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全册教案剖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8139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12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版后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全册教案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改版后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全册教案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改版后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全册教案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改版后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全册教案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改版后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全册教案剖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版后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全册教案剖析文档格式.docx

《改版后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全册教案剖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版后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全册教案剖析文档格式.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版后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全册教案剖析文档格式.docx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3、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5、划出我是想如何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6、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

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五、赏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1、意蕴丰富深刻

2、构思精巧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亲切、真实。

3、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

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4、语言精当

5、联想的运用

六、引导讨论

1、课文中说: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不少玩具吧?

选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

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3、想想现在有没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现象?

七、小结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一个人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光顾着玩,因为学习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能带给我们知识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劳逸结合,该玩耍的时候玩耍,该学习的时候学习。

八、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下周五的语文课交。

 

2、背影

朱自清

掌握生字词、作者、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

德。

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

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作者链接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

1948年,朱自清患严重的胃病。

6月18日,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

8月12日,朱自清因胃穿孔在北大医院去世。

毛泽东则在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朱自清是不吃美国救济粮饿死的。

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另说为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

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惟其“写实”,才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

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四、合作·

探究·

展示

1、生字词检查。

狼藉簌簌橘逛踌躇蹒跚颓唐琐屑举箸

2、录音范读,或者请一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

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3、跳读课文,找出作者流几次流泪的句子,说一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

(四次)

进一步思考:

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

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

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

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

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以上答案视学生具体情况解答)

五、简单小结课文,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一、合作·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1、感知动情。

阅读课文后,请你用“文章_____________最感人,因为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2、感知人物。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父亲的性格?

3、深情朗读。

父亲买橘子的段落是文章的精彩处,请你深情朗读。

(二)聚焦“背影”

1、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

几次背影的出现个各有什么作用?

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2、探究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1)满怀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

(2)请你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

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首先写了父亲的穿戴衣着,接着描写了父亲走路蹒跚的姿势,最后写父亲艰难努力地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

并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信息。

父亲的穿戴:

走路的姿势:

爬月台动作:

3、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三)真情流露

1、请你品味父亲朴实无华的语言。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2、谁不爱自己的父亲,用那火热的赤子之心。

在这篇文章中父亲是那样爱儿子,儿子又是那样的关爱父亲,这是一种交互的爱。

请你从字里行间寻找爱,说一说哪些词语真切地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爱。

(重点关注两个“自然”。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在发之于外。

四、拓展迁移

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

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背景音乐《懂你》

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的爱你/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一直都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心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板书设计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第一次流泪:

悲伤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二次流泪:

感动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三次流泪:

惜别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流泪:

思念

3、下棋

梁实秋

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字词;

体会下棋给大家带来的乐趣品味文章描写精彩的段落。

品味幽默诙谐机智练达的语言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文中人物的类型为镜子反思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揣摩本文生动诙谐而生动的语言。

一、创设情节激情导入

(一)导语

同学们我发现大家都有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并且在体育项目的欣赏中感受到力量意志激情。

下棋也有这样的魅力它是一项斗智斗勇的游戏能让人如痴如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实秋下棋体会下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吧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解释词语:

俏骂排闼阒剑拔弩张中肯嗤之以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语言诙谐幽默有些句子不容易读懂,应反复朗读。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讨论每段的段意最后归纳整理。

2、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课文中涉及到的棋人棋事学生讨论归纳。

3、体会文章的线索。

4、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和赏析作品的语言。

以求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

思考题:

1、划出自己欣赏的段落说明喜欢的理由。

可以从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来谈。

2、阅读“或哭丧着脸惨笑,或咕嘟着作吃屎状,或……,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这一段,判断其修辞方法,表达方式,以及从那些角度来写对方的表现。

谈一谈读了本文的收获,提示:

写作方面,为人处世方面,其他知识方面。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

你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谈谈自己的感想。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A类:

完成《伴你学》相关习题。

B类:

写一则关于下棋的有趣片段,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下棋

下棋的愉快:

欣赏对方痛苦不堪的种种窘态。

观棋的无奈: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棋中的道理:

斗智不斗力的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是“争逐”。

4、合欢树

史铁生

教学目标 

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

2、“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一、导入语 

有这样一位作家,双腿瘫痪却坚强的攀登于文学的高峰,轮椅上,执着的耕耘者文学的沃土。

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创作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走进史铁生的《合欢树》。

二、生平介绍 

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三、鉴赏全文

1、两分钟自读全文 

2、再次快速地阅读一下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这三段中讲了哪几件事?

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A、给“我”治病;

B、鼓励“我”好好写作;

C、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作者笔下描绘的母亲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而作者对于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

母亲的形象:

坚强 

慈爱 

执着 

乐观 

对母亲的情感:

不理解 

3、请大家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

(第七自然段) 

(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

(第八自然段)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以及希望去看看合欢树(第九、十自然段) 

(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第十二自然段) 

4、合欢树的由来:

母亲怎么会栽了这棵合欢树的?

她从来喜欢花花草草之类的东西(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

她以为这是一棵“含羞草”,不曾想却长成了一株合欢树。

在不经意间种下了这棵象征着合家欢乐的吉祥树。

我们通过图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棵树。

5、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合欢树象征作者自己:

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意) 

6、在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怎样的变化?

