可渐变为水平状态。

18根据哪些标志可以判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1〕根据断层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

走向断层,上升盘一般出露老岩层,假设地层倒转或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老岩层出露盘为下降盘,假设为横断层切过褶皱,对于背斜,上升盘核部变宽,向斜反之〔2〕牵引构造:

一般褶皱的弧形弯曲的突出方向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逆牵引构造反之〔3〕擦痕和阶步:

擦痕:

两盘岩石被破碎的岩屑和岩粉在断层上刻划的结果。

粗而深端向细而浅的一端一般〔感觉光滑的方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阶步:

在断层滑动面上常有与擦痕直交的微细陡坎。

陡坎一般面向对盘的运动方向。

〔4〕羽状节理:

锐角指示节理所在盘的运动方向。

〔5〕断层两侧小褶皱:

轴面与主断层常呈小角度相交,锐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6〕断层角砾岩:

角砾的XY面与断层所夹锐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19何为节理分期?

如何分期?

节理的分期就是将一个地区不同构造时期、不同构造应力场所形成的节理,按先后顺序组合成一定系列,以便从时间、空间和形成力学上研究一个地区节理的发育史和分布产出规律。

节理的分期主要依据:

〔1〕节理组以及节理系之间的交切关系;

〔2〕各期节理的配套关系。

节理组的交切关系表现为节理组的错开、限制、互切和追踪。

在节理组的错开上,后期的节理常切断前期的节理。

如果一组节理延伸到另一组节理前突然中止,这种现象叫做限制,被限制节理组形成较晚。

如果两组节理互切,说明两组节理是同时形成的,有时呈共轭关系。

节理追踪是后期节理顺早期节理的踪迹发育,并常常加以改造,因此,一些晚期节理比早期节理更明显、更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