请找出来。

(1)在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

(2)母亲去世后,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

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3)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

合欢树象征母亲: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

7、文中一共三处:

第七、九、十二自然段处,提到小孩子看树影。

通常说来,孩子不太会对一棵大树关注这么久。

而且这个小孩子是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

在他长大后还会想起树影,想起他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小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

孩子通常看见谁才会不哭不闹呢?

自己的母亲。

所以这个不知名的小孩子看所看到的合欢树其实还是什么的象征?

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

合欢树象征亲情,是合家欢乐的象征。

四、能力拓展 

1、合欢树还会是什么的象征?

2、从这篇文章对你的现实生活有何启示?

自己 

母亲:

合欢树 

亲情 

合家欢乐

5、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1、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2、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白求恩的图片,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

他,一个外国医生,白求恩!

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年逾半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战场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手术台就是他的阵地。

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

终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

“秋风吹者细雨,延水奏着哀曲。

”他牺牲了,人们为何这般哀痛?

毛泽东为何写文章赞扬他?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向他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

二、初读,感知一篇,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及写法。

1、速读,思考。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步骤:

感知一篇,也就是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及写法。

请大家各自大声地、快速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的时候注意两个问题:

(1)课文中叙述了白求恩医生哪些方面的情况?

请用“( 

)”标出。

(2)找出每一段的重点句。

请用“~~~”标出。

2、找出叙述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感知一下课文对白求恩事迹的介绍、叙说。

首先看第1段,大家把介绍白求恩的内容一起朗读出来。

注意:

朗读的时候不要读到议论的方面去了。

这里介绍了白求恩在中国的经历。

好,看第2段,读出文中叙述的部分。

老师提示一下,就是从“从前线回来的人”到“无不为之感动”。

好,第3段才两句话,是哪一句?

再看第4段,从哪里到哪里?

指名说出

3、读出1、3、4节叙议层次。

(1)刚才我们找出来的都是叙述部分,但是,这篇文章体裁是议论,因此在叙述白求恩的事迹的同时,作者一定会加以评价、议论,下面我们把议论的部分也来读一读。

我们来读第1段,女生读叙的部分,男生读议的部分。

(2)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个段落很明显由两个层次组成——叙和议。

由叙到议,表现了作者通过白求恩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加以评论的思路。

下面我们也可以根据这种体会,来感知其他段落的层次。

(3)下面我们来看第3段,大家思索一下怎样读出层次来。

好,试一试。

这边读第一个层次,这边读第二个层次。

(4)第4段,请一位同学起来读第一个层次,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读第二个层次。

4、小结课文写法

我们刚读的三个段落都是先叙后议,这样我们就对课文的写法有了明确的了解。

——叙议结合。

叙是基础,议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5、概括课文要点

下面我们就来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学习通过找段落中的重点句来概括把握内容要点。

(请同学们找到各段重点句,然后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 

并用 

“这一段赞扬了……的精神”的句式把它表达出来,来概括第1、2、3段的意思。

概括要简要、简练、简洁,哪个同学再试一下?

师:

对,第4段换个说法:

“作者想怎么样?

” 

哦,要换个说法,就说作者号召或要求我们怎么着,哪个同学把它完整地表述一下。

6、思考全文四段之间的关系。

这三段依次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三个方面的精神,它们是什么关系?

作者赞扬这三种精神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对!

也就是说,第四段是对前三段的总结,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由此可见,这四段结构上是先——后——。

三、精读,精读一段,品析表达手法

过渡语:

好,我们通过初读课文感知了全篇课文,知道了两个重要内容:

一个方面是文章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层次分明;

一个方面是大家知道了各段的主要内容和课文结构。

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层次的学习——精读一段。

让我们反复地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

老师准备把这个层次安排为这样几个内容:

先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句式;

又读课文,品味写作手法;

还读课文,感知这一段的层次,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

好,现在开始,请大家把第2段作为重点段来品析。

先读一遍,揣摩几个词语的含义。

大家读起来。

1、品词语

作者在这一段话里,在两处用了很有感情力度的词语来限定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极端。

齐读该句

重音出来了,感情的力度就出来了。

好,继续来。

作者在这一段里用了很多贬义词来形容一些人的不纯粹,是哪些词?

把它们找出来。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喜欢自吹

这部分内容你觉得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那我们要怎样来读才能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呢?

指名读,点评。

2、品句子

我们继续来品读。

作者在这一段里用了几个表示强调的句子来肯定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精神。

大家来找一找,看看这是一些什么样的句子,然后告诉老师。

1、“从前线回来的人……所感动。

2、“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

把“没有一个不”改为“都”,指名对比读,谈体会。

原句用了双重否定,语气比一般肯定句更重,表达对白求恩的“佩服”和“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的程度更深。

所以在读的时候要把双重否定的词语读出重音。

3、品写法

(1)我们理解了词语,知道了句式,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在这一段里面将白求恩医生的表现和另外一些人的表现进行——对比。

(2)我们现在再读细一点。

对比,体现在哪些关键词语?

请同学们找出来,打上着重号,然后发言。

(3)想一想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

(4)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

这个对比就很有力量。

一正一反地说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白求恩精神。

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4、品结构

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层次,这段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正面说,第二层从反面说,第三层从侧面说。

这一段通过精读,我们就理解了词语的含义,理解了词语的表达作用,句式,对比论证的手法,以及结构层次。

这就是精读——精心地品读。

下面就要读出作者的情感,注意